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选用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做盆栽试验,研究百花湖表层沉积物与植物体中重金属Cu、Zn、Cd的形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沉积物经植物修复后,3种重金属的可交换态均有所减少,而铁/锰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植物生长对重金属形态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在2种植物体中,茎叶中的Cu主要以活性较高的水提取态存在,Zn主要以活性较低的醋酸提取态存在,Cd以氯化钠提取态为优势形态;相关性分析表明,黑麦草根部Cu的总量与沉积物中Cu的总量及可交换态和残渣态呈现显著的正相关,紫花苜蓿中Zn的总量与沉积物中Zn的不同形态有正或负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养猪粪污厌氧消化重金属变化特征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太湖流域某典型养猪区域粪污收集后集中厌氧消化处理,分析猪饲料、猪粪和沼肥中重金属总量和形态变化特征,探讨厌氧消化过程重金属形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养殖阶段中猪饲料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大,仔猪饲料和猪粪中Cu、Zn和Cd含量较高,而Cr和Ni在生长肥育猪后期饲料和猪粪中含量最高。猪粪中Cu主要以有机结合态、Zn主要以Fe-Mn氧化物结合态、Pb和Cr主要以残渣态、Ni主要以Fe-Mn氧化物态和碳酸盐结合态赋存,沼液中Cu和Zn平均值为猪粪液中含量的1. 59和1. 40倍,沼渣中Cu和Zn平均值为调节池猪粪的1. 58和1. 37倍,厌氧消化后重金属存在"相对浓缩效应",pH值、DOC和OM为厌氧消化过程影响重金属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利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对粤北上坝村稻田土壤中重金属化学形态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同时调查稻田间隙水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稻田土壤中Cu超标严重,主要以稳定态的形式存在,环境迁移量相对较少;土壤中Zn的生物有效性最低,Cd污染达到中等水平,其生物有效性最高;可交换态Mn,碳酸盐结合态Cd及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的Mn、Pb、Zn的占比较高,对农业生产环境具有一定的潜在威胁。稻田间隙水中Cd含量超标1.8倍。  相似文献   

4.
铅锌尾矿库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环境风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尾矿库周边土壤为研究对象,用改进BCR法探讨Zn、Pb、Ni、Cu、Cr形态特征,用污染因子Cf和风险评价代码RAC评估环境风险。结果表明:Pb污染最重,总量是区域背景值的2倍多,污染剖面各重金属总量垂向分布均匀,污染已扩散至1 m深;5种金属均主要以残渣态存在,有效态、可交换态Pb质量占比均高于其他4种金属,与表层土壤相比,中、下层污染剖面各金属以更稳定的形态存在;Zn、Ni、Cu、Cr在表层或污染剖面土壤均存在低风险,部分点位Pb存在中度风险。  相似文献   

5.
以广东某铅锌冶炼厂的废旧除尘布袋及其布袋上的飞灰为实验材料,以HNO3-H2O2-HF对布袋及飞灰进行微波全量消解,采用BCR三步浸提法提取飞灰中Cu、Zn、Pb、Cr、Ni、Cd 6种重金属,并利用火焰原子吸收仪器检测布袋及飞灰中6种重金属的含量及飞灰中各形态含量。结果表明,铅锌冶炼厂废旧布袋和飞灰中重金属含量较高,远大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168—1995)三级标准值。不同重金属在飞灰中的形态分布差异较大,Ni主要以残渣态和酸可交换态为主,Cu和Pb以残渣态为主,Zn的4种形态分布都较均匀,Cd、Zn潜在的迁移性最强。  相似文献   

6.
长江下游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现状与特征   总被引:26,自引:9,他引:17  
对长江下游沉积物中的重金属Co、Cr、Cu、Ni、Pb、Zn、Mn、Hg和As进行全量和醋酸提取态(包括水溶态、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重金属主要来源于地壳元素的自然释放,但Cu、Zn、Hg和As在最近十几年因受到人为排放的影响质量比有所增加.长江江苏段的重金属质量比普遍高于入海口上海段;位于悬浮物易沉降地区的靖江重金属质量比明显偏高.Cu和Zn总体质量比较高,且醋酸提取态所占比例较大,对长江下游存在潜在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7.
采用顺序提取的方法对南京市典型河流和湖泊水域的沉积物进行重金属化学形态研究,分析了Cu、Zn、Pb、Cd、Ni、Cr 6种重金属元素在不同水体沉积物中各个形态赋存的含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6种元素生物有效性排序为:Cd PbZn Cu Ni Cr,其中Cd和Pb以弱酸提取态和可还原态为主要存在形态,其不仅会对上覆水体产生二次污染,对水生动植物也具有较强的危害性。另外,通过结果间接反映出受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大的水体,受污染的程度更高,各种金属元素赋存的形态也更易迁移转化,在环境治理方面更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8.
采用Tessier五步浸提法对湘江霞湾港的沉积物垂直样品进行处理,分别提取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5种形态的铅,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其含量。结果表明,位于霞湾港下游的采样点2的铅污染较严重。3个采样点位沉积物中的铅总质量比为116.52 mg/kg~262.85 mg/kg,不同深度沉积物中铅主要以铁锰氧化物态和残渣态存在,其比例为60.5%~87.0%,而可被生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态(碳酸盐结合态和可交换态)铅占比相对较低,仅为2.8%~11.1%。  相似文献   

9.
于2017年1、4、7、10月在南京市主城区采集了大气PM2.5样品,用BCR法对PM_(2.5)中重金属进行连续提取,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进行测定,分析重金属在颗粒物中不同形态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PM_(2.5)中9种重金属质量比排序为:Fe Zn Pb Mn Cu Cr As Ni Cd。Zn、Pb、Cd、Cu、Mn、As主要分布在弱酸提取态; Ni在弱酸提取态、可氧化态和残渣态中分布较均匀,占比26%~37%;而Fe、Cr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分布比例分别为71%和54%。PM_(2.5)中Zn的生物有效性系数 0.8,属生物可利用性元素,表明其在环境中迁移能力最强,其余8种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系数为0.2~0.8。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北方某水库重金属污染状况,采用BCR连续提取法对该水库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的赋存形态进行了分析,对其含量及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合重金属总量讨论了各元素的潜在环境风险。结果表明,该水库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的平均质量比分别为65.20 mg/kg、36.69 mg/kg、137.5 mg/kg、2.38 mg/kg,与该地区土壤元素背景值、该地区水系沉积物平均值及全国水系沉积物平均值相比,4种重金属元素均有一定程度的累积,其中Cd累积最为严重。形态分析结果表明,Cd主要以醋酸可提取态及可还原态存在,具有很高的环境风险;Pb主要以极高比例的可还原态存在,潜在风险较高;Zn和Cu存在较大比例的酸可提取态及可还原态,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潜在风险。各元素生物有效性即可提取态含量排序为:Cd>Cu>Pb>Zn。  相似文献   

11.
对现有的以"大负荷"为衡量指标的"三同时"验收监测生产负荷考核思路进行了介绍。列举监测实例,说明验收监测只单一考核全厂生产"大负荷"不关注各工段"小负荷"对验收结果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2.
应用"污染贡献率"这一指标,分析了"三河三湖"流域COD和氨氮排放的重污染行业以及地区分布,指出了各流域COD和氨氮排放的控制重点.同时分析了各流域重污染行业的"经济贡献率",最后结合行业的污染贡献率和经济贡献率以及行业在地区所占的比例,提出了几点重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长江流域等重污染行业经济和污染贡献率剖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污染贡献率"这一指标,分析了长江、黄河、珠江和松花江流域COD和氨氮排放的重污染行业以及地区分布,指出了各流域COD和氨氮排放的控制重点.同时分析了各流域重污染行业的经济贡献率,最后结合行业的污染贡献率和经济贡献率以及行业在地区所占的比例,提出了几点重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大连市中心城区地下水“三氮”污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1993),对大连市中心城区2006-2010年地下水"三氮"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氮"的检出率(最高为100%)和超标率(最高为58.8%)都较高,其中亚硝酸盐氮超标显著。氨氮浓度各年均值均超标,呈波动变化;亚硝酸盐氮浓度各年均值均超标,并呈上升趋势;硝酸盐氮各年均值波动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除2009年以外,其他4年中丰水期的硝酸盐氮浓度都比枯水期高;除2007年外,其他4年中的丰水期氨氮浓度都比枯水期低。"三氮"最高浓度值主要出现在中心城区周边区域。  相似文献   

15.
“MMA”技术路线在太湖蓝藻水华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3S技术整合,提出"MMA"技术路线应用于蓝藻水华监测,包括监测、测绘、分析等关键步骤。对太湖蓝藻水华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规律一致,但又有所差异。一方面,太湖蓝藻密度(CBD)、叶绿素a(Chl-a)及水华频率分布图结果均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规律;另一方面,太湖湖心区CBD和Chl-a浓度亦较高,而遥感监测后的水华频率图显示为无水华或频率小于1%。故应参照"MMA"技术路线,综合应用3S技术,并核验比对,弥补单项技术存在的不足,全面真实反映藻类水华情况。"MMA"技术路线既适用于水华监测,亦可推广至其他环境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6.
王斌 《干旱环境监测》2005,19(4):243-245
随着地膜在农村的广泛使用,在增加了农民收入的同时也给农村带来了污染,这种“白色污染”逐年加剧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本文在对库尔勒市农村“白色污染”开展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理农村“白色污染”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7.
乌鲁木齐市"菜篮子"基地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菜篮子”种植基地——安宁渠土壤中重金属、农药、多环芳烃等污染物的监测结果分析得出,该区域内的土壤中总砷、总汞、总铬、总镉等重金属和土壤中六六六、滴滴涕等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限值,土壤污染综合指数属于安全级别之内,但与历史背景值相比,部分重金属含量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尤其是总铅、总砷和总镉的含量增幅较大。污染增加趋势与城市工业发展和交通污染及施用化肥、农药有关。  相似文献   

18.
徐衍忠 《干旱环境监测》1997,11(1):39-42,45
论述了含汞等7类实验室常见废弃物的处理方法,介绍了6种有机溶剂的3种贵重金属的回收与提纯,以防止污染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 3S ”技术在关中地区秸秆焚烧遥感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合应用“3S”技术是遥感监测向“业务化、定量化、系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3S”技术中的RS可进行实时火情动态监测、GPS可用于火点的快速查找和检验遥感监测的定位精度、GIS可用于制作精细化火情地理信息产品。通过对MODIS遥感资料的通道特性和光谱特征分析,指出“3S”技术可以作为秸秆焚烧动态监测资料的处理流程和量化判识指标。实例证明了2004年在关中地区进行的麦秸秆焚烧监测应用效果是良好的。  相似文献   

20.
构建江苏省“天地车人”一体化监控系统,利用道路遥感监测、定期排放检验、路检路查和停放地监督抽测、重型柴油车远程排放监控等手段发现高排放车辆,通过系统检测与维护(I/M)制度,对机动车进行全天候、全方位实时监控及闭环管理,同时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登记和管理,并对5000 t以上的加油站进行油气回收在线监控。通过大数据分析开展机动车排放数据的深入挖掘,以期为重污染天气的应急管理及政府决策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