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人类出现以来,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对自然环境产生着影响。以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演进的影响“人——地”关系的历史特征而论,人类社会经历了洞穴时代,川河时代,土地时代,资源时代和当今的信息时代等五个历史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世界文明产生的影响在不断地变化着。  相似文献   

2.
任丹萍 《绿色视野》2014,(11):28-33
浙江省桐庐县地处钱塘江中游,富春江斜贯全境,坐拥黄公望笔下《富春山居图》的秀丽山水。人们对这座城市的评价常以"画中之城"来形容,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这里秀美的山水,代表了人们对山水画卷的想象。数千年的发展史,使这座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唯独不变的,是它一脉相承的绿水青山。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为了保护这一份青山绿水,桐庐县在杭州市内率先成立环境犯罪侦查大队,为桐庐的山水环境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却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问题在于,思想与行动并不统一,传统中华文明也同样面临着创新发展的问题。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弃物,也导致水、空气、土壤污染日趋严重,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1972年,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联合  相似文献   

4.
热贡文化生态区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燕 《青海环境》2010,20(3):136-139
传统工业文明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严重威胁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自然界中,人类无论怎样推进自己的文明,都无法摆脱文明对自然的依赖和自然对文明的约束,自然环境的衰落,最终也将是人类文明的衰落。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热贡文化生态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底蕴深厚的热贡文化,日益形成了热贡地区以绿色、低碳为典型特征的经济运行生态化模式。热贡文化生态区的保护,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从文明的高度来统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绿色文明     
人类社会的发展,仿佛一条由文明的兴衰构成的链条,环环相扣,永不终结。而推动文明发展的,则是时代条件的流动与变化。经历了渔猎文明、游牧文明、农耕文明,人类进入了传统工业文明的百年辉煌。在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一个世纪中。人类消耗了1420亿吨石油、2650亿吨煤、380亿吨铁、7.6亿吨铝、4.8亿吨铜。占世界人口15%的工业发达国家,消耗了世界56%的石油和60%以上的天然气、50%以上的重要矿产资源。人类的文明,开始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相似文献   

6.
为了维持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与生态环境进行着各种物质交换。协调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人类面临的永恒课题,人类需要开创"生态文明"来延续人类的生存。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循环经济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生态学理论基础。研究从系统生态学、食物链、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方面,系统论述了循环经济的生态学理论渊源,概述了由此衍生出来的循环经济的生态经济学与产业生态学理论。  相似文献   

7.
产业是与人类文明形态共同演变的社会分工的产物。一个新的文明必然伴随着一个新的产业兴起。农业支撑了农耕文明,工业支撑了工业文明。当前,人类文明已经步入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代。作为一种新兴文明形态,生态文明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和产业发展模式来支撑,是当前理论界迫切需要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以三次产业分工为主体的传统经济体系形成于工业文明时期,主要以人类自身劳动创造为价值源泉,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和人类经济福祉为价值导向,以高生产力、高效率、高消耗、高污染为基本特征,支撑人类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已经、正在并将继续对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影响。全球生态赤字不断扩大、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生物多样性持续降低,促使经济稀缺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自然资本和生态产品的稀缺性日益凸显,以三次产业为主体的传统经济体系已不能满足生态文明时代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8.
正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治理的重中之重,协调好青山绿水和金山银山的关系,考验着我们的智慧。我们生活的环境中,花草树木随处可见,很多人可能熟视无睹,反过来想一下:广大城市和乡村,草木突然消失后,大地上光秃秃的,必然会有一种衰败感、恐惧感和绝望感。草木和人类一样,有呼吸、有生命、有品性。自从人类在地球出现以来,就自始至终和草木为伴,尤其是进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文明的巨大进步与生存危机并存的现象日益显露出来,特别是人们所向往追求的工业化、现代化的种种弊端暴露更加明显,使不少有识之士感到人类的发展行为和模式需要加以改进,否则最终将走向反面。马克思早就指出:“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留给自己的则是荒漠”。在人类面临许多生存危机的今天,人类要提高对发展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以正确指导自己的发展行为,特别是要合理地、有节制地使用自己的发展权。地球不仅对人口有个承载力的问题,而且对人类的发展行为也同样有一个承载力问题。当然,“节…  相似文献   

10.
从发展史来看,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原始采集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环境的等等。在既有的制度框架内,人类无法有效消除这些危机和困境,因此,人类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如果说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文明是工业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本文将在分析生态文明内涵、目标和价值的基础上,初步勾勒出实现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即生态治理和协商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可以从历史、现实、未来、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作用多个方面进行归纳。生态文明是对生态危机的反拨与超越,是对长期困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困境的历史性扭转。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浩繁的社会工程,学界就此提出价值体系、关键环节、整体推进和低碳消费等基本思路和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2.
吴卫星 《绿叶》2011,(3):108-113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伴随着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全球规模的生态危机笼罩着我们人类和地球。这场生态危机构成了对人类生存和发  相似文献   

13.
郇庆治 《绿叶》2008,(2):96-102
生态文明是我们站在后现代文明时代背景上对人类文明未来可能状态的激情想象,对人类过去三个多世纪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制度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批判性超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概念构成了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绿色乌托邦未来想象,蕴涵着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与文明创新中最为重要的政治想象与动量。但是,只要人类社会不进行改弦易张式的变革就永远都不会到达绿色的彼岸。  相似文献   

14.
对生态文明的含义进行了介绍,并对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中的位置进行了论述,提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活动方式的文明,对生态文明的实现途径及需要的保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正>向往那"青山绿水共为邻",却不禁在"平沙莽莽黄如天"中迷失自我。大自然赋予了人类青山绿水,却不知它是金山银山。可悲,可叹,可怜!这次,我亲身参加了"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活动,使我感触颇深。第一站,我们参观了三峰集团的垃圾处理厂。三峰集团运用种种程序来处理垃圾:先将垃圾发酵三天,再提取水分,消除毒气,再放进燃烧炉里蒸发,变成有益气体。三峰集团已经发电超过2亿度,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面临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作出正确抉择。可以说,在这一挑战当中,首当其冲的是迫使经贸界的企业家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经营方针,制定出合乎时代要求的经营思想和策略,把环境保护摆在重要位置一把企业的前途与在环境保护方面是否有所作为紧密联系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企业家的环境意识与自律行为,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重要。一、人类进入绿色文明的新时代人类经历了10000年以前的农业革命和200年以前的工业革命.既取得了辉煌,又留下了遗憾。人口膨胀、资源耗竭、环境恶化、粮食短缺等等,不仅使人…  相似文献   

17.
普通院校普及环境教育的紧迫性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严重的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人类要生存要发展,不仅要解决现实的环境问题,而且要防止新...  相似文献   

18.
本期导读     
《绿叶》2018,(9)
正自然界中的大气、森林,海洋、河流、土壤、草原、野生动植物等形成了错综复杂而联系有机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基础与条件。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人类把文明的进程长期滞留于对自然的征服掠夺上,以巨大的环境与资源成本获得了社会物质文明的长足发展,在人们陶醉于丰饶的物质享受时,却使自然界满目疮痍、不堪重负。正是来自于对自身生存与健康的压力,人们才开始对既有生产生活方式的反思与警觉,从而开启了生态文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使人类摆脱原生环境的压迫,而又带来第二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困扰;人类靠科学技术取得对环境的胜利,同时又引起环境对人类的报复;人类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进入文明时代,文明又受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挑战。如果我们不承认有两重性,势必会得出片面的结论,或是盲目乐观,对环境保护采取取消主义的态度,不顾现代环境问题存在的事实,继续追求纯技术的发展,纯利润的夺取。结果,总有一天会将人类引入歧途。或是消极悲观,对人类的前途失去信心,甚至要用阻止、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来“保护”环境。这不仅  相似文献   

20.
<正>本文从基础地理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双向互动作用的角度,阐述一条使教育能长久、有效地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的路径。“人类在20世纪犯过许多错误,其中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对这个世纪发生的巨大变革缺乏预见与思想准备”[1]。走向工业文明便是人类历史的巨大变革,其两百多年发展过程创造的物质财富远大于之前所有时代的总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