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生态旅游:西南喀斯特山区摆脱"贫困陷阱"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南喀斯特山区“贫困陷阱”的根本对策在于扭转人口生存领先掠夺土地的状况,生态旅游提供了这们的途径。西南喀斯特地区特有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优势,通过生态旅游开发,顺理成章地可转换成产品优势,“穷山恶水”就成为“青山绿水”,“穷乡僻壤”就成为“自然生态”和“特色民俗”。这不仅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也使当地的资源潜力得到发挥。而且把资源利用的方式从掠夺、耗竭型转换为可持续型。另一方面,要真正和持续地实现这些资源的价值。必须保护原生态、原文化,这就引入了保护的经济机制.保护与开发的两难悖论可由此突破。本文还以贵州省绥阳县为例,阐述了西南喀斯特山区旅游资源特色和开发生态旅游的目标.为摆脱“贫困陷阱”提供一个示范。  相似文献   

2.
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正确把握的七个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基本标准是:保护乡村资源,延续历史文脉;保障经济效益,延长生命周期。作者以此为出发点,从实践中总结出了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正确把握的七个关系:即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之间的关系、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与发展机遇的关系、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之间的关系、旅游开发与生态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宣传造势与乡村接待能力之间的关系、“农家乐”与“乡村旅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乡村性的认知与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村旅游已成为国内旅游的一种重要模式。通过文献分析,从理论认知与游客感知两个层面认为乡村性与其所决定的乡村意象共同构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而乡村性在快速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已经受损,过度强化经济功能的乡村旅游则可能加剧这一趋势。基于对"农家乐"及"景区化"两种不同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评价,认为不同开发模式中都存在着过度强化短期旅游经济利益,忽视乡村旅游核心吸引力的认知与保护,导致乡村性退化的共同特征,使得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在不断侵蚀着自我发展的根基,并逐渐背离了自身发展的宗旨,呈现出不可持续性。因而提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乡村性的保护,明确城乡规划中资源特色型乡村旅游地的功能地位及其未来用地发展方向,保护乡村居民参与旅游与分享旅游的权益,转变政府角色,注重乡村现代化发展中新的乡村意象的塑造,以使乡村旅游与乡村建设得以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镇江市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镇江市丘陵区的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利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镇江市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镇江市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呈现出十分显著的东西分异特征,整体上镇江市东部地区的乡村聚落规模小、空间分布密集、聚落形态较为规则;而中西部地区乡村聚落规模大,空间分布稀疏,且聚落形态较破碎;镇江市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受地形、经济、交通、水系、耕地分布等因素的影响较大,聚落分布具有低海拔区位取向;经济发达区的乡村聚落景观斑块面积小,但斑块密度大,而经济欠发达区的乡村聚落景观斑块面积大,但斑块密度小;乡村聚落距离道路500 m及水系1 000 m的区域内空间分布最为密集;同时乡村聚落与耕地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趋同性规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的转型,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滨水区开发已成为我国城市开发建设的热点。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对于合理、充分利用城市滨水区景观资源,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滨水区开发有着重要意义。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角度,在湘江滨水区景观资源调查、景观资源分类的基础上,运用灰色聚类法对湘江滨水区景观资源进行定量评价,提出景观资源优化思路,探讨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途径。认为现代城市大规模滨水区更新改造和开发大背景下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应尊重城市地域性特点、文化内涵和风土人情,并与传统的滨水活动有机结合,保护和突出城市历史格局和风貌特色。  相似文献   

6.
以吴越文化区内国家首批公布的241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法,利用ArcGIS 10.2等软件探究吴越文化区内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吴越地区传统村落分布南多北少、西多东少,呈集聚分布,传统村落的高密度集聚区与热点区分布相似:(1)西部的皖南山区和西南部的浙南山地地区为高密度集聚区,其中黄山市歙县、黟县,丽水市松阳县及上饶市婺源县均为二阶热点区;(2)在文化亚区尺度上,新安文化亚区密度最大,越文化亚区分布数量最多;在聚落景观区尺度上,传统村落集中于皖南古徽州聚落景观区、浙中丘陵盆地聚落景观区和浙南中山聚落景观区;(3)地形、中心城市影响以及历史文化因素为影响传统村落分布的3个因素。 关键词: 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乡村振兴战略;影响因素;吴越文化区  相似文献   

7.
以毗邻黄果树瀑布风景区旅游村落石头寨村为典型案例,运用空间分析和参与式评估方法,利用聚落用地现状与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了34年来石头寨村聚落用地格局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1)石头寨村聚落用地格局演变经历了缓慢起步、加速扩张及扩张回落3个阶段;土地利用实现了从村落中心区到外围区,从平面到立体的空间拓展过程;空间上呈现较为显著的沿河、沿路扩张模式;(2)"旅游化过程"促使石头寨村乡村聚落用地功能的转变,乡村单一的村民居住型用地比例降低,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服务等非居住用地比例上升,乡村聚落功能由单一的居住生活功能向居住—休闲旅游复合功能转变;(3)自然地理条件是乡村聚落空间扩展的基础,旅游资源开发是乡村用地扩展的支撑动力,黄果树瀑布景区旅游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是乡村功能转化的重要推动力,政府调控是乡村用地变化的引导动力,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驱动景区依托乡村聚落用地格局的变化。当前石头寨村进入以特色旅游发展为导向的转型升级阶段。对其乡村旅游发展而言,原有用地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因此,要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针对旅游型乡村聚落用地特点和要求,充分考虑现有乡村聚落旅游用地需求,加强乡村用地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并完善相配套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8.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最具活力、最繁华,也是最能体现城市景观特色与文化内涵的地段。但恰恰是滨水区之于城市发展重要的经济促动性,使得政府在规划、开发时往往过于关注经济利益,而忽视其生态可持续性与城市居民的公共利益。城市滨水区景观保护不仅仅是景观规划设计层面的问题,更应该从法律体系的层面对产业功能的调整,文化精神的复兴以及社会活力的再生等予以规制。因此不仅需要规划部门从整体、大局出发进行规划,维护城市景观的整体性与协调性;同时,更需要法制部门完善立法,重塑滨水区景观保护的法治理念与生态目标,形成完整的滨水区景观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从滨水区的开发管理,土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交通模式的规制以及生态、历史文化景观维护等方面实现法律规制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江南水乡区域景观体系特征与整体保护机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20世纪80年代江南六大水乡古镇被发现、保护,并且进行旅游开发之后,该区以其独有的水乡风貌特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为古镇带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形成了古镇独特的发展模式。然而在发展的同时,因受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和现代化的冲击,该区域不仅呈现出商业化过度、现代化过快、空心化明显、克隆化普遍和超载化突出的严重问题,而且其赖以存在的江南水乡区域景观体系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使江南六镇的保护出现孤岛化现象。依托江南水乡文化遗存的区域景观整体的研究,探讨了古镇及区域景观体系保护与持续利用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0.
贵州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的变异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喀斯特景观与民族文化是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在促进喀斯特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环境的损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旅游资源变异现象普遍发生。文中分析了资源变异的几种情况,并指出控制资源变异,实现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后发展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部大开发已经成为国人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以我国西部典型的社会经济后发展区域-贵州省为例,以区域关联度最大、开放程度最高的旅游产业为突破口,分别从战略定位、口牌创建与景区建设、旅游促销、整体开发与协调发展等方面,初步研究了后发展地区的发展战略问题,联系实际提出了后发展地区旅游产业“后发制人”的策略、措施和建议,认为创新制度和体制对后发展地区来说极其重要,贵州省旅游产业的发展要再造本地文化、形成品牌优势,寻求切入点,择优开发精品,注重宣传促销、拓展旅游市场,要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城镇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旅游产业发展的成本和风险,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文化,实现观念转变等等,对西部乃至全国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成本和风险,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文化,实现观念转变等等,对西部乃至全国区域旅游产业发臀 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金沙江下游是我国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南地区生态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西电东送”骨干工程的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四大水电站均分布在这一江段。通过对该区域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该区域农业资源丰富多样,矿产资源分布广泛且优势矿种地位突出,旅游资源待开发潜力巨大,但是资源开发却面临着勘探开发程度不够、浪费污染严重、资金交通制约和生态环境脆弱等几大问题;(2)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迅速但总体水平低,部门结构中以种植业为主的农牧业占主导,林牧业和特色产业有待进一步开发,产业发展面临着部类和区域不均衡、结构矛盾突出以及效益低下等问题的困扰。在此基础上,提出该区域必须以梯级电站和水能开发为契机,切实抓好移民工作,立足资源优势,主打“特色”和“品牌”战略,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并重,寻找区域资源开发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资源利用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产业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但产业不同其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也不同。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受自然资源直接影响的程度减弱。当代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存在自然资源结构、自然资源开发结构、资源开发导向经济结构、技术导向经济结构等区域类型。当前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资源消耗大、浪费严重。这与产业结构陈旧落后,一、二产业比重大,重工业比重大,加工业水平低,产业规模结构不合理以及技术经济条件差等有密切关系。实现资源节约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的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4.
Urban development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farmland preservation an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in local peri-urban communitie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on recent changes in rural landscape of mega-cities tends to be limited to case studies in Latin-American nations. This study analyses the socioecomic dynamics of farming land use an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multiple cultural variables and the environment. Fieldwork was carried out during the 2002–2003 period in rural livelihoods of the five high mountain towns of south Mexico City. Data obtained from participatory survey and ethnographic techniques were integrated to assess changes in rural landscape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how urbanization, deforestation and market oriente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esult in different livelihoods within a similar urban fringe context. The dynamic of mixture of urban and rural landscapes is based on farm productivity and social capital factors.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policy support for reg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through enhancing ecosystems servic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needed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ocal communities. Readers should send their comments on this paper to BhaskarNath@aol.com within 3 months of publication of this issue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e paper took the human-land relations as a basic point, and the theories of tourism industry syste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the guidance, with Gannan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Gannan) as the case study area. From microcosmic and macroscopic viewpoints, the author carried out function orientation and evaluation to the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n the comprehensive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pattern of Gannan. Results show that the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have restricte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made Gannan to become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periphery minority areas in Northwest China. Tourism development of Gannan is at the primary phas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ort industry chain and low economic efficiency. It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transform the way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ourism industry from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to the patter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imultaneously, Gannan's natural, national and religious culture makes Gannan a broad prospect on the comprehensive tourism development. Gannan should choose the comprehensive tourism industry as its scientific pattern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mote harmonious soci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alleviate the human-land contradictory, and realize dual goals in terms of ecology construction and economical development. For Gannan and the similar areas in China, studie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ourism have extremely important strategic sense with respect to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相似文献   

16.
舟山群岛港口发展有广阔前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舟山海域位于长江水道和我国南北洋通道交汇的前沿,是我国南北海运的要冲与江海联运的枢纽,地理位置非常优越。舟山的三大优势资源“鱼、港、景”中,港的优势得天独厚拥有极为丰富的深水岩线,建设第四、五代大型集装箱泊位及其他大型深水泊位,发展潜能很大。舟山港域的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1、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北依上海,南托宁波,定位于华东沿海重要的区域性洪口,成为长江三角洲口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利用岛屿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初华中地区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中国21世纪资源开发的重要场所,华中地区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将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华中地区资源本底特征、人地关系演进状态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认 为华中地区拥有较好的资源基础,特别是在水土两大资源的结合方面。但是从现状和未来国家高速工业发展看,未来华中地区自然资源承载负荷将面临较以往更为巨大和更为艰难的挑战。一方面,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华中地区在国家未来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更为突出,另一方面,当地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样会对有限的资源基础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因此,区域发展政策应当做出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8.
汉江流域秦巴山区中药材资源优势与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江流域秦巴山区生态环境复杂,生物多样性突出,中药材资源丰富,具有很大优势,主要表现在:种类多;产量大;多名优特种类。中药材生产对山区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中药材生产持 拟采取下列措施或途径;建设专门化生产基地;进行综合性经营;加强对野生资源保护性利用;加强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19.
西部大开发已经成为国人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以我国西部典型的社会经济后发展区域———贵州省为例 ,以区域关联度最大、开放程度最高的旅游产业为突破口 ,分别从战略定位、品牌创建与景区建设、旅游促销、整体开发与协调发展等方面 ,初步研究了后发展地区的发展战略问题 ,联系实际提出了后发展地区旅游产业“后发制人”的策略、措施和建议。认为创新制度和体制对后发展地区来说极其重要 ,贵州省旅游产业的发展要再造本地文化、形成品牌优势 ,寻求切入点、择优开发精品 ,注重宣传促销、拓展旅游市场 ,要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城镇体系 ,最大限度地降低旅游产业发展的成本和风险 ,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文化 ,实现观念转变等等。对西部乃至全国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