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自然保护区是生态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集中体现。也是时代发展和进步的熏要标志。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仝,推进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和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人类文明演进中人与自然关系特征的历史回顾,进而对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特征及其社会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工业文明时期传统发展观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规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文明要求人们克服传统工业文明的弊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实现物质生产生态化、生活方式生态化、社会制度生态化,构建以生态产业为标志,以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为特征的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于迅 《环境保护》2007,(3A):15-19
在生态省建设多年的实践中,海南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推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并重,是一个区域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张剑飞 《环境保护》2012,(20):60-61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更加迫切.  相似文献   

6.
《环境》2007,(2):32-33
山清水秀,蓝天白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直是揭西人引以自豪的地方,也成就了揭明的生态品牌形象。揭西县委、县政府也充分认识到这一生态品牌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该县将“绿色和谐揭西”作为揭西的战略目标之一,在建设绿色广东的战略部署下,推动县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取得了富有成效的经验和不俗的成绩。  相似文献   

7.
文章简要介绍俄罗斯生态文学家普里什文的生活背景、主要作品和写作特色,分析了普里什文的和谐生态理念对环境保护的影响。普里什文把超前的和谐生态理念融入文学作品,留给我们深深的思索和启迪,让我们理性的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导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8.
<正>"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社会文明形态。贵阳市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始终把"生态文明"看作人类社会最高的文明形态,不断在践行中寻求新的和超越发展的生态文明。构建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不仅要依靠党和政府,重要的是依靠公众积极、主动、有序的参与。通过公众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达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繁荣。一、要培育公众参与的意识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实践告知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要充分认识到必须创新公众参与形式,积极培育  相似文献   

9.
针对盘县的资源、生态特点,阐述了在西部大开发中,盘县只有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区域生态与资源优势、统筹规划和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建设成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县。  相似文献   

10.
周书钟 《环境工程》2022,(4):297-298
<正>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文明是当前社会上关注的热点话题,生态是自然界的状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文明状态,生态文明是说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共生的一种愿望。随着当前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人类的活动对于自然的影响越来越大,对自然的开发利用也在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的实现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我们要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进行尊重和保护,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与自然彼此依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环境》2007,(2):52-53
城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推进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历史的和谐成为内在追求。绿色名镇,以其独特的生态文明、文化魅力与经济活力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2.
加强湿地保护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对于维护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之一。湿地也因此被誉为“地球之肾”和“生命摇篮”。人类社会健康、持续的发展,离不开湿地。保护湿地、可持续利用湿地,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重要内容.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生态制度文明,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规范建设的成果,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关系,反映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平,也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本章在翔实介绍生态制度文明的含义、特点、分类、功能、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实际,对生态环境保护法律规范体系、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制度和生态制度立法的缺陷与完善等问题做了进一步阐述。  相似文献   

14.
增长是以产出量的增加作为衡量尺度,主要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而发展较之增长则具有更广泛的含义,既包括产出的扩大,也包括分配结构的改善、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以及自由选择范围的扩大和公平机会的增加,当然还包括生态保护和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杭州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总体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柏文 《环境保护》2006,(13):41-45
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是杭州建设生态市、打造"和谐创业"发展模式的关键.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将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稳定的资金渠道,努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市场化.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现代化的核心理念是现代化的人与自然共生。我们可以从建设现代化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核心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与基本途径、重要意义出发,深入探究生态文明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存、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文明伦理形态。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成为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和奋斗目标,需要政府强有力地推功和引导,更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在2008年生态文明暨第五届生态省建设论坛上,安徽省林业厅、水利厅、捉业委员会、气象局、共青团安徽省委员会分别结合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对本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本刊摘编了部分重要内容,试图以安徽省为例来说明各部门是如何共同配合生态文明建设的。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缘起于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指导下形成的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一般指人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以环境为中介的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和谐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也是人类用更为文明而非野蛮的方式对待自然、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建设生态水利不仅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也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美丽中国创造环境基础。抓好建设节水型社会、科学开发水能、加强水土保持、净化水生态环境四项重点工作,推动传统工程水利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的生态水利转变,对促进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制约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坚持经济与环境协调的生态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生态建设,努力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进步,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效果明显,部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也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