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废印刷线路板含有多种有价值的物质,随意丢弃或处理处置方法不当既污染环境,又造成资源流失。采用剪切式破碎和电力分选技术对废印刷线路板的机械分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电选法可以实现废印刷线路板中金属和玻璃纤维、树脂的分离;在实验的粒径范围内(-14+20目到-120+200目分为5个粒径级别),金属主要集中在-20+120目粒级范围内,且该粒级范围分选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废印刷线路板回收利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从分析印刷线路板材料构成的复杂性人手,论述了国内外在废印刷线路板回收处理技术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找出目前我国在处理废印刷线路板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差距.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分析表明,干法分离分选技术应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根据废弃印刷线路板中材料密度不同,采用水介质流化床对印刷线路板粉末中的金属进行回收,对0.25~0.177、0.177~0.104、0.104~0.074和-0.074 mm 4个粒级范围内的物料进行分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上述4个粒级范围内,随介质流速的增大,金属回收率降低;金属回收率η与实际操作速度(ua)和颗粒终端沉降速度(ut)的比值φ(ua/ut)存在一定线性关系,分析模拟了η与φ之间的相关性方程,外推试验的结果证明了相关性方程的可靠性;在合适的操作条件下,各粒级范围内金属的回收率分别为95.02%、90.07%、87.5%和92.68%。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浸出印刷线路板中金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刷线路板作为电子产品中不可缺少的部件,具有成分复杂、环境危害大和资源化价值高等特点,对废印刷线路板成分进行科学有效地分离富集一直是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从适用的微生物种类、微生物的浸提机制、影响微生物浸提效果的因素等方面综述了微生物在印刷线路板中金属的浸出中的应用研究状况,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  相似文献   

5.
在相对温和的密闭水相环境中对废印刷线路板中非金属粉末的超声微波协同降解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单水热,单微波、单超声及微波超声协同作用下,温度、时间对非金属降解特性的影响。通过对初始物料、固相产物和液相产物的分析初步讨论了超声微波协同作用对废印刷线路板非金属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在200℃到280℃温度范围内,超声微波协同作用下,非金属中有机组分的降解率可以达到74.11%,固相产物主要是纯度较高的玻璃纤维,液相有机产物主要是苯酚类物质。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废弃印刷线路板的热解特性,确定金属和非金属分离的热解最佳参数,用差热-热重联用分析仪对FR-4型印刷线路板进行了热失重分析,并对影响废弃印刷线路板中金属和非金属分离效果的升温速率、颗粒尺寸、热解终温和保温时间等主要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FR-4型线路板在320~360℃区间热失重速率达到最大值;升温速率越高,热解起始温度、终止温度和失重峰温也越高,显著失重过程持续的时间越长;当热解终温相同时,升温速率对FR-4型线路板的热失重率影响很小。综合考虑FR-4型废弃印刷线路板中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离效果、热解装置的设计、热解过程的能耗以及运行过程的控制等因素,最佳热解参数建议设定为升温速率为10℃/min,热解终温为500℃,保温时间取30 min为宜。  相似文献   

7.
废印刷电路板的静电分选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属与非金属材料的分离是回收利用废印刷电路板的关键环节。对废印刷电路板物料的静电分选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以电压、辊筒转速、电晕电极与辊筒之间的距离、静电极位置、电晕电极位置、电晕电极数量等为考察因素,研究各因素对电选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影响金属与非金属材料分离的主要因素是电压、辊筒转速和电晕电极与辊筒之间的距离,对于-0.9 0.45mm的破碎物料,当电压为24kV,辊筒转速为15Hz(54.6r/min),电晕电极与辊筒之间的距离为5.2cm时,得到最大静电分选综合效率67.37%。  相似文献   

8.
废弃线路板的粉碎和所含金属组分的高效解离是后续分选回收的前提条件。本研究分别使用乙二胺等10种溶剂浸泡废弃线路板,比较对线路板中铜箔与基板间剥离强度的影响,从而筛选出4种有代表性的溶剂,即溶剂D、溶剂F、丙酮和水, 比较废弃线路板经化学溶胀后的单体解离度和获得一定粒径分布的颗粒所需的破碎时间。研究结果表明,化学溶胀后破碎能大幅提高金属的单体解离度,浸泡效果的优良排序为:溶剂D>溶剂F>丙酮>水;浸泡时间越长,浸泡温度越高,对剥离强度的降低越有利;使用溶剂D在150℃、3 h或140℃、5 h的工艺下浸泡废弃线路板,可以使铜箔与基板自动脱落。研究结果为后续的分选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气流分选废旧线路板树脂粉末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线路板树脂粉末各成分富集率,实验利用气流分选装置对线路板树脂粉末进行分选,通过调节分级机转速大小进行了4组实验。结果表明:在分级机转速为120 r/min时,2个卸料口获得分级产物Cu成分含量相差最大,卸料口1的Cu含量最大,达到16.2%;在分级机转速为360 r/min时,2个卸料口获得分级产物环氧树脂成分...  相似文献   

10.
在自行设计制备的真空热解炉中进行了废印制线路板的热解实验,得到固体、液体和气体产物。着重研究了热解固体渣中金属铜和非金属玻璃纤维的物理分选、热解固体渣分析及有氧煅烧对玻璃纤维纯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物理分选效率很高,金属铜的回收率和纯度接近100%;热解固体渣含30.35%的铜、56.21%的玻璃纤维和13.45%的炭黑;有氧煅烧去除炭黑可得到高纯度的玻璃纤维。  相似文献   

11.
污泥淤砂分离器是一种能够使活性污泥中污泥有机质与淤砂分离的设备。为了实现污泥淤砂分离器的结构优化,重点探讨了污泥淤砂分离器最重要的结构参数-排口比K(底流口直径Du与溢流口直径Do之比)对污泥淤砂分离器分离效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排口比从0.32增加到1.0的过程中,分离器处理能力Qi基本保持不变,分流比S、分离效率η和底流污泥ρ(MLVSS)/ρ(MLSS)分别从0.084、24.7%和0.21增加到0.338、41.1%和0.33.4;污泥有机质富集率FMLVSS和淤砂富集率FMLISS分别从1.95和1.35减小到1.22和1.12。富集除砂所需要的K和分离器获得较高的除砂效率η时所需K不一致。污泥淤砂分离器排口比K设计为0.4~0.6时,能够获得较高的分离效率,并实现淤砂的富集排放。  相似文献   

12.
废弃电子设备的资源化研究发展现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分析了废弃电子设备的主要特点、资源化回收与利用的不同方法及其优缺点,并详细介绍了废弃电子设备机械处理的研究及工业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3.
海上油田含油污水旋流气浮一体化处理设备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强度旋流离心力场与气浮组合是一种高效的含油污水处理技术,目前在国外已有较为成熟的产品,尤其是挪威M-I SWACO公司开发的Epcon紧凑型气浮装置已经在海上油田含油污水处理的应用方面取得了众多成功的案例。从Epcon紧凑型气浮装置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入手,简要叙述了该设备的工艺流程和性能特点,重点介绍了其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中国西江30-2采油平台上的测试和应用状况,最后介绍了新一代CFU设备的研发动向,为国内自主设计研发含油污水旋流气浮一体化处理设备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电渗析技术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渗析技术是膜分离技术之一 ,由于具有高效、低能耗等特点已经被多个行业广泛使用。本文阐述了几种新的电渗析技术 ,包括无隔板电渗析、填充床电渗析、双极膜电渗析等 ,并探讨和综述其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老港填埋场新鲜渗滤液性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用系列滤膜对老港填埋场2003年3月份新鲜渗滤液进行了梯度分离.并研究了其CODcr、氨氮、TOC、IC、TC、TS、FS、电导率、pH、色度,浊度的变化趋势与不同孔径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膜孔径的减小,CODcr、氨氮、TOC、IC、TC、TS、FS、色度、浊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降低不大,说明可溶性部分物质对新鲜渗滤液的污染性贡献最大;电导率、pH则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16.
报废电子器件处理技术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报废电子器件的数量急剧增长,加强其回收利用研究已经得到广泛重视。对报废电子器件的资源情况、回收技术,尤其是以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回收为目的的物理分离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评述,指出便于回收的电子器件的设计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无机分离膜———炭膜 ,讨论了炭膜的孔结构等基本性质 ,综述了这种新材料在气体分离、饮用水净化和废水处理等方面的应用 ,并结合目前炭膜的研究开发现状 ,分析了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染料工业中 ,膜分离技术主要用于传统生产工艺改造和工业废水处理两个方面 ,旨在实现节水、减污和降耗等目的。本文介绍了其主要应用进展 ,并结合染料工业特点 ,概述了影响膜污染的主要因素 ,如膜的荷电性、亲疏水性、截留分子量、料液性质等。  相似文献   

19.
含铬废水的治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含铬废水的分离处理研究现状,讨论了各自的应用原理及优缺点。对工程设计和生产工艺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并对含铬废水处理的发展趋势作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