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于晶晶 《四川环境》2021,(2):220-224
2019年6月《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的颁布,指出自然保护地建设应“探索全民共享机制”,突出了公众参与制度的重要意义。在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过程中,公众参与制度虽然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但仍面临诸多实践困境。通过分析现阶段自然保护地的立法和实践现状,探析公众参与制度在自然保护地建设中的适用路径和困境阻碍,对公众参与制度的立法表达、管理体系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议,从而进一步完善自然保护地中的公众参与制度,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2.
公众参与制度已被世界环境保护领域公认为环境法中的基本内容。完善我国的公众参与制度,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更有助于引导公众从基层开展各种环境保护运动。一、环境问题的公众性目前,环境问题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第一环境问题,也就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  相似文献   

3.
环境立法是通过对人类行为的规范与调整来推进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环境教育的法制化更有助于教育活动的贯彻与执行。环境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环境教育,可以进一步认识环境问题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  相似文献   

4.
史春 《环境教育》2012,(1):12-12
公众参与要更加注重实效,避免形式化。在公众参与过程中,无论是程序的设计,还是参与方式方法的运用,都要从实效原则出发。公众参与是我国环保立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但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除了《环境影响评价法》外,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和其他单项法律、法规等,至今还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公众参与理论起源于英国普通法上的"自然公正原则",即"任何权力必须公正行使,对当事人不利的决定必须听取他们的意见"。公众参与是指社会群众、社会  相似文献   

5.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环境保护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环境保护,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市民的义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因此,不断拓宽公众环境教育的渠道,加强公众环境教育,提升公民环境素养,仍然是我们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借鉴国外经验,深圳在创建自然学校上做了有益尝试。自然学校将成为公众环境教育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6.
《环境教育》2005,(7):26-26
公众是环保的主力军环境保护不是一两个人的事,而是事关你我他的大事。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一个人扔一张纸,就有13亿张。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公众的参与,中国的环保能走多远。公众是中国环保的主力军,只有唤醒所有国人的环保意识,我们的环保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建沙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与环境教育:影响城市公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方 《环境教育》2001,(5):26-28
导语:在普通人的印象中,我国的许多博物馆几十年如一日,一副老面孔,大多沉寂而缺乏生机。平日里只有几个零星的“顾客”,展品也大多是雕塑一般地静候着人们去光顾,少见解说员或专家在那里为大家讲解。人们似乎也不了解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每天真正在做什么,更多的也许是研究工作吧。实际上,博物馆不应只是“展柜”和“百宝箱”,更应成为活的“有机体”,吸引公众,发挥博物馆的知识力量,促进博物馆与公众的互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的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在公众环境教育方面卓有成效的经验,特别是博物馆如何在公众和学校环境教育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以神秘有趣、生机勃勃为主要特点,夜幕下的植物园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夜游""夜探"型活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地植物园的活动中。活动背景植物园是集科学研究、植物种质保存、科普教育、休闲娱乐等综合性功能为一体的重要场所,是公众亲近自然、体验自然、学习自然的理想自然课堂,在公众的科普教育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北京教学植物园地处北京市中心城区,  相似文献   

9.
林锦屏  周鸿 《环境教育》2006,(11):41-43
环境教育是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终身教育,公众的环境教育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具体来讲,它是形成文明社会的公众教育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0.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属性及制度模块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政治是公众参与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公众的有效参与,环境执法权得到监督;有序是公众参与制度的自然属性,有序才能使参与变得顺畅;利益均衡是公众参与制度的价值准则,环境矛盾最终体现为环境利益和经济利益之争,解决环境纠纷的最佳手段是寻找利益均衡点;政府居于环境执法的主导地位,同时发挥指导、引导、疏导公众和企业的作用;多重沟通平台是公众参与制度的效率保证,政府、企业、公众在执法前后的多重沟通,才能达到参与的最终目标。与公众参与环境执法制度属性相对应的是制度模块建设,如监督制度、程序制度、纠纷调处制度、润性执法制度以及沟通制度等。这些制度既能准确反映公众参与环境执法制度属性,又能完成制度赋予的使命。  相似文献   

11.
当前环境问题已是公众瞩目、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而目前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水平还较低,因此加强环境教育是提高公众环境意识、解决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读者评刊     
正@余洋:《百草枯"绣"不出绿色龙袍》一文写得好。为了吸引游客,用毒药来对付上苍的馈赠,毁麦造"龙袍",不仅浪费粮食,显然也不是一种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行为,其向人们传递的是人对自然的傲慢和对自然的随意驱使。@王春:读了《构建环境宣教立体格局》一文,深有感触。新的历史时期,必须面向社会开展环境教育,倡导树立生活方式绿色化,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和环境保护意识,使公众自觉  相似文献   

13.
观察     
《绿叶》2012,(12):95-95
生态红线有望2013年划定,环保组织呼吁公众参与 30多家环保公益组织12月呼吁广大公众参与到关注,监督、守护以及支持自然保护的行动中来,共同守护美丽中国的生态红线。  相似文献   

14.
王政伟 《绿叶》2014,(8):41-49
通过对中国乡村社会治理历史的纵向分析,我们归纳出现代乡村社会治理的四大必要的机制逻辑,并据此提出,现代乡村建设需要以解决“三化”问题和项目制的投入所造成的问题为出发点,落实“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互动、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治理方针,在充分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平衡的基础上,培育和激活自然社区组织,提高以自然社区组织为主体的公众参与度,探索协商民主在乡村社会的落地之道。  相似文献   

15.
面向21世纪 促进公众参与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吉林省多年来努力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采用多种手段,开展了丰富多采、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特别在增强公众参与、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吉林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回顾   吉林省在开展公众环境教育中,始终围绕“一个中心两个重点”来进行,即以公众参与为中心,以抓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为重点,带动公众整体环境意识的全面提高。   1、把各级领导做为重点,逐步使领导者由宣传教育的受体变为主体。   根据我国社会发展中各级领导在决策中的重要作用,环保部门始终把各级领导、企业法人作为环境…  相似文献   

16.
正重污染天气从成因来说,与水污染、土壤污染一样,是环境污染问题,但它不同于这些传统的污染问题。重污染天气是更直观、更让人无处可躲的长期存在的环境问题,这些特性决定了它会引起公众的担忧与不满。自然之友蓝天实验室项目希望通过民间环保组织的实际行动,带动广泛的公众参与,使公众可以客观且科学地对重污染天气进行认识及防护。一、项目背景众所周知,近年来中国空气污染严重,重污染天气频发,引起了政府、  相似文献   

17.
公众环保意识是一国环境状况的决定因素之一,公众的环保意识高,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便于实施。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它不是政府单方面的职能,也不仅仅是少数专家及环保志愿者的事,而是全民的行动,需要的是亿万公众共同参与和支持。一其中,生活中的许多小事,可以折射出人们的环保意识,笔者最近经历的几件事,值得深思。一次与朋友聊天,一位家境富裕的女士说,很想辞掉公职回家多生一个孩子。出于对环保的关注,笔者言:中国人口多,多一口人,社会就要为这个人终生的吃、穿、住提供一份资源,自然环境就多一份负荷。话…  相似文献   

18.
自然保护工作随着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程度的加强,以及所引起自然环境逐步恶化的加剧,而被政府和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及公众所重视。为此,有必要根据我国目前自然环境的状况,自然保护工作开展的情况,国家技术经济,人口现状及发展趋势,现行的政策,研究、探讨我国的自然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9.
刘航 《环境教育》2010,(5):58-60
环境教育关系到环境质量,也关系到人口素质,更与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实现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环境教育需要立法、教育甚至财政等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对于公众来说,这是一项终身的教育,但同时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  相似文献   

20.
龚民 《绿叶》2007,(10)
由自然之友、乐施会、绿色和平、行动援助、地球村、世界自然基金会、绿家园及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等数家NGO联合开展的"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共识和策略"项目工作坊日前在北京举办。本次工作坊收集到一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