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2 毫秒
1.
从监测目标、监测点位布设及采样频率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地面水监测网的设计及优化,简要地回顾了80年代中期以来地面水监测网设计及优化方面的部分研究情况。通过综述指出了监测目标是整个监测计划的重要方面,应用优化技术必须以监测目标的确定为前提;采样设计的统计学分析是监测网设计问题的中心;监测网设计可归结为额定预算条件下寻求最优统计功效或在特定统计功效下寻求费用最低值;统计法和模拟法相结合是地面水监测网设计及  相似文献   

2.
在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优化并运行六年的基础上 ,采用历史数据计算法对河南省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进行了优化。通过优化方法和监测项目的探索 ,确定了省控站数目 ,特别是提出了系统、完整的优化指标 ,优化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3.
区域地表水监测断面优化调整的技术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布设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简要回顾了中国地表水监测断面设置及优化的研究进展,论述了区域地表水点位优化的目的和原则,提出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次的对区域地表水监测断面进行调整的步骤和方法,并阐述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监测断面优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国家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发展历程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水环境质量监测的定义和目的,介绍了构成国家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的6个子网,即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地表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监测网、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水体环境质量监测网和锰三角地区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指出了目前该网络存在的不足,提出建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设计技术体系、扩大监测网覆盖面、扩展监测项目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尚未开展过区域性监测网的设计工作。国外,对空气监测网设计的密度及选点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但对于大区域的监测数据,一般时空相关性较差,而呈现的随机性较明显,另外,目前还没有恰当的中远距离的大气扩散模式。 本文针对国内外大气环境监测布点工作的情况和问题,通过对全国大气监测资料及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考虑了监测数据的随机性质,进而采用超标率估计与控制浓度均值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国控测站数目。经优化确定的国控测站为68个,统计分析表明,可以满足全国大气环境质量信息的要求,达到90%的概率保证。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多年从事监测工作的体会和对各类监测站的调查研究,评述了当前地方监测工作和行业、企业监测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用切实运转的监测网来深化和开拓监测工作的建议,并对监测网的组建和运转作了较为可行的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江苏省“十三五”地表水监测网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根据新形势下水环境管理和水生态保护的新要求,提出了该省“十四五”地表水监测网优化调整思路及预期目标。比对评估表明,优化调整后的地表水监测网实现了“三提升,一突破”,河湖覆盖率、跨界水体覆盖率和重点区域监控密度明显提升,农业面源监测有所突破,在助力发现水质薄弱区域、推动重点区域有效截污控源、促进化解跨界地区污染纠纷等方面具有实践成效。  相似文献   

8.
中国土壤环境调查、评价与监测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介绍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土壤环境调查情况,对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全国土壤调查情况进行了描述,阐述了2006年以来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情况。结合土壤环境现状、土壤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对未来中国土壤监测规划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确定土壤环境监测国控点,构建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落实土壤环境例行监测的监测思路,以进一步推进土壤环境监测和保护。  相似文献   

9.
德国联邦环保局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建设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目前已在全国16个州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由各州环保局管理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现就黑森州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的建设和运行情况作一介绍。1 概况黑森州位于德国中南部。黑森州环保局(HLUG)主要负责黑森州水、气、土壤样品的监测与数据的分析、报告和评价,同时还承担咨询、培训和对外交流工作。HLUG以由固定子站形成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为基础,利用监测车实施污染事故的点位补充监测,另外还将总沉降物监测和影响监测(生物监测)纳入空气污染负荷监测系统,以全面了解…  相似文献   

10.
开展大气臭氧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大尺度监测对于臭氧污染的联防联控有重要意义。欧洲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展VOCs大尺度监测,而中国自2018年才开始建设全国性的VOCs监测网络,目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通过总结欧洲VOCs大尺度监测的发展历程、监测指标、质量保证及监测结果等,对中国VOCs监测提出建议:开展VOCs监测的顶层设计,对全国VOCs监测进行统一科学规划,保持VOCs监测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通过科学方法筛选优化VOCs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统一的监测技术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优先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将VOCs监测与现有的大气常规六参数常规监测网、颗粒物组分监测网等其他大气监测网有机融合,形成一个综合而丰富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同时满足业务和科研需求。  相似文献   

11.
十三五期间,中国初步构建了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并开展了监测工作。当前,国家层面土壤环境监测网络的构建和运行还处于起步阶段,笔者选取土壤环境监测开展较为成熟的瑞士土壤环境监测网(NABO)作为研究对象,综述了NABO的技术体系及多年来的土壤环境监测结果,并结合中国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现状进行讨论,认为NABO在监测网络建立、指标选取、数据分析等方面建立了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未来中国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可在此方面借鉴瑞士经验。  相似文献   

12.
聚类分析法在大气监测优化布点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雷 《干旱环境监测》2000,14(2):100-104
以克拉玛依市大气监测网为例 ,具体阐述了聚类分析法在大气监测优化布点中的应用 ,说明聚类分析法不仅原理简单、计算量小 ,而且较为实用 ,宜于推广。  相似文献   

13.
通过系统整理分析自然资源、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已有地下水监测网,针对广东地下水监测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地下水环境管理需求,提出较大空间尺度和水质监控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建设框架及广东省"三层七级"共237个网点的层级化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建设方案,并与水文地质单元、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划进行了空间叠加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三大部门监测网在空间上分布总体较为分散,相互补充性好,提出的监测网方案总体上与广东省地下水本底条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地下水环境功能分区、重点污染源空间分布特征等相匹配,契合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和重点污染源监控两大管理需求,构建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框架可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提出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建设方案可为广东省地下水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控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为切实提高工程监测成效,合理利用资源,提出基于改进K-means算法的排水管网监测点布置优化方法。以华东区域H市排水管网为案例,以23个原始监测点的监测数据为基础,通过原始数据处理,BIRCH预聚类确定优化监测点个数和初步优化监测点,再用K-means聚类确定最终优化监测点后,输出16个保留监测点位。经验证,监测点优化后对H市排水管网的数据输出无影响。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的全面实施,PM_(2.5)监测已经全面普及,并成为全国大部分城市关注的首要污染物,根据新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中不同区域、不同时段颗粒物(PM_(2.5)、PM_(10))质量浓度监测结果,对PM_(2.5)/PM_(10)质量浓度的比值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其在新疆典型区域特殊气象条件下的分布规律,为科学合理评价和考核新疆环境空气质量提供数据支持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和监测网设计中SPSS 10.0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SPSS10.0是目前功能齐全、便于应用的优秀统计软件。文章介绍了该软件在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和监测网设计中的应用。文中简述了该软件的功能及优点,并通过实例,展示其在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和监测网设计中的应用,这对于优化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和监测网的设计均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1—2011年洪泽湖水质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氨氮和总磷长期定位监测数据,采用物元分析法研究洪泽湖渔业水质监测站位的优化布设。结果表明,用物元分析法将原来的21个监测站位优化为14个,监测点位优化后对监测结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国家环境监测网质量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适应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的统一布局和监测任务事权上收的新形势,强化国家对环境监测的统一管理,创新性构建了以全程序全要素为核心、体现国家管理特征的国家环境监测网质量体系框架,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质量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记录表格等。  相似文献   

19.
根据排污周期确定加密监测采样频次,用实例说明有规律排污过程的生产特点,提出固定频次法进行监测频次优化的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20.
国家环境监测网二月二十四日在北京正式宣告成立.规划中的省、市环境监测网也将陆续建立起来,从而形成环境监测的全国网络.它标志着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有了新的发展和进步.目前,环保部门建立的四级环境监测站已达2043个,职工30000余人.其他各有关部门建立的各级监测机构也有2000多个,职工15000余人.这两个方面的队伍,都是环保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我们对全国环境监测工作缺乏统一的有效的组织管理,各部门监测队伍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部门之间有分工,但协调和协作不够;大家都出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