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PTA装置精制单元废水二次回用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海潮  王国范 《化工环保》2004,24(Z1):294-295
PTA装置的外排废水是化工生产废水中COD含量较高、外排量较大、较难处理的废水.在未来几年内,开发精制废水二次回用技术将是精对苯二甲酸装置节能降耗的最佳途径.该技术的开发成功将促进PTA装置节能降耗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可以有效提高装置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BR)处理模拟精对苯二甲酸(PTA)废水,考察了曝气量、沉降时间、进水方式等对对苯二甲酸(TA)生物降解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于TA质量浓度小于1500mg/L的废水,采用完全曝气SBR运行4h,TA和COD的去除率均能达到95%以上,TA平均去除速率随TA浓度的增加而增大。TA质量浓度为1500mg/L时,曝气量、沉降时间和进水方式是影响其降解效果的主要因素。采用SBR处理高浓度PTA废水可克服污泥膨胀和抗冲击负荷能力弱的问题,且系统的稳定性和PTA废水的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正该专利涉及一种精对苯二甲酸(PTA)精制废水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具体方法如下:将PTA精制废水依次经过阳离子交换器和3级选择性吸附器,得到纯化水;待阳离子交换器和3级选择性吸附器饱和后分别解析;从阳离子交换器的解析液中回收钴和锰,钴回收率为90%,锰回收率为75%;从第1级选择性吸附器的解析液中回收对甲基苯甲酸、对苯二甲酸和苯甲酸,对甲基苯甲酸  相似文献   

4.
李海潮  谢福岭 《化工环保》2004,24(Z1):412-414
借鉴辽阳、仪征化纤清洁生产审计工作的做法,对洛阳石化PTA装置的审计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加强了高浓度有机废水和氧化废气的源头管理,对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采用三维电极法对工业精对苯二甲酸(PTA)装置产生的含钴、锰废水进行处理.通过与传统二维电极法的处理效果进行比较,论证了三维电极法脱除Co2+,Mn2+的优越性.探究了填料类型、极板间电压、粒子电极填充比(粒子电极质量(g)与废水体积(mL)的比)、极板间距等工艺参数对Co2+,Mn2+脱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宜...  相似文献   

6.
采用微生物筛选、纯化技术,获得了降解对苯二甲酸(TA)的YPC—TA1,YPC—TA2,YPC-TA3,YPC—TA44株菌株。将筛选出的TA降解菌固定化,处理初始TA质量浓度为2650mg/L的模拟废水,降解36h后TA去除率达100%。用TA降解芮在生物流化床反应器中处理PTA废水,最佳容积负荷为6.7kg/(m^3·d)。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可在容积负荷为6.0~6.5kg/(m^3·d)的较佳条件下长周期稳定运行,COD去除率保持在91%左右,TA去除率保持在94%左右。低pH废水冲击和高容积负荷废水冲击时COD,TA去除率均明显下降,恢复正常讲水后3~4d,COD,TA去除率均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7.
ABS装置生产废水可生化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李向富 《化工环保》2004,24(Z1):53-55
优化出了适合处理ABS废水的复合混凝剂, 开发出了一条絮凝、沉降、分离法处理ABS废水的新工艺.采用优化出的絮凝剂及助凝剂,能够使ABS废水中的SS平均去降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8.
树脂吸附—Fenton氧化法处理精对苯二甲酸废水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树脂吸附-Fenton加氧化法处理精对苯二甲酸(PTA)废水,考察了树脂吸附及Fenton氧化的最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采用NDA-88吸附树脂,在室温、吸附流速2BV/h条件下,每批次处理量为28BV,COD去除率为80%左右;采用Fenton试剂进一步氧化处理,在废水pH为3、质量分数30%的8202加入量为1.2%(体积分数)、H2O2与Fe^2+摩尔比为3:1、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4h条件下,出水COD为72mg/L,COD去除率为87%,可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9.
胡绍伟  王飞  陈鹏  王永  徐伟 《化工环保》2014,34(4):344-347
采用内电解—Fenton氧化—絮凝沉淀的化学集成技术预处理焦化废水,优化了各工段的运行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在钢铁铁屑与活性炭的体积比为1∶1的条件下,内电解工段的优化参数为进水pH 2.6~3.1、HRT=1.0 h;Fenton氧化工段的优化参数为Fe2+加入量200 mg/L、H2O2加入量1 000 mg/L、进水pH 3.0左右、反应时间1.0 h;絮凝沉淀工段的设定参数为进水pH 9.5~10.0、聚丙烯酰胺加入量1 mg/L、静置沉降0.5 h。在上述工艺条件下,该集成技术对废水的总COD去除率大于55%,处理后的废水BOD5/COD大于0.28,不添加稀释新水即可进入后续生化处理系统。该工艺占地面积小、系统结构简单、易于工业化,废水预处理成本为4~5元/t。  相似文献   

10.
李丹玲 《化工环保》2004,24(Z1):415-417
PTA(精对苯二甲酸)装置扩能后存在诸多潜伏性的危险因素.针对污染因素进行逐项对比分析与汇总,从现状改造入手,对设计工艺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优化生产、保护环境的适应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我国现代煤化工项目的废水来源及特性,归纳了废水的处理技术路线,从废水"零排放"、废水处理技术与管理、蒸发塘的污染转移、废水处理与固体废物处理及废气处理的关系、污染物源头控制等方面阐述了我国当前煤化工废水处理存在的误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黄鹏  林璠  刘爽  康健  李健  白丁 《化工环保》2016,(1):22-25
石煤提钒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氨氮和盐类。介绍了石煤提钒中重金属废水、氨氮废水、高盐废水的处理技术,总结了各种废水处理技术在石煤提钒废水治理中的应用现状,并对石煤提钒废水的治理进行了展望。化学法应用广泛,但易造成二次污染;物理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处理效率低;生物法具有效率高、选择性强、废水处理成本低等优点,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废水治理方法,应加大在石煤提钒废水治理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简述了零价铁(ZVI)处理废水的机理。综述了ZVI、纳米零价铁 (nZVI)对焦化废水、军火厂废水、制药废水、橄榄油厂废水、染料废水、含盐类废水及含重金属废水处理的研究进展以及ZVI复合材料处理废水的研究进展。指出将ZVI与超声波、微波及Fenton法等技术联合,形成具有各自优点的新处理技术,将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4.
UASB反应器处理染料及印染废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UASB反应器处理染料及印染废水的研究概况.分析了UASB反应器处理废水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展望了UASB反应器处理染料及印染废水的发展趋势,指出厌氧UASB-好氧法组合工艺是目前处理染料及印染废水的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电催化氧化技术在实际工业废水处理中的优势,对其反应原理进行了概述。总结了电催化氧化技术在石油、制药、造纸行业废水和含氨氮类有机废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指出:电催化氧化技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研发新型电催化阳极材料;开发高效电解反应器;探索电催化氧化技术与其他处理工艺组合联用。  相似文献   

16.
头孢类抗生素生产废水污染与处理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头孢类抗生素生产废水的污染现状,指出了废水的来源及主要特征.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头孢类抗生素废水处理技术:物化处理技术和生物处理技术,其中厌氧(缺氧)-好氧组合工艺是处理高浓度头孢类抗生素废水的主要方法,提出了头孢类抗生素企业的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膜法处理含油废水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含油废水的来源、危害及其一般的处理方法,概述了国内外处理含油废水的膜分离技术——微滤、超滤、反渗透及膜法联合处理工艺的研究现状。对膜污染与预防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了膜法联合处理工艺是今后处理含油废水的研究方向,而研制抗污染、净化效果好、成本低廉的新型功能有机高分子过滤吸附材料也是含油废水处理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8.
稀土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综述了国内稀土金属在废水处理中的最新应用进展,总结了稀土复合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含磷、氨氮、砷、氟、铬、镉等废水处理中的效果,讨论了稀土复合混凝剂和稀土催化剂在染料、助剂、化工等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为找到高效环保的处理工业废水的方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水合肼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化学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农药和军工行业。由于水合肼具有较强毒性,被列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因此其生产废水的处理十分重要。本文对目前国内外水合肼生产工艺及其产生的废水进行了介绍,详细分析并归纳了水合肼生产废水中不同污染物的处理方法,讨论了目前水合肼生产废水的实际处理工艺,并结合国内专利情况分析探讨了水合肼生产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指出应加强双氧水法生产废水处理技术的研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