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给地球退烧     
何京 《环境教育》2008,(4):88-88
风暴越来越猛烈,气候越来越捉摸不定,两极地区与城市的气温越来越高,所有的这些迹像表明,我们的地球近几十个年头里,正在持续“发烧”。  相似文献   

2.
我的倡议     
孙俊炜 《环境教育》2016,(Z1):126-127
正地球是我们目前唯一可以生存的地方。现在,她已伤痕累累,没有当初那么美丽的容颜了。因为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我们的地球妈妈发烧了。我们为什么不尽自己一点微薄的力量给她降温呢?少开车,多种树,这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啊!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地球上的水资源极为缺乏,现在还有些人仍然不知道节约用水,如果水没了,那我们该怎么生活呢?大自然的生物链是环环相扣的,每一环都是不可断裂的,珍爱动物,就是珍爱我们的生命,为了  相似文献   

3.
以湖南省长株潭地区24个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国控点数据为基础,对2013年6月~8月持续高温干旱天气条件下,长株潭地区城市PM2.5浓度的日、月变化规律,以及点位差异性分布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进入夏季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后,PM2.5质量浓度较冬季显著下降。受人为活动影响,位于商业区的监测站点的PM2.5较其他站点高;不同城市PM2.5的日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呈双峰型;夏季PM2.5上午出现最高值的时间比冬季提前1 h左右,商业区站点的PM2.5最高值出现的时间较其他类型站点早1~2 h。非工作日PM2.5的峰值出现在夜间和凌晨,而工作日则出现在上午9~11点。  相似文献   

4.
<正>温室效应怎样让地球发烧?二氧化碳排放过多最大的危害是导致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扩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二  相似文献   

5.
正据外媒报道,北半球多地近日持续高温天气,多地学者日前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报告,警告地球可能突破进入"温室"状态的临界点,平均气温可能在数十年间升至比工业革命前高4至5摄氏度的水平,海平面则将比现在高10至60米。据报道,研究报告由丹麦、澳大利亚和德国学者联合发表。温室效应是指全球气温  相似文献   

6.
利用静海国家气象站1960~2019年日最高气温资料对静海高温天气发生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次数进行了统计,分析了持续高温天气过程的年际变化规律、时间演变特征,利用Mann-Kendall法对高温日数、年最高气温进行趋势检验;构建了日高温发生概率的“钟形”曲线模型,利用傅里叶变换分析日高温发生概率序列的主要分量,构建了基于傅里叶级数的日高温发生概率简化模型。结果表明:1960年至1996年静海年高温日数呈下降趋势,1997年开始年高温日数呈上升趋势,而年最高气温无显著的上升趋势;静海高温天气过程主要为持续1~2天的过程,近20年高温热浪发生次数明显增加;近60年高温日开始时间提前,结束时间推迟的趋势明显;模型较好的模拟了日高温发生概率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想像一下,假如地球陆地被冰雪覆盖而海洋结冰至赤道,地球就像一个掉入白茫茫的雪地中的雪球,而且这个雪球持续存在了几百万年。这段说明并不是幻想,因为这种情况曾于8亿年和5.5亿年前之间发生过不是一次而是至少两次。在超常的气候活动条件下,地球曾变成"像雪球一样的地球"。为什么太阳不起作用,使这种严寒的冰川时代得以延续那么几百万年?这个问题至今还是一个谜。有人推测,大概是因为太阳有时突然降温或者说地球轴心倾斜或地球突然脱开轨道以致一下子减少了接受太阳的光照。法国  相似文献   

8.
正“不戴口罩在外面工作多伤害健康!”“为什么没有统一的防护措施?”“可以像发高温补贴一样发雾霾补贴吗?”……每到雾霾天,面对在户外坚守的工作者,普通民众在致敬的同时,总免不了一丝担忧。去年底到今年初,雾霾肆虐,整个京津冀乃至华北地区深受其害,绝大多数人不得不减少外出,或者戴上一层又一层的口罩外出,以降低雾霾天气对身体的伤害。当我们大多数人躲在屋里躲避雾霾污染的时候,像交警、交通协管员、环卫工等一些特殊行业的劳动者,却不得不坚守在户外  相似文献   

9.
《绿叶》2020,(Z1)
正一位知名的科学家,在形容生命起源及其微妙特点时,曾经十分感慨地写道:"这是宇宙历史上最难以置信而最有意义的事件。"的确,在大自然的一切杰作中,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惊叹的呢!譬如,有人会问:为什么地球上的生命是这么一副模样?组成它的为什么是这样一套分子系统而不是别的?这是偶然的还是必然如此的?  相似文献   

10.
正很荣幸可以成为绿色小记者。我们的职责,就是要用我们手中的笔,来说服更多对环保还只停留在"口号"阶段的人们。环保,有人觉得它太空洞,但是我想,当这个词被赋予一种责任时,它便不再空洞。为什么要环保?简单举个例子吧:当你望望窗外,灰蒙蒙的一片,低头看你的手机天气,空气指数一个"爆表"的数字,你一定会埋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天气,为什么要影响我的行程?"当你这样想的  相似文献   

11.
水,是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必需品。浩瀚的海洋,滔滔的长河,星罗棋布的湖泊,把地球装点得十分美丽。可是现在,水却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环境管理》2013,(2):46-47
今年年初,我国中东部地区深受雾霾天气困扰,诸多城市大部分时间笼罩在雾霾之中。为迎击雾霾、重现蓝天,持续稳定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各省(市、区)相继提出大气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正今年暑假的持续高温令人咂舌。8月5日,北极圈内出现高温30℃,冰山融化速度加快,危及北极熊的生存;高温席卷了四个大洲,很多国家受损严重;干旱、火灾、因高温导致身体损害……一系列问题不约而至,我们又一次领略了温室效应的魔力。我们在闷热、烦躁、不安、担心中熬过了这段时间,虽然暂时气温有所缓解,但听环境专家所讲,这样的极端天气在未来几年内,不会再是隔几年发生一次,而是年年都会发生,而且越来越频繁。  相似文献   

14.
现在人们衡量一个城市文明发展的程度不仅要看科学技术、经济水平、文化程度,还要看环境面貌、生态状况,要不为什么各式各样的会议总要在某些最佳时间到风景城市去开呢?为什么那么多的国外旅游者总向往着天堂般的苏杭、诗画般的桂林呢?河山秀丽、风光上煦、绿荫处处、繁花似锦,才是自然美、环境好,它不仅对当代,而且对子孙后代都有好处。正是因为这样党和国家才把种树种草、增加城市绿色覆盖率作为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重  相似文献   

15.
我和“我”     
邹兴钰 《环境教育》2014,(10):82-83
正一般人听到拯救地球这四个字,第一反应都是怀疑:怎么拯救地球,地球为什么需要让人拯救?先别急,听我慢慢道来。一天晚上,我正在做作业,突然,一个人慌慌忙忙地跑进来。她身上穿着黑斗篷,我看不见她的模样。她拉住我的手流下了眼泪,随后声音颤抖着说:"你一定要帮帮我。"我正纳闷,那人慢慢脱下斗篷,  相似文献   

16.
莫天 《绿叶》2015,(Z1):90-99
一人类的第一个生态乐园是东方的伊甸园。不幸的是人类被赶出了伊甸园。下一步,人类会不会被赶出地球呢?因为地球是人类在宇宙中的伊甸园。上帝将亚当和夏娃赶出伊甸园,是因为他们吃了智慧之树上的果子,这谁都知道。问题是,上帝为什么阻止人类获得智慧?为了说明问题,有必要重复这个故事:上帝说园中的果子你们都可以吃,唯有那棵智慧之树的果子你们不能吃,因为你们吃的日子必死。撒旦变成一  相似文献   

17.
央视《新闻1+1》报道,今年年初的天气,给多少人留下难以磨灭的沉重印象:140多万平方公里雾霾笼罩,8亿以上人口受到影响。一个月内,四次严重雾霾天气接连发生,一个月内,仅有五天没有雾霾。如何面对一个又一个被严重污染的城市?雾霾升级,治理要不要升级?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为此疾  相似文献   

18.
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提高,人们开始发现疾病对健康的另一面价值。发烧不一定是坏事发烧其实是人体的免疫细胞和外来的病菌进行抗争的过程,人体可以通过发烧来促进新陈代谢。对癌症的研究发现,与正常细胞相比肿瘤细胞更怕高温。发烧时,肿瘤体内温度高出正常组织5~10℃,这足以置肿瘤细胞于死地。因此,发烧时体温升高,为人体提供杀死肿瘤细胞的可能,把存在于机体内、不为人知的肿瘤遏制在萌芽状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动态     
《绿色视野》2010,(9):4-4
大气系统发生紊乱 从年初冰雪灾害,到西南5省大早和近期南部地区特大暴雨以及北方地区罕见高温,中国经历了各种极端天气的考验。这些极端天气,不仅出现在中国,全球范围内今年也是北半球集体高温,  相似文献   

20.
地球的叹息     
手中一张废纸一 我翻呱J一 你狮醒为呱卜 看那一朵朵美丽的花朵 舔纂. 一口疹__一_ 我没有把它吐在地上,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刃__ 羹戴喜霆架兜-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___ 看那一张张张贴的户告 我把它撕下来~一_ 你slJ向这是为什么) 都阵白色垃级在地上飞舞 我把它拾起来_ 恕粼籍___ 让地球不再叹息。一 翼……一__一 人类在破坏!--一_ 我的朋友们呀卜-. . ‘几川二 一 翔仃都是地球母亲的子女仁 ~r -- 难)章你们真要去破坏我l门唯一 、 、 一r 的生存之地吗?_ 侧咋止破坏的步伐吧! 霍靠l纂岔缆蕊一 护、去美化一 我们最慈爱的地球母亲。 当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