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华中地区阳新县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热光反射法研究了不同类型农田土壤(水稻土、红壤、潮土)中黑碳、焦炭、烟炱含量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影响黑碳、焦炭和烟炱分布的影响因素以及黑碳的可能来源。结果表明,农田土壤中黑碳、焦炭和烟炱含量变幅较大,分别为0.17—3.18 g?kg~(~(-1)),0.03—2.37 g?kg~(-1)和0.09—1.50 g?kg~(-1),平均值分别为0.85 g?kg~(-1),0.45 g?kg~(-1)和0.40 g?kg~(-1)。不同类型土壤中黑碳、焦炭、烟炱含量的大小顺序是:水稻土红壤潮土。黑碳占有机碳的比例变化范围在1.45%—26.43%,平均值为6.76%。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黑碳含量与有机碳、焦炭和烟炱含量之间都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根据焦炭/烟炱比值分析结果推测农田土壤中的黑碳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如工业燃煤及机动车尾气排放等。  相似文献   

2.
兰州市表土黑碳分布特征与来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兰州市城市表土中黑碳(Black Carbon,简称BC)的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在兰州市主城区(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和西固区)道路沿线绿化带采集了95个表层(0~5 cm)土壤样品,并使用重铬酸钾氧化法测定其黑碳含量.结果表明:兰州市表土黑碳含量在1.02~74.27g·kg~(-1)之间,黑碳含量空间分布表现为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工厂周围和交通密集区.进一步分析发现,黑碳与有机碳(Organic Carbon,简称OC)比值(BC/OC)的平均值为0.34;黑碳与有机碳含量及砷(As)、铜(Cu)、铅(Pb)、锌(Zn)等重金属元素含量显著相关.研究表明,兰州市表土中黑碳主要来源于本地交通排放和局部工业活动过程中化石燃料燃烧和工业粉尘沉积.  相似文献   

3.
于2015年10月、12月和2016年3月、8月在重庆大学A区采集秋、冬、春、夏4个季节PM2.5样品,观察其微观形貌,分析含碳气溶胶及其碳组分的浓度水平,并探讨其季节变化及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重庆沙坪坝区PM2.5中有机碳(OC)、元素碳(EC)、烟灰(char)和烟炱(soot)的年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0.66、6.16、5.42和0.74 μg·m-3.OC季节变化显著,冬季最高,夏季最低;EC秋季最高,冬季最低,但与其它季节相差不大;char表现为秋季 > 春季 > 冬季 > 夏季;soot表现为秋季 > 夏季 > 春季 > 冬季.正定矩阵因子(PMF)解析出3个因子,分别代表生物质/煤燃烧和道路扬尘的混合源(52.7%)、汽油机动车排放源(22.9%)和柴油机动车排放源(24.4%).机动车尾气是秋、春和夏3个季节含碳气溶胶的主要来源,冬季主要受煤炭/生物质燃烧和道路扬尘混合源的影响.秋季污染事件可能是因为本地及周边城市汽油车通行量增加,冬季污染事件可能是本地煤炭/生物质燃烧排放增加和周边农村地区输入的共同作用,春季污染事件可能与来自西北方向的沙尘长距离传输有关.  相似文献   

4.
根据青海湖流域土壤类型图采集了49 个表土样品,研究了这些样品的有机碳和黑碳的 含量特征及其储量。研究得出:六类土壤的有机碳含量都比较高,说明青海湖流域土壤的储碳能 力比较强;总体来说,六类土壤的黑碳含量都不高,但是焦炭的含量是相当高的,而烟炱的含量 较低;焦炭和黑碳的相关性极高,说明焦炭是黑碳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说明二者具有相同的来 源;由于焦炭主要是由生物质燃烧生成的,故而这六类土壤的黑碳也多是由生物质燃烧生成的; 六类土壤总面积为18416.15 km2 (占流域土壤总面积的78%),有机碳总储量为119.56×106 t, 黑碳总储量为4.36×106 t。  相似文献   

5.
郭森  王蕾  周盼  郭硕  秦伟  安塞  肖捷颖  刘娟  姬亚芹 《环境工程》2018,36(4):122-126
为明确石家庄市夏季道路尘中有机碳和元素碳污染特征及来源,用样方法采集市区4种不同类型共8条铺装道路尘样,处理后经热光碳分析仪测定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组分。结果表明:总碳(TC)在道路尘PM_(2.5)、PM_(10)中质量分数分别为129 465.2,103 911.4μg/g;PM_(2.5)和PM_(10)中OC和EC相关系数分别为0.94和0.86,可认为OC、EC来源基本一致;OC/EC均>2,表明存在二次有机碳(SOC)的贡献;通过OC/EC最小比值法估算得出SOC占PM_(2.5)和PM_(10)中OC总量的42.5%和32.8%,一次有机碳(POC)贡献较大;夏季道路积尘中的碳主要来自于汽、柴油车尾气排放、大气降尘中燃煤成分和生物质燃烧。  相似文献   

6.
针对天津市大气颗粒物PM10中碳组分的垂直分布特征开展研究,结果显示天津市含碳组分垂直分布特征明显,OC和EC浓度随高度升高而减少.各高度中,近地面10 m处大气OC和EC浓度最高,碳颗粒污染最重,近地面SOC污染亦较重,与机动车尾气排放有较大关系;40 m高度处OC和EC的相关系数最小,该高度处碳颗粒来源较复杂,近地面机动车和高架源燃煤排放等源均对碳颗粒有贡献;120 m处OC和EC的相关性最高,碳组分同源性较高,与该高度处碳颗粒主要受高架源排放影响有关;220 m处OC与EC相关性较低,OC含量最高,OC/EC比值较高,可能与220 m处区域输送燃烧的碳颗粒较多有关.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天津市春季道路降尘PM2.5和PM10中碳组分特征,丰富道路降尘的成分谱库,于2015年3月22日-5月23日在天津市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快速路和环线5种道路类型道路两侧采集道路降尘样品,通过再悬浮装置得到PM2.5和PM10的滤膜样品,并用热光碳分析仪测定PM2.5和PM10中OC(有机碳)和EC(元素碳)的百分含量,利用两相关样本非参数检验、OC/EC比值法以及相关分析法,定性分析天津市春季道路降尘PM2.5和PM10的碳组分的特征及其主要来源;利用因子分析法,进一步分析道路降尘PM2.5和PM10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道路降尘PM2.5中w(OC)为10.27%(主干道)~13.94%(快速路)、w(EC)为1.24%(支路)~1.77%(环线),PM10中w(OC)为8.48%(主干道)~12.56%(快速路)、w(EC)为1.01%(次干道)~1.59%(快速路),可见快速路中碳组分含量相对较高,这可能与其车流量较大,导致道路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排放量较大有关,也可能与其路面保养及保洁状况有关.对于大部分碳组分而言,其在PM2.5中的百分含量均高于PM10;除EC2,其他碳组分在PM2.5和PM10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道路类型PM2.5和PM10中OC/EC的大小顺序基本相同,与其车质量变化趋势相反.道路降尘中PM2.5中碳组分主要来源于道路扬尘、机动车尾气、生物质燃烧以及燃煤源的混合源,PM10主要受道路扬尘、燃煤和柴油车尾气等污染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BC(黑碳)和OC(有机碳)之间,还存在着一种有弱吸光能力的OC,因大多显棕黄色而被称为BrC(brown carbon,棕色碳). 广泛存在的秸杆焚烧和冬季大量民用燃煤的使用,使国内BrC排放严重,但鲜见对其排放量的测算. 采用七波段黑碳仪(aethalometer)方法,对夏季小麦秸杆焚烧过程及冬季民用炉燃煤过程产生的烟气进行现场监测,根据BrC与BC的光谱关联性差别,分化出RBrC/BC(总光学衰减中BrC和BC的相对贡献). 结果表明:麦秆焚烧和民用燃煤烟气的RBrC/BC分别为1.754±0.278和0.183±0.142. 借助RBrC/BC值,结合现有的BC排放清单(2000年),初步推算出中国民用燃煤和秸杆田间焚烧BrC的排放总量(以BC当量计,下同)为(270.6±101.6)Gg,接近同期BC排放量的一半;其中秸杆焚烧的BrC排放量为(175.4±27.8)Gg,约占二者总量的65%;民用燃煤的BrC排放量为(95.2±73.7)Gg,约占35%. 该研究结果可为更全面的BrC排放测算奠定基础,并为研究BrC的大气化学及辐射强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广州市城区PM_(2.5)的质量浓度和含碳气溶胶的组分连续1 a的采样分析,获得了广州地区PM_(2.5)中含碳气溶胶的年变化特征,对广州市PM_(2.5)中有机碳OC的来源和烃类有机物的主要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化石燃料燃烧和汽车尾气污染对广州市PM_(2.5)中含碳有机物的贡献较大,植物排放对春秋季PM_(2.5)有一定的贡献,而夏季则同时受到植物源和人为源的污染;采用散点图法和比值-比值法对多环芳烃的来源进行了分析,机动车排放对低环数PAHs(Flu、Pyr)的贡献较大,生物质燃烧对高环数PAHs(Bghi P、Icd P)具有显著贡献,而且存在一定的光化学老化,而藿烷和EC主要来自机动车排放源;广州市PM_(2.5)中有机碳OC的主要来源为机动车排放、燃煤排放、生物质燃烧、餐饮油烟、二次形成和其他来源,冬季分别贡献15.3%、20.5%、8.0%、11.5%、14.9%和29.8%。  相似文献   

10.
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在大连市对PM2.5的质量浓度和含碳气溶胶进行了在线连续观测,获得了不同季节的含碳气溶胶的变化特征.观测结果显示:大连市PM2.5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年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6.9 μg/m3和2.9 μg/m3,OC和EC浓度之和占PM2.5的18%,表明碳质气溶胶是大连市大气细粒子中的重要组分.OC和EC的比值表明机动车尾气、燃煤排放和船舶排放是大连市PM2.5中OC和EC的主要来源.重污染过程期间OC/EC的比值和PM2.5的变化趋势呈负相关关系可以作为判定外来污染输送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