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降解芘的分枝杆菌M11的分离鉴定和降解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到1株能高效降解四环芳烃芘的放线菌M11,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和16S rDNA鉴定,属于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 sp.).菌株M11能以菲、蒽、荧蒽和芘为唯一碳源生长,在含芘50、100和200 mg/L的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培养16 d降解率分别达到76.9%、91.8%和79.23%.菌株M11对芘的降解具有较广泛的pH范围,在芘浓度100 mg/L,pH为5~9的液体条件下,均可生长.根据已报道的芘降解菌的双加氧酶同源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出编码双加氧酶大亚基和小亚基的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表明与已知降解芘的分枝杆菌的双加氧酶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  相似文献   

2.
2株降解菲的植物内生细菌筛选及其降解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倪雪  刘娟  高彦征  朱雪竹  孙凯 《环境科学》2013,34(2):746-752
为了获得具有菲降解特性的植物内生细菌,通过选择性富集培养,本研究从多环芳烃污染区植物体内分离得到2株能够降解液体培养基中高浓度菲(200 mg·L-1)的植物内生细菌(菌株P1和P3).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和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分别将菌株P1和P3鉴定为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 sp.)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的细菌.菌株P1和P3均为好氧生长,28℃、150 r·min-1摇床培养7 d,2株菌对无机盐培养基中菲(100 mg·L-1)的降解率均高于90%.条件实验表明,温度20~30℃,pH 6.0~8.0,盐含量0%~4%,装液量10~30 mL(100 mL三角瓶)2菌株生长良好且对菲降解率高于70%.其最适生长和降解温度为30℃,pH为7.0,盐含量≤4%,装液量≤30 mL.综合比较2株菌对菲的降解特性,P1菌株高温耐受性稍强,而P3菌株对环境pH改变和缺氧的耐受性稍强.  相似文献   

3.
高分子量多环芳烃降解菌LD29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刘芳  梁金松  孙英  郭岩彬  李庆孝  李季 《环境科学》2011,32(6):1799-1804
采用硅油-水双液相富集体系,以蒽为富集碳源,从原油污染土壤富集分离多环芳烃降解菌,分离出1株能降解菲、蒽、荧蒽、芘、苯并[a]芘的细菌,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和16S rDNA鉴定为矢野口鞘氨醇菌(Sphingobium yanoikuyae),编号为LD29.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LD29在无机盐培养基中对PA...  相似文献   

4.
苯并[a]芘高效降解菌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获得苯并[a]芘(BaP)污染修复的新菌株,通过梯度提高无机盐培养基(MSM)中BaP浓度的方法,本研究从北京焦化厂污染土壤中筛选出1株能够对液体中高浓度BaP(100 mg/L)降解的霉菌,鉴定结果为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theobromae).并首次对L.theobromae在液体中降解BaP...  相似文献   

5.
DDT降解菌株DB-1的分离、系统发育及降解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农药厂下水道污泥中分离、筛选到1株能够在好氧条件下降解DDT的细菌菌株DB-1,根据表型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将菌株DB-1初步鉴定为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sp).该菌株能在含酵母膏(40mg/L)的DDT(40mg/L)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降解DDT,10d降解率达到83.6%,菌株DB-1在25~30℃长势较好,最适生长pH值为8.0.  相似文献   

6.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J12对芘的降解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前期实验中得到1株对芘具有降解能力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将其命名为J12。采用摇床振荡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实验条件(降解体系芘初始浓度、初始pH、投菌量)对J12降解芘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降解条件为芘初始浓度20mg/L、投菌量2g/L、pH为7.0左右。在最佳降解条件下,研究了金属离子Fe3+、Mn2+、Mg2+对J12降解芘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浓度Fe3+、Mn2+的投加对J12降解芘具有促进作用,而Mg2+则表现为轻微的抑制作用。向反应体系中添加鼠李糖脂,结果表明鼠李糖脂的添加对J12降解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在反应的后期促进作用较明显。对J12胞外酶和胞内酶粗酶液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在J12降解芘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为胞内酶,J12对芘的降解酶主要分布在胞内。  相似文献   

7.
利用以菲为唯一碳源的选择性富集培养基,从天津港6号码头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分离到1株多环芳烃降解细菌,命名为DHD,经16SrDNA序列比对结果显示,该菌株属门多萨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endocina)。DHD能以多种多环芳烃化合物包括萘、菲、蒽、芘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以菲为代表,通过摇瓶培养实验考察了该菌株降解多环芳烃的适宜培养条件为:酵母浸粉为氮源,初始pH 9.0,培养温度30℃,摇床转速为200 r/min。  相似文献   

8.
考察短短芽胞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菌体及芽胞对四环多环芳烃芘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菌体5 d内对1 mg·L-1芘的降解率可达53%.菌体和胞内酶降解芘过程中检测到1-羟基芘、9-羟基菲、α-萘酚和β-萘酚这4种单羟基降解产物,在完整菌体降解体系中,产物呈现先积累后下降的趋势,而在胞内粗酶液降解体系中,大分子代谢产物表现为一直积累的趋势,说明B.brevis完整菌体在降解初期并不具备一些中间产物的降解酶,但随着时间推移,可被诱导产生相关酶对生成的新产物进行进一步降解.芽胞悬液在添加芘的无机盐培养基中5 d内萌发生成的营养细胞可达到1.5×109个·L-1,对1 mg·L-1芘的降解率达到15%.  相似文献   

9.
多环芳烃(PAHs)因其具有"三致"作用对生态系统产生潜在威胁.微生物降解是多环芳烃降解的主要途径之一,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多环芳烃的菌株是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关键.本文采用富集培养的方法从多环芳烃污染的污泥中分离到1株以芘为唯一碳源的菌株LX2,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和16S rDNA鉴定,LX2属于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LX2).菌株在含芘浓度为50 mg·L-1的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培养21 d对芘的降解效率达32.1%.经GC-MS分析发现,Pseudomonas sp.LX2降解芘的中间代谢产物主要有4,5-二氢芘、2''-羟基苯丙酮、苯酚、原儿茶酚.基于鉴定的代谢产物得出芘通过"萘"和"邻苯二甲酸"两种不同的途径被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LX2)降解.  相似文献   

10.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4):125-130
抗生素菌渣因残留有抗生素被列为危险固体废物。该研究以庆大霉素菌渣堆肥为菌源,采用浓度梯度递增富集驯化法,筛选出能够降解庆大霉素的微生物菌株。经检测表明,筛选出的降解菌株彼此间无明显拮抗作用,对相对高效的3株降解菌进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其分别属于寡养单胞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和土壤杆菌属。这3株菌按体积比1∶1∶1组合后,当接种量为5%时,在含1 000 mg/L庆大霉素浓度的液体无机盐基础培养基中,7 d后对庆大霉素的降解率高达71.5%,且外加碳源促进了菌株对庆大霉素的降解率,其中果糖的促进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11.
汽油降解菌的分离及降解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从泄漏污染的加油站土壤中筛选出对汽油具有较强降解能力的菌株,研究该菌株最适宜的生长条件,探讨紫外线诱导及投加表面活性剂等强化手段对该菌株降解汽油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通过富集培养的方法分离得到的菌株Q18,经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初步确定其为红球菌(Rhodococcus sp.).②菌株Q18在培养液中适宜生长的温度,pH和底物质量浓度分别为35 ℃,6.0和1 000 mg/L.③通过紫外线照射诱变后的菌株降解能力强于原始菌株,且15 W紫外灯对菌株的诱变效果优于30 W;氯化锂单独诱变效果不明显;经紫外灯照射和氯化锂复合诱变的菌株QY4对汽油的降解率达到了52.2%,在所有诱变菌中最高,效果最显著. ④表面活性剂能增强汽油的生物可利用性,强化菌株Q18对汽油的降解,但阴离子和非离子的混合表面活性剂SDS+TX-100和SDS+TW-80比单一表面活性剂更能有效提高菌株Q18对汽油的降解率.   相似文献   

12.
含氟有机化合物优势降解菌的筛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受含氟有机物长期污染的污泥中驯化筛选得到7株优势降解菌,可利用氟代有机化合物为唯一碳源生长。取其中2株菌进行生物忍耐力及生物降解实验,结果表明:菌株对含氟有机物有较强的忍受能力,在浓度高达1000mg/L的条件下仍能生长;生物降解实验中全氟辛酸可被筛选菌脱氟降解。  相似文献   

13.
鼠李糖脂与疏水底物及其降解菌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鼠李糖脂对假单胞菌GP3A菌株降解芘的增溶和降解实验,研究了在鼠李糖脂作用下,菌体细胞表面疏水性和脂多糖含量的变化、菌体表面基团与生物表面活性剂分子的键合作用以及相应疏水底物的增溶和降解.结果表明,当鼠李糖脂浓度高于其临界胶束浓度(60mg·L^-1)时,能显著增加疏水底物芘的表观溶解度;生物表面活性剂能通过溶出细...  相似文献   

14.
二甲戊乐灵降解细菌的分离及降解特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分离鉴定了二甲戊乐灵降解细菌 ,并研究了培养条件对二甲戊乐灵降解和细菌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所分离的29株细菌中有3株在3d内对100mg·L-1二甲戊乐灵的降解率在80%以上 ,选择HB-1、WB-12株细菌进一步研究 ,此2株细菌经鉴定分别属于假单胞菌(Pseudomonas)和玫瑰色微球菌(Mirococcusluteus) .结果表明 2株细菌在中性培养液中外加碳源浓度为0.2%、二甲戊乐灵浓度不大于100mg·L-1、30~40℃培养的条件下 ,细菌生长量和二甲戊乐灵的降解率都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5.
多环芳烃降解菌的筛选及其对芘的降解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焦化厂排水沟底泥为菌源驯化筛选出6株多环芳烃降解菌。实验结果表明:各菌对芘均有一定的降解能力,不同菌体表面疏水性不同,这种不同可以影响到反应初期菌株对芘的表观降解率,菌体的疏水性表面较亲水性表面对芘有更强的吸附性;保存的一组天然混合菌对芘降解率较低,没有表现出优于单个菌株的协同作用;多环芳烃降解菌在芘培养液中生长快慢和降解能力没有必然联系。对两株菌体表面疏水性相差较大的菌株在不同条件下的芘降解性能研究结果表明:2#菌降解芘的最佳温度是30℃,9#菌降解芘的最佳温度是40℃;Mn2+对2#降解芘有促进作用,对9#菌几乎无影响,Cu2+对各菌芘降解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外加葡萄糖对于2#菌和9#菌的芘降解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丙烯酰胺降解细菌的质粒检出及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化工厂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出具有降解丙烯酰胺能力的细菌12株,经鉴定均为不动杆菌属。碱裂解法抽提显示质粒检出率为75%,并在质粒量上有所差异。在实验室条件下,这些菌株中对丙烯酰胺的最大耐受力可达40mg/mL;12株菌株都对氨苄青霉素有抗性,而对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及氯霉素无抗性;在以丙烯酰胺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中,菌株DAW01在30℃,108γ/min旋转式摇床振荡培养6d后,对丙烯酰胺降解能力可达45.01%。  相似文献   

17.
多环芳烃化合物菲分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分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2,3-二差劲基联苯喷雾技术,从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到2株菲降解菌。它们可以菲为惟一的碳源和能源良好地生长。在生理生化试验的基础上,利用16SrRNA(小核糖亚单位RNA序列)的方法鉴定这株菌为鞘氨醇单胞菌属细菌,这些菌对菲的降解性是通过在液体培养基内菌体的增加及底物的减少来证实的,静止细胞反应试验表明,这些菌除了菲以外还可降解其它芳烃化合物。  相似文献   

18.
四氢呋喃降解细菌质粒的检出及菌株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某化工厂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出具有降解四氢呋喃能力的细菌12株,经鉴定均为气单胞菌属.碱裂解法抽提显示质粒检出率为100%,但在质粒量上有所差异.在实验室条件下,这些菌株中对四氢呋喃的最大耐受力可达140 μL/mL;12株菌株都对链霉素有抗性,部分菌株对氨苄青霉素有抗性,而对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及氯霉素无抗性;在以四氢呋喃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中,1号、2号、4号及9号菌株在30 ℃,108 r/min旋转式摇床振荡培养6 d后,对四氢呋喃具有一定的降解能力.确定1号与9号菌株为进一步研究菌株,且两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 ℃,最适生长的pH值为7.5.   相似文献   

19.
扑草净降解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及降解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际海  孙向武  胡锋  李辉信 《环境科学》2013,34(7):2894-2898
从安徽农药厂废水处理系统的活性污泥中筛选扑草净(prometryne)降解菌.通过富集驯化和选择性培养筛选纯化细菌,分离到2株细菌,分别命名为P-1、P-2.根据表型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P-1为G-,鉴定为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P-2为G+,鉴定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HM004554和HM004555.通过12 d液体降解实验,菌株P-1、P-2对40 mg.L-1扑草净降解率分别达到46.5%和65.4%.该研究为扑草净的生物降解与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