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本文详细讨论了地球的单阶段均一吸积模式在解释全球地球化学特征时所遇到的困难。作者认为地球的吸积是分二阶段进行的;还原的原地球附积阶段和氧化的晚期吸积阶段。第一阶段吸积形成的原地球,其体积已达地球体积的99%以上,处于还原的全熔状态,导致地核的形成;第二阶段吸积形成氧化态的冷或部分熔融的初始地球的上地幔,控制着地球后期的地质演化作用,并同时构成原始地幔挥发性组份的内部储库。根据上地幔微量亲石元素、亲铁元素过剩和配分特点及地球的形成年龄等论证了氧化的晚期吸积过程存在的必要性,同时也指出了二阶段不均一吸积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实验室试验和工业性试验出发, 煤矸石制非烧结砖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用煤矸石和适量固化剂制成的非绕结砖经过28d自然养护后,其质量和放射性均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利用煤矸石非烧砖无 技术上还是经济上都是可行和有利的。  相似文献   

3.
应江苏省地质学会、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邀请,地学奇才、四川地球起源演化研究所所长、成都理工学院客座教授杨怀研究员,9月23日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作《地球非球对称膨胀论》学术报告。报告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对板块理论进行了质疑,以9个方面的大量资料,从不同角度讨论了板块理论的得失,重新评价了板块学说,指出了板块理论无法逾越的当代若干重大地质问题。第二部分从12个方面论述了《地球非球对称膨胀论》假说要点,提出了“态变”演化、“X应力场”、“非球对称三维运动观”等理论。第三部分以印度洋地质资料为例,论证了《地球…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地震非均匀度方法对汶川8.0级地震开展了震例研究,较系统地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地震非均匀度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前在震中及附近地区存在明显的地震非均匀度中短期异常,2001年2月23日雅江6.3级地震可能是汶川地震前的首发地震,具有前震指示意义;根据近期GL值时空演化图像,探讨了我国西南地区的震情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燃煤电厂飞灰吸附非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的检出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厂燃煤过程中可以产生大量的SOX、NOX 及多环芳烃类 (PAHS)污染物。本文通过贵阳电厂飞灰吸附有机烃类污染物的实验研究 ,首次发现并检出了大量非PAHS 类有机污染物 ,其中包括有机酸类化合物以及非有机酸类化合物 ,从而证明燃煤过程是上述非PAHS 类有机污染物形成和排放 ,尤其是酸雨前体物质之一———有机酸生成排放的一个重要途径 ,丰富了关于煤粉燃烧过程中有机污染物生成排放的理论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6.
地核的形成     
根据地核形成的传统观点,地球是由铁和硅酸盐类的均一混合物增生而成的,然后当放射性热熔化了铁并沉降到中心部份时形成了地核。但是,在原始均一地球内地核形成的观点与其说是一个最有吸引力的假说,还不如说仅仅是一个最简单的可能的假定,因为它不能解释陨石之间和地球类行星(包括月球在内)之间化学成分上的不同。作者认为,地球非均一增生的模型能解释此点,因而是有吸引力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总结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分布和形成规律,认为超大型矿床和超大型矿床密集区的形成与上地幔不均一有关。而上地幔不均一性受地球原始不均一性的制约,是后者的体现。因而起大型矿床的分布和形成与地球原始不均一有关,研究地球的原始不均一性可能是寻找和预测超大型矿床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乌鲁木齐市65中教室为研究对象,对采暖期和非采暖期教学环境空气质量进行了监测和分析,鉴于新疆地区的气候特征、民族组成特征及学校教学环境现状,本文对影响教学环境舒适性的4项指标:二氧化碳(CO_2)、苯系物、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在采暖期和非采暖期,TVOC均超过中小学教室卫生标准限制,其他指标均未超限,采暖期4项指标均高于非采暖期,采暖期CO_2、苯系物、TVOC和PM10四项指标监测平均值分别是899ppm、0.055mg/m~3、0.7 mg/m~3和0.1 mg/m~3。24h监测值显示除了苯系物浓度与教学时段和非教学时段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其他3项指标在教学时间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9.
面声源的非轴向辐射的近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宣  于建勇 《环境工程》1995,13(6):31-34
本文提出了一种对大面积有壁障面声源非轴向辐射时近场研究的计算方法。在对声场的理论计算中分别考虑了面声源中各点间的干涉和由壁障引起的衍射。并详细介绍了为验证理论计算而进行的缩尺模型实验以及对所得结果的讨论和比较,本研究所得的面声源非轴向辐射时的近场规律对实际处理大面积噪声源辐射时阴影范围的确定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景观非生态功能的含义及评价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对现代环境问题之综合性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入,景观规划理论及评价技术研究在国际上渐成热点。在我国,相对于景观生态功能,景观非生态功能的研究,尤其是其评价技术的研究刚刚起步,景观非生态功能对于文化传承及和谐社会和两型社会建设的积极意义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由景观非生态功能的含义出发,探讨其在自然与环境保护政策中所应具有的地位,以及保护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总结回顾国内外景观非生态功能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景观非生态功能评价技术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文章最后,总结性描述了一个最新的景观非生态功能评价理论模型研究成果,讨论并提出我国景观非生态功能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实现非平稳随机振动试验控制,在传统随机振动试验控制理论基础上,提出一种针对非平稳连续振动方式下的随机试验控制方法.方法 将均方根时变的非平稳随机振动过程近似等效为一个均方根和PSD谱的乘积模型,通过实时计算归一化的驱动谱,利用均方根实时跟随控制策略,更新驱动信号,实现连续非平稳随机振动控制.利用软件编程实现控制算...  相似文献   

12.
本文指出地球具原始不均一性.并且,这种原始不均一性起源于前地球阶段堆积星子的不均一性。地球不均一性的演化从早期不均一性经1800Ma前后变格“事件”而发展成为晚期不均一性。地球化学不均一性和地球的形成、演化密切相关。地球形成经历了原地球堆积和补堆积两个阶段,地球的演化可以1800Ma为转折点具明显两阶段演化特征:早期以初生壳体星子源地体的形成和发展为特点,后期以岩石圈板快运动为特点。并认为,区域矿产分布的不均匀性,从根本上是由化学不均一控制的。  相似文献   

13.
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和资源,也是主要的污染源。煤炭燃料利用的不洁净使得其能源主导地位受到石油、天然气和新能源越来越大的挑战。寻求合理、高效、洁净的煤炭非燃料利用新途径应当成为煤化工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在分析了煤炭燃料利用存在问题和前景的基础上,强调煤炭非燃料利用应当成为洁净煤技术的一种主要形式,并指出煤炭非燃料利用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多年研究环境背景值的基础上,对环境地球化学中的某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环境背景模式必须在研究地球化学背景模式和异常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它在客观上包含了地球化学背景模式和部分异常模式。所以,环境背景值与地球化学背景值之间既有密切的姻缘关系,又有其各自质的不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构造地球化学角度研究了包裹体的形态特征、均一温度、氢、氧同位素及包裹体气液成分的变化规律与构造形变的关系,认识到可从包裹体研究认识构造岩流体的演变规律,从而更进一步地认识构造活动中的地球化学作用。  相似文献   

16.
油藏地球化学是一个新兴的地球化学分支学科,是传统的有机和无机地球化学与油藏工程紧密结合的产物。其产生对油气勘探和开发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油藏非均质性、充注史和流体-岩石相互作用三个方面论述了油藏地球化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并简要总结了油藏地球化学近年来的长足发展以及产生的一些新兴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7.
低渗透介质中多数流体运动属于低速非达西运动,完善低渗透介质中非达西渗透理论,有助于加强低渗透储层尤其是致密油气储层的研究、低渗透岩土工程研究等,对清洁能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意义。本文对目前低渗透介质中的低速非达西运动理论研究现状进行总结,阐明达西运动的理论基础与限制,总结低速非达西渗流模型并对启动压力成因、渗流机制与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为低渗透介质微观运动理论研究的学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水岩作用是一种基本的地球化学作用。它的发生是以热液、地下水和岩石之间存在的化学或同位素的不平衡为前提的。因此,它是开放体系中的一种非平衡的地球化学过程。水岩作用研究的一个关键理论问题就是阐明整个过程的化学动力学效应。目前,在水岩作用的研究中所建立的地球化学动力学理论主要和水-硅酸盐体系有关,涉及化学和同位素这两个方面。前者重点解释水硅酸盐体系中由于化学不平衡所造成的溶解过程,其反应机理主要和表面作用有关;后者则处理主要由于同位素不平衡所引起的表面反应交换及扩散交换。在发生同位素交换的过程中,未必伴随有通常所讲的化学蚀变和交代。在讨论水岩作用时,水岩比是一个重要的特征参数。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乌梁素海氮磷营养元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在不同的pH值、温度、pe值下的地球化学环境分析,尝试用地球化学研究湖泊水体中富营养元素-氮、磷的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水环境中事实上存在,但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一类风险-非突发性风险作了简要的概述。文章主要讨论了关于非突发性风险的发生、特征、影响因素及研究目的,并为考虑非突发性风险的水质规划提供了一个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