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而"千城一面"所造成的缺憾,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加显现。"千城一面"无疑是现今中国的城建、城改之悲。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条件变化很大,各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因而形成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也形成了徽派、海派、江  相似文献   

2.
韩毓海 《绿叶》2008,(5):121-129
比起今日的"务实",20世纪80年代是"务虚"的。文学热,文化热,80年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虚热",其实是90年代起中国社会物质化的思想摇篮。从李泽厚到刘再复再到甘阳,从"实践着的自我"到"像文学一样生活"再到"符号实践",从"主体实践性哲学"到"文学主体性理论"再到"意义的生产和交换",80年代文化思潮的亢奋演进,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五四"最大的思想功绩,是为中国人输入了现代化的概念,是对传统决绝的否定,或者是重新评估一切传统价值。"五四"提出的创造现代中国、独立的个人的任务和目标还远没有完成。历史对中国人太吝啬,太不具有宽容性,以至于我们今天还得重返"五四",从"五四"那里汲取养分和获取教益。  相似文献   

4.
日本和中国民族主义关系密切,可以说日本激发了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五四"如此,今天亦然。在全球化时代,民族主义还是需要的,因为全球化的本质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民族主义是对全球化的一种反动。但由于民族主义往往与国内问题相联,因此只有对内争取民权,才有可能对外维护国权,这是近代东亚以及"五四"的重要遗产。  相似文献   

5.
中国政府与百姓——中国政治向传统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政治理论认为,只有民主选举才能保证产生一个对百姓负责的好政府。中国政府的产生与西方不同,但百姓对政府支持的程度非常高,因为存在一个隐形的社会契约:政府对百姓的要求承担回应性责任。它奠基在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传统——德政——之上,植根于独特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国就是家——之中。从"以德治国"到"和谐社会"以及"八荣八耻",当代中国政治在软约束上正在向传统的德政回归,在硬约束上继续致力于健全法制。软硬结合,将发展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良制。  相似文献   

6.
雷虎 《绿色视野》2013,(3):62-65
歙县是古徽州所在地,是中国徽文化的精髓所在地。中国文房四宝有"徽墨、湖笔、宣纸、歙砚"之说,歙砚一直被视为文房四宝的嫡系正宗;徽州最著名的手工艺是"徽派三雕",而歙砚便是其中石雕的代表。"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徽州是一个难以割舍的地方,因为这里有保存最为完好的徽派文化,更有"文人之宝"的歙砚。一方小小的砚台,走南闯北的徽商把  相似文献   

7.
《环境教育》2013,(6):95-95
贵州董酒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产品"董"字牌董酒是中国白酒文化的民族瑰宝,它引百草入曲,是世界上唯一同时采用大、小曲发酵,双醅串香的蒸馏白酒;是中国传统中医理论:和谐、平衡理论与白酒文化结合的精粹;是传统白酒串香工艺鼻祖,堪称为中国传统白酒活化石。董酒堪称绿色循环经济代表,第一次的生产原料是下一次生产的辅料,现在的生产辅料中都含有百年前的成分,其生产工艺中所涉及到的封窖泥等都是反复使用,所以在工艺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中国有一个特点,凡事都是青年人打前阵,青年人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前进的火车头。现在不一样了,年轻人奉行功利主义,不争着出头露脸了。历史告诉我们,只靠年轻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青年人的冲劲与成年人的沉稳这两个力量应该结合起来达到均衡,让中国社会朝一个积极方向发展。这是"五四"走到今天值得反省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张文木 《绿叶》2008,(9):69-82
中国人重经验(重实践),中国的方法论讲究"格物致知"、"实事求是",中国文化是一种属于精神层面的知识体系,要高于西方物理层面的知识体系。西方文明模式带来的人类发展已不可持续:技术问题上升到人的问题,经济问题上升到政治问题,历史从物的世界转入人的世界、从物理世界转入精神世界。人们将发现,中国经验型的综合思维更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美好乡村安徽“探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对人民群众生态诉求日益增长的积极回应,也彰显了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毋庸讳言,如果说城市是国家"脸面"的话,那么乡村就是国家的"毛细血管"。建设美丽中国,让农村美好起来,这是当然的要义,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要求,是广大群众的新期盼。在安徽,从省到市,从县到乡,美好乡村建设急剧升温。山要绿起来,水要清起来,人要富起来,当前,江淮大地上的乡村容颜正在悄悄"变脸"。  相似文献   

11.
要解决官民矛盾,既不能将希望寄托于圣君明主,也不能依赖清官和道德,可行之径是要为官民力量的博弈搭建一个合理的政治平台,重在疏导。从根本上来说,应该从中国的民本主义传统出发,丢掉"为民做主"的修辞,确立"人民自主"的现代政治传统——在基层和国家之间生长出一种粘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环境教育》2010,(2):62-62
<正>今年的地方两会上,已然成为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从低碳建筑、低碳城市,到碳交易制度,甚至到反对"政绩亮化",政协委员们从各方面为发展低碳经济献计献策。"低碳经济"成为中国地方"两会"的热门词汇。  相似文献   

13.
正在今年奥运会上,世界各国的运动健儿在巴西里约奋力拼搏,争金夺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不时在巴西里约响起,不断地鼓舞和激励着国人。大家也许不知道,许多中国环保绿色产品在巴西里约奥运会上大放异彩,也拿了不少"金牌"。从摔跤垫到列车,从吉祥物玩偶到颁奖服,从餐具到空调、热水器等,都有中国制造的绿色痕迹。与奥运会上中国环保绿色产品热相比,国内市场对绿色产品的反应却冷淡了很多,甚至可用尴尬两个字来形容。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局  相似文献   

14.
从小事做起     
正2013年,中国遭遇史上最严重的雾霾天气。整个中国,从东到西,从海边到高原,雾霾波及30多个省的100多个大中型城市。在此期间,中小学停课,航班停飞,高速公路封闭,公交车暂停营运,民众谈霾色变……显然,中国已陷入"一边开宝马一边喝污水","一边住别墅一边吸毒气"的恶性循环之中。引发更多人感叹的是,中国的许多孩子,有可能打一出生就没有呼吸过清新的空气!  相似文献   

15.
正从"十二五"推行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加快形成支柱,到"十三五"重点培育绿色低碳等五大产业,节能环保正变得"星光熠熠"。不可否认,节能环保是驱动中国经济转型的新引擎,在过去三年里,全方位的环保行动计划让行业趋之若鹜,从幕后到台前,中国官方在最短时间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诚意。2016年,"十三五"规划发轫,毫无疑问,节能环保技术将推动新一轮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费革命亦将推动节能减排有效改善。尽管还会遇到困难,但改变已然开始。  相似文献   

16.
绿色书架     
《绿叶》2006,(3)
《中国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管仲连、涂方祥、杨琳编著,海洋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28.00元《中国文化与可持续发展》是一本顺应时代需求的精品,涵盖了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本书不仅发掘了中国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而且弘扬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观和世界观。作者以浑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结合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将二者有机结合,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入解读,又有对现代社会环境问题的忧思。从崇尚自然的道家文化到积极入世的儒家文化,从大慈大…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首先须有一个根本,没有根本,就只能拾人牙慧。传统文化是中国发展的起因,我们为什么要发展,根据在传统文化中。五四以来西方科学的传入与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同时发生,科学主义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现在的难题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没了,发展成了无序。中国迫切需要回归"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路,重建文化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8.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评价,对运动中的一面大旗"科学",我们要从历史性的角度进行考察。科学是力量,是公理,是正确的人生观的基础,但在近现代史上也是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重要方式——知识投资。破除科学的霸权和特权,通过平民的而不是精英的教育体制将科学知识推广到基层民众中去,是"五四"以来中国现代进程的一个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19.
《绿叶》2004,(3)
提起三门峡,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起近代中国著名政治家黄炎培之子--黄万里。黄万里生前是我国著名水利工程专家,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他自1937年留学归国起,就致力于国内大江大河治理。1957年,他因反对建三门峡水库而获罪,成为中国现代水利史上的焦点人物。可以说,黄万里的一生与三门峡"难解难分"。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建立之初。中国请"苏联老大哥" 帮助拟定一个在黄河下游兴修水利工程的计划,以解决黄河水患。1955年,前苏联专家拿出了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20.
《绿叶》2005,(1)
从循环经济到绿色GDP,从环保人士首获诺贝尔奖,到中国环境文化节隆重举办,2004年,环境保护已经开始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层面。本刊联合"TT65"网站和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500多名学者、专家理事,共同就2004年的环保热点进行了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