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研究了人类社会对水资源的消耗、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该影响的量化方法和量化指标,将生态足迹法引入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系统,构建珠海市水资源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分析计算水资源供给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力,并对该地区的水资源生态承载力进行生态盈亏和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总体上珠海市水资源系统呈现生态亏损,亏损率为37%,水资源生态承载呈现超载现象,珠海市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增长对区域水资源的生态承载压力较大.研究结果还表明,将生态足迹模型运用到地区水资源承载力中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对地方尺度具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是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一项重要工作。已开展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多针对大尺度区域,而针对小尺度区域开展的研究相对较少。该研究在小尺度水平,以大鹏半岛为例,分别从区级和街道级两个层次构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了2014年大鹏半岛资源环境承载状况,对资源环境承载力整体-局部的分配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大鹏半岛资源环境承载力总体上处于轻警状态,3个街道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状况较为一致。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生态资源承载力、海洋环境承载力、大气环境承载水平均较高,表现为无警或轻警水平;但地表水环境承载力和固废、交通等基础设施承载力是其短板,特别是地表水环境承载力,大鹏半岛的承载指数为0.36,处于重警水平。3个街道在单要素承载力方面存在空间差异。其中,葵涌街道的土地资源和水环境承载状况最好,大鹏街道的土地资源、水环境、基础设施承载状况最差,南澳街道的水资源承载状况最佳。研究成果可为该区域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更精准的技术支撑,也可为其他地区的小尺度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体系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快速城市化地区典型村镇水资源承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村镇建设正处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时期。为研究村镇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之间的关系,以南京市江宁街道为研究区,采用组合赋权法识别村镇水资源承载力关键影响因素,从空间管控、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治理、生活宜居和经济发展5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开展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13—2018年研究区村镇水资源承载力水平存在波动,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空间管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为研究区村镇水资源承载力主要影响因素,水资源利用水平是保障村镇水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方面。该研究成果可为同类村镇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经济社会与水资源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研究水资源承载力对促进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以水资源利用率、降水量、人均占有水量和生态用水量作为评价因素,首次对黄土高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大尺度综合评价,并建立灰色拓扑预测模型对其动态变化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黄土高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四省水资源承载力在1994-2004年间总体上呈缓慢上升趋势,水资源开发潜力呈微弱增大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黄土高原水资源开发已有一定规模,其水环境仍十分脆弱,需要进一步作好节水和水资源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人均生态承载力内涵的扩展,提出了生态承载系数的概念。从多个时间断面出发,计算2001—2010年安徽省17个地市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并选取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SO2排放和COD排放4个评价因子,构建基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安徽省资源环境基尼系数和生态承载系数的计算与评价方法。结果表明:(1)安徽省SO2排放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高于0.4的警戒线,能源消耗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接近0.4的警戒线,水资源消耗和COD排放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均处于相对平均等级。(2)总体来看,省内资源型城市马鞍山、淮南,经济较发达城市合肥和沿江工业城市安庆、芜湖是安徽省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不公平性的主要因子,需要优化资源环境分配;皖南山区城市黄山、池州和宣城是安徽省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公平性的主要因子。该研究可为安徽省资源环境安全性评估和分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综合衡量区域人口与资源环境间的协调性、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性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全面了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研究进展对于指导未来的研究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聚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理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方法选择、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理论研究较少,其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应用单一评价方法的局限性;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过于庞统、缺乏定量依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缺少对于空间尺度多元性与地域开放性的关注。未来研究中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明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内涵与外延、本质特征、构成要素、承载机理与演进机制等基础理论内容,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定性与定量评价方法的结合使用,注重引入GIS地理空间技术方法;基于区域资源与环境的现实状况,设计针对性强、更加科学合理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动态监测平台,实时监控分析区域内与区域间的资源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7.
环境承载力理论在北京市和房山区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环境承载力的相关理论,建立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北京市和房山区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和房山区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承载状况良好,资源环境系统存在较多问题,房山区的问题尤为突出。基于上述结论,进一步提出了区域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的发展共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核心是经济发展、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统一。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的基础。只有准确衡量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才能从整体上以承载力为约束对国土空间进行科学规划,引导社会经济活动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发展,从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文章综述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四大类资源承载力(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和生物资源承载力)和两大类环境承载力(包括空气环境和水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性。在综合我国国家标准文件和研究论文的基础上,总结了四大类资源承载力和两大类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更进一步,结合我国的资源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实践现状,从研究内容和指标体系构建两方面着眼,指出应尽快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评价标准和综合评价体系,并通过简化评价过程来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9.
结合“大大连”建设的规划和“十五”及2010年远景规划,选取了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公共绿地面积三个决策变量建立目标规划模型,采取3种方案对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预测,通过对预测结果的分析并结合水资源承载力的特点提出增强水资源承载力的方案: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设计城市发展规划;调整和改造产业结构;改变城市绿化结构;兴修水利,发展节水技术达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辽宁省重工业城市本溪市为例,运用指数评价模型,进行城市工业用水变化情况分析;同时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城市水资源系统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探讨水资源承载力的定量表示,提出可比较的区域不同策略的水资源承载力,从而为制定水资源的经济发展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村镇建设生态承载力:内涵、对象测算和提升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镇建设与区域主导生态功能、生产-生活-生态(简称"三生")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密不可分,开展村镇建设生态承载力研究与承载对象测算,有助于提高村镇建设生态安全水平和衔接脱贫攻坚成果。该文辨析了区域、聚落、村镇和乡村相关概念,界定了村镇建设生态承载力的内涵和复合生态系统的属性,在划分村镇类型和明确建设要求的基础上,构建了村镇建设复合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进而明确了生态安全约束下村镇建设承载对象测算思路,包括人口数量、主导生态功能和产业规模。最后,初步探析了村镇建设生态承载力提升路径,包括减轻村镇建设的生态压力、提高村镇建设的生态弹性力、增强村镇复合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研究结果对重要生态功能区村镇生态承载力提升方案的制定和生态环保扶贫政策的优化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康康 《生态环境》2012,21(2):389-396
生态承载力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判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分析手段,对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和评价方法的研究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发展与完善。对国内外相关研究中的生态承载力概念进行了总结,并深入探讨了不同学者对于生态承载力概念达成的共识及存在的分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承载力概念的内涵。依据生态承载力评价的思路,将国内外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分为3类,第1类是指标体系评价法,第2类是以能量、物质流为基础的产品周期评价,第3类是综合性评价。上述评价方法在处理复杂系统问题上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需要评价者根据评价目的采用互补的方式对方法进行集成,加强综合集成的方法在生态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最后,结合生态承载力研究的发展趋势,分析了目前生态承载力研究的不足,提出了生态承载力中主动因子与被动因子、生态承载力预测及其与区域规划的结合、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生态承载力方法改进等亟待开展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3.
在总结广东省耕地资源特征的基础上,分析预测了2010年广东人口的发展趋势和消费水平,广东耕地资源的现实生产力、潜在生产力,以及2010年耕地的发展规模和粮食生产力。分析得出结论:2010年广东人口突破8300万人的可能性较大;届时人均消费水平将有较大的提高;广东粮食自给率为70%时,将会出现耕地承载力严重超载。本文最后提出了提高耕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应用系统动力学原理构建了规划环评中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模型;并在吸收PSR(Pressure-State-Response)和DSR(Driving-State-Response)模型分析方法基础上,采用"目标-准则(系统)-指标"的框架模式,构建了规划环评中水资源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并提出了计算模型,最后将一整套技术程序及方法应用于广州市南沙区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水资源承载力分析,验证其实用性及可行性,最终为决策者调整及优化规划方案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根据影响区域人口和经济的主要因素,确定了反映区域人口经济压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人口经济压力指数,通过聚类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研究区人口经济压力的空间格局特征,并运用GIS方法直观表达。结果表明:四川省人口经济压力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其特征表现为经济较发达、海拔低、自然资源条件较好、人口增长较慢、人口素质高的地区,其人口经济压力小;海拔较高,自然条件差的一些少数民族居住区,人口经济压力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6.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与生态经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河流域水环境严重污染的形成,既有历史社会经济发展中忽视环境保护、欠帐过多的问题,也有水资源条件差、环境容量较小的问题。淮河流域水环境污染多种多样,既有工业点源,又有农业和农村面源,还有人口迅速膨胀及城镇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污染。淮河流域水环境污染是生态经济问题。因此,解决淮河流域水环境污染问题,仅仅做到治理工业污染源、建立城市污水处理厂,是远远不够的。要从根本上解决淮河流域水环境问题,则应当在1995 年淮河流域对工业污染源和城市生活污水治理进行规划的基础上,就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进行综合考虑,从生态经济角度进一步做好全面的水环境规划。在规划中尤其要突出可持续发展,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中解决污染问题,要在工业、农业中普遍实行清洁生产,要注意节约水资源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注意控制人口增长并提高人口素质,在农村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做好城镇生活污水利用和处理。  相似文献   

17.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一系列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是空间管控底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北京大兴区采育镇作为案例区进行村镇尺度承载力评价探索,建立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即DPSIR模型的承载力综合指标体系,分析镇内资源环境状况,得到各村承载力评价分级结果和基于承载力提升的空间规划方案评估结果。结果表明,采育镇内各村资源环境状态存在较大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各村人口密度、用地集约程度差异导致,也与各村用地结构、经济发展模式直接相关。该研究对未来小尺度承载力评价思路提出展望,同时为其他地区小尺度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典型城区山岳型风景区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表征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问题的主要标志,但是以往研究多从综合的角度来开展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单独针对特定类型旅游区的旅游承载力研究不多.以典型城区山岳型风景区-长沙市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为例,主要针对大气环境来开展旅游区的环境承载力研究.在确定影响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大气环境承载力发展变量和限制变量的基础上.运用对比研究方法、大气质量指数ORAQI指数模型以及环境承载力指数模型等研究方法,重点探讨了岳麓山大气环境承载力指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大气环境的发展变量SO2、NOx和TSP,限制变量为相应的一级质量浓度限值;1999-2001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ORAQI指数平均为83,属于"坏"的等级,这表明岳麓山的大气环境质量整体上有待进一步改善;3年来区域大气环境承载力指数平均为19.5,处于"较高"承载等级,这表明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目前仍有比较高的大气环境承载能力.结论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中提出的大气环境承载力计算思路和方法也为同类风景区环境承载力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9.
西南地区干旱规律与节水农业发展问题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除西藏以外的中国西南地区人口、耕地和农林牧渔总产值分别占全国的19.2%、19.1%和14.9%,是我国十分重要且潜力巨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干旱是制约本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分析了西南地区的干旱特征,揭示出该区季节性干旱严重、区域性干旱突出、干旱类型多、连旱频率大的干旱规律,提出对农业生产危害最严重的干旱类型是春旱、夏旱和伏旱。从自然和经济开发的角度,分析了该区干旱的主要成因是降雨分布不均、水资源可利用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和水利工程滞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降雨利用率、提高水资源开发程度及大力发展生物节水技术的对策,特别是农业结构调整、抗旱作物选用、节水农耕农艺技术和发展经济植物篱(埂)等生物节水技术。  相似文献   

20.
区域生态安全:概念及评价理论基础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提出区域生态安全的概念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在自然及人类活动的干扰下,区域内生态环境条件以及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对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并且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能够不断得到改善的状态。指出生态安全评价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其评价理论基础涉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生态承载力理论、时空论和系统工程论等;生态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两者具有内涵和目标的一致性;区域生态安全研究的目的就是平衡人类的自然资源利用与生存环境质量需求的矛盾,保证生态系统在持续安全的状态下提供服务;应用生态承载力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补充和完善生态安全评价。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强调研究对象的时空性和研究方法的系统性。多学科整合能更好地指导区域生态安全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