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大国,也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2003年,全国商品能源生产总量为16.03亿吨标准煤,比2002年增长11%,其中:煤炭产量16.67亿吨、原油产量1.7亿吨、天然气产量345亿立方米,2003年,发电量1.9万亿千瓦时,比2002年增长15.5%,2003年底发电装机容量为3.85亿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8%左右,保持了长时期的经济高速发展。与GDP一直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相对应的是能源消费量的迅速增长,2006年能源消费总量达24.6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量25.7亿吨,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68.8%。长期以来,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粗放型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使能源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改革能源消费方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已迫在眉睫。[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曹凤中 《环境科技》2002,15(2):11-12
1 前 言  能源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支撑。能源安全不仅包括能源供应的安全 ,如石油、天然气和电力 ,也包括对由于能源生产与使用所造成环境污染的治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 ,能源生产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 ,居世界第三位 ;基本能源  相似文献   

4.
最近,国际能源署发布信息,指出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对此国内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纷纷予以驳斥,对该组织发布的能源信息的可信度提出怀疑,中国国家能源局和国家统计局也正式向世界发布中国能源消费统计数据,表明中国还不是世界能源消费第一大国。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有什么特征?论文首先在生产与生活能源消费之间进行区别,然后在吸收结构分解法内核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简单易行的能源分解方法,对1985~2006年间中国能源消费量的变化进行分解和时序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近20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生产能源消费始终占据支配地位,但生活能源消费已经加快;在全国范围上讲,从长期看,产业结构调整没有起到减少能源消费的作用,反而向着增加的方向发展;目前,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能源消费处于重要的规模扩张阶段,技术进步一直是能源消费量减少的关键因素;中国的节能潜力巨大,不仅仅在技术领域,而且存在于产业结构中;从各产业能源消费上看,节能应是全面的,不仅仅在单耗大户上,还应注意增长快的产业。  相似文献   

6.
用能单位的节能管理是搞好节能工作的关键,只有科学的节能管理才能使能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来看,工业消费占全部能源消费的80%以上,而重点用能单位的能耗又占到全部工业耗能量的60%。我市综合耗标煤5000吨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有284个,其能源消耗占全市总能耗的70%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能源消费也快速增长。由于中国政府一直重视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工作,中国GDP的增长速度远超过能源消费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在0.55左右。以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1978年到2005年的27年间,GDP年均增长9.4%,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2%。但是近几年来,由于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8.
一、能源供给不断增长 “十五”期间,天津市能源供给比例不断提高.2005年一次能源生产量2663.93万t标准煤.比2000年增长1.22倍,年均增长17.3%.占全社会能源消费的比例达64.7%.比2000年提高21.7个百分点。其中原油生产量为1782.88万t.比2000年增长1.33倍,年均增长18.5%,占一次能源生产量的95.6%;天然气生产量为8.79亿m^3.比2000年下降3.4%,占一次能源生产量的4.4%。另外,天津市发电、供热和燃烧用煤完全依靠外省市调入。2005年原煤调入量为3334万t,比2000年增长35.0%.年均增长6.2%,占能源消费量的57.9%。  相似文献   

9.
论文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就近30 a来我国物质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费与CO2排放变动关联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物质生产部门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是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与CO2排放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因子;②物质生产部门的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均衡度长期以来处于较低水平,呈现"低水平不平衡-平衡-较高水平不平衡"的变化规律;③物质生产部门能源消费-GDP脱钩弹性系数分布情况与物质生产部门CO2排放-GDP脱钩弹性系数分布情况相似,均表明目前我国物质生产对能源消费的依赖度趋低,单位能源消费的经济产出量逐渐提高,但我国物质生产部门的经济产出与能源消费的弱脱钩关系相较于发达国家的强脱钩关系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最后,论文针对研究结论,从物质生产部门行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间脱钩关系三个角度,提出调控未来物质生产部门能源消费的建议要点。  相似文献   

10.
预计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到2050年仍占50%,仍将是中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在煤炭开发、运输,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废渣、废气、废水的数量巨大,治理难度大,耗资高,对环境和人类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因而既要开采煤炭,又要重视治理污染。  相似文献   

11.
<正>又是一个五年匆匆过去。回顾一下,能源、节能减排和气候变化无疑是"十一五"期间最热门的话题。本文将对"十一五"期间能源发展的成就与问题稍作回顾,以更好地迎接下一个五年计划。回首从能源生产和消费的角度看,"十一五"是辉煌的5年:预计到2010年底,中国能源生产总量将达  相似文献   

12.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1):86-I0001
2013年1月7日,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指出,全国能源系统根本的出路就是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重点需做好八个方面工作:一是增加国内能源有效供给,推进煤炭安全开采和高效利用。二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发展水电,协调发展风电,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三是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着力建立倒逼转方式调结构的长效机制。四是加强能源科技创新,继续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依托重大工程,推进关键装备国产化。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是世界上主要能源消费大国,由于国土面积狭小以及自然资源严重缺乏,其能源严重依赖进口。但近几年来,日本不断研发的新能源技术使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新能源开发利用展现出扭亏为盈的倍增趋势,使日本经济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大大降低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日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谋求从“耗能大国”到“新能源大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6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200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为公众提供了中国环境的最新信息:在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0.7%、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9.3%的形势下.中国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5.
特别数字     
《环境工作通讯》2011,(3):70-70
据全球风能理事会所做的“超前情景”分析,预计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将会在2015年达到1.3亿千瓦,2020年达N2.5亿千瓦。“十二五”期间,中国将争取使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11.4%,到2020年达到15%左右。因此中国将大力开发清沽能源,而风电将是其中一个重要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一、基本情况1998年能源生产总量比1997年下降4.7%,能源消费总量比1997年增长2.0%,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26左右。预计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将由1997年的3.55吨标准煤降至3.38吨标准煤,节能率为4.8%,全社会节能量约为7000万吨标准煤,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将由1997年的5.50吨标准煤下降到523吨标准煤,均可完成1998年节能计划目标。1998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贯彻实施的第一年。在全国各地学习、宣传、贯彻《节能法》的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印发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关于…  相似文献   

17.
2014年6月13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随后,河北省委省政府分别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了相关部署。能源革命,引领经济,推进社会,利惠今世,功弥千秋,但作为一项系统性复杂工程,只有选准了工作的突破口才能把这些作用发挥出来。能源的生产革命和消费革命孰轻孰重、孰先孰后?这是目前一个争议颇多的话题。不同地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前言中指出“能源是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物质基础,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目前,全球市场能源消费继续增长,一次性能源越来越稀缺。为稳定能源供给,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将能源稳定作为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来对待。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针对解决能源环境问题新途径的探讨。我国是经济发展大国,也是能源消耗大国,在高速的经济发展中。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我国.给环境造成的污染正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它反过来又制约了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开发新型能源,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环境污染.应当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苏玲 《世界环境》1995,(1):28-33
世界能源的生产与消费(联合国环境规划署)WorldEnergy:ProductionandConsumption¥UNEPAbstract:ThearticleSummarizesthelateststatusofvarioustyP6sofwor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