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总体规划是区域规划的一种特殊类型。通过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及其总体规划的理解和认识,文章指出地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总体规划的编制思路应当回归到问题指向型的出发点上来。规划编制思路应当紧密结合宏观经济发展环境、社会事业新要求以及全球环境变化压力等背景,从地区人地关系的突出问题入手,制定实验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通过重点项目落实到规划实施中,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总体规划体现实验、探索、示范、创新的作用。文章以福建龙岩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总体规划编制的实践经验为例,对规划编制思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基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目的和要求,引入政策科学的理论,提出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种类型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内容;然后结合柳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实际,探讨了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方法;对于规划的执行评价采用了主要指标对比法、因素分析法等,对规划实施的影响评价尝试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法,对土地利用状况做出了评述。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满意度评价与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 要: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包括对传统环境影响评价要素的影响及对区域人-地系统的影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刚性方案与弹性方案的环境影响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们使得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变得更为复杂。鉴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一环境影响评价对象的特殊性,提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与生态满意度评价的方法。根据仙桃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识别了各种污染源。在MAPGIS支持下进行了面域分析与空间统计处理,预测了规划实施后主要环境指标的变化;根据预测的规划实施后的生态指标变化,进行生态满意度评价。结果表明:规划区预测生态满意度值为7485,生态环境总体处于良好水平,但水污染还比较严重,应该加强治理,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也应该得到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评价过程中应根据规划内容与区域差异选择合适的指标建构生态满意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1997-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对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外相关方面的研究已有30年之久。但我国起步较晚。本文从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出发。列出了它的规划目标,分析了江苏省土地利用的现状。对土地利用过程中工业三废的排放量和对资源的消耗量分别进行了预测和比较,据此来评价这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除了单位国土面积工业废气排放量规划实施后有较大幅度增长外,其它指标在规划实施后对环境的改善有利。达到规划实施的效果。应采取措施是:继续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坚持刚性指标与弹性结合。建立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5.
基于应对不确定性的战略环境评价管理模式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略环境评价是目前环境评价领域中令人关注的前沿课题,但是不确定性却客观地、广泛地存在于战略环境评价中,这给战略环评的有效性实施带来很多的障碍。在介绍不确定性概念及其在战略环评中内涵的基础上,针对战略环境评价的特点,基于应对不确定性,建立了战略环境评价的管理模式,包括“早期介入、工作程序互动、战略制定与战略环评的融合、跟踪评价”的4个方面。通过这种管理模式的实施运用,来顺应战略环评的不确定性,更好地应对不确定性,能更好地满足战略环评的需要,并提高其有效性。以江苏省金坛市城南新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例,进行了该管理模式的初步运用。研究表明:通过早期介入、战略环境评价与规划编制过程的互动及融合,能确保在规划编制阶段较早地、及时地、系统地考虑不确定的规划要素及环境因素,有利于通过战略环境评价为规划的编制与未来的实施提供科学的、客观的并易于规划编制机构接受的环境保护对策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中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验基地,本文对实验区如何按可持续发展原则,结合当地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制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规划做了较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我国正处于公路交通飞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公路建设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显著的生态环境问题。由于目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环评法以及相继出台的部门规章都要求从战略层次科学评估交通规划造成的潜在环境影响,促使交通战略的决策过程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然而,我国交通战略环境评价起步较晚并较多关注于内容框架的研究,因此从宏观层面上对公路网规划的环境评价方法还有待完善和深入研究。以融合国际经验的湖北省骨架公路网规划战略环境评价为例,从规划分析、现状调查、指标体系、影响预测、制度分析和公众参与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我国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路线确定、评价要点识别以及评价方法选取等内容,并从层次性和介入时机等方面讨论了我国交通战略环境评价存在的不足,为完善交通规划战略环境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对于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减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格网单元为基础,结合PSR模型和生态安全评价法,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GIS空间分析,定量评价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以张家界市永定区为例,综合评价了规划实施前后区域生态环境的状况。评价结果表明: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后,全区生态环境状况有改善的地区占全区总面积的7819%,说明新的规划对全区大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有积极影响。其中,水土流失指数处于安全和较安全的区域占全区总面积的6017%,全区水土流失状况略有好转,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仍是用永定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首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骨架公路网规划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战略环境评价作为一种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以重庆市骨架公路网规划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为例,探讨一种基于规划路网与生态要素空间关系的评价方法。将评价要素分为两类,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识别出规划路网对4种生态组分影响较大的地区和直接受规划路网影响的自然保护区,做出了空间分布图,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建议和对策,为合理设计和布设路网提供了依据。提出的基于空间位置关系的评价方法将会促进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提出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主要矛盾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原理讨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价值观念和生产力优先发展理念对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影响,并用动态规划模型予以描述,提出了适宜的经济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编制成果是指导城市土地利用和管理的重要依据,两者的协调对于“两规”的协调编制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两规”的内在联系,基于“两规”编制成果,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4个方面构建了“两规”编制成果的协调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先计算了“两规”规划目标年和基期年的指标计算增长率,再采用协调度模型计算各个指标增长率的协调值,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因子的权重,最后采用指标加权求和法进行综合计算;并进一步通过ArcGIS软件空间叠加分析确定“两规”空间布局的差异。以南京市为例,计算了该市“两规”编制成果协调程度分值和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差异。评价结果表明:南京市“两规”编制成果协调分值为9158,协调类型为中级协调;指标准则层中经济与资源相关因子的协调程度较好,但社会与环境相关因子协调程度有待提高,其主要原因是“两规”土地利用数据率与规划率及基期年存在差异;因此南京市“两规”编制成果在实施和修编中应进一步加强基础数据库与规划年限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在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规划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鉴于理论、方法上尚存在某些空白,基于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在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生态学的角度,依据生态位理论,以上海市某新城作为实证,探讨在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与评价的方法、程序及内容,从而为城市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内容上的补充和技术方法上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中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简称SEA)的发展,SEA被越来越广泛地用于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由于受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目前在国内外还没有成熟的方法用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价,以致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价内容不够具体和全面。从生物多样性的景观、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4个层次分析了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在SEA中应用的限制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景观层次影响评价可以通过寻求易于测度的关键景观要素进行评价,宏观把握景观变化给生物多样性带来的影响趋势;生态系统层次影响评价应充分考虑各种替代方案的比较,避免敏感目标的生物多样性重大损失;物种层次的影响评价选择重要的目标物种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受研究水平限制,基因层次的影响评价还不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地区水利规划环评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评价形式化、方法单一化以及指标权重确定的主观性较强等问题。针对以往评价中的不足,提出了运用可变模糊集理论及其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以江苏省水利发展规划作为研究实例,建立指标体系,采用模糊聚类循环迭代模型进行主客观综合指标权重的计算;从重点工程空间布局角度出发,运用调整后的可变模糊识别模型进行各市环境影响的相对优属度计算。结果表明,全省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相对优属度大于现状和零方案,南通市的相对优属度最大,其次是苏州和无锡。与层次分析法进行对比,该理论及其模型适用于地区水利规划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5.
Recently, there has been growing concerns about environmental issues related to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intense natural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increasing population has brought great pressure, especially in coastal areas, consequently affec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astal cities. In 2002,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ct (EIA Act) was enacted in China.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targeted at planning, one level of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SEA), thus became a legislative requirement. This paper considers SEA to be one of the important approaches not only to control coastal pollution, but also to conserve coastal ecosystems and finally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uring urbanization, thus it will be a set an example for other areas of China. The experience of SEA in Xiamen, a coastal city in southeast China, illustrates the potentials of SEA. This paper first briefly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potentials of SEA, then compares two SEA cases and a project EIA case in Xiamen, and finally identifies the key characteristics of SEA.  相似文献   

16.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in Hong Ko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review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SEA) process in the planning framework of Hong Kong. Two strategic planning case studies are evaluat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SEA, namely the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Review (TDS Review) and the Third Comprehensive Transport Study (CTS-3). Rapid population growth and urbanisation in Hong Kong, coupled with a historic lack of planning controls and inherent conflicts between government departments have been major obstacles to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territory. Despite these challenges, Hong Kong was one of the first Asian countries to apply SEA to major development plans, whe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USDEV 21' study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demonstrated the government's commitment towards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application of SEA has provided decision-makers with key information on potential environment impacts arising from proposed developments, resulting in greater accountability and transparency i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SEA in Hong Kong has also prompted an increased level of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agencies responsible for the management of Hong Kong's natural and urban environments. However, the application of SEA in Hong Kong continues to have notable limitations. SEA needs to evolve beyond its current sectoral application to examine ways in which development decisions can not only pre-empt and prevent environmental damage, but also positively enhance and restore existing natural resources. Current land use plans and transportation strategies still largely determine the pattern of development in the near future without adequate longer-term environmental cost-benefit analysi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cludes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economic considerations, and these inter-related elements need be suitably balanced. SEA is not a means to obstruct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but should be recognised for its inherent socio-economic and ecological value, and fully integrated with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Whilst it is admirable that Hong Kong has taken positive steps in this direction, it is now an opportune moment for the government to have the foresight and tenacity to create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amework for Hong Kong into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景观生态功能指标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当前我国规划及战略环评指标体系中缺乏直接反映生态功能指标的问题,提出可通过系统研究区域景观生态结构与景观功能变化间的关系,由斑块面积指数计算生物生产力、由景观香农多样性指数和景观香农均匀度指数反映生态质量,以此表征景观生态功能。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提出了利用基于斑块面积而得到的景观要素转移矩阵及基于年鉴统计而得到的景观单位面积生物生产力的转移矩阵来计算生物生产力的方法,并在统计若干研究流域景观格局异质性指数文献的基础上发掘了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与生态质量间的关系。最后,以江苏省沿江地区2000、2004年的数据开展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生物生产力和生态质量这两个指标确实能反映区域景观功能的变化,在今后的规划和战略环评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