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金刚石结构是由两个面心立方点阵沿立方晶胞的体对角线偏移1/4单位嵌套而成的晶体结构。按N含量和N聚集类型,金刚石一般分为Ⅰa型、Ⅰb型、Ⅱa型和Ⅱb型(含B元素)。研究证实,金刚石形成时杂质N主要以孤N(C中心)形式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孤N逐渐转变为双原子N(A中心),这一转变过程所需时间较短,因而在自然界中Ⅰb型金刚石较少见。Ⅰb型金刚石以孤原子氮的存在形式被作为合成金刚石的证据。目前,华北和扬子地区金刚石矿产调查二级项目组在湖南发现了8粒Ⅰb型金刚石,  相似文献   

2.
<正> 金刚石晶体一般在0.01-1克拉之间;大于10克拉的金刚石是不常见的;超过100克拉的金刚石,则称为特大金刚石,更是罕见。据统计,世界上发现的100克拉以上的金刚石总共不到两千颗(表1)。它们主要产于非洲的南部、巴西、印度以及西伯利亚等地。我国迄今发现的大于100克拉的金刚石有4颗(表2)。除报刊上已报道的3颗外,还有一颗是1937年秋在山东省郯城县罗家莫疃(现属李庄公社)被罗佃帮在金鸡岭下的农田里拾到的,重281.25克拉,并被命名为“金鸡钻石”。  相似文献   

3.
<正> 最近,我们利用电子顺磁共振(EPR)技术检测了200多颗湖南砂矿金刚石中的孤氮,对其中的50多颗计算了孤氮的浓度。这是目前国内使用EPR对天然金刚石中孤氮进行系统测量的第一批数据。本文试图对孤氮浓度的EPR测定方法和EPR测氮在金刚石研究中的意义作初步讨论,以期望EPR在我国金刚石的找矿、科研和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得到广泛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疆的宝玉石早已闻名中外。历来南天山-西昆仑地区以盛产玉石为主。但通过笔者近年来的地质考察、宝石学研究及加工工艺特性试验,发现了许多宝石新品种。其中,宝石级金刚石在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冲积物中不断出土,以及金伯利岩岩管的发现,为在这一地区寻找金刚石矿产显示出前景;在矽卡岩型和区域变质型红、蓝刚玉矿中确有宝石级红、蓝宝石可供开发利用,尤其是矽卡岩型矿床商品价值极高;完全透明、美丽的紫色方柱石和方柱石猫眼石宝石,已为各产地和厂商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色散强、美丽透明的金黄色捐石宝石的发现,填补了国内空白;南天山发现的绿透辉石引起了国内宝石界的极大兴趣。近年来不断发现的伟晶岩型宝石,其品级有可能超过传统的阿勒泰碧玺、海蓝宝石。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宝石新发现具有诱人的开发前景,可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新疆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 本文研究了雅库特某些岩筒中与金刚石共生的铬铁矿、石榴石和金红石的成分。在双目镜下,从“和平”、“森林”(鲍图奥宾矿田)、“成功”和“雅库特”(达尔丁矿田)岩筒的粒度为-8+5毫米的晶体以及带有金刚石边的连生体中,选出了含有包裹体的金刚石和带有金刚石的连生体。用 JXA-50A 型显微分析仪进行了矿物  相似文献   

6.
<正>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分析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许多超纯物质和材料要求分析ppb级的杂质含量。环境科学的发展也经常要求分析ppb级甚至更微量的污染物。对于这些要求,过去常用的一般激发光源如:各种电火花、交直流电弧等,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六十年代(国内74年开始)出  相似文献   

7.
蔬菜的硝态氮累积及菜地土壤的硝态氮残留   总被引:86,自引:3,他引:83  
在不同季节对11类、48种蔬菜的测定表明,硝态氮含量高于325mg·kg-1,达到4级污染水平的有20种,占调查总数的41.7%,包括全部叶菜类、部分瓜类、根菜类和葱蒜类蔬菜.其中硝态氮含量高于700mg·kg-1,超过4级污染水平的有5种,均为叶菜类蔬菜.叶菜硝态氮累积虽为严重,但其中部分蔬菜叶片的硝态氮含量却低于3级污染水平对不同类型菜地和农田土壤的测定发现,菜地0~200cma各土层的硝态氮残留量均高于农田土壤,常年露天菜地200cm土层的硝态氮残留总量为1358.8kg·hm-2年大棚菜田为1411.8kg·hm-2,5年大棚则达1520.9kg·hm-2,而一般农田仅为245.4kg·hm-2.菜地土壤的硝态氮残留严重威胁菜区地下水环境.  相似文献   

8.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蚯蚓粪施用量为0 t/hm2(CK)、15 t/hm2(A1)、30 t/hm2(A2)、45 t/hm2(A3)、60 t/hm2(A4)五种处理对土壤氮含量及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用蚯蚓粪后土壤有机质、电导率增加,土壤全氮(TN)含量也显著增加,TN含量在2.06~2.56 g/kg之间,平均含量为2.23 g/kg。A2的TN含量(2.56 g/kg)比CK(1.75 g/kg)提高了46.28%。非可转化态氮(NTF-N)含量较高,占TN的89.43%~91.46%,可转化态氮(TF-N)占TN的10.57%~13.54%。不同形态氮含量依次为:有机态及硫化物结合态氮(OSF-N)>铁锰氧化态氮(IMOF-N)>碳酸盐结合态氮(CF-N)>离子交换态氮(IEF-N)。随着蚯蚓粪用量的增加,OSF-N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IEF-N、CF-N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IMOF-N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OSF-N在TF-N中含量最高,是主要的赋存形态,说明可转化态氮的活性比较稳定,不易流失造成土壤-水体体系污染。TN和NTF-N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说明NTF-N是TN的主要组成部分,NTF-N对TN贡献较大。本研究表明蚯蚓粪施用对土壤氮含量及形态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正> А.С.Бажов和Е.А.Соколова(1977)提出过在同一份样品中用二苯硫脲萃取分离后测定金、银含量(10~(-5)—10~(-4))的原子吸收方法。但是为了满足地球化学找矿方法的需要,当前迫切的任务是制定出可以同时测定金、银克拉克含量(10~(-7)—10~(-8)%)的快速原子吸收方法。这一问题是有可能顺利解决的,因为一方面最近获得了关于焙烧分析样品时银无明显损失的资料,另一方面是有了与二苯脲不同的有效萃  相似文献   

10.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结构体碳氮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7年不同耕作的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深松、旋耕、免耕等保护性耕作对关中塿土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土壤结构体分布以及结构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深松、旋耕、免耕以及秸秆还田+传统耕作均提高了5 mm粒级结构体的含量。随着土壤结构体粒径的增大,结构体有机碳含量逐渐减小,有机碳含量在0.25 mm结构体中平均含量为10.87 g/kg,在5 mm结构体中平均含量为9.57 g/kg。在0.25 mm的各粒级结构体中,全氮含量也随着结构体粒径的增加而减小。深松和旋耕处理较免耕和传统耕作更有利于结构体中有机碳、氮含量的增加;深松和旋耕比较,深松更有利于2 mm结构体碳氮含量的增加。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碳氮含量和较小粒级(2 mm)结构体的碳氮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最好。从有利于结构体保持和有机碳、氮储量增加的角度考虑,深松和旋耕是当地较理想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1.
原子吸收法测定水样中痕量铋国外已有报道。因实际水样中铋的含量极低,直接测定相当困难,故常需要预富集处理。已使用的方法有共沉淀富集、离子交换富集、浮选分离富集、萃取后蒸发浓缩等多种方法。但这些方法操作费时,有的选择性较差。本工作表明,以水溶性季胺盐溴代十六烷基三甲基胺(CTMAB)作为萃取剂,能一次定量萃取水样中的痕量铋,并能与大量共存离子分离,进而用高灵敏度无焰原子吸收法测定。该方法简单、快速,适用于水样品中ppb级痕量铋的测定。以含铋4.5 ppb的水样测定,方法的变异系数为8.5%。对ppb级的样品进行标准加入试验,回收率为95%—105%。  相似文献   

12.
土壤水分和植物群落特征是影响湿地土壤碳氮储存功能的重要因素.为阐明不同水分条件下植物群落类型对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和无机氮含量的影响,本研究以陕西红碱淖湿地为研究对象,探究在低(5.7%±1.1%)、中(20.6%±1.9%)、高(27.5%±9.0%)3种土壤水分条件下,两种群落类型(芦苇单优和混生)的土壤有机碳组分、...  相似文献   

13.
胶州湾沉积物氮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氮的分级浸取技术,研究了胶州湾不同粒级沉积物中氮的赋存形态.研究表明,胶州湾沉积物中可转化态氮可分为离子交换态、弱酸浸取态、强碱浸取态和强氧化剂浸取态.不同粒级沉积物中各形态氮占可转化态氮的比例各不相同.在细、中和粗粒级沉积物中,强氧化剂浸取态氮是可交换态氮的优势形态,分别占可转化氮的35.38%、44.38%和58.69%.在中、粗粒级沉积物中,强碱浸取态氮是无机氮的主要赋存形态,分别占可转化态氮的26.31%和25.85%.在细粒级沉积物中,离子交换态氮是优势态的无机氮,占可转化态氮的27.67%.相关分析表明,对于胶州湾来说,沉积物的粒度越细,氮的含量就越高,各形态氮大致与细、中粒级沉积物含量呈正相关,而与粗粒级沉积物含量呈负相关.研究还表明,不同粒级沉积物中氮与浮游植物数量、叶绿素a以及上覆水体中硝酸盐的含量大致都在一定程度上呈正相关,这一方面说明了沉积物对上覆水体元素的含量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沉积物中的氮对海水的富营养化水平有着较好的指示和十分重要的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西蓝花为对象,研究了露地菜田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氮转化酶、氮转化功能基因及氮吸收量的差异,监测了西蓝花生育期内不同时期0~100 cm 土壤硝态氮含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①施氮处理(CF、CU80%和CU60%)土壤脲酶活性是缺氮处理(PK)的1.78~3.11倍,差异显著(p<0.05),并且其AOA、AOB、nir...  相似文献   

15.
不同污染程度湖泊沉积物中不同粒级可转化态氮分布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研究了污染程度不同的五里湖、月湖、东太湖和贡湖不同粒级沉积物中总可转化态氮以及各形态可转化态氮的含量与分布.结果表明:4个湖泊的沉积物各粒级中各形态可转化态氮的含量及其地球化学特征均不相同.强氧化剂可提取态氮(SOEF-N)是释放能力最弱的形态,为可转化态氮的主体,占总可转化态氮的66.97%~87.97%.离子交换态氮(IEF-N)结合能力最弱,是最容易被释放的形态,为可转化态无机氮的主体,占总可转化态氮的7.37%~22.25%.同一粒级中,各形态可转化态氮对氮循环的贡献为SOEF-N最大,IEF-N其次,强碱可浸取态氮(SAEF-N)与弱酸可浸取态氮(WAEF-N)最低.随着沉积物粒级的由粗到细,总可转化态氮以及各形态可转化态氮含量均呈逐渐增加趋势.沉积物细颗粒部分对氮循环的可能贡献占绝对的主体,是粗颗粒部分的几倍到几十倍.相比而言,污染程度轻的贡湖和东太湖沉积物无论总可转化态氮还是各形态可转化态氮,细颗粒部分的相对含量均低于污染程度重的五里湖和月湖沉积物.   相似文献   

16.
将铜锌合金电极(Cu∶Zn =2∶1)作为阴极,钛基掺硼金刚石电极(BDD)作为阳极,用活性炭颗粒作为填料,利用间歇式三维电化学反应器脱除水中的硝酸盐氮.研究pH,电流密度,反应器运行方式,初始硝酸盐浓度对硝酸盐氮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在pH值为6.8,初始硝酸盐浓度为100 mg·L-1,电流密度为2.0mA·cm-2的条件下,反应5h后,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可以达到45.5%,副产物亚硝酸盐和氨氮接近零.  相似文献   

17.
<正> 按照定义,金刚石中的“同生矿物”包裹体是指那些与宿主金刚石一起生长的各矿物相,这些包裹体能够对大陆岩石圈的组成和历史以及金刚石的成因提供决定性的信息。对于从金伯利和芬什两处岩管中取得的“橄榄岩套”的低钙、富铬的石榴石包裹体,S.H.Ric-hardson等测得其Rb-Sr和Sm-Nd模式年龄为3.2—3.3Ma,延长了Kramer(1979)早些时候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白洋淀夏秋季各典型淀区沉积物中氮赋存形态及分布特征,采用逐级提取方法将沉积物中氮分为离子交换态氮(IEF-N)、弱酸可浸取态氮(WAEF-N)、强碱可浸取态氮(SAEF-N)和强氧化剂可浸取态氮(SOEF-N),并对沉积物各形态可转化态氮与间隙水氨氮、硝氮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季沉积物TN含量为3195.95~6335.34 mg/kg,秋季沉积物TN含量为3553.89~5786.3 mg/kg,原始区和养殖区的TN含量夏秋两季差异最大;夏秋两季15个采样点及5个功能区各形态氮含量均表现为WAEF-N>SOEF-N>SAEF-N>IEF-N,各形态可转化态氮含量无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相关分析表明,沉积物中的弱酸可浸取态氨氮、硝氮与间隙水中的氨氮、硝氮在夏秋两季均相关性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五、氮的氧化物和光化学氧化剂大气中的氮的氧化物(一般称为NO_x)来自天然和人为两方面。天然的氮的氧化物估计约为5×10~8ty~(-1),主要来自土壤中的细菌作用和森林着火。人为放出物则来自高温燃烧化石燃料。这使得北半球的人口中心的含量达5×10~7ty_(-1)。氮的氧化物有两种主要排放源:一种是化石燃料发电厂静止排放源;另一种是汽车和飞机的流动排放源,两种排放源的排放量大致是相等的。流动排放源是使人们直接暴  相似文献   

20.
2009~2010年在江西省“R>”型酸控区11个地区采集了107个石生细叶小羽藓样品. 通过分析苔藓氮含量和氮同位素组成,以反映大气氮沉降强度和空间分布特征,并甄别大气氮的主要来源. 结果表明,江西省不同地区苔藓平均氮含量变化范围为2.46%~3.48%. 整体上呈现赣西北偏高、赣东南偏低的特点,反映出江西省大气氮沉降水平由北向南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 江西省城市市区苔藓氮含量(2.79%~3.48%)明显高于郊区氮含量(2.46%~2.74%),说明市区大气氮沉降量高于郊区氮沉降量. 苔藓平均氮同位素均为负值[(-1.96±1.30) ‰~(-9.74±0.25)‰],并且市区比郊区明显偏负. 市区苔藓偏负的氮同位素值(-5.51‰~-9.74‰)指示了城市污水和人畜排泄物为主要的氨源,而郊区氮同位素值(-4.81‰~-1.96‰)反映出农业活动氨源的贡献. 本研究为大气氮沉降的生态环境效应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