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智能变电站光纤通讯回路的通讯状态直接影响着智能二次设备的正常运行。通过分析目前智能变电站面向通用对象的变电站事件( generic object oriented substation event, GOOSE )和采样值(sampledvalue,SV)通讯中断的原理,提出了4种不同原理的模拟GOOSE和SV通讯中断的方法,分析了各种模拟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情况,为智能变电站通讯中断测试及故障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石嘴山供电局潮湖变电站测控装置通讯频发“中断复位”问题,分析了引起故障的各种因素,找出了故障原因,并对站内交换机网络结构进行了优化。分析结果表明:潮湖变电站站内交换机因网络结构混乱,导致广播风暴,是造成全站测控装置通讯频繁中断复位故障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全面展开,智能化变电站通信网络的优化合理选择成为重要问题。结合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的不同需求,通过对站控层、过程层以及对时网络的各种实现方法的对比分析,得出智能变电站站内通信网络选择的最优化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充分考虑网络可靠性及经济性,合理实现不同结构和规模的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的建设,对智能电网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智能变电站中光纤二次回路配置、监测等问题,通过分析光时域反射仪(OpticalTime Domain Reflectometer,OTDR)的工作原理和工作特征,提出了基于 OTDR 技术的智能变电站二次光纤链路在线监测的整体设计解决方案。结果表明:全站整体设计方案能使智能变电站内通信内容的采集方式更加合理,通信过程的监视完全符合真实情况,提高了智能变电站内通信过程的在线监视的真实性,完善了智能变电站二次状态监测功能。  相似文献   

5.
以河滨智能变电站220 kV部分二次侧调试为对象,对全站二次回路和保护装置进行分析,通过调试,解决了变电站中户外智能组件柜相关回路和户内保护装置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户外2套智能终端的正确配合,是保证智能变电站二次回路和信号回路正确性和完整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智能变电站过程层网络监控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智能化变电站的网络结构及传统的过程层网络监控方法的缺点及不足,提出了新的监控方法。应用结果表明:新的监控方法解决了传统监控方法不直观,不能快速准确反映过程层网络通讯情况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江西对流风暴触发系统与形成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常规天气图、中尺度分析图、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图等资料,通过个例分析方法,对江西对流风暴的触发系统与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冷锋、静止锋、850HPa切变线、850HPa能量锋、中尺度对流云团、中尺度地形辐合线、雷暴冷堆、冷出流边界和局地锋区是江西对流风暴的9种主要触发系统与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8.
一次超级单体风暴中龙卷的天气过程分析及龙卷强度判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8年5月23日发生在哈尔滨中南部的一次超级单体风暴中龙卷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卫星云图、雷达回波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次灾害性强风暴是一次龙卷过程;龙卷的出现与高空风场的分布及大气稳定度密不可分;龙卷母云的形状及性质与冰雹云相近,其发生发展与低空急流密切相关;龙卷出现在超级单体风暴的"V"型缺口附近,多普勒速度场上伴有强中气旋.文中还利用多普勒雷达产品中气旋的最大流人流出速度计算了中气旋强度,并结合现场勘查及灾情信息,对龙卷强度等级进行了判定.  相似文献   

9.
夏季的积雨云不仅仅是突发性的刮风下雨,造成风灾、水灾、雷击,有时还会发展成冰雹云,形成局地性的雹灾。而冬季的积雨云则往往会产生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致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雪灾、风灾、冻害的威胁。特别是当积雨云强烈发展成中尺度乃至大尺度的产物风暴时(包括多单体、超级单体、龙卷、台风等),给人类带来的灾害则是极其严重的。多单体风暴,包括多个对流单体,这些单体迅速发生变化,且由于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具有单体风暴本身无法具有的特征,是一种中小尺度的“强雷暴”系统。其过境时,出现大风暴、雨、冰雹、龙卷等强烈天气现象中的一种或几种。  相似文献   

10.
为了适应传统变电站向智能变电站的转变,需要用智能监控系统来满足变电站智能化的需求。针对银川110 kV开元变电站“三层两网”网络架构及智能监控系统的应用,结合调试实践,对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在现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作了研究和讨论。结果表明:智能监控技术更利于实现信息的综合利用,可以获得更高的可靠性和冗余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宁夏电网变电站语音通信接入方式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分析了传统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PCM)技术对电力通信网发展的影响,结合宁夏电网变电站语音通信业务接入需求及 PCM 设备配置情况,提出基于数字交叉连接设备 (digital cross connectequipment,DXC)语音复接设备的优化业务接入方案。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案有效解决了机房空间资源需求大、组网方式单一、业务扩展能力差、不便于维护等问题,具有投资少、收效明显、工程量小、便于实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提出一种基于灾害演化网络的风险分析方法,针对城市暴雨灾害的演化过程进行了风险分析。利用复杂网络理论构建北方城市暴雨灾害演化网络模型,将危机事件分为三个等级,并探讨了事件级别和出入度的关系;分析城市暴雨灾害链演化特点和暴雨危机事件后果蔓延规律,得到关键危机事件和演化链。结果表明,交通堵塞是我国北方城市暴雨灾害系统中关键危机事件;暴雨灾害演化系统存在短链、长直链和循环链三种结构,其中循环链中的危机事件互为因果,可自行激化,是灾害演化网络控制的关键结构。  相似文献   

13.
针对宁夏大坝发电公司信息通信机房安全问题,在对现状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适合于监控的安防方案,并充分利用原有设施进行适当改造,扩展和完善了监控系统功能,实现了通信机房、网络机房和档案库房的视频监控、消防监控、门禁管理、电源监控和设备状态监控等安全防护检测报警功能。应用结果表明:该监控方案加强了电力信息通信网络的安全防护,确保了电力信息通信设备的安全。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输变电设备的常规故障诊断方法的不足,分析研究了基于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 Identify,RFID)技术的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和多传感器网络的信息融合,以及采用 CMA 代理方式解决多传感器网络接入电力通信专网的安全性问题,提出了 RFID 技术在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中的应用方案。应用结果表明:RFID 技术抗环境和机械干扰能力强,可以对通过网络传输的设备信息进行融合,从而降低网络数据传输量,提高通信质量,实现了对输变电设备的远距离监测  相似文献   

15.
针对西北山区高压配电网设备多、线路长、分散度大、管理不便的问题,应用 AT?mega128单片机与DZ04彩信息通信模块,设计开发一种基于手机彩信的远程可视化监控系统,达到对高压配电网设备的遥测、遥控、遥视、遥信。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有效利用第三方通讯网络和智能移动终端,实现了配网远程监视与简单操控,适用于交通不便、电力通信资源匮乏、技术人员缺少的偏远地区。  相似文献   

16.
地震现场应急救援的通信系统设计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张毓丰  邓民宪 《灾害学》2005,20(4):111-115
当地震发生时,保证现场救援各部门、单位与救援指挥部的通信联络,对及时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现场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分布特点、地震救援各部门的工作性质和对通信保障的需求,在分析各种无线通信装备性能的基础上,采用卫星、无线网桥、超短波多层混合组网的立体结构模型,设计了地震现场的通信保障方案.依据电磁传播理论,计算出无线通信设备现场架设的基本参数,并给出了设备选型的主要技术指标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数字强震仪的远程通讯能力 ,特别是Internet通讯能力是建立未来数字强震遥测台网的重要基石。本文概述了K2Altus数字强震仪的远程通讯功能 ,并就通过公共电话网络实现远端连接这一方案 ,详细介绍了K2系统通讯模块的扩展、参数设定以及两种远程通讯模式的实现。另外还讨论了观测数据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8.
江苏沿海的风暴潮灾害及其防御对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陆丽云  陈君  张忍顺 《灾害学》2002,17(1):26-31
资源丰富的海洋及海岸带为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然而由于这一地区岸段开敞、平直、坡度较缓,加之气候条件的双重作用而成为台风风暴潮灾害的频发地区,对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本文分析了江苏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的主要成灾方式及其对沿海经济造成的影响,并就防灾减灾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的风暴潮减灾辅助决策信息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风暴潮是指在大气强迫力作用下局部海面的异常升降现象,是影响我国沿海地区最严重的海洋灾害,风暴潮给我国造成的损失平均每年达上百亿元,风暴潮科技减灾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基于Oracle和GIS技术的风暴潮减灾信息化、网络化实现框架,阐述了风暴潮减灾数据库设计、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型集成、基于GIS的减灾辅助决策分析、基于3s技术的灾害监测和调查以及基于GIS的灾损评估等5个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20.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over how coordination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service organisations responsible for the relief effort following Hurricane Katrina contributed to the poor outcomes for the communities impacted by the storm. Two hypotheses were tested in this study: communicatio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egree of coordination immediately following Katrina; and miscommunication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egree of coordination after the storm. Quant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of media reports was used to analyse the data and test the hypotheses. Both communication and miscommunication were found to b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oordina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increasing interorganis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establishing clearly defined roles for organisations must be a high priority in revamping organisational protocol on disaster response if any new approach is to be successfu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