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菌活性筛选表明变绿毛壳霉(Chaetomium virescens CIB608)大米固态发酵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活性.为阐明抗菌活性物质基础,利用硅胶柱层析、反相C-18硅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以及核磁共振、质谱及液质联谱波谱分析手段对该菌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分析和鉴定,并采用管碟法对部分化合物的抗菌活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变绿毛壳霉次级代谢产物种类丰富,共分离鉴定14个化合物,分别为7-methoxy-eugenitol(1)、eugenitol(2)、2,4-二羟基-3,6-二甲基-苯甲酸(3)、甲氧基柄曲霉素(4)、柄曲霉素(5)、二氢柄曲霉素(6)、奥佛尼红素(7)、nidurufin(8)、腺苷(9)、2′-甲氧基腺苷(10)、对羟基苯甲酸(11)、毛壳霉素(12)、毛壳霉素B(13)和毛壳霉素C(14).化合物12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在浓度1.0μg/mL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仍具有显著抗菌活性.化合物13和14中的含有3个硫的硫桥键不稳定,分离纯化过程中会逐步脱掉1个硫,进而转化为化合物12.本研究表明变绿毛壳霉次级代谢产物种类丰富,化合物1为新的色原酮天然产物,化合物12为该菌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物质基础;变绿毛壳霉CIB608可作为毛壳霉素类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图5表2参30)  相似文献   

2.
短序醉鱼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研究短序醉鱼草中具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活性的成分,从该植物地上部分95%乙醇提取物中首次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是洋芹素(1)、芦丁(2)、槲皮素(3)、E-对-羟基肉桂酸(4)、β-谷甾醇(5)、β-胡萝卜甙(6)、豆甾醇(7)、3,4-二甲氧基肉桂酸(8)、木樨草素(9)、丁香醛(10)和华良姜素(11).化合物1、3和9显示一定的ACE抑制活性.图1表1参15  相似文献   

3.
崖角藤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天南星科崖角藤茎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鉴定为羽扇豆醇乙酸酯(1)、羽扇豆醇(2)、β-谷甾醇(3)、桦木醇(4)、桦木酸(5)、硬脂酸(6)、ficubee A(7)、ficubee B(8)、artelastin(9)和β-胡萝卜苷(10).  相似文献   

4.
杠板归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柱层析方法从蓼科药用植物杠板归(Polygonum Perfoliatum)分离了21个化合物(1~21),通过MS与NMR数据鉴定这些化合物为α-tocopherolquinone (1), 7'-dihydroxymatairesinol (2), (24S)-24-ethylcholesta-3β,5α,6α-triol (3), 4-dihydroxy-5,7-dihydroxy-4-(4-hydroxyphenyl) coumarin (4), quercetin (5), cucurbitacin Ⅱa (6), cucurbitacin U (7), iotroridoside A (8), pokeweedcerebroside 5 (9), bonaroside (10), helonioside A (11), helonioside B (12), lapathoside D (13), vanicoside B (14), vanicoside C (15), vanicoside F (16), asteryunnanoside F (17), saikosaponin M (18), hydropiperoside (19), quercetin-3-O-β-D-glucuronide-6"-butyl ester (20), quercetin-3-O-β-D-glucuronide-6"-methyl ester (21). 化合物1~19(除4,5,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1(除4,5)和17~1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图1参22  相似文献   

5.
对光炭轮菌菌丝体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质谱、核磁共振等波谱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对部分化合物进行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测定.共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3β-羟基-5α,8α-过氧麦角甾-6,22-二烯(1)、9(11)-脱氢过氧麦角甾醇(2)、单花生酸甘油酯(3)、4,6,8(14),22-四烯-3-麦角甾酮(4)、丁香脂素(5)、3,5,3~′,5~′-四甲氧基-4,4~′-联苯二酚(6)、5-甲氧基香豆素(7)、5-羟基-2-甲基-4-色原酮(8)、(2R,4R)-3,4-二氢-5-甲氧基-2-甲基苯并二氢吡喃酮(9)、5-甲氧基-2-甲基二氢色原酮(10)、7β-caruilignan C(11).其中化合物4对肿瘤细胞H1299、H460、HGC-27、A549和MNK-45具有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为25.2±2.9、32.3±4.2、29.2±1.2、33.9±3.7、18.0±7.0μmol/L.  相似文献   

6.
苍耳子(Fructus Xanthii)是常用中药,主要用于慢性鼻炎的治疗,有一定的毒性.为明确苍耳子产生生物活性的物质基础,通过溶剂萃取、正、反相反复硅胶柱色谱及MCI柱色谱等方法,对苍耳子80%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用质谱、核磁共振谱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从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鉴定7个化合物:阿魏酸(1)、咖啡酸(2)、绿原酸(3)、4-O-咖啡酰奎宁酸甲酯(4)、6,7-二甲基-1,4-二氢-2,3-喹喔啉二酮(5)、咖啡酸胆碱酯(6)和4′-O-二氢红花菜豆酸钠盐-β-D-葡萄糖苷(7).其中,化合物4~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图1参10  相似文献   

7.
三花紫菊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三花紫菊(NotoseristrifloraShih)(3)全草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17个化合物,其中14个为倍半萜内酯dihydrosantamarine(1),sonchusideA(2),annuolidesD(3),ixerisosideD(4),11β,13-dihydro-hyporadiolide-8-0-(2-methylacrylate)(5),hyporadio1ide-8-0-(2-methylacrylate)(6),hypochoerolideG(7),hypochoerolideE(8),11β,13-di-hydrolactucin(9),cichoriosideB(10),jacquilenin(11),austricin(12),crepidiasideA(13)和crepidiasideB(14),另外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15),β-谷甾醇(16)和胡萝卜苷(17).上述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图1表1参14  相似文献   

8.
南方灵芝[Ganoderma australe(Fr.)Pat.,Bull.]为一种常见的生长在阔叶树枯立木、倒木和伐桩上的灵芝属真菌,具有很好的药用和保健价值.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反相ODS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野生南方灵芝子实体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到14个化合物,结合核磁共振(1H-NMR,13C-NMR)、质谱(MS)、红外(IR)、紫外(UV)等波谱技术将其分别鉴定为灵芝烯酸G甲酯(Methyl ganoderenate G,1)、灵芝烯酸G(Ganoderenic acid G,2)、灵芝烯酸A(Ganoderenic acid A,3)、灵芝烯酸A甲酯(Methyl ganoderenate A,4)、灵芝烯酸D(Ganoderenic acid D,5)、灵芝烯酸F(Ganoderenic acid F,6)、灵芝酸AP(Ganoderic acid AP,7)、7β,23α-dihydroxy-3,11,15-trioxolanosta-8,20E(22)-dien-26-oic acid(8)、Elfvingic acid A(9)、3β,5α-dihydroxy-(22E,24R)-ergosta-7,22-dien-6-one(10)、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11)、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3-hydroxy-4-methoxybenzoic acid,12)、油酸-α-单甘油酯(9-octadecenoic acid-2,3-dihydroxypropyl ester,13)及谷甾醇(β-sitosterol,14).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9为从南方灵芝中首次分离得到的羊毛甾烷型三萜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荷叶为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干燥叶,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天然保健品.为阐明其抗氧化活性成分,采用正相、反相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和反相制备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从荷叶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荷叶碱(1),东莨菪内酯(2),黑麦草内酯(3),对甲氧基苯甲酸(4),(+)-梣皮树脂醇(5),阿魏酸(6),槲皮素(7),木犀草素(8),N-甲基阿西米诺宾(9),3,4-二羟基苯甲酸(10),4-羟基苯甲酸(11),(3S,5R,6R,7E,9S)-megastigman-7-ene-3,5,6,9-tetraol(12),儿茶素(13),腺嘌呤(14),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15),异槲皮苷(16),槲皮素-3-O-β-D-吡喃木糖(1→2)-β-D-吡喃葡萄糖苷(17),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18),其中化合物2、4、5、8、10、11、14为首次从荷叶中分离得到.对其中的17个化合物进行了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测试,化合物5-8,10,13,15-18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本研究结果可为荷叶抗氧化活性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从赭曲霉43的菌丝体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甾醇和1个腺苷,根据波谱数据,将它们鉴定为:5α,8α-表二氧-(20S,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1)、(20S,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2)、(20S,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9α-四醇(3)以及尿苷(4),其中化合物3首次从曲霉属中分离得到.图2表1参16。  相似文献   

11.
首次对生长于蒙古的食用大型真菌——林地菇(Agaricus silvaticus)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其9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5个甾体、1个神经酰胺、2个芳香酸和1个糖醇类化合物.应用波谱学技术以及与已知化合物进行比对的手段,将它们分别鉴定为5α,6α-环氧-(22E,24R)-麦角甾-8(14),22-二烯-3β,7α-二醇(1)、麦角甾醇(2)、过氧麦角甾醇(3)、(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9α-四醇(4)、啤酒甾醇(5)、(2R,3S,4R,6E)-N-[(R)-2′-hydroxytetracosanoyl]-1,3,4-trihydroxy-2-aminooctadeca-6-ene(6)、苯甲酸(7)、肉桂酸(8)和D-甘露醇(9).图1参20  相似文献   

12.
马莲鞍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马莲鞍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具有细胞毒活性的化合物杠柳苷元(1)、杠柳苷元-3β-乙酸酯(2)和periplogenin3-O-β-D-glucopyranoside(3),此外,还得到了乌沙苷元(4)、α-香树脂醇乙酸酯(5)、α-香树脂醇十三酸酯(6)、乌苏酸(7)、9,19-环阿尔廷-25-烯-3β,24R-二醇(8)、9,19-环阿尔廷-25-烯-3β,24S-二醇(9)、环桉烯醇(10)、9,19-环阿尔廷-23E-烯-3β,25-二醇(11)、25-甲氧基-9,19-环阿尔廷-23E-烯-3β-醇(12)、11α,12α-epoxytaraxer-14-en-3β-ace-tate(13)、齐墩果酸(14)、β-谷甾醇(15)和β-胡萝卜苷(16).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通过X单晶衍射确证了13的结构.化合物1、2和3抗MDA-MB-231细胞株的GI50值分别为2.13×10-5molL-1,2.04×10-5molL-1和2.30×10-6molL-1.图2表5参17  相似文献   

13.
酒曲被称为酒之骨,曲药质量直接关系到白酒的出酒率和品质,目前对大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理化性质和大曲中的微生物,对沸点较高的化学成分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洋河酒厂提供的大曲为材料,综合利用正、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结合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技术进行鉴定.从大曲中共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将其鉴定为丙三醇(1)、赤藓醇(2)、核糖醇(3)、甘露醇(4)、9,12-十八碳二烯酸(5)、亚油酸单甘油酯(6)、油酸单甘油酯(7)、β-胡萝卜苷(8)、L-焦谷氨酸(9).除化合物5外,其余8个化合物均首次从大曲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对从中药白及新鲜药材中分离得到的一株内生菌草酸青霉菌Penicillium oxalicum进行固体发酵40 d后得到发酵产物,将发酵产物采用75%乙醇渗漉提取后,用乙酸乙酯萃取,并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HPLC等方法进行成分分离.从中分离得到15个单体化合物,经质谱、核磁共振等波谱方法鉴定为α-亚麻酸甲酯(1)、亚油酸甲酯(2)、benzoic acid(3)、4-hydroxybenzaldehyde(4)、ganodermasides D(5)、dankasterone A(6)、calvasterol B(7)、cyclo-(Pro-Phe)(8)、penioxalicin(9)、5α-麦角甾-7,22-二烯-3β,5,6β-三醇(10)、cis-4-hydroxyscytalone(11)、3,4-dihydroxyphenylaceticacidmethylester(12)、protocatechuicacid(13)、cyclo-(4-S-hydroxy-R-proline-R-isoleucine)(14)、cyclo-L-(4-hydroxyprolinyl)-L-leucine(15).其中化合物1以及4-15均为首次从P. oxalicum中分离得到.本研究结果可促进白及及其内生菌资源的开发利用.(图1参32)  相似文献   

15.
从血满草(Sambucus adnata Wall)全草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到16个化合物,应用波谱方法及与已知品对照的手段,将其鉴定为β-谷甾醇(1)、齐墩果酸(2)、槲皮素(3)、洋芹素(4)、木犀草素(5)、山奈酚(6)、α-香树脂醇乙酸酯(7)、α-香树脂醇(8)、咖啡酸乙酯(9)、棕榈酸甘油酯(10)、2,4-二羟基-3,6-二甲基苯甲酸甲酯(11)、没食子酸乙酯(12)、桦木酸(13)、丁二酸(14)、豆甾醇(15)、3,28,29-三羟基羽扇豆烷(16).其中,化合物3、4、5和9是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成分.图1参38  相似文献   

16.
采用糙米培养基对川芎内生菌Fusarium tricinctum菌种进行扩大培养,利用萃取、柱色谱、制备色谱等手段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NMR、ESI-MS等波谱手段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对部分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测定.共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苯乙酸(1),3,6-二异丙基-1-甲基哌嗪-2,5-二酮(2),fusarpyroneA(3),fusagerinB(4),N-苯乙基乙酰胺(5),fungerin(6),callyspongidipeptideA(7),环-(S-脯氨酸-R-亮氨酸)(8),vomifolilol(9),环-(4-S-羟基-R-脯氨酸-R-异亮氨酸)(10),N-acetyl-β-oxotryptamine(11),烟酸(12),邻羟基苯乙酸(13).化合物6对OCI-LY10、HT29、MV4-11、Hela、SKOV3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为23.98±2.37、93.63±1.42、90.64±1.65、77.65±1.35、52.52±2.04μmol/L.上述结果可为该菌种的肿瘤细胞毒活性开发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据.(表1参28)  相似文献   

17.
袋花忍冬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袋花忍冬全草95%乙醇提取物中首次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应用波谱方法及与已知品对照,将其鉴定为E-p-coumaryl hexacosanate(1)、β-谷甾醇(2)、2,6-dihydroxyhumula-3(12),7(13),9(E)-triene(3)、十六烷酸1-甘油酯(4)、(20S,22E,24R)-5α,8α-表二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5)、环阿尔廷-25-烯-3β,24ξ-二醇(6)、二十四烷酸(7)、2,4-二羟基-3,6-二甲基苯甲酸甲酯(8)、乌苏酸(9)、柚皮素(10)、胡萝卜苷(11)、木犀草素(12)、柏双黄酮(13)、咖啡酸(14)、洋芹素(15)和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6).其中木犀草素(12)和咖啡酸(14)为袋花忍冬中具有ACE抑制活性的化合物.图1参13  相似文献   

18.
通过活性跟踪,从吸水链霉菌1.358(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 1.358)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1~3).利用波谱技术,这些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抗生素RK955A(1)、尼日尼亚菌素(2)和阿扎霉素(3).化合物1~3具有显著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图1表1参18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爵床全草中具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活性的化学成分,从爵床全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芹菜素(1)、槲皮素7-O-α-L-吡喃鼠李糖甙(2)、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甙(3)、洋芹素7-O-β-D-吡喃葡萄糖甙(4)、洋芹素7-O-新橙皮甙(5)、β-谷甾醇(6)、β-胡萝卜甙(7)、东莨菪素(8)、羽扇豆醇乙酸酯(9)、环桉烯醇(10)、木栓酮(11)、木栓醇(12)、积雪草酸(13).HPLC检测结果证明,该植物中还存在木犀草素(14)和槲皮素(15).其中化合物1、14和15为爵床中具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活性的成分.图1表2参28  相似文献   

20.
曲霉sp.136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曲霉sp.136的固体发酵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应用波谱分析及与已知品对照的手段将它们鉴定为烟曲霉酸(1)、(20S,22E,24R)-5α,8α-表二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2)、β-谷甾醇(3)、(2S,3S,4R)-2-[(2′R)-2′-羟基二十四烷酰氨基]-1,3,4-三羟基十八烷(4)、4-羟基苯乙酸(5)和烟碱酸(6).图1参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