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填埋场释放气体运移数值模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多孔介质流体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在考虑填埋场内气体压力变化较小、相应气体密度变化小的情况下建立了填埋场释放气体运移数值模型。该模型具有适用范围广的特点,如边界形状任意、介质性质空间变化。模型中考虑了填埋场中介质含水量变化对气体运移的影响。通过与简单条例上所得解析解的对比分析了本数值模型的精度的可靠性。从而可为填埋场释放气体的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及控制系统的设计、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用于填埋场释放气体运移数学模拟的土柱导气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固体废物填埋场释放气体的产出情况和介质的导气性是控制填埋场气体运移的主导因素。利用松散砂土并考察了填埋场气压变化小的特性进行了导气试验,分析了砂土粒径和含水量对导气性的影响,给出了导气系数与含气率的幂函数关系经验公式,并于空气导气系数与填埋场释放气体系数的转换公式及计算方法,为填埋场释放气体运移研究中介质导气性的确定提供了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3.
边界元法在填埋场气体运移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家军  解建波 《环境科学学报》2008,28(10):2141-2147
基于多孔介质流体动力学理论和边界元法原理,构建了填埋气运移边界元数值模型,进行填埋场内部填理气的运动规律研究;通过与理想条件下的解析解对比分析,检验了该边界元数值模型方法本身;进行了垂直抽气井设施的填埋场实例气体运动数值模拟,得到了填埋场内部填埋气体的压力分布情况,由此确定了集气井的影响范围.模型精度分析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与解析解的平均相对误差在3%以下,与实测数据的平均相对误差均在10%左右,具有较高的精度;抽气井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可应用于填埋场气体运移的模拟预测和现场分析,能够为填埋场释放气体控制系统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垃圾填埋场温度-渗流耦合数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孔介质渗流力学和热力学理论,从填埋场内非等温的角度分析了填埋场内水分运移与温度变化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在综合考虑垃圾填埋场温度场与渗流场耦合的基础上,建立了垃圾渗滤液运移的双场耦合连续介质数学模型,并给出了求解该数学模型的有限元方法.为研究垃圾渗滤液在填埋场中的运移状况以及控制系统的设计、管理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梅甫良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Z1):303-306,378
针对填埋场释放气体运移问题的求解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空间上运用无网格伽辽金法离散而时间上采用增维精细积分法离散的新解法,导出了相关的数值计算公式。结果表明,本解法的数值解与理论解吻合较好。本方法的计算过程稳定性和精度受时间步长大小影响比有限差分法小得多。前后数据处理相当方便。  相似文献   

6.
填埋场产气规律的模型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垃圾填埋产气率预测对于评估填埋场能源气体产生潜力,确定填埋气体利用方式极为关键. 通过对南京水阁垃圾填埋场的现场取样、抽气试验及工程运行等数据的分析,讨论了对于填埋气体产生的两步一级反应耦合模型的求解方法;建立了基于有机物分解数据和现场抽气试验数据的2类求解途径,并对各自的适用范围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最大产气率、最大产气率发生时间和最大产气率发生时已产气量的解析解,其中最大产气率与反应速率常数(K)和总产气量(L0)有关,最大产气率发生时间仅与K有关,而最大产气率发生时的已产气量占总产气量的比率为常数,与反应介质、反应条件等均无关. 结果表明,填埋气体两步一级反应耦合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较吻合.   相似文献   

7.
垃圾卫生填埋场微量气体的产生及环境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概述了垃圾卫生填埋场微量气体的研究进展。阐明了微量气体的来源、产生和组成,论述了垃圾卫生填埋场微量气体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某些不良影响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和所造成的恶臭问题等,提出要重视我国在填埋场微量气体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气体的产生、控制及利用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气体的产生、控制及利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分析,描述了填埋场气体的组成、性质及产生过程,分析了影响填埋场气体产生的因素,概括了填埋场气体控制手段和管理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9.
瞿贤  何品晶  邵立明 《上海环境科学》2003,22(10):712-716,721
填埋场内部水分运移对渗滤液的水质和产生速率有重要影响。对于生物反应器填埋场。控制填埋场内部的水分分布是研究的关键之一。综述了填埋场内部水分运移数学模型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环境》2003,(1):8-9
发达国家在垃圾填埋场建设的初期已经考虑了填埋气体的收集利用问题,在填埋过程中敷设了相应的管路以利于气体收集。由于发达国家能源供应比较充足,一般情况下,填埋气体不用作居民燃料和汽车燃料,主要是用于发电,经济激励政策也主要是上网电价的优惠。英国在非化石燃料公约的实施中,将填埋气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Landfillgaswillbegeneratedafteroneyearoflandfillingofmunicipalsolidwaste .ThecomponentsoflandfillgasaremainlyCH4 ,CO2 ,withadditionalsometraceconstitutessuchasN2 ,H2 ,H2 S ,andvolatileorganiccompoundandsoon .Landfillgaswillbeaccumulatedinthelandfil…  相似文献   

12.
以模拟垃圾填埋柱和人工配制渗滤液,探讨了纳米银(AgNPs)和微塑料(MPs)在垃圾填埋场中的迁移行为.结果发现,无论是单体系还是二元体系,随着填埋时间增长,AgNPs和MPs颗粒在渗滤液中稳定性增强,在填埋场中迁移能力增大,可能导致填埋中晚期有更多的污染颗粒随渗滤液流出填埋场.当AgNPs和MPs共存时,相对于单体系促进了AgNPs的迁移而轻微地抑制了MPs的迁移.结合DLVO理论和胶体过滤理论分析,一方面是由于流动性更高的MPs可作为AgNPs的载体,同时与AgNPs竞争固相介质上的吸附位点,从而促进AgNPs的迁移.另一方面,共存的AgNPs降低了MPs颗粒的表面负电荷使其稳定性减弱,并通过预沉积在固相介质上提供额外的MPs沉积位点,从而抑制MPs的迁移.  相似文献   

13.
密闭化填埋作业条件下的场内恶臭污染分布情况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填埋场恶臭逐渐成为影响城市生活的重要污染.对于场界范围内的恶臭发生源通常要依靠经验确定,难以对填埋场界范围内的恶臭污染强度分布及变化规律进行科学的描述.利用电子鼻与GPS定位仪对生活垃圾填埋场内的恶臭污染情况进行检测,通过GIS软件作图绘制恶臭污染等强度曲线,对场内强污染源释放点进行确定,发现覆盖膜破损及焚烧火炬尾气排放是造成场内恶臭污染的主要原因.对填埋气产量估算分析表明提高填埋气处理能力是控制恶臭污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渗滤液回流对准好氧填埋产气过程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依据准好氧填埋的原理,构建了大型模拟填埋场。对准好氧填埋结构渗滤液回流情况下填埋气产气过程做了跟踪监测。定期测定填埋气中的组分浓度变化,结合填埋场渗滤液水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准好氧填埋条件下进行渗滤液回流有利于减轻渗滤液的排放量且不会造成NH4+-N的累积。渗滤液回流可以加快甲烷的产气速度,渗滤液回流时的甲烷浓度约为不回流时的甲烷浓度的2倍。从而可加快垃圾的稳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EnvironmentalSciences,Beijing100012,China)Abstract:AstudyonlandfillgasemissioninQingdao,Chinawascarriedout.Theresultsshowedth...  相似文献   

16.
填埋场渗滤液控制系统的作用与组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填埋场的功能与作用,比较了美国和日本2种不同的渗滤液集排水系统设计观点,并在全面分析填埋场系统各部分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渗滤液控制系统及其水量控制、水质控制和排气3个功能的概念,以及功能交叉和系统间配合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7.
危险废物在填埋场中的浸出规律模拟实验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数学模型对危险物质的非饱水浸出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小柱非饱和水模拟浸出实验系统,对危险废物在填埋场中的浸出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柱模拟实验能较真实地反映实际填埋场中危险组中填埋场中的迁移和浸出规律,该系统的建立为我国危险废物填埋场的设计、施工及埋场的安全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Environmentalfactorsaffectinggrowthofgrasses,herbsandwoodyplantsonasanitarylandfillLanChongyu;WongMinghung(DepartmentofBiolo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