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目的 研究Custom450钢在青岛、舟山、厦门及三亚等4个海域大气和飞溅环境中的自然腐蚀规律。方法 采用形貌分析、腐蚀速率、点腐蚀深度分析等方法对Custom450钢在上述4个海域大气和飞溅区的腐蚀规律进行研究。结果 Custom450钢在4个海域大气环境的年平均腐蚀速率相当,且未观察到有点蚀现象发生,舟山海域的年平均腐蚀速率最小,为0.001 41 mm/a,三亚海域的年平均腐蚀速率最大,为0.001 54 mm/a。4个海域飞溅区的年平均腐蚀速率范围为0.0021~0.0028mm/a,舟山海域的年平均腐蚀速率为0.002 1 mm/a,平均及最大点腐蚀深度分别为5.7μm和25.99μm,均低于其他3个海域。结论 Custom450钢在4个海域的大气环境暴露1 a后,未发现明显的腐蚀现象,表明该钢短期内在上述4个海域海洋大气环境中具有良好的耐蚀性。在飞溅环境中的腐蚀速率高于大气环境,且有明显的点腐蚀现象发生,钢中未溶的NbC相会促进点腐蚀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辽东湾北部至辽西沿岸海域营养盐分布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根据1995-1999年5a对辽东湾北部至辽西沿岸海域的监测资料,分析和评价了该海域营养盐的分布特性及时空变化,评价了营养盐对该海域的污染程度和水质的富营养状况,结果表明该海域营养盐普遍偏高,在5a当中各站位无机氮平均值有56%超一类海水,无机磷有73%超一类海水,辽东湾北部海域高于辽西沿岸海域,最高值位于辽河口和双台子河口的三道沟、裤裆、二界沟3个站位,无机氮高于其他站位3-5倍,这3个站位水质严重污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随时可诱发赤潮。  相似文献   

3.
赵仕兰  赵骞  袁秀堂  丁丽 《海洋环境科学》2011,30(6):780-783,788
2009年4月、8月、11月和12月分别对辽东湾北部海域海水和沉积物中的重金属Pb和Cd进行取样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辽东湾北部海域海水中Pb的季节分布特征为:春季>秋季>冬季>夏季,Cd含量随季节变化差别不大.Pb和Cd的空间分布特征总体为近岸高,离岸低,由近岸向离岸方向递减.辽东湾北部海域水体中Pb...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X80、EH36和45#钢在东海海域42个站位的初期腐蚀速率.通过动电位极化曲线法获取出海实测的X80、45#和EH36钢2019年9月在东海42个站位的初期腐蚀速率数据,并以地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探索研究区内3种钢材初期腐蚀速率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异特征,绘制初期腐蚀速率预测图.对于每一种钢材初期腐蚀速率的空间分布,45#钢在西南部高,东北部低;EH36钢在东北部高,西南部低;而X80钢靠近长江口海域低,其他海域高.X80、45#、EH36钢在东海的平均初期腐蚀速率分别为0.42、0.49、0.17 mm/a,并且3种钢材在东海初期腐蚀速率分布的空间变异特征明显,空间自相关性强,X80、45#、EH36钢的块金值分别为0.0148、0.0044、0.0017,变程为1000~2000 km.  相似文献   

5.
收集了渤海海域自1952年有赤潮发生记录以来长达65a的相关资料,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究了该海域赤潮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其危害程度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渤海赤潮发生最频繁的区域为渤海湾北部、辽东湾西部和东部的海域;渤海共发生赤潮189次,其中影响面积超过1000km2的有21次;2000年以后,赤潮发生频率在明显增加;在6、7和8月份赤潮发生次数最多,分别占总次数的26%、22%和21%;由夜光藻、中肋骨条藻和原甲藻引发的赤潮次数分别为65、11和10次;发生在渤海湾西部、辽东湾西部以及黄河口海域的赤潮对海洋生态危害最大.首次以可视化的方法全方位展现和认识了渤海海域65a来赤潮发生的范围、分布与特点,实现了对该地区发生赤潮信息的整合与处理.这一方法对其他海域赤潮研究亦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2004—2008年辽东湾水质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04—2008年5年对辽东湾各海域的监测数据,阐述了该海域水体营养盐和重金属的空间、季节分布特征规律,并对辽东湾海域的综合水质现状,海域营养结构及营养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基于Ⅰ类海水标准,辽东湾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DIN),局部海域出现活性磷酸盐(DIP)、铜、铅超标现象. 营养盐和重金属的空间分布趋势均为北部海域污染最重,东部海域污染最轻,污染主要集中在锦州、盘锦、营口海域,且这3个海域处于富营养化状态,随时可诱发赤潮. 营养盐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趋势为平水期>丰水期>枯水期.   相似文献   

7.
辽东湾浮游生物粒径结构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伦  宋广军  王年斌 《中国环境科学》2015,35(10):3117-3126
基于2012~2014年春、夏、秋、冬季辽东湾网采浮游生物及环境因子的调查资料,采用显微测微计法结合粒径谱理论分析了辽东湾南、北2个区域的浮游生物粒径结构特征,并构建了浮游生物群落稳定性评估模型.结果表明,辽东湾海域浮游生物不同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近似相等,但生态转化效率偏低; 2012~2014年辽东湾南部区域稳定性系数平均为0.53,北部区域平均为0.47,南部区域浮游生物群落整体上较北部稳定,夏季表现更为明显,说明南部区域受环境胁迫影响较小;海水营养状况分析表明,北部区域属于富营养化水平较高海域,营养指数(E)平均为1.69,南部区域基本属于低营养水平,营养指数(E)平均为0.42,富营养化会导致系统偏离稳定状态;本文构建的浮游生物群落稳定性评估模型可尝试比较不同海域浮游生物群落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8.
基于辽东湾东部秋季7个站点的同步实测海流资料,通过调和分析方法计算了该海域的潮流和余流,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1)M2分潮流是辽东湾东部的优势分潮流,其最大流速介于35.8~69.8 cm/s之间,M2和K1分潮流长轴方向基本与岸线走向一致。(2)研究海域北部潮流呈现显著的规则半日潮流性质,中部和南部主要呈现不规则半日潮流特征。研究海域北部和金普湾口南部属于强潮流区,金普湾口北部和中部潮流较弱,各站点最大可能潮流流向大致平行于岸线。(3)辽东湾东部海域余流整体较弱,且呈现沿海岸线向南运移的特征,因此对污染物的长期输运效应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3年9月辽东湾北部海区的水质监测资料,以化学需氧量(COD)、溶解氧(DO)、总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为海水富营养程度评价指标,以污染因子贡献率与层次分析法求得综合权重,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评价该海域的海水富营养化情况,分析了影响海水富营养化的指标以及具体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辽东湾北部海区近海地区属于重度富营养程度,而越往远岸海区则海水富营养有所减轻。影响辽东湾北部海区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无机氮;辽东湾北部海区富营养化程度主要受沿岸河流注入与海水养殖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渤海海域夏季石油烃污染状况及其环境容量估算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根据调查分析了渤海海域石油烃污染状况,建立了渤海石油烃多介质动力学模型,估算了渤海海域石油烃污染物环境容量和剩余环境容量。结果表明,调查海域石油烃平均浓度为(25.7±13.6)mg/rn3,变化范围为4.4~64.8 mg,/m3,其中,莱州湾,渤海湾等近岸海域污染较严重。在一、二类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下,渤海海域石油烃污染物环境容量(ECo)为29 169 t/a,在三类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下ECo为177 306 t/a,在四类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下ECo为298 446 t/a,各海域在一、二类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下石油烃污染物环境容量分别为,渤海湾5 255 t/a,辽东湾8 869 t/a,莱州湾4 889 t/a,渤海中部10 156 t/a。  相似文献   

11.
南昌市地下水特征及其应急水源地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从地下水类型、含水岩(层)组的空间分布和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及动态变化规律等方面介绍了南昌地区地下水的基本特征。以城市规划为基础,根据区域水文地质条件,选择扬子洲—南新一带和广福—向塘一带作为地下水应急水源地。并阐述了各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资源量、水质及开发利用现状。  相似文献   

12.
BP神经网络在再生水补给密云水库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倩  邹志红 《环境科学学报》2014,34(9):2413-2416
基于环境质量基本模型,将补给的再生水视为点源污染,建立了再生水补给后的湖库污染物浓度变化模型.在得到补给后主要污染物稳定浓度的基础上,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使用随机数发生器生成随机数据作为模型的学习样本和检验样本以满足BP模型对样本数量的需求.使用BP模型对再生水补给后的水质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证明了再生水补给的可行性与相对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大亚湾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与上覆水中营养盐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通过2007年4月和8月2次对大亚湾内13个站位的采样分析,探讨了表层沉积物间隙水和上覆水中营养盐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估算了沉积物一海水界面营养盐的扩散通量,并对间隙水和上覆水中的营养盐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含量远高于上覆水,但两者不具有相同的含量分布趋势.PO34-P、SiO23-Si、NH4 4 -N、NO-2-N和NO-3-N在沉积物-海水界面的平均扩散通量分别为9.22、444.99、13.49、20.71、8.99p,mol·m-2·d-1.相关性分析表明,营养盐在间隙水和上覆水中的含量均无明显相关性,说明间隙水中赋存营养盐的浓度并不是其上覆水中营养盐含量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4.
原水水质对输水管道硝化作用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配制水样模拟Ⅱ类、Ⅲ类和劣Ⅴ类地表水,利用管道模拟反应器研究不同原水水质条件下输水管道中硝化作用的形成及对输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水中氨氮(NH4+-N)及溶解氧(DO)含量对NH4+-N去除均有一定影响,DO充足时,去除率随原水中NH4+-N含量的增加而增加,DO浓度低时,DO成为影响NH4+-N去除的主要因素;原水NH4+-N含量对运行初期NO2--N积累有重要影响,NH4+-N含量越高,NO2--N积累量越大,随着生物膜的成熟,影响作用逐渐减弱;反应器中AOB数量主要受原水NH4+-N浓度的影响,随NH4+-N浓度升高而增加;NOB数量受NH4+-N和DO浓度的双重影响,DO含量低会抑制NOB活性,使NOB数量减少,导致NO2--N积累;输水管道中的硝化作用是水中及生物膜中硝化细菌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生物膜中硝化细菌存在水平高,其硝化作用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5.
三峡水库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资源战略储备库,保护水库的水质安全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基于EFDC模型模拟了2010—2014年三峡库区及主要支流的水动力水质过程,重点研究上游来水和重点支流对库区水质的影响及水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模型可定量研究重点支流输入对库区水质的影响,17条支流中仅金沙江、嘉陵江、乌江和木洞河对库区水质贡献率较大,其他支流总体贡献率小于1%;各支流对库区氨氮、COD和TP的贡献率沿程呈下降趋势,其中,上游来水(金沙江)对库区水质影响最大,高于65%.②丰水期嘉陵江和木洞河对库区水质的贡献率较枯水期增加,增加幅度为4%~23%,主要表现为水质指标氨氮和TP的增加,研究结果可为库区支流富营养化方面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③2010—2014年除寸滩外,干流其他断面水龄呈缓慢增长趋势,干流水龄和各支流河口水龄都呈现上游至坝前的增长趋势,在枯水期和平水期尤为明显;库区水龄与流量和水位存在定量关系,支流河口水龄与支流本身流量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污染防治在我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中的双重意义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农业面源污染物不仅随地表径流直接进入河流、湖泊或近海,污染地表水体,而且渗入土壤或岩石,污染地下水.而被荇染的地下水最终亦流人河流、湖泊或近海,污染地表水体.因此,地下水污染防治在当前我国的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中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为了保护作为主要饮用水源之一的地下水,需要进行地下水污染防治;另一方面,为了有效地治理地表水体的污染,也需要进行地下水污染防治.迄今为止,我国在地下水污染防治方面所做的工作大都以保护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为目的,而缺少或未重视被污染的地下水对地表水体污染的机理和贡献的研究.本文以农业面源造成的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为例,阐明地下水污染防治在我国当前水污染防治中的双重意义,指出被污染的地下水可能是我国主要河流、湖泊和近海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旨在得到人们对地下水污染研究和治理的重视,推动面源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运移机理以及被污染地下水对地表水污染的贡献评价与防治研究,以便更合理地制定我国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更有效地控制和治理我国的水体污染.  相似文献   

17.
An overview of reclaimed water reuse in China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China is facing severe water problems including scarcity and pollution which are now becoming key factors restricting developments. Creating an alternative water resource and reducing effluent discharges, water reuse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n integral part of water and wastewater management scheme in China. The government has launched nationwide efforts to optimize the benefits of utilizing reclaimed water.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water reuse activities in China, including: (1) application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us; (2) potentials of reclaimed water reuse; (3) laws,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governing reclaimed water reuse; (4) risks associated with reclaimed water reuse; (5) issues in reclaimed water reuse. Reclaimed water in Beijing and Tianjin were given as examples.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efficiencies of reusing urban wastewater were advanced. Being the largest user of reclaimed wastewater in the world, China's experience can benefit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 reuse in other regions.  相似文献   

18.
岩溶区不同水体有机氯农药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岩溶区地下水、地表水之间有机氯农药的差异,用气相色谱-微池电子捕获检测器(GC-μECD)分析了水中OCPs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水样中有机氯农药检出率达100%.OCPs浓度范围32.13~319.53ng/L,均值为134.17ng/L.OCPs浓度季节差异明显,枯水期高于丰水期.水井(sj)中OCPs,DDTs、HCHs浓度均大于水池(sc).通过采样点间的对比可知,雨季水池、水井间OCPs含量相当,旱季水池小于水井.水池、水井间DDTs、HCHs对比没有明显的季节性,表现为水池的DDTs含量小于水井,但HCHs含量大于水井.水井中的OCPs、DDTs、HCHs的最小值与水池相比均表现出了滞后性.地表水与地下水有机氯农药表现出的差异,是由于两采样点的环境不同.通过比值法得出HCHs来自于混合源,地表水的比值更能准确的反映出HCHs的来源.DDTs可能来自于混合DDTs,且为历史残留,降解环境为好氧环境.水井中DDTs、HCHs百分比组成由于土壤的影响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9.
绥化市水源地地下水污染特征分析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启龙  车丽娜 《环境科学学报》2019,39(10):3528-3534
根据2018年绥化市第一水源地13口监测井水质检测结果分析地下水污染特征,并对地下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绥化市第一水源地取水井主要超标因子为铁、锰、氨氮,第一水源地补给区内其他取水井监测指标中铁、锰、氨氮、溶解性总固体和总硬度超标.硫酸盐、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氟化物和磷酸盐浓度高值区均出现在垃圾填埋场,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的高值区出现在太平岗村屯地下水井,硝酸盐高值区出现在兴发村屯地下水井.地下水污染评价结果显示污染指标主要为溶解性总固体和氨氮,分别为中污染和极重污染,主要集中有B5、B7、B8、B9、E和X1.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氯化物和总硬度空间分布呈相似趋势,高值区均出现在E、 X1、 B7、 B8和B9.氨氮高值区出现在X1,这可能与该处为垃圾填埋场有关.高锰酸盐指数高值区出现在E,硝酸盐氮高值区出现在B8,砷浓度的空间分布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20.
供水系统水质生物稳定性与细菌生长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上海市某水厂实际供水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水源、水厂净水工艺到输配水管网对城市供水水质生物稳定性与微生物生长相关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水源污染和常规净水工艺局限性,水厂出水水质不能保障生物稳定性,在输配管网中,BDOC、浊度、余氯、异养菌数量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控制出厂水有机物含量,保持管网免受二次污染和强化消毒可有效减少管网中微生物繁殖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