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运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分析了福建省内9个市县的茶园土壤和茶叶的铅含量及铅同位素组成,评价铅污染情况并解析铅来源。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和茶叶的铅含量分别为23.00±0.099~55.43±0.032 mg/kg和0.53±0.126~1.47±0.058 mg/kg,地质累积指数法表明茶园土壤基本为无污染,单项因子指数法表明茶叶均为安全等级。茶园土壤和茶叶铅同位素组成具有区域性,茶叶铅同位素组成相对于茶园土壤具有较低的206Pb/207Pb和206Pb/208Pb。结合铅含量相关性分析和铅同位素示踪分析,福建省茶叶铅主要来源于茶园土壤和大气。福建省茶叶铅同位素组成的同地相似性和异地差异性特征可为茶叶产地溯源和鉴别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粤东凤凰山区茶园茶叶重金属含量的调查和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叶中的重金属含量是评价茶叶质量的重要指标,文章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粤东凤凰山区11个茶园83个茶叶样品的铜、铬、铅、锰、镍、锌六种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茶叶重金属元素污染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茶叶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MnZnCuCrNiPb,四种重金属元素的单因子污染指数CrZnPbCu,11个茶园中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1,茶叶对六种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系数均小于1,富集系数大小CuMnZnCrNiPb。结论表明:粤东凤凰山区茶园的茶叶质量总体情况较好,但个别重金属元素存在超标现象,应引起相当注意。  相似文献   

3.
茶园土壤和茶叶中重金属的监测与污染评价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测定了西南地区主要茶园土壤和茶叶中的重金属Pb,Cr,Cu,Cd,Hg和As含量,结合茶园土壤和茶叶的卫生质量标准,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Nemerow污染指数法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西南地区茶叶和茶园土壤中6种重金属的含量都在相应的质量标准范围内,单因子污染指数和Nemerow污染指数均<1.0。但乐山和川茶群体土壤中的Cd综合污染指数达到0.69,接近安全等级的上限0.70。总体看来茶叶和茶园土壤未受这6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茶叶和茶园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缙云山茶和银芽中Cd和Hg是高富集元素,川茶群体中Hg是高富集元素。  相似文献   

4.
茶叶中六六六、DDT污染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实验采用同位素示踪法和微量化学分析法对茶叶中残留的六六六和DDT的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少量六六六可通过根系进入叶片,两者浓度呈中度正相关(γ=+0.52),DDT呈弱相关(γ=+0.17),茶园用药构成茶叶污染的可能性很小,在茶园禁用六六六和DDT后,构成茶叶中残留的主要来源不是土壤和茶园用水,而主要是农田用药后六六六和DDT通过空气漂移所造成。人工模拟施药实验证实了上述假设,本文还提出了茶叶中六六六和DDT污染源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地质地球化学特性对四川名优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四川名优茶产区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茶园海拔高度、土壤结构、土壤元素组合等对茶叶的品质具有深刻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茶叶的感官指标: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与茶产地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关系,认为营养元素和有毒有害元素的丰缺不仅关系到茶叶的长势和饮用健康性,更是从口味上造成了影响。  相似文献   

6.
间种高粱及施用大颗粒尿素对茶园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珂彬  刘新亮  康曼  王毅  沈健林  李勇 《环境科学》2020,41(5):2434-2444
茶园施肥量大、氧化亚氮(N_2O)排放系数高,且近年来我国茶园面积不断扩大,使茶园成为重要的农业N_2O排放源,亟需有效的茶园N_2O减排措施.本研究在我国中亚热带典型丘陵茶园,通过设置间种高粱、施用大颗粒尿素和常规施肥3种管理措施,观测不同管理措施下茶园土壤N_2O及相关环境因子动态,旨在解析茶园土壤N_2O排放的主控因子和明确提出的减排措施的有效性. 2 a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①茶园土壤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化学性质、温度及降雨有显著的相关性,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化学性质的交互作用对N_2O排放影响最大,土壤化学性质中的NO~-_3-N含量是决定N_2O排放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茶园土壤N_2O减排研究的工作重点在于如何减小土壤中的NO~-_3-N含量;②间种高粱在未影响茶叶产量的前提下减少了51.2%的N_2O排放,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角度看,间种高粱是本研究中最佳的茶园管理措施;③施用大颗粒尿素在提高29.5%的茶叶产量同时减少了34.7%的N_2O排放,从兼顾经济效益及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角度看,茶园中施用大颗粒尿素则是本研究中最佳的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7.
不同茶园土壤氟含量和茶叶冲泡过程中溶出氟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飞高  李丹 《环境科技》2009,22(3):26-29
通过对我国江西产茶区5个茶园土壤样品和茶树样品的采集,探讨了不同茶园茶树组织和茶园土壤氟含量.结果表明,氟主要集中在树叶上,尤其是落叶,落叶氟含量是嫩叶的2.5~4.0倍;土壤pH值影响了土壤和茶树样品的氟含量.使用2种方法(重复浸泡、持续浸泡)浸泡4种茶类(绿茶、黑茶、乌龙茶、砖茶).结果发现茶叶中的氟以水溶性为主,水溶性氟含量达到了53%~80%:持续浸泡茶叶释放出的氟比重复浸泡茶叶释放出的氟含量要大,砖茶释放出极高的氟;为了防止氟斑牙的发生,人体饮用茶水,每日消耗的绿茶、乌龙茶、黑荼、砖茶茶水分别不能超过5.9,10,5.4,1.8L.  相似文献   

8.
拟除虫菊酯农药在茶叶中应用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田间模拟施药与气相色谱法研究了7种拟除虫菊酯农药在茶园生态环境中的降解动态,茶叶加工过程中的降解和泡茶过程的浸出率及其主要影响因子。根据实验结果推算出通过饮茶进入人体的农药量,结合农药的毒理特性,对拟除虫菊酯农药在茶园生态环境中应用的安全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拟除虫菊酯农药在茶园中应用的安全性显著高于有机磷农药,在拟除虫菊酯农药之间,其安全性也有较大差异。本研究不仅为茶园使用农药的选择提供了依据,而且首次提出了一种农药对人体安全性的定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针对晋江流域的生态地质问题,应用Getis-Ord Gi*统计模型、Calinski-Harabasz指数评价聚类模型等评价方法,从脆弱性分级、主控因素、聚集特征三方面开展脆弱性评价,建立晋江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模型。整体来看,晋江流域西溪比东溪脆弱,上游比下游脆弱;晋江流域东南部城市聚集区脆弱性的主控因素为建筑用地、初级生产力与土壤有机质,中西部茶叶种植区的主控因素为茶叶的过度种植;脆弱性高值聚集区域在安溪县感德镇以及永春县湖洋镇一带。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晋江流域茶园种植分布现状合理性进行评估,给出具体的茶园空间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云南某县古树茶园、台地茶园27个土壤样品的重金属元素As、Pb、Cd、Hg、Cu、Zn、Cr、Ni的含量进行测定,并研究了其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用单因子指数、内梅罗指数、潜在生态风险评价了其土壤环境质量。结果表明,该县台地茶园土壤中砷、铜、铅含量比古树茶园高,台地茶砷污染程度轻度、中度、重度污染均有分布,而古树茶园仅为轻度和中度污染;两种茶园土壤其余重金属含量较低,均可达到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茶叶和茶果中重金属含量均低于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的标准值。台地茶园土壤潜在生态风险比古树茶园高。  相似文献   

11.
退耕植茶是川西低山丘陵区响应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研究茶园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分的分布特征,反映植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选取不同植茶年限(18、25、33、55 a)的老川茶园为研究对象,以邻近撂荒地为对照(CK),研究植茶对土壤团聚体中富里酸(FA)和胡敏酸(HA)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植茶年限下,土壤富里酸含量(以质量分数计)在2.97~6.26 g/kg之间,胡敏酸含量在1.24~4.89 g/kg之间;随植茶年限的延长,土壤富里酸、胡敏酸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均在植茶25 a时达到最大值.②随着土壤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富里酸含量逐渐降低,胡敏酸则表现为≥5 mm粒径团聚体高于其他粒径.③土壤胡富比(HA/FA)在0.30~0.88之间,总体表现为≥5 mm和 < 0.25 mm粒径团聚体腐殖化程度较高,植茶25 a时大团聚体数量的增加有利于有机质含量和品质的提高.④逐步回归分析表明,≥5、2~5、0.25~0.5和 < 0.25 mm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组分对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的影响较大.研究显示,植茶有利于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各组分的积累和腐殖化程度的增强,可增加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植茶25 a时土壤碳汇效应较强,植茶33 a后土壤固碳能力有所下降,可通过改善茶园施肥管理等措施保持茶园土壤的结构和肥力,以实现茶园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人工湿地技术在污水净化中的去除机理,分别对人工湿地技术对污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脱氮、除磷和重金属去除机理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从提高茶园水库库区全年除污总效果的角度,给出了人工湿地植物的栽种选择和搭配,重点研究人工湿地在低温季节对库区污水的净化效果和不同湿地植物针对不同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存在显著差异性,在人工湿地技术的实际应用中,要根据当地的条件,有针对性地种植湿地植物或合理配置湿地植物,为人工湿地在茶园水库库区的推广提供了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3.
亚热带茶园土壤酸度特征研究——以福建省武夷山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测试福建省武夷山市60个茶园6个土类120个土层的土壤酸度指标,分析茶园土壤酸度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武夷山市茶园0~20cm土层土壤平均pH值为4.52,其中pH < 4.5的重度酸化土壤占总调查样本的55.00%;20~40cm土层土壤平均pH值为4.52,pH < 4.5占53.33%;茶园红壤、紫色土、粗骨土0~20cm、20~40cm土层土壤平均pH值均低于4.5,茶园土壤酸化严重.总体上茶园土壤中交换性Al3+的数量和相对比例随交换性酸总量增加而增大,交换性H+的相对比例则呈相反的变化特征,交换性Al3+占交换性酸的比例为76.67%~98.40%;茶园土壤pH值与交换性酸、H+和Al3+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1、-0.46和-0.59.茶园土壤酸碱缓冲性能随着土壤pH值的降低呈现下降趋势;总体上茶园土壤pH值与盐基饱和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土壤pH值与盐基饱和度的正相关主要受到交换性Ca2+、Mg2+饱和度的制约.但不同土壤类型表现不一,体现了茶园土壤酸度的复杂性、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茶园滴灌沼液,不仅可以将沼液进行生态处理,避免其造成二次污染,而且可以充分利用沼液中营养成分,提高茶园效益。实验表明,适时滴灌沼液可以保持土壤中铵态氮含量,有利于提高茶叶产量;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使滴灌区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升高,滴灌可以提高氮磷的利用率。与非滴灌区相比,滴灌系统水肥耦合较好,更利于茶树吸收利用养分。就产茶中氮磷含量作为茶树对氮磷的吸收量而言,与非滴灌区相比,滴灌区茶树对氮磷的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8.12%、8.33%。  相似文献   

15.
三峡库区典型退耕还林模式土壤养分流失控制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吴东  黄志霖  肖文发  曾立雄 《环境科学》2015,36(10):3825-3831
选择三峡库区典型退耕还林模式,包括园地(茶园)及林地(板栗)与原有坡耕地对照,观测并分析其土壤养分(氮磷)输出途径及数量情况,以评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对流域土壤养分输出的影响.结果表明:1退耕后土壤养分氮磷年流失量(包括随泥沙和地表径流流失的量)减少;总氮(TN)年输出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坡耕地(2 444.27 g·hm-2)茶园地(998.70g·hm-2)板栗林地(532.61 g·hm-2);总磷(TP)为坡耕地(1 690.48 g·hm-2)茶园地(488.06 g·hm-2)板栗林地(129.00 g·hm-2);与坡耕地比较,退耕还林模式(园地、林地)总氮、总磷年输出载荷分别减少了68.68%和81.75%.2茶园地、板栗林地与坡耕地相比,土壤养分速效态氮流失量明显减少,硝态氮(NO-3-N)输出总量依次为坡耕地(113.79g·hm-2)茶园地(73.75 g·hm-2)板栗林地(56.06 g·hm-2);铵态氮(NH+4-N)养分输出次序为茶园最大(69.34 g·hm-2),坡耕地次之(52.45 g·hm-2),板栗林地最小(47.23 g·hm-2).3硝态氮、铵态氮主要通过地表径流输出,所占总量比例分别为91.4%和92.2%;总氮和总磷主要通过泥沙输出,所占总量比例分别为86.6%和98.4%.通过退耕还林等措施,该地区地表径流以及土壤侵蚀输出明显减少,土壤养分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6.
采集了安溪某茶园一条垂直剖面土壤样(深度160 cm,共16个样),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分析测定了其中的稀土元素含量,研究了剖面土壤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样品中稀土元素总量范围为165.38~229.91 mg/kg,其平均含量高于中国土壤和世界土壤的平均值;土壤中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其稀土元素组成特点表现为轻稀土(LREE)富集,重稀土(HREE)亏损,Eu呈负异常,Ce呈正异常;稀土元素的富集因子平均值的分布范围为0.28~1.34,稀土元素均处于无污染或轻微污染。本研究为了解安溪茶园中稀土含量特征提供了基础数据,为现有茶园的治理和后备茶园基地的合理选址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丛枝菌根修复茶园土壤重金属污染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丛枝菌根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方面往往体现出比单纯的植物修复具有更强的土壤修复能力。论文以丛枝菌根真菌孢子对茶园土壤重金属的吸收动力学作用为研究对象,在诺德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建模与参数优化得到针对Zn2+和Hg2+在不同浓度条件下的吸收动力学模型。通过实验对比分析,发现茶园丛枝菌根的真菌孢子在适中浓度下对重金属的吸收作用最强,并且此时的动力学模型预测误差也最小,最小误差可达2.4%。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地用于丛枝菌根土壤修复作用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