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农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内涵和作用,分析了公众参与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指出了目前公众参与的局限性和存在的问题。并从规划环评公众参与的特点、提高农业规划环评公众参与有效性的途径、农业规划环评公众参与框架3个方面对完善农业规划环评中公众参与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建设项目环评技术审查的通过率和环评技术评估的质量、效率,以四川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2009~2013年间组织技术审查中172个未通过技术审查的项目为分析对象,指出制约建设项目通过环评技术审查的6大因素:不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不符合规划及规划环评相关要求;选址、选线存在重大环境制约因素;不符合环境容量、总量控制要求;环评报告编制质量不合格;公众参与不满足相关要求。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从建设单位、环评机构和管理部门3个层面,提出强化建设单位责任意识、及时引入环保咨询、强化环评单位与环保主管部门的沟通、建立环评机构退出机制、制定环评技术审查要点、建立数据库等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3.
针对规划环评的特点,通过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环评案例分析,就如何保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有效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只有做到广泛的公众代表性、有效的公众参与形式、科学的问卷设计、合理的反馈意见处理,才能发挥公众参与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讨论了环评法涉及的环评主管部门、规划建设单位和环评机构三个主要对象之间的关系,规划环评、跟踪评价、后评价、公众参与,以及环境评价与环境工程等内容。  相似文献   

5.
海洋油气开发工程环评中公众参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现状和海洋油气开发工程公众参与实践,对海洋油气开发工程环评中公众参与进行初步探讨。目前海洋油气开发工程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相关公众界定较难、公众主要是在环评机构主导下的被动参与、信息不对称使公众难以正确表达意见、相关公众中个人的环境素养和法制意识不高。根据存在的问题,建议通过以下方法提高海洋油气开发工程环评公众参与水平:研究制定海洋工程公众参与技术方法规范;掌握好公众参与时机,尽早启动,调动公众主动参与;科学确定公众范围,选择好公众参与对象;结合实际选择公众参与方式。  相似文献   

6.
《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以来,滁州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各部门协同配合,环保部门认真执法,加强环境污染源头管理。对新、改、建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领导重视是做好环评工作的基础。缪学刚市长多次在政府工作会议上强调,所有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他还多次深入有关企业检查环评和“三同时”落实情况。市人大积极开展执法检查,督促市环保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海洋油气开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一般要求,并通过案例进行简介。针对海洋油气开发工程环评的特性,提出了目前环评公众参与存在的征求意见的公众范围广、公众被动参与、部分公众个人法律意识较薄弱等问题,建议应合理界定公众范围、调动公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公众海洋环保意识,以便更好地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环境资讯     
正【环境新闻】环保部全面备战新环保法明年将实施的新环保法对于信息公开作出了明确规定。对此,环保部副部长潘岳今天提出,环保系统全面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进一步完善建设项目环评、排污单位监管等方面的信息公开,健全举报违法、公益诉讼等公众参与的程序机制。来源:中国新闻网2014-09-23环保部:环保部门要更深介入国家和地方规划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会(以下简称中环评分会)2014年会员代表大会日前在西安隆重召开。环境保护部环评司、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中环评分会、陕西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以及环评分会会员单位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以环评公众参与为主题,对美国、日韩、中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环评公众参与及信息公开制度情况及案例进行了研讨交流,通过案例交流我国环评公众参与实践经验,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比  相似文献   

10.
空间规划是国际上战略环境评价应用较为活跃的领域之一,但在我国,无论是空间规划还是空间规划环评,均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本文从德国空间规划法入手,着重分析空间规划法对战略环境评价的具体要求,旨在为我国今后空间规划开展战略环评提供制度上的参考。文章重点研究了screening、scoping、 层级评价、环境报告、部门咨询、公众参与、决策考虑和跟踪评价等8项有利于提高战略环境评价有效性的主要议题。研究认为,德国的空间规划战略环境评价通过制度保障实施,采用规划部门主导、其他相关部门辅助的模式,使得规划制定与战略环评实施可以有效结合,提倡经济型、节约型和务实性的环境评价,重视战略环评结果,倡导透明决策。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提高环评公众参与的有效性,文章重点从强化公众参与相关立法、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可接近性、选择正确的公众参与介入时间、提高利益相关方的意识和责任、建立有效的交流体系和开发环保非政府组织的潜在影响力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对如何开展公众参与、提高公众参与有效性提出了强化与公众参与相关的立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马玉林 《青海环境》2008,18(3):101-103
公众参与可以反映广大公众的意愿,帮助决策者科学决策,是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基本原则。而规划环评实现“从微观到宏观、从尾部到源头、从枝节到主干、从操作到决策”的飞跃,是环境影响制度的一项摄本性改革。艾章主要从公众参与的形式、参与主体、意见反馈等方面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制度的进展,分析了规划环评制度有效性仍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提出了对“十四五”规划环评改革的建议:一是树立“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理念,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在规划环评中的责任和义务;二是通过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进一步明确规划环评成果落地途径,提高规划环评意见的法律约束力,使得规划环评意见能够纳入规划、并传导到经济社会建设中;三是要构建“三线一单”与规划环评的联动体系,夯实规划环评技术体系,进一步发挥规划环评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业规划环评工作现处于起步阶段,可借鉴的案例和经验比较少。由于农业规划涉及的地域广、影响面宽,对生态、环境、资源、社会稳定性及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具有累积性和潜在性,使得农业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具有复杂性。本文根据我国农业规划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其他领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经验,对农业规划环评的定位、评价指标体系的特殊性、公众参与的特点、评价的有效性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引入环境影响评价中利益相关方的概念、界定方法,介绍了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关系;提出公众参与的由来及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讨论了如何通过强化公众参与以解决环评中的相关壁垒。  相似文献   

16.
在公众再一次对圆明园事件瞪大眼睛、绷紧神经的关键时刻,被视为“关键之关键”的环评报告,却因为一直处于严格保密的状态,而吊足了大家的胃口,以至于让有关各方雾里看花,打起了无谓的“口水战”。如果说在进行环评的过程中,为了让环评单位集中精力埋头攻关,有关部门守口如瓶,还有情可原的话,那么,如今环评报  相似文献   

17.
小水电站环境影响评价内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庆华  蔡瑢 《四川环境》2003,22(4):67-68,82
小水电站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按有关规范规定为报告表,但其大纲内容不适合山区小水电站环评。通过总结30余座小水电站环评实践,探讨了小水电站环评基本内容应包括:环境影响分析与预测评价、涉及生态影响因子范围、环境保护措施、公众参与等,从技术角度能满足环保管理部门的审批要求。  相似文献   

18.
环评有效性问题的制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环评的现状出发,探讨了我国环评在环评启动时间、建设项目分类环境管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环评报告内容和结论、公众参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明确环评启动时间、环评报告审批与稽查分离、环评机构和环评工程师市场化、提高公众参与的专业化程度的制度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陈莹 《四川环境》2014,(1):41-47
公众参与是铁路工程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是铁路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机制。本文研究了铁路工程项目中公众参与的背景、目的、原则和方式,并以成渝客运专线为实例进行分析,对铁路工程项目中公众参与的前景做出了展望。成渝客运专线贯彻综合最优化的设计理念,对公众参与工作高度重视,针对目前国内公众参与工程建设项目的现状,积极开展了公众参与的有益尝试,并采纳合理可行的公众意见,多次优化工程设计及强化降噪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将对今后我国铁路建设项目的公众参与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革应着力回归环评本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评倍受关注,主要因为其作为环保部门的最大权力,不仅没有起到预防污染发生的作用,反而成了一些不正当利益输送的通道。本文从回顾环评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剖析环保部门、建设单位或规划编制机关、环评机构在环评中的相互关系入手,试图回答“作为环保部门最大权力为什么预防不住环境污染”的问题。研究认为,应以促进环评回归其本质作为环评制度改革的目标,按“环评脱钩→环评审批→环境违法严惩→维护公众环境权益”优先顺序,全面推进环评制度改革;环评脱钩是环评制度改革的切入点或起点;环评制度改革须抓住“如何防止环评及干预环评的任性权力”这一关键点,即环评制度改革的“牛鼻子”应是环评审批;以信息公开、社会监督确保事中有效监督,确保公众环境权益、强化污染者的损害担责,倒逼环评回归其本质;以法治和社会监督防止环评及干预环评的权力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