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1 毫秒
1.
氯化十六烷基吡啶改性活性炭对水中硝酸盐的吸附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郑雯婧  林建伟  詹艳慧  方巧  杨孟娟  王虹 《环境科学》2013,34(11):4325-4332
采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氯化十六烷基吡啶(CPC)对活性炭进行了改性,并通过实验考察了CPC改性活性炭对水中硝酸盐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CPC改性活性炭对水中的硝酸盐具备较好的吸附能力.CPC改性活性炭对水中硝酸盐的吸附能力明显高于未改性的活性炭.CPC改性活性炭对水中硝酸盐的吸附能力随着CPC负载量的增加而增加.CPC改性活性炭对水中硝酸盐的吸附动力学满足准二级动力学模型.CPC改性活性炭对水中硝酸盐的吸附平衡数据可以较好地采用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加以描述.根据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CPC负载量(以活性炭计)为444 mmol·kg-1的改性活性炭对水中硝酸盐的最大单位吸附量为16.1 mg·g-1.CPC改性活性炭对水中硝酸盐的吸附能力随着pH的增加而降低.水中共存的氯离子、硫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会抑制CPC改性活性炭对水中硝酸盐的吸附.升高反应温度略微降低了CPC改性活性炭对水中硝酸盐的吸附能力.采用1 mol·L-1的NaCl溶液可以使95%左右吸附到CPC改性活性炭上的硝酸盐解吸下来.CPC改性活性炭吸附水中硝酸盐的主要机制是阴离子交换和静电吸引作用.上述实验结果说明,CPC改性活性炭适合作为一种吸附剂用于去除水中的硝酸盐.  相似文献   

2.
郑雯婧  林建伟  詹艳慧  王虹 《环境科学》2015,36(6):2185-2194
采用锆(Zr)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对活性炭进行联合改性,考察了所制备的Zr-CTAC改性活性炭对水中硝酸盐和磷酸盐的吸附去除作用,并探讨了相关的吸附去除机制.结果表明,Zr-CTAC改性活性炭对水中硝酸盐和磷酸盐均具备较好的吸附去除能力.Zr-CTAC改性活性炭对硝酸盐和磷酸盐吸附动力学过程满足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Freundlich和Dubinin-Radushkevich(D-R)等温吸附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Zr-CTAC改性活性炭对水中硝酸盐的等温吸附过程,Langmuir和D-R等温吸附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Zr-CTAC改性活性炭对水中磷酸盐等温吸附过程,通过Langmuir模型计算得到吸附剂对硝酸盐和磷酸盐的最大单位吸附量分别为7.58 mg·g-1和10.9 mg·g-1.高的p H会抑制Zr-CTAC改性活性炭对水中硝酸盐和磷酸盐的吸附.水中共存的Cl-、HCO-3和SO2-4等阴离子均会抑制Zr-CTAC改性活性炭对硝酸盐和磷酸盐的吸附,且对吸附硝酸盐的抑制作用较强而对吸附磷酸盐的抑制作用较弱.水中共存的磷酸盐对Zr-CTAC改性活性炭吸附硝酸盐的抑制作用较强,而水中共存的硝酸盐对Zr-CTAC改性活性炭吸附磷酸盐的抑制作用较弱.1 mol·L-1Na Cl溶液可以使90%左右被吸附到Zr-CTAC改性活性炭表面上的硝酸盐解吸下来.1 mol·L-1的Na OH溶液可以使78%左右被吸附到Zr-CTAC改性活性炭表面上的磷酸盐解吸下来.Zr-CTAC改性活性炭对硝酸盐的吸附机制主要包括阴离子交换作用和静电吸引作用,对磷酸盐的吸附机制主要包括配位体交换作用、阴离子交换作用和静电吸引作用.上述结果说明Zr-CTAC改性活性炭适合作为一种吸附剂去除废水中的硝酸盐和磷酸盐.  相似文献   

3.
紫外法测定水中硝酸盐氮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外法测定水中硝酸盐氮方法的改进●章丘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吕文丽刘燕红硝酸根离子在紫外区有强烈的吸收,利用它在220mm处的吸光度可准确,快速地测定水中的硝酸盐氮,以往采用的紫外法测定硝酸盐氮,操作程序比较繁琐。笔者经过实验,用本方法测定硝酸盐氮,简化了...  相似文献   

4.
采用ICS-1500离子色谱仪与淋洗液自动发生器联用,等浓度淋洗,用AS40自动进样,同时测定地下水中氟化物、氯化物、硫酸盐和硝酸盐氮。该方法简便快捷,灵敏度高,极大提高了分析的效率,适用于地下水中四项阴离子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Fe0去除黄土地区土壤水中的硝酸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欧美发达国家,以Fe0为填料的PRB(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s)技术已成功用于去除土壤和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污染,而在我国的实际应用还未见报道,但我国许多地区的土壤水中硝酸盐污染日趋严重,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为此,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批实验采用200~300目的还原铁粉研究了在有黄土存在时溶液pH、铁粉表面预处理及铁粉与硝态氮质量比、土壤水中主要阴离子及加活性炭等对硝酸盐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黄土的碱性条件下,Fe0仍然可以还原硝酸盐,起始pH值影响不大,因为土壤的缓冲作用能抵消进水pH值的影响;铁粉经过酸预处理后能提高反应速率和硝酸盐的去除率;增大铁粉与硝态氮的质量比能提高硝酸盐的去除率,但当这个比值超过100∶1以后,用酸预处理和不作预处理的效果相当,且再增大比值对硝酸盐的去除率影响不大.黄土地区土壤水中的主要阴离子Cl-、SO42--和HCO3-可促进铁粉腐蚀进而加快硝酸盐的还原,同浓度下促进作用顺序为SO42->HCO3->Cl-;加入活性炭可形成原电池从而加快硝酸盐的去除.硝酸盐还原产物主要是氨,亚硝酸盐只是在反应初期出现但很快就减少,可溶性铁含量都小于0.2mg·L-1.  相似文献   

6.
水中硝酸根的含量,由于在人的胃肠中能形成亚硝酸氮,影响人体的健康,现已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有些国家已将饮用水中硝酸盐氮的含量限制在10mg/l以下,甚至还提出饮料工业中美味水应控制在0.35mg/l以内。目前,虽然测定水中硝酸盐氮的方法很多,但干扰离子较多,预处理烦复费时,且影响方法的准确度和灵敏度。我们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应用锌粉还原、离子浮选技术,选择性地富集亚硝酸根离子,用分光光度法间接测定其含量。取样仅50ml,检测限可达0.004mg/l。  相似文献   

7.
介绍一种通过用粒状活性炭处理水样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快速测定水中硝酸盐氮的方法,用粒状活性炭处理水样以消除干扰,使水中硝酸盐氮得到了快速而又准确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正> 水中硝酸盐的测定方法有酚二磺酸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戴氏合金还原—纳氏试剂比色法、硝酸根电极法等。还有用还原剂把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再用偶氮比色法测定的方法。后者常用的还原剂有锌粉、肼、镉铜合金及镉汞齐等。其中应用较多的是镉铜合金和镉汞齐。镉铜合金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实验室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分析和讨论了用离子色谱法和气相分子吸收仪两种方法测定水中硝酸盐氮的含量。其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和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均可作为测定地表水和地下水水中硝酸盐氮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
碱性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总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凯氏总氮法广泛用于水中总氮的测定,该法不仅操作烦琐、冗长费时,而且耗电多、试剂用量大。Koroleff提出用碱性过硫酸钾氧化法测定水中总氮。其原理是:水样中的无机和有机氮化合物,在高温加压下经碱性过硫酸钾氧化后,均被转化成硝酸盐,然后用镉还原法将其还原成亚硝酸盐进行测定。由于此方法具有简便、经济等优点,因而引起许多人的重视。在前人的工作中,对用碱性过硫酸钾氧化成的硝酸盐通常采用镉还原法或硝酸根电极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其中镉还原法操作比较复杂,硝酸根电极法的灵敏度较低。紫外分光光度法虽兼有简便、灵敏度较高等优点,但氧化后的水样需过滤后方能测定,并需用校正法消除Cr的干扰。其手续仍较麻烦。  相似文献   

11.
用CARIX工艺处理饮用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龚闻礼 《环境科学》1990,11(4):38-41
利用呈游离酸型的弱酸阳离子交换树脂和呈重碳酸盐型的阴离子交换树脂组合成混床,从饮用水中联合去除硝酸盐、硫酸盐和硬度。二氧化碳作为再生剂同时再生两种树脂。为提高阴树脂的再生效率,研究了添加剂的种类和最宜加入量。混床与复床的比较表明:混床优于复床,它的产水量达50个床体积以上,再生用水仅需5个床体积。  相似文献   

12.
阿替洛尔在硝酸根溶液中的光降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跃飞  曾超  孟翠  杨曦  高士祥 《环境科学》2012,33(2):481-487
以氙灯为模拟太阳光光源,研究了β阻滞剂阿替洛尔(ATL)在硝酸根溶液中的光解,探讨了硝酸根离子浓度、溶液pH值、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和腐殖质浓度对ATL光解的影响.结果表明,ATL在不同浓度硝酸根溶液中的光解反应符合准一级动力学规律,增大硝酸根离子浓度促进了ATL的光降解率,当硝酸根离子浓度由0增至5 mmol.L-1时其速率常数由0.002 26min-1增至0.009 4 min-1;酸性或碱性溶液有利于ATL在硝酸根溶液中的光解,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对光解无明显影响,而加入Suwannee富里酸(SRFA)对光解产生抑制作用.采用异丙醇作为羟基自由基分子探针检测到.OH存在于ATL光解过程中.采用SPE-LC-MS方法鉴定了ATL在硝酸根溶液中的主要光解产物,并提出了可能的光解途径.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实验分析了亚硝酸盐、碳酸氢盐、碳酸盐和pH对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硝酸盐氮的影响及消除影响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本法标准曲线相关系数为0.999 9,线性关系好。通过分析不同浓度的多个水样,结果平均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为0.004 0和2.14%,平均加标回收率100.63%。因此,紫外分光光度法可以作为水中硝酸盐氮测定的择优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纳米乳化油原位修复硝酸盐污染地下水过程中产气对含水介质渗透性的影响,以硝酸盐为目标污染物,采用活性污泥滤液接种,分别以纳米乳化油、吐温80和司盘80为碳源开展硝酸盐降解批实验研究,探讨和评估硝酸盐降解及降解过程中的产气情况.结果显示,纳米乳化油、吐温80和司盘80均能促进硝氮的降解,在实验的100d内,共完成7个周期硝酸盐氮的有效去除,总去除率分别为79.5%、63.8%和68.8%.在硝酸盐氮降解过程中,受厌氧发酵和反硝化作用的影响,各反应体系中均有气体生成,只有活性污泥反应体系中主要产气成分是CO2,未加碳源和分别加3种碳源的4个反应体系(都添加活性污泥和硝酸盐)中主要产气成分是CO2、N2.其中,添加纳米乳化油的反应体系U型管产气量最大,为47.73mL;受碳源厌氧发酵的影响,添加司盘80反应体系总产气量最大,为205.34mL.纳米乳化油反应体系次之,吐温80反应体系最小.根据三氮的变化,结合纳米乳化油反应体系理论与实际产气对比显示,在纳米乳化油强化硝酸盐反硝化过程中,18.8%纳米乳化油厌氧发酵产生CO2,95.4%硝氮反硝化生成N2.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纤维素滤膜采样、超声波提取、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测定环境空气PM2.5中六价铬的方法.采样前滤膜用硝酸溶液净化以去除空白,碳酸氢钠溶液浸渍以降低六价铬的转化.稳定性试验表明常温下样品保存期不超过2天,冷冻条件下可保存10天.样品用碳酸氢钠溶液和超声波提取优于热水提取.浓度低于1 mg/L的铁、镁、钼和钒不干扰六价铬分析.方法简单灵敏,检出限0.1ng/m3,实际样品平行测量相对偏差为5.9%~18%,加标回收率为76%~92%,可应用于环境空气中六价铬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
水合氧化铁催化臭氧氧化去除水中痕量硝基苯   总被引:27,自引:13,他引:14  
以实验室制备的水合氧化铁(IHO)为催化剂,研究了其催化臭氧氧化去除水中痕量难氧化有机物--硝基苯的效能,通过研究叔丁醇对催化反应的影响以及氧化物催化性能之间的对比,间接推断了催化反应的机理.探讨了催化剂投量、水质因素和催化剂重复使用对催化氧化硝基苯的影响.发现IHO对臭氧氧化水中的痕量硝基苯有明显的催化活性,在本实验条件下,以蒸馏水为本底,反应20min时催化氧化硝基苯的去除率比单独臭氧氧化高出44.8%.这种催化作用遵循羟基自由基的途径,氧化物羟基含量多对催化反应有利.本实验条件下催化剂投量最佳为100mg/L,水溶液的pH值接近氧化物零电荷pH值(pHzpc)时催化作用最明显,水中重碳酸根浓度为2.38mmol/L时催化作用受到显著抑制.催化剂重复使用了5次,其催化活性基本没有变化,没有发现铁离子溶出.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镁制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严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提出以废弃菱镁矿渣为原料,利用新型外加热回转窑生产高纯氧化镁,并从生产废气中回收食品级液态二氧化碳的新工艺。  相似文献   

18.
扑热息痛在硝酸根溶液中的光解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刘钰  杨曦  高颖 《环境科学》2007,28(6):1274-1279
以中压汞灯为光源模拟阳光,研究了环境浓度范围内的硝酸根溶液中扑热息痛(paracetamol)的光解;探讨了pH值、硝酸根浓度以及天然水体中广泛存在的腐殖质、碳酸盐等因素对扑热息痛间接光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扑热息痛的光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提高硝酸根浓度,其光解速率可由0.79×10-3 min-1增至8.90×10-3 min-1.提高体系pH值,加入碳酸氢根或高浓度的Suwannee河富里酸(SRFA)会促进扑热息痛的间接光解;而加入Nordic湖腐殖酸(NOHA)或低浓度的SRFA产生抑制作用.采用分子探针方法鉴定了硝酸根在光照过程中产生的羟基自由基.利用GC/MS技术鉴定了扑热息痛的光解产物,探讨了扑热息痛在硝酸根体系中可能的光解反应历程.  相似文献   

19.
A treatment unit packed by granular adsorbent of Fe-Mn binary oxide incorporated into diatomite (FMBO(1:1)-diatomite) was studied to remove arsenic from anaerobic groundwater without any pre-treatment or post-treatment. The raw anaerobic groundwater containing 35-45 μg/L of arsenic was collected from suburb of Beijing. Arsenic(III) constituted roughly 60%-80% of the total arsenic content. Approximately 7,000 bed volumes (ratio of efluent volume to adsorbent volume) treated water with arsenic concentration 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