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覆水营养盐浓度对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校园水体底泥进行上覆水营养盐浓度对底泥释放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上覆水水质影响底泥氮、磷的释放,尤其显著影响氮、磷的初期释放;上覆水氮、磷的浓度越小,底泥氮、磷的释放量越大;上覆水氮、磷的浓度超过一定值,会抑制底泥氮、磷的释放。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江苏沿海拟建平原水库建设后的咸化风险,于2013年4月,在江苏沿海1#、2#、3#、4#拟建水库取0~200cm原装土样,通过对样品氯离子含量和释放速率的测定,建立水质模型,预测不同初始蓄水水质条件下水库咸化风险,模拟结果表明:在模拟运行一年后,1#、2#拟建水库底泥盐分释放量小,来水水质较好,不会发生咸化,可作为生活用水水源地;3#拟建水库底泥盐分释放量较大,一年后各条件下氯离子浓度均高于250mg/L,平均氯离子浓度涨幅为173.20%,咸化风险较高,不适合作为生活用水水源地;4#拟建水库在各条件下氯离子浓度平均上升6.83mg/L,因此当蓄水水源良好时可以作为生活用水水源地。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农田废弃物弃置水体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对油菜秸秆在水中的腐解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测量pH、DO、COD、氨氮、硝氮、总磷等水质指标来动态监测水质的变化。结果表明:DO含量初始为2mg/L,水体迅速转换为厌氧状态并保持稳定,35d后水体DO恢复至2~3 mg/L;水体中的COD含量在第3d达到最大值25mg/L,然后迅速下降,此后保持在15 mg/L左右;NH+4-N则在实验过程中缓慢增加,并在35d后维持在较高水平即10mg/L,而NO_3~--N、NO_2~--N含量较低,NO_3~--N含量为0.13mg/L,NO_2~--N含量为0.02 mg/L,TP含量则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油菜秸秆腐解的过程是厌氧腐解过程,此过程中各指标发生关联性的变化。随着时间的增长,水体由黑臭逐渐变清澈,说明水体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相似文献   

4.
黄刚  罗天志 《四川环境》2014,33(5):50-55
为了使酿酒废水中总磷有效去除并达标排放,通过对酿酒废水总磷的排放情况调查,有针对性的选用高压电化学絮凝技术,对酿酒废水中总磷的去除效果进行实验研究。从实验结果看,调节进水pH值为2.3、停留时间45分钟时总磷去除率可达到99%以上,在该条件下COD的去除率也能达到50%左右,废水总磷排放浓度能够达到1.0mg/L的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5.
通过室内模拟湖泊沉积物在不同pH条件下,研究释放到水体中各种磷形态的迁移转化行为,结果表明:碱性条件和酸性条件下,水体磷的时空变化由于其释放机制的不同,其迁移转化行为各不相同,同时,pH值的变化对水体中各种磷的相互转化没有明显的作用,各种磷形态的浓度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体中总磷的浓度。研究结果对认识沉积磷在环境条件变化时,磷在沉积物和水体体系中的迁移转化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SBR系统中pH与MLSS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SBR系统中pH值、MISS的变化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水水质和反应条件相同时,将pH值控制在8.5,出水水质最好,COD去除率达到90.0%,总氮去除率达到99.4%;在进水水质和反应条件相同,反应器中MLSS为520mg/L时,出水水质最好,COD去除率达到85馏%,总氮去除率达到99.1%。  相似文献   

7.
内源磷的释放作用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文  王泽  焦增祥  万俊 《四川环境》2012,(5):105-109
水体的富营养化已成为目前环境研究中的焦点问题,磷在湖泊中的浓度高低是衡量湖泊富营养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是水生态系统基本营养盐之一,并且是淡水湖泊的最主要限制性营养因子。在外源磷得到有效的控制之后,内源磷的污染仍然能够保持湖泊的富营养化状态,此时内源磷的控制就成为了难点和重点。在底泥中的结合态磷,主要是以无机磷和有机磷的形式存在,有机磷与微生物活性密切相关,无机磷则主要与底泥存在的环境联系紧密。湖泊底泥内源磷释放受到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的控制,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扰动、氧化还原电位、pH值等,是多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扰动引起的底泥再悬浮对内源磷有吸附固定作用。故底泥内源磷的释放机理有待进一步探索,在多种影响因素作用下,进一步研究底泥再悬浮对磷的吸附释放作用,从而明确内源磷的主要来源及吸附释放过程,为内源磷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进而控制水体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8.
开展实验室模拟苯酚废水的二氧化钛光催化氧化实验。结果表明:在苯酚废水曝气量为0~3L/min的条件下,随着曝气量的增大,COD去除率先增大后减小;初始浓度不变,光照时间为1h的条件下, 调节pH值在3~11,苯酚废水COD去除率随着pH值的增大而减小,当pH值为11时, COD去除率又开始增 大,酸性条件比碱性条件下COD去除率高;随着二氧化钛投加量的增加,COD去除率增大,当二氧化钛投加量 为10g/L时,COD去除率反而降低,二氧化钛最佳投加量为3g/L;随着苯酚废水初始浓度由75mg/L增加至300mg/L,COD去除率由78.2%降低到58.1%;反应温度的改变对COD和TOC的去除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砂柱的水击试验,对盐浓度、水流速度、pH值对咸淡水界面水敏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咸淡水界面上存在临界盐浓度值和临界流速值,当入流溶液浓度达到临界盐浓度和流速达到临界流速时,都会产生颗粒释放现象,导致砂柱的渗透率下降,水敏性发生。在相同的盐浓度和进水流速条件下,进水的pH值越低,颗粒释放的速度越慢,释放总量越少;进水的pH值越高,颗粒释放的速度越快,释放总量越多。  相似文献   

10.
为科学提出水环境治理对策,分析国控沙段断面及流域范围内其他断面2015~2020年水质情况,以乡镇为控制单元,计算各单元内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和总磷(TP)三种污染物入河占比情况,摸清当前沙段断面流域范围内水生态环境现状。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国控沙段断面水质不稳定达到Ⅱ类考核目标,其主要超标因子为总磷,上游百步交接断面水质对沙段有较大影响。在污染物入河量占比中,总磷农业面源贡献比重最大,各控制单元中平桥镇和白鹤镇占比居前两位,分别为8.87%和7.13%。总磷贡献次重为生活源,赤城街道占比居首位,为7.08%。研究成果可为稳定沙段断面水质、改善河流水生态环境,提出针对性治理对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绿叶》2001,(2)
人体体内的酸碱性一般在中性至中性偏碱性之间摆动,即pH值为6.8~7.5。大脑皮层体液也如此。最近,英国科学家发现,人体大脑体液的酸碱性与智商有关。在体液酸碱性允许的范围内,酸性偏高时(pH值偏低),智商低;碱性偏高时(即pH值偏高),智商高。这与人体疲劳时机体内乳酸和尿素等酸性物质增多,体液酸性上升,pH值下降具有同样的道理。科学家以42个年龄为6~13岁的男孩为测试对象。他们发现,大脑皮层中的体液pH值大于7.0比小于7.0的智商高出—倍。这是科学家第一次把人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乌伦古湖上覆水水质因子与沉积物理化特性之间的关系,本次对乌伦古湖8个(大湖5个,小湖3个)采样点的上覆水体水和沉积物的相关指标进行了统计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乌伦古湖水体中的溶解氧与沉积物有机磷、沉积物总氮、沉积物硝态氮呈一定的负相关,表明高溶解氧的水环境下,有利于抑制沉积物释放氮、磷;水体中的硝态氮与表层沉积物中的水溶性硝态氮、氨氮以及总氮无显著相关关系,表明水体硝态氮的治理应放在外源治理;水体中的总磷与沉积物总磷和沉积物无机磷呈较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底泥中的总磷已经成为水体中总磷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3.
针对五里湾采油污水含油量、悬浮物、细菌含量高、成垢离子含量较高的特点,文章通过对pH值、除铁剂、絮凝剂、加药间隔时间进行优选,得出适宜的絮凝条件:pH值为7.5、除铁剂加量为40mg/L,无机絮凝剂加量为40mg/L、有机絮凝剂加量为1.0mg/L、加药间隔时间为30s。分析了处理前后的水质,并进行了与地层水的配伍性实验。结果表明:处理后水质达到《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推荐指标及分析方法》SY/T5329—94中回注水水质标准,并且水质稳定,与地层水配伍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微生物协同降解深层石油污染土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消除土壤中石油类物质的污染,从现场油泥中分别筛选出高效降解菌铜绿假单胞和无色杆菌,对其独立使用和复配时对原油的降解规律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复合菌体系加量、含水率、土壤含油量、氮磷营养比以及pH值、温度等对石油污染土壤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微生物对土壤石油污染的降解率高于单独使用时的降解率,且当两者复合比例为1∶1,土壤含水率为25%时,9d降解率可达41.49%;温度为25℃、土壤含水率为25%、土壤pH值为7.5左右、菌液加量为5%、土壤含油率低于5%时,6d降解率可达到64.9%;保持土壤含水率为25%,pH值为7.5左右,保证充足的营养,含油率为2%的深层土壤54d降解率可达到43.2%。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模拟动态淋滤浸出实验,采用ICP-AES等分析方法,研究了钒钛磁铁矿冶炼废渣中的重金属钒在淋溶过程中具有潜在的地球化学活动性。获得主要结论如下:动态浸出实验的7个周期过程中的浸出液pH值一直保持在碱性范围内。随着时间的推移,浸出液pH值有减小趋势,浸出介质的pH值的变化对浸出液的pH值的影响不大,浸出液pH值的变化幅度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增大。在酸性条件下,pH值对钒的浸出影响不大,在中性或者碱性条件下,会在前期抑制钢铁冶炼废渣中钒的浸出。4种溶液的浸提效果从强到弱依次为碳酸钠、氯化钠、EDTA、高纯水。而以0.1M的Na2CO3(pH 11.38)为浸出介质所测得的浸出液中重金属钒的浓度和累积浸出率最大,和其他5种浸出液相比,高出了两个数量级。3种废渣粒径(<0.5mm,0.5~1.0mm,1.0~10.0mm)的废渣浸出液中钒的浓度和累积浸提率从高到低依次为0.5~1.0mm、1.0~10.0mm、<0.5mm。  相似文献   

16.
H2O2/Fe^2+氧化偶合混凝法处理干膜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前  李义久  李树平  倪亚明 《四川环境》2001,20(1):13-15,20
本文研究了H2O2/Fe^2+氧化偶合混凝法处理印刷电路板厂干膜废水。讨论了包括过氧化氢浓度、亚铁离子浓度、pH值、时间和混凝pH值等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当过氧化氢浓度为457.0mg/L、铁离子浓度为400mg/L、氧化pH值4.0、反温度为40℃、反应时间180min时,COD去除率达84.7%,出水的水质达到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广安市(渠江段)典型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变化特征和污染来源,对2016~2021年广安市(渠江段)其中一个饮用水水源地中6项水质指标进行分析,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判断污染物来源,并提出水源地环境整治措施。结果表明:2016~2021年水源地水质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pH值在冬季最高夏季最低,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浓度呈现出夏季高于春、冬季的特征。水体中氨氮和总磷聚为一类,可能主要来源于水源地两岸农田施用的农药和化肥,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和硝酸盐氮聚为一类,可能主要来源于畜禽养殖废水,农村生活污水也是这5个水质指标的重要来源。因此,应加强广安市(渠江段)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环境治理,保证居民饮水安全。  相似文献   

18.
姜延雄  刘颖  邓翠 《四川环境》2012,31(2):7-10
本文主要研究模拟长江底泥对富营养化水体磷的吸附,分析环境因子对底泥吸附磷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25℃时,底泥对磷的吸附在碱性条件时的吸附速率小于酸性和中性条件,中性条件下的吸附速率最大;(2)在控制上覆水温度时,温度越高底泥对磷的吸附量越小,20℃时底泥的吸附量是30℃吸附量的1.5倍;(3)上覆水中溶解氧的浓度越高,吸附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兰州银滩湿地公园对黄河水质的净化作用,对兰州银滩湿地公园不同河段的水流中氨氮、亚硝酸盐氮、总磷和氟化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表明:湿地对水中TP的净化效果较好,去除率达到79.6%;对NH4+-N的净化效果次之,去除率达到了40.0%;对F-和NO2--N的净化作用一般。  相似文献   

20.
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是总氮测定常用的方法,控制总氮测定过程中的空白值对提高水质总氮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实验用水、碱性过硫酸钾溶液保存条件、实验室环境、消解时间、冷却时间等总氮测定实验条件的验证与探讨,结果表明,使用新制备的超纯水或去离子水、严格控制实验环境无氨干扰、碱性过硫酸钾溶液盛装在聚乙烯瓶中于4℃冷藏保存,可以控制总氮测定的空白值,延长消解时间和冷却时间,对总氮测定值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