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蚯蚓处理污水污泥制取土壤改良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将污水污泥和秸秆按不同比例混合后进行30 d预堆肥处理,然后在实验室条件下接种爱胜蚓(Eisenia fetida)开展60 d蚯蚓处理实验,研究污水污泥理化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最终产品(蚯蚓粪)质量。结果表明,蚯蚓处理使污水污泥pH、有机碳(TOC)、C/N和病原菌含量显著降低,电导率(EC)升高,TN、TP、TK(总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升高26.8%~40.8%、26.7%~52.4%、25.9%~44.8%、43.0%~120.0%、88.6%~406.8%、38.2%~113.2%,发芽指数(GI)达到80%以上。由于基质分解矿化引起质量损失,使蚯蚓粪中重金属相对含量增加,但仍在土地改良允许范围内。蚯蚓放养密度和物料含水率及其交互作用对蚯蚓处理效果存在显著影响,处理污水污泥的最优工况为:放养密度2.5 kg/m2、含水率60%。堆肥-蚯蚓处理组合工艺可将污水污泥转化为无害的、有价值的土壤改良剂。  相似文献   

2.
蚯蚓生物反应器污泥减量与稳定效果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蚯蚓生物反应器以蚯矧等微型动物和各种微生物为主形成生物降解系统.城镇污水经生物预处理后,经该反应器过滤,水质得到澄清和进一步改善,而水中含有的生物膜污泥则被滤床截留.通过蚯蚓的吸收、消化和分解转化为蚯蚓排泄物(蚓粪).中试运行结果表明,当蚯蚓生物反应器水力负荷为5.3~6.6 m3/(m2·d)时,在满足污水处理效果条件下,蚯蚓生物反应器对生物膜污泥挥发性悬浮固体(VSS)降解率为86.67%~96.20%.所产生的蚓粪VSS:SS为29.97%~31.20%,有机物降解率超过了厌氧消化与好氧消化处理污泥的效果.减量化和稳定化效果十分明显.该系统排出的蚓粪含有丰富的肥分,可用作农肥与土壤改良剂.  相似文献   

3.
在蚯蚓处理城市污泥时,为探讨污泥厚度对蚯蚓生物量及污泥处理效果的影响,设置了5个污泥厚度进行蚯蚓处理城市污泥的研究。结果表明,当污泥厚度为10cm时,蚯蚓日增质量倍数最大,蚯蚓粪中总有机碳(TOC)、TN、TP较初始值分别降低26.4%、22.4%、22.0%,总钾、碱解氮、速效钾较初始值分别升高23.6%、13.0%、113.7%;在一定范围内,污泥厚度越小,蚯蚓粪中Cu、Zn去除率越高,而Pb、Cd、Cr在污泥厚度为10~12cm时的去除率最大。综合比较,10cm是蚯蚓处理城市污泥的最适污泥厚度。  相似文献   

4.
赤子爱胜蚓处理污泥对其性质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直接处理脱水污泥,以不加蚯蚓为对照,研究了蚯蚓生物量、污泥理化性质(pH、电导、灰分、总有机碳)、营养物质(氮、磷、钾)以及重金属(铜、锌、铅、铬)的变化。结果表明:蚯蚓能很好地适应直接投加污泥的生存环境,蚯蚓平均增重0.7 g/d,产卵4.81个/d。随着时间的增加,接种蚯蚓的污泥理化性质和营养物质以及重金属含量均有显著的变化。蚯蚓处理后,污泥的pH由7.83显著降低至7.03;电导由0.46 S/m显著增至2.23 S/m;灰分从43.89%显著增至57.53%;TOC由32.32%显著降低至23.59%;污泥中的营养物质N、P、K含量显著增加,N、P、K分别提高了37.48%、19.96%和20.14%;同时蚯蚓活动显著降低了污泥中的重金属含量,降低次序为CuZnCrPb。蚯蚓处理后污泥小团粒性状明显,无臭味,不生蛆。  相似文献   

5.
将超声预处理、好氧堆肥及蚯蚓处理相结合,对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添加水稻秸秆作为调理剂)进行处理,探讨了污泥的腐熟过程和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好氧堆肥阶段,腐殖化系数(HA/FA)上升速度较慢,结束时HA/FA平均值未达到腐熟标准;加入蚯蚓后,HA/FA上升速度加快,蚯蚓处理结束时平均值为2.04,达到了腐熟标准。蚯蚓处理使堆肥产品的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与好氧堆肥结束时相比,蚯蚓处理后的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70.66%、188.04%、60.94%。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污水处理站的剩余污泥(简称污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培养实验,研究污泥中蚯蚓的生长情况和蚯蚓活动对污泥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蚯蚓能够在一定浓度Cu、Zn的污泥中正常生长,表现出一定的重金属耐性,其耐受能力与重金属的种类、浓度、污泥的理化性质有关。蚯蚓活动能够降低污泥的pH,使之趋于中性。对不同浓度Cu处理污泥,蚯蚓活动使污泥有机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对Cu为100 mg/kg的污泥中有机质含量影响最大;对不同浓度Zn处理污泥,蚯蚓活动使污泥有机质含量降低的幅度不大。蚯蚓活动可在一定程度上活化污泥中的重金属Cu和Zn,蚯蚓对Cu的活化效果较为明显,在污泥中添加Cu为50 mg/kg时,Cu活化率增加值最大,达到了11.14%;蚯蚓活动对Zn的活化效果不明显,Zn活化率增加值均低于1%。  相似文献   

7.
淡水养殖底泥净化复合芽孢杆菌的筛选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好的池塘生态环境是水产养殖高产优质的基本要素之一。采用检测水体氨态氮、亚硝态氮以及底泥有机质、铵态氮、总磷、总氮、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变化的方法,比较了4株芽孢杆菌单菌及其不同组合对淡水养殖池塘底泥与上覆水的净化能力,明确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T31、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T95和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CM53为优势菌株,T31∶T95∶CM53=1∶1∶1为优势菌系组合和最佳比例。对获得的优势菌系进行了室内和白洋淀网箱养殖区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在室内条件下,应用3 d后,水体氨态氮、亚硝态氮的消减率分别达到74.2%和91.1%。在网箱养殖区,应用30 d后,底泥中有机质、铵态氮和全氮的消减率分别达到了50.9%、111.3%和33.4%,对全磷、速效磷的消减率分别为4.9%和16.6%,对全钾和速效钾的消减率分别为29.6%和14.6%,净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污泥中添加不同比例的牛粪和园林废弃物对蚯蚓堆肥的影响,在实验室进行了为期60 d的堆肥实验,测定了堆肥物料的理化性质以及蚯蚓的存活率、平均体重、产茧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00%污泥不适合蚯蚓的生长繁殖,添加牛粪/园林废弃物后可以显著改善蚯蚓的生长繁殖,进而提高蚯蚓的存活率和产茧量;污泥比例较低时,添加牛粪处理组的累计产茧量要高于添加园林废弃物的处理组,但当污泥比例大于25%时,添加园林废弃物的污泥更适合蚯蚓繁殖。冗余分析结果表明,pH、TN对蚯蚓的生长和繁殖起着重要的作用。蚯蚓堆肥可以改善物料的理化状况,提高堆肥产物中氮、磷、钾的养分含量,加速污泥的稳定化,提高其肥料价值。  相似文献   

9.
以生活污泥、牛粪、蚓粪、菌菇渣、粉煤灰、脱硫石膏、钢渣和煤矸石8种固体废物为原料配置人工土壤,探讨不同有机和无机固体废物配比对人工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获得的人工土壤中,粒级0.250 mm的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总体在20%~50%,接近或达到正常的自然土壤标准,制得的人工土壤为弱碱性,pH实测值在7.12~8.14。培养过程中,人工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大大降低。生活污泥组、蚓粪组人工土壤在培养过程中呈现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而牛粪组人工土壤在培养过程中虽然有较多的有机氮被矿化,但同时也有较多的硝态氮被重新同化成有机氮。合成的人工土壤在物理、化学、养分和生物毒理学性质方面均已达到自然土壤相关参数的正常范围值,可以满足植物生长的要求。但由于部分固体废物原料重金属超标,则应尽量避免用于种植可食用类植物。  相似文献   

10.
城市生活污泥和矿化垃圾中氮磷淋失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模拟土柱实验,分析了城市生活污泥和矿化垃圾中氮磷的迁移对地下水的影响以及矿化垃圾对氮磷的去除特性.测定项目包括总磷、总氮、硝态氮、pH和电导率(EC).结果表明:施用污泥和矿化垃圾后淋滤液的pH呈下降趋势;EC和总氮都有显著增加;硝态氮增加特别明显,容易造成地下水污染;总磷变化不大,污染地下水的可能性较小.矿化垃圾对氮的去除作用不明显,反而增加了淋滤液中的氮素含量,但对磷的去除效果明显.因此,在利用矿化垃圾取代土壤时,应注意矿化垃圾中氮特别是硝态氮的污染.  相似文献   

11.
蚯蚓直接处理城市剩余污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城市剩余污泥为饲料,根据蚯蚓的繁殖、生长时间,定时引出成蚓换料连续饲养,并改变留在原泥中蚓卵的生存环境来控制卵的发育之蚯蚓养殖方法,并对城市剩余污泥直接饲养蚯蚓的可行性及其重金属转移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剩余污泥直接饲养蚯蚓是可行的;饲养过程中蚯蚓体内的重金属浓度随着饲养时间而上升,至4个月左右,蚯蚓体内重金属浓度达到极限,且该养殖法具有蚯蚓产量低,对蚯蚓具有易于处理和处置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针对小城镇污泥的处理问题,提出了蚯蚓生物滤池解决方案,为此在实验中设置了无蚯蚓对照组,并对污泥的稳定性、污泥性状、蚯蚓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以及污泥含有的各种元素存在状态进行了研究,通过蚯蚓生物滤池处理后污泥有机质含量平均相对减少量为11.1%,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增加,滤液中氨氮(NH3-N)含量由20.6~23.9 mg/L降至1.9~4.6 mg/L、滤液中硝态氮(NO3--N)含量由0.2~9.5 mg/L升高到42.0~50.8 mg/L,因此,实验结果表明,蚯蚓生物滤池能显著提高污泥的稳定性,改善污泥脱水性能,有利于污泥后续处理。  相似文献   

13.
水蚯蚓微生物共生系统的脱氮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泥水同步降解的"水蚯蚓-微生物共生系统",考察了该系统污泥减量能力以及污染物去除性能,研究了水蚯蚓对共生系统脱氮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污泥减量率为25.0%,污泥性状无明显差异。实验组氨氮与总氮去除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每周期单位质量活性污泥氨氮与总氮去除质量分别为6.63 mg/g与5.81mg/g,均低于对照组。共生系统脱氮性能下降主要由水蚯蚓含氮物质释放引起,活性污泥本身硝化能力没有降低,反而略有提高,反硝化能力没有明显改变。"水蚯蚓-微生物共生系统"对中低氨氮浓度的废水处理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城镇污水-污泥同步生物处理中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镇污水 -污泥同步处理工艺将微生物厌氧 -好氧处理和蚯蚓生物反应器等进行优化集成 ,利用蚯蚓等小型动物将常规生物处理中的食物代谢链进一步延长和扩展 ,形成生物物种多样、群落分布合理、代谢循环完整的生态网链系统 ,将其营养源从污水扩展至污泥。当厌氧水解池的水力停留时间为 6.0 h、生物滤池的水力负荷为 16m3/( m2 · d)、蚯蚓反应床水力负荷为 5 .0 m3/( m2·d)、硝化液回流比为 0 .6时 ,该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 CODCr去除率达 83%~ 89%、BOD5去除率达 94%~ 96%、SS去除率达 96%~ 98%、氨氮去除率达 5 8%~ 70 %。绝大部分污泥物质转化为蚓体及蚓粪 ,可资源化利用。该工艺还具有节约能耗、造价低廉和管理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城市污水厂混合污泥的生态稳定处理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城市污水厂初沉池和二沉池混合污泥利用由蚯蚓和微生物共同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进行稳定处理。蚯蚓生态床可集污泥浓缩、调理、脱水、稳定、处置和综合利用等多种功能于一身:(1)蚯蚓和微生物将污泥作为生长营养源,对其进行分解和吸收;(2)蚯蚓生理代谢产生的蚓粪是高效农肥和土壤改良剂;(3)在生态床中增殖的蚯蚓具有重要的饲料和药用价值。污泥物质经蚯蚓污泥稳定床处理后,可全部被生态系统吸收利用和转化,具有流程简单、管理方便、无二次污染、造价和运行费用低廉、副产物具有经济利用价值等特点,为解决污泥的最终处置问题提供了生态利用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以蚯蚓粪中提取到的腐殖酸为研究材料,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了蚓粪腐殖酸的功能基团组成,考察了pH、Cd~(2+)初始浓度和吸附时间对蚓粪腐殖酸吸附Cd~(2+)的影响,得到蚓粪腐殖酸对Cd~(2+)的最佳吸附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蚓粪腐殖酸的红外光谱特征吸收峰主要位于3 300~3 600cm-1,主要功能基团为羧基、羟基和胺基;pH小于4.0时,蚓粪腐殖酸对Cd~(2+)的吸附效果较差,近中性条件下吸附效果最佳;Cd~(2+)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影响较大,Langmuir模型模拟得到Cd~(2+)的最大饱和吸附量为4.47mg/g;蚓粪腐殖酸对Cd~(2+)的吸附作用较为稳定,吸附40min后基本达到饱和;蚓粪腐殖酸对Cd~(2+)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为土壤Cd~(2+)污染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工艺伴随大量剩余污泥的产生,有效减量污泥是污水处理厂可持续运营的关键。为了实现高效环保的降解剩余污泥,对筛选芽孢杆菌制备微生物菌剂进行了研究。提出以产酶芽孢杆菌为出发菌株,通过测定菌株对污泥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ixed liquid suspended solids,MLSS)的直接减量效果以及菌株在限制性培养基内的传代稳定性和对污泥有机质及总氮(total nitrogen,TN)的去除率,得到3株污泥高效降解菌株10001、11009和R10。实验结合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优化了其菌剂的制备工艺,菌剂复配比例,最适应用pH和最佳处理时长。确定选取喷雾干燥工艺制备微生物菌剂,当10001、11009和R10菌剂添加量分别为0.45%、0.80%和0.55%(质量体积比),剩余污泥pH为7.0时,经过72 h降解处理,达到剩余污泥最佳降解效果即有机质去除率达25.4%,总氮去除率达48.8%。扫描电镜分析结果显示菌剂的失效时间约为7 d。  相似文献   

18.
好氧/缺氧消化降解污泥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考察好氧/缺氧消化过程中污泥降解的特征,利用2个反应器进行对比试验,研究好氧/缺氧和好氧消化2个过程中VS的去除,pH和碱度变化,消化上清液中COD和氮元素变化等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好氧/缺氧消化能够满足污泥稳定的要求,在常温条件下,消化16 d VS去除率即可达到38.2%,同时比好氧消化节约曝气能耗。好氧/缺氧消化对污泥中总氮的去除率高于传统的好氧消化,达到了36.4%,而且能够降低消化污泥上清液中的氨氮和硝态氮浓度。  相似文献   

19.
采用Fe~(2+)/过硫酸钠体系降解水溶液中的盐酸四环素,探讨了盐酸四环素初始浓度、Fe~(2+)浓度、过硫酸钠浓度、温度、pH等因素对降解效果的影响。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盐酸四环素去除率随着盐酸四环素的初始浓度、过硫酸钠浓度、温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Fe~(2+)浓度的增加,盐酸四环素去除率先增大后减小;酸性条件有利于Fe~(2+)/过硫酸钠体系对盐酸四环素的降解。当盐酸四环素初始质量浓度为50mg/L、Fe~(2+)摩尔浓度为0.10mmol/L、过硫酸钠摩尔浓度为2.0mmol/L、反应温度为30℃、pH=3.0时,反应90min后盐酸四环素去除率可达87.6%。Fe~(2+)/过硫酸钠体系对盐酸四环素的降解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进行拟合,得到该反应体系下盐酸四环素降解的活化能为5.173kJ/mol。  相似文献   

20.
以白龙港污水处理厂产生的生活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开展了污泥土地利用对滨海盐渍土肥力改良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1)与对照处理相比,施用熟化污泥后,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土壤pH均可不同程度降低,其中施用2.5%(质量分数,下同)熟化污泥的处理,一年后与对照处理相比,pH降低了0.41个单位,降幅达到4.79%,而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处理的土壤电导率(EC)均在植物正常生长限值(1.3mS/cm)内,表明熟化污泥中盐分含量不是其土地利用的限制因子.(2)熟化污泥施用土壤一年后,除速效钾外,均可不同程度增加土壤中有机质(SOM)、碱解氮、有效磷、全氮、全磷、全钾含量.(3)施用熟化污泥后,土壤容重总体有略微下降的趋势.这说明,熟化污泥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结构,但不同的污泥施用量,对土壤容重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