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6,16(4):16-16
机动车是现代化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记从国家环保总局获悉,我国将在2007年和2010年分别实施国家第三、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以颁布和实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为标志,我国的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1999年,国家环保总局制定了车用汽油有害物质控制标准和相当于欧洲1号和欧洲2号排放法规的国家第一、第二阶段轻型汽车和重型车用压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使我国的汽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控制水平向前推进了20年。  相似文献   

2.
电子产品制造企业的管理工作必须要有相应的手段和实际的控制方法.本文总结了在电子制造企业中对有害物质的管理工作的体会和经验,阐述了电子制造企业应建立适应有害物质管理的组织机构和在企业内部应实施对有害物质控制的管理方法.对电子制造企业加强对有害物质的管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控制和减少电子信息产品废弃后对环境造成的污杂,推进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产品升级换代,实现清洁生产。积极应对欧盟指令的实施,信息产业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暑、质检总局、环保总局六部委于2006年2月28日联合发布了《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该办法对电子信息产品六种有毒、有害物质的替代使用提出了要求,使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逐步与欧盟等国际主流相一致。现将《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全文刊登如下:[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国家环保局于1997年3月3日以环科卜997」34号文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局及各有关单位发布关于1996年度汽车污染控制产品认定结果的通知。通知全文如下:根据我局《关于一九九六年环保产品认定工作的通知》(环科[1996」445号)的规定,经对申请环保产品认定的单位检查和产品检测,科华牌及系列汽车排气净化器等11项产品通过了环保产品认定。现将认定结果予以公布。为加强对汽车污染控制产品的监督管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本次认定的汽车污染控制产品,认定证书有效期1年。二、各地环保部门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用并加强…  相似文献   

5.
1999年6月1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发布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燃油污染物控制标准《车用汽油有害物质控制标准(GWKB1—1999)》(以下简称“控制标准”),该标准为强制性标准,自2000年1月1日起实施。“控制标准”的发布,为我国控制车用汽油中的有...  相似文献   

6.
汽车尾气排放与大气污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汽车在带给人们生活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也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污染。文章阐述了当前国内外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现状,并详细介绍了汽车尾气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等有害物质以及所产生的臭气、噪声、二氧化碳等对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以往气污染源有害物质的测定,通常是用采样管从烟道中抽取一定体积的烟气.再通过捕集装置将有害物质捕集下来,然后根据捕集的有害物量和抽取的烟气量,求出烟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再根据有害物质的浓度和烟气的流量计算其排放量.  相似文献   

8.
1.前言 近些年来,汽车用的各种控制系统的功能日趋复杂化,汽车电子控制化的倾向与日俱增。出现这种情况的背景是:(1)对排出气体、燃料费的规定等更为严格,为了把这些规定与一般行驶的汽车发动机能力相协调,要逐步谋求精密的控制。(2)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舒适性需要提高,在众多的车种上开始采用刹车控制、四轮控制、牵引力控制等等安全  相似文献   

9.
工业产品由于产品结构和原料结构存在的污染因素,在使用过程中会泄放污染物。如工业锅炉是工厂的烟尘发生源,同时还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使工业城市上空,烟雾笼罩,灰尘弥漫,频降酸雨。要消除工厂的设备污染,首先得解决产品污染,为使用单位解除后顾之忧,避免产品使用后污染环境,又要追加投资用于治理。这是搞好环境保护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制定有环境控制指标的产品质量标准。工业产品都有国家或主管工  相似文献   

10.
《环境技术》2006,24(2):44
欧盟于2003年1月27日由官方正式颁布RoHS(即《禁止在电子电气产品中使用某些有毒有害物质的法规》).规定从2006年7月1日开始,禁止铅和其它5种有毒物质在电子产品中的蓄意应用.日本、美国也有相关法规.在世界环保的大潮下,2002年8月中国也着手制订《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该《管理办法》有望明年实施,这是中国首部电子信息产品污染环境防治的法规.  相似文献   

11.
刘蓉 《环境技术》2005,23(1):39-42
汽车工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如何解决环境问题是发展汽车产业的关键。我国在发展汽车产业的同时,必须采取系统措施,控制机动车排放污染,把发展汽车产业、城市建设和治理环境污染,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体进行整体规划。  相似文献   

12.
汽车用材料耐久性试验评价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概述环境条件和环境因素对汽车用的塑料、涂装等材料的影响和国内的现状,介绍国内外有关的评价试验方法和标准及试验技术,对国内提高汽车用材料的耐候性和耐久性水平提出探讨性建议意见。  相似文献   

13.
车用催化剂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汽车尾气催化剂的研究发展,提出了我国汽车尾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我国汽车尾气污染现状及净化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我国汽车尾气污染的现状及危害,着重阐述了汽车尾气催化剂的研究发展,提出了我国汽车尾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汽车车内有机挥发物(VOC)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庆云 《环境技术》2010,29(4):40-43,46
本文介绍了汽车VOC的危害以及国内外对汽车VOC的一些研究,同时对汽车整车、零部件及材料的VOC检测方法进行简单介绍,并分析了汽车内饰件产生VOC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6.
汽车常见腐蚀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是耐用消费品,服役环境较恶劣,经常会发生腐蚀问题;腐蚀不仅影响汽车美观,而且还直接影响汽车质量和使用寿命。本文主要就汽车腐蚀类型及常见腐蚀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预防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产量逐年递增,成分更加复杂.城市生活垃圾填埋过程中产生的渗滤液和焚烧过程产生的烟气对环境的污染极为严重,一定程度上已经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渗滤液的产生及对环境的污染,提出了分层填埋控制和渗透反应栅格修复技术.对焚烧过程中的污染,通过焚烧前分类处理从源头上减少二次污染,同时对焚烧产生的烟尘和有毒有害物质进行物理化学方法的去除.  相似文献   

18.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对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至关重要,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是促进区域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引导产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分别选取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维护不同类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案例区,深入开展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定的现状分析与问题识别。结果表明:现有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以限制类为主且多为现有发展产业,禁止类产业较少且多为规划发展产业,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与主体功能定位不符、区域协调性不足、实施困难大、缺乏动态跟踪管理等四方面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和不同区域主导功能定位,提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维护四类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通用性和差异性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优化政策建议,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与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耐候性试验在乘用车密封条研发过程中的作用,对比分析了国内外测试标准间的差异,简述了有关乘用车密封条耐候性试验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 set of measures for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utomobile green supply chain. This study reviewed various literatures on green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raditional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automobi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and effectively establish the relevant measures, a suitable framework which considered the automobile green supply chain as a two-in-one chain was adopted. This two-in-one chain comprised a forward and backward chain for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Consequently, 10 measures with 49 metrics and 6 measures with 23 metrics were identified and developed for the forward and backward chains, respectively. Sequel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measures, a survey was conducted using a four-page questionnaire distributed to experts (including academics and practitioners) to establish their importance and applicability.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the importance and applicability of all the developed measures have been substantiated. For the forward chain, the most crucial measure was customer perspective while the most applicable one was traditional supply chain cost. The reverse chain measures were topped by management commitment in terms of both importance and applicability. This study contributed to the advancement of knowledge by pione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set of holistic measures for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utomobile green supply chain. The study was wrapped up with the proposition of direc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