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介生化需氧量(简称BOD)是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生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溶解氧量。微生物分解有机物需要一定的时间且分解速度随温度而异。目前国内外均以20℃下,在有充分溶解氧存在时,1升水培养五天所需要的氧作为指标,简称BOD_5。在实际测定时,只有某些天然水中溶解氧接近饱和,BOD_5小于4毫克/升,可以直  相似文献   

2.
加压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啤酒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了啤酒废水处理的一种新工艺,即加压生物接触氧化法。实验结果表明,此法与普通接触氧化法相比,COD去除率可提高15%~25%,出水BOD平均为9.65毫克/升,水中溶解氧可提高3~5倍,而水力停留时间仅为普通接触氧化法的1/3~1/4。  相似文献   

3.
溶解氧的测定常采用温克勒(winkler)法和电极法,后者对大多数干扰可以消除,但其准确度和重现性与溶解氧测试仪的产品质量有关,且大多数溶氧仪在测定高浓度或低浓度氧含量时,所得结果往往与温克勒法偏离较大。另外,上述两法所需水样量较大。国外文献曾报道过采用气相色谱法快速而准确地测定水中溶解氧的方法。我们曾用国产SP-2305型气相色谱仪进行溶解氧的测定,其条件是用两根长为1米,内径为1.5毫米的不锈钢柱,填以80—100目的601碳分子筛,利用两只推杆式六  相似文献   

4.
以浮萍为供试植物,通过静态水培试验分析不同进水浓度条件下浮萍对氮、磷的去除效果及溶解氧的变化,为进一步大规模应用浮萍净化自然水体及净化系统运行参数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低浓度进水条件下浮萍对氮、磷的去除效果最好,水培第10天氨氮去除率即达100.00%。试验结束(第14天)时,浮萍对TP的去除率达到最高,为95.65%,此时水中溶解氧含量也最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水合肼生产厂家的废水,通过对水中微生物、溶解氧、温度、pH等因素进行不同条件的降解试验。结果是:水合肼降解符合动力学一级反应;在富氧有微生物、温度为10~30℃、pH控制在6~8之间时降解速度最快。温度对肼降解的影响符合K_T=K_(20)~(T-20)公式。含肼废水在通常的活性污泥曝气设备中,利用生物化学法净化废水中的肼效果较佳,费用也较低。  相似文献   

6.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4,26(4):255-255
据 2 0 0 4年 3月 31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 NEP)发表的《2 0 0 3年全球环境展望年鉴》,全球近岸海域缺氧的“死亡区域”已经增加到 70 0 0 0 km 2 ,是 1 994年数量的一倍。若水中溶解氧浓度低于 2 m g/ L ,成年鱼会窒息 ,孵卵生境遭受破坏。海洋生物学家评论说 ,过度捕捞曾是 2 0世纪海洋渔业资源衰减的主要原因 ,而 2 1世纪促使渔业资源继续减少的主要原因将会是海水缺氧。目前全球近岸海域缺氧区域已增加到 1 4 6处。发展中国家人口剧增并使用大量化肥 ,城市污水和废气也排放更频 ,促使近岸海域水质不断恶化 ,藻类疯长 ,死亡后消耗氧气…  相似文献   

7.
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TCE)是土壤和地下水中广泛存在的有机污染物,好氧生物降解因可将污染物彻底转化成无毒的终产物,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但是TCE好氧降解需要共代谢底物。首次提出以汽油为底物,选取真养产碱杆菌作为活性降解菌株,对地下水中三氯乙烯的好氧共代谢降解进行了初步研究。分别优化了共代谢底物、底物与TCE浓度比、培养基、pH值、盐度、溶解氧等条件,确定了最佳降解条件。当水中TCE的浓度为1 mg/L时,通过对体系预曝氧气,调节汽油浓度为10 mg/L,pH值为5,降解24 h,TCE的降解率可达66.8%。为修复同时被汽油和TCE污染的场地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山东周村水库水体中致嗅类挥发性有机硫化物(VOSC)的时间空间变化趋势,通过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连用法(PT/GC-MS)检测分析确定水库水体中典型的VOSC,并在7—12月对水库进行连续监测,同时结合温度,溶解氧水平,氧化还原电位,硫酸根浓度和硫化物浓度分析该物质含量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周村水库中较典型的VOSC为乙硫醇,二甲基三硫醚,这2种物质浓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温度越高,水中含量越大,具有较强季节性。二者浓度随着水深增加而增大,其中溶解氧含量为主要影响因素,强还原态环境对硫醚硫醇的释放也有一定促进作用。通过水库原位围隔曝气实验证明,向水中曝气充氧能有效降低水库水体中乙硫醇和二甲基三硫醚的含量,曝气量为15 L·h~(-1)时连续运行72 h的去除率分别为90%和80%以上。  相似文献   

9.
通过实验对水溶液中EGCG-Fe(Ⅱ)、EGCG-Fe(Ⅲ)还原Cr(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GCG-Fe(Ⅱ)能高效的还原六价铬,其反应速率与EGCG-Fe(Ⅱ)的分布以及溶液pH有关。提高反应物浓度和pH有利于EGCG-Fe(Ⅱ)的形成从而提高Cr(Ⅵ)的还原速率;与之相反,EGCG-Fe(Ⅱ)与Cr(Ⅵ)的反应速率常数则随pH的升高而降低,在pH=3.75、4.02、4.32以及4.61的条件下分别为3 556.3、2 049.5、1 453.7和1 022.0 L·(mol·s)-1。在pH5的条件下EGCG还可以还原Fe(Ⅲ)并形成EGCG-Fe(Ⅱ)/Fe(Ⅲ)循环,其间产生的多种中间体可能对Cr(Ⅵ)具有较强的反应活性,并大幅提高Cr(Ⅵ)的还原速率。在pH5的条件下由于水中溶解氧的竞争反应会降低EGCG-Fe(Ⅱ)对Cr(Ⅵ)的还原效率,而对于pH4的情形则可忽略溶解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微囊藻毒素测定中产生的干扰及排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定性、定量测定水中微囊藻毒素,对水样富集管(观赏鱼用氧气塑料管、橡胶管、医用乳胶管和硅胶管)、塑料材质(聚丙烯离心管等)、针式过滤器(水系、有机系针式过滤器)产生的干扰和吸附现象进行了深入探索.结果表明,观赏鱼用氧气塑料管对微囊藻毒索测定会产生严重的正干扰,在流动相甲醇:磷酸盐缓冲溶液(体积比)为50:50时,干扰得以排除;聚丙烯离心管在微囊藻毒素投加量较低时,对微囊藻毒索吸附率较高,造成回收率偏低;不同的针式过滤器对溶解在不同体积分数的甲醇溶液中的微囊藻毒素有明显不同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生化需氧量(BOD_5)是目前最常用、最重要的水质有机污染指标之一.它是指水中有饥物在好氧微生物作用下,进行好氧分解过程中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量.这一指标自1913年由英国皇家污水处理委员会正式确定以来,得到了广泛应用.除作为一项污染指标外,还可以用来探明废水的可生化降解性、生化处理中所需营养的种类、浓度和生化处理效果;也可作为生化处理废水工艺设计和动力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2.
O3-BAC组合工艺深度净化MBR出水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组合工艺对某工业园区再生水厂MBR出水进行了深度净化的中试研究,主要考察了组合工艺各节点对常规指标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臭氧投加量约3 mg/L(H2O)、臭氧接触塔接触时间为30min、活性炭滤池空床接触时间(BECT)为15 min时,O3-BAC组合工艺能有效去除水中色度、浊度...  相似文献   

13.
对氨基苯胂酸是一种常见的有机胂化合物,常作为饲料添加剂用于畜牧业。研究了在酸性条件下(pH3.5)铝制易拉罐(AlBCs)/Fe(Ⅱ)/O_2体系降解水中的对氨基苯胂酸的机理。通过对各种实验参数如pH值、Fe(Ⅱ)的浓度、羟基自由基清除剂和气体氛围等条件的考察,发现:在酸性条件下,零价铝发生电子转移,体系中的溶解氧和水得电子生成过氧化氢,在外加Fe(Ⅱ)的条件下,促进了芬顿反应的发生,产生强氧化性的物质(·OH),实现对对氨基苯胂酸的氧化降解。  相似文献   

14.
加压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增塑剂生产废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主要介绍了采用加压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增塑剂废水。在停留时间为22h,压力为0.4MPa,水中溶解氧保持5mg/L左右时,进水CODCR为11700mg/L,BOD5为6873mg/L,出水CODCr去除率为89%,BOD5去除率为96%。为增塑剂废水治理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5.
通过波浪水槽试验,研究了泥沙起动临界状态时太湖贡湖湾底泥内源释放的特点。结果表明,当底泥处于泥沙起动临界状态时,底泥以上1cm处上覆水中溶解氧在前15min内呈降低趋势,由初始7.5mg/L左右降低至7.0mg/L以下;约20min后,溶解氧总体呈升高趋势,最高达到8.12mg/L;底泥以上1cm处上覆水中硝态氮、亚硝态氮、氨氮和磷酸根等营养盐浓度仅在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波动,试验前后基本保持不变。初步研究结果可见,在波浪水槽试验的条件下,泥沙起动临界状态在短时间内能降低水-沉积物界面上覆水的溶解氧浓度,而从环境效应角度看对太湖贡湖湾底泥内源释放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太湖梅梁湾底泥和上覆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室实验研究了底泥扰动状态下溶解氧水平(2~4mg/L、5~6mg/L、7~8mg/L)对上覆水中磷去除和固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泥扰动和溶解氧水平对上覆水中磷迁移有明显影响。扰动时间延长,溶解性磷酸盐(DIP)和溶解性总磷(DTP)均呈降低的趋势;但溶解氧水平提高,上覆水中DIP和DTP浓度有所增加。底泥扰动和溶解氧水平改变了悬浮物上不同形态磷的数量分布。随着溶解氧水平提高,NH4Cl-P(1~5d平均值)和Fe/Al—P(1~5d平均值)含量及其占总磷(Tot—P)的百分比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另外,闭蓄态铁铝结合态磷(Fe/Al—P)占Fe/Al—P的比值从51.2%(2~4mg/L)增加至54.1%(7~8mg/L)。  相似文献   

17.
分别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 2.3-1993)和《海洋调查规范》(GB 12763.4-2007)中两种不同的公式计算海水饱和溶解氧,探讨了海水溶解氧污染指数计算中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饱和溶解氧随盐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在正常海水盐度范围(25~35)内,两种公式计算所得的饱和溶解氧的相对偏差平均值为10.1%,而由此引起的溶解氧污染指数相对偏差的平均值则高达49.2%.因此,饱和溶解氧的求算公式对溶解氧污染指数的计算结果具有显著影响,海水饱和溶解氧的计算应采用GB 12763.4-2007中的公式,而不能简单套用HJ/T 2.3-1993中的公式.  相似文献   

18.
利用废玻璃和铝渣制备沸石,进而表征沸石结构特征并研究其对水中Ca~(2+)的吸附性能。采用批式实验考察不同温度下沸石用量、初始pH、振荡频率、接触时间对吸附量的影响,并研究吸附过程热力学、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吸附量随沸石用量增加而减小、随接触时间延长而增大。初始pH和振荡频率对吸附量影响较显著。温度变化对平衡吸附量影响不大,但升高温度可显著缩短吸附平衡时间。最佳工艺参数为:沸石用量20 g·L~(-1),初始pH 6~8,振荡频率150 r·min~(-1),接触时间60 min,此时吸附量约16 mg·g~(-1)。Langmuir等温线最符合沸石吸附水中Ca~(2+)过程,表明该过程是均质单分子层吸附。动力学特征最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证实该过程主要受离子交换、颗粒外液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控制。该沸石对水中Ca~(2+)吸附过程是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并存的自发、吸热、熵增过程。该沸石可较好地去除水中Ca~(2+),故具有一定软化硬水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五日生化需氧量(BOD_5)作为水体有机物污染的指标.也是考察水质质量和水处理设备效率的重要参数. 实际测定BOD_5时,只有某些天然水中溶解氧接近饱和,BOD_5小于4毫克/升,可以直接测定;对于大部分污水和严重污染的天然水则要稀释后培养测定.稀释的目的是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水中重金属是以不同形态而存在,其毒性也各有不同,研究证明:游离态重金属毒性远远大于络合态的金属,其络合态稳定性愈大,毒性就愈小.做为重金属的络合配位体之一的黄腐酸(FA),在江水中的分布是研究重金属的存在形态及对水中生化耗氧量,溶解氧等影响的基础依据.天然水存在零点几到几个ppm的黄腐酸是水中有机质的主要成份.研究松花江水系FA的含量是探讨重金属的环境容量和地方性疾病病因不可缺少的内容。 钼做为高效增产的微量元素肥料之一,已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生产.松花江流域是我国大豆盛产区,多年来一直施用钼肥,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