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伟步 《绿叶》2013,(10):21-28
近年来,因环境污染和破坏而引发的突发环境公共事件已成为社会热点,并造成政府管治危机。政府在事件媒介化过程中的种种不当反应,是造成危机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政府应改变管洽思维,尊重传播规律,以更坦诚、开放的态度面对媒体民意,科学、妥善地处置突发环境公共事件,并赢得民意的尊重。  相似文献   

2.
正该文分别从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强化环境专业课程、增加研究与教学互动三方面探索我国环境传播人才的专业改革,并指出整合环境专业优质师资队伍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1986年,随着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1]出版,"风险"一词首次走进了环境传播的视野,而风险性则成为环境传播领域的核心议题。首先,媒体是环境风险的社会建构场域,环境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往往通过大众媒体的文字和影像书写而得以重构;其次,媒体是环境风险的批评监督场域,实时监控政府机构和相关利益集团  相似文献   

3.
微博传播中关键节点对景区危机信息扩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着危机事件在线扩散的速度、方向和程度。以2012年国庆华山事件为例,共采集微博数据61878条,提取转发大于6的关键节点共358个,对其进行分析。分析发现,景区危机信息扩散中存在着8种不同类型的关键节点,这些关键节点在微博信息传播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草根"群体属于特别突出的关键节点,此外还有"名人"、媒体工作者和官方微博。对关键节点进一步研究发现,关键节点的微博粉丝数、发微博数对微博的被转发数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环境风险沟通是改变风险轨迹、防范危机爆发的有效手段,在环境风险治理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在环境风险沟通中面临三重困境,即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沟通意识亟待提升,环境风险沟通法律规定有待细化,环境领域专业人员风险沟通能力亟需增强。应从提升公众参与水平以转向协商式沟通、夯实信任基础以增强治理能力、引入"互联网+"模式以借力技术优势、发挥媒体作用以加快信息传递、健全法律救济以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正微博、微信、微网站等作为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使我们悄然进入了"微时代"。大学生是高素质的群体,是微信、微博和其他社交媒体最积极的践行者和体验者。高校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寻求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与对策,是当前高校必须面对和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营造"微环境""微时代"是一个蕴含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信息传播是"微时代"区别于传统媒体传播的主要特点。"微时代"中,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数量更海量化,  相似文献   

6.
石嫣 《绿叶》2012,(8):33-40
食品安全成为世界问题与化学农业成为世界农业生产体系的主流、工业化食品生产体系成为百姓餐桌的主宰、钢筋水泥森林的城市成为人类主要寄居地高度相关。因而,解决食品安全危机不能单纯依靠事后监管,更为重要的是事前行动,而"食物社区重构"则是事前行动的现实践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制度层面的推进和人们的普遍参与,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工业化所带来的"化学农业"和"石油农业"。  相似文献   

7.
正新媒体传播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这在方便了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增加了把关的难度,舆论反转成为高频发生的一个现象。2016年2月6日,正是中国传统的春节期间,一名网友在上海某网站发帖《有点想分手了》,称自己是上海女孩,春节前去"男朋友"家乡江西过年,被第一顿饭"吓一跳"而逃离江西。这篇帖子挑起了城乡差异、地域歧视、婚嫁观念、贫富差距等热门话题,很快火爆网络。随后又被各大主流媒体的微博转载,腾讯、凤凰等国内新闻媒体也转发了这  相似文献   

8.
《环境教育》杂志自1995年创刊以来,一直恪守"环境优先教育先行"的理念,以"普及环保知识、传播生态文明、推动公众参与"为办刊宗旨,深受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好评。本刊讯1月29日下午,由新浪环保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联合主办的"2012绿动中国年度盛典——见证环保绿能量"活动在北京市朝阳规划艺术馆举办,来自政府、企业、环保机构、媒体等各领域的百余名代表出席了本  相似文献   

9.
香气销魂     
茉莉 《绿色视野》2008,(3):40-45
"香气使人迷醉,在香气中,躯体也被气态化了,犹如灵魂,成为香气的一种分子。气是精神与灵魂,香气则是灵魂的销魂。"——耿占春《观察者的幻象》  相似文献   

10.
梁晓声 《绿叶》2010,(Z1):109-112
活在当下却说从前好的中国人,不会很多。说现在好的中国人,当是最多的吧?只要一直生活在中国,并稍微客观一点。期盼将来的,是真正的爱国者——绝大多数的农民、工人、城市平民、中小知识分子和仍没被腐败收买的高级知识分子。而希望中国永远"现在化"的,是演戏的爱国者——现在之中国财富的最轻松容易的占有者,最大的利益获得者、攫取者。一个比"现在"现代起来的中国的将来是不可阻挡的——以现代理念对现在实行"修正主义",不断挣脱"现在化"的羁绊。  相似文献   

11.
正现代教育是工业文明的产物。现代教育制度对于人类传播现代科学技术,创造现代工业、现代农业,丰富人类的物质财富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现代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面对考场时游刃有余,而对自然价值、本土价值和传统价值的理解相对肤浅。现代教育作为齐一化的教育,也就成为了一种"离土教育",与传统、自然、社会、实践有所脱节。不要说在学校受教育的学生,就  相似文献   

12.
正"环保公益已成为我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孝河动情地说,"无论前方道路多么曲折漫长,我都将矢志不渝,与大家携手坚定前行。"一天很短短得来不及拥抱清晨就已经手握黄昏——摘自俄罗斯小诗《短》时光匆匆,人生又何不短暂。短到多少人还没有细细品味,就已身处迟暮、韶华向远,空留  相似文献   

13.
正《巴黎协定》正式生效是这个月环境界的一件大事,其生效的意义国际社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20多年国与国间的争吵终于停止了,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近200个国家无一国说"不";在法律的框架下所有签署国承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是"不可撤消"的;应对气候变化从纸上谈兵开始了具体行动;达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承担"多出钱"或"多出力"的区别责任,实现了环境公平和公正。《巴黎协定》最终的通过与中国发出强大的声音不无关系,某种程度上说至关重要。国内科学界、媒体也给予了极大的首肯和点赞,但公众多数对此一知半解或不甚了解,似乎巴黎协定与个人关系不大,也不是一己之力可以解决实现的。这深刻表明  相似文献   

14.
"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北京奥组委新闻官面对国外记者非常自信地说.这个"准备好"经得起罔际奥纰委的验查,经得起国外媒体的挑剔,也经得起各国运动员的检验.  相似文献   

15.
柳博 《环境教育》2008,(9):25-26
当今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生态遭受破坏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使得中国的发展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与此同时,环保话题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政府、企业、公众以及媒体责任与利益的共同影响下,环境新闻报道开始为广大受众所接受并熟知。而肩负宣传、引导和教育职责的大众传媒,也担起了对社会普及环境知识和意识,协助政府做好环保工作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正今年"6·5"环境日的主题是"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这一主题不仅易于传播、更"接地气",最关键的是点到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核心——行动。说到环境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很多人张口就来,但说到节约用电、节约用水、多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少用一次性物品等环保行为,很多人却无动于衷。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具体到每个个体,说多做少的情况依然存在。其实,再美好的愿望,再先进的理念,一旦离开行动,最终还是一句空话。环境污染问题是与人类伴生相随的,只不过是不同的阶段所产生的污染物质与污染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极低频电磁场的评估结论发表10年之后,我国的环境状况公报中电磁环境相关信息仍存在多处不够严谨的地方,同时各种媒体面向公众传递的信息中,也经常出现错误或者误导公众的说法。自2009年以来,达尔问环境研究所通过实地检测、网站专题、媒体合作、公众交流等方式开展电磁环境科普工作。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达尔问建议相关部门在环境科普工作中,应重视实地检测的实证效果,鼓励建立第三方科普平台,在媒体传播中注重信息的科学性,鼓励环保组织充分发挥在环境科普及化解环境社会风险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李克强总理的这两句话,成为今年两会上环保的最强音。而生态环境保护也无疑成为今年两会上最引人瞩目的话题之一。据了解,今年关于环保的提案议案数量为历年最多,所涉及的内容和领域也为历年最广。有的代表委员多年不辍地提出关于环保的提案和建议。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代表委员的监督下,  相似文献   

19.
郭小平 《绿叶》2013,(10):13-20
网络媒体的发展与普及,为中国环境公民的生态表达提供了言说路径.也为中国的环保运动提供了新的社会动员渠道。但处于底层的弱势群体,在缺少媒体能见度的条件下,为了引起媒体、社会的关注并维护自身的环境公民权,常常会借助未经证实的谣言进行网络传播,争取舆论支持并表达某些抗争诉求。组织化、领导型力量的缺失.使得中国式环保运动存在街头政治或暴力政治的风险。政府、企业、公众与媒体应规范自身角色,在”协商民主”框架下促进环境风险治理.维护环境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20.
杜钢建 《绿叶》2008,(3):23-28
中国在快速发展,同时潜在的危机日益深刻化:少部分农民和农民工陷于绝对贫困;民族信仰真空导致整个社会信用危机;教育制造着异化的人,难行其传统的化解社会矛盾的功能;缺少制约、缺少法制削弱了执政党的执政能力;自然环境灾害频发彰显出危机治理能力的不足。如何化解?要有忧患意识,要破除极左意识形态残余的影响,在大胆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创新过程中真情诚意地建设法制国家、民主国家,提升危机管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