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3 毫秒
1.
下扬子区石炭系老虎洞白云岩的形成认为是被蒸发泵吸作用稍加改变的浅淡含水层与海水混合白云岩化的结果,并特别强调准同生期灰泥潮坪受蒸发泵吸作用形成的白云石籽晶在混合白云岩化中的动力学作用;其上“粗晶灰岩”的形成则是经历了白云化——溶解——菱面体孔隙形成及其相互连接——地下缝洞层的形成——粗晶方解石在缝洞空间自由生长——垮塌——再胶结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2.
<正> 关于白云鄂博白云岩的成因有许多完全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有水成(包括次生热液迭加说)和火成两大观点。以前发表的有关白云鄂博白云岩氧、碳同位素的文章,都是从沉积角度论述白云岩氧、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的,而本文是从火成观点来讨论白云岩物质来源的。白云鄂博白云岩的氧、碳同位素特征笔者最近收集了姜传武等、于津生等和魏菊英等的氧、碳同位素资料,加上笔者自己的分析结果,共有白云岩白云石的氧、碳同位素  相似文献   

3.
<正> 在金伯利岩的变种当中,同源包体角砾岩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们的形态特点是存在有各种形成体——同源包体,同源包体在岩石中的含量一般为5—30%。同源包体的形成体就是金伯利岩中的球状和椭球状的金伯利岩包体,它们与其周围的金伯利岩母体在充填基斑晶和矿物的结构、比例和尺寸上以及总的化学成分和一系列稀有元素的含量上都是不同的。对于同源包体的告石学描述,在等(1959,1964)、(1962)、(1967)、(1976)和C.R.Clement(1973)的著作中均可查阅到。同源包体  相似文献   

4.
<正> 评论(R.H.米勒)邓纳坶和奥尔森(1978)提出一个模式来解释中内华达下和中古生代冒地槽岩层中灰岩和白云岩的分布。他们的证据(包括化石的区域性分布和白云石晶粒的大小)表明,白云化不是原生的而是由间隙海水与淡  相似文献   

5.
<正> 无论谁,只要参观过或甚至飞越过像圣弗朗西斯科湾南端那样的盐池,都会意识到在蒸发岩环境中能出现高的生物生产率。然而,大多数地质学家并不明瞭在蒸发岩沉积中此种有机质可以产生烃。而这正是Douglas Kirkland和Robert Evans在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年会(丹佛)上提出的一篇有关蒸发岩环境的产烃潜力的论文的主题,这篇论文已在美国石油地  相似文献   

6.
<正> 有关花岗岩类造岩矿物中稀有元素和金属元素含量的最早资料是我们在十多年前发表的(В.В.Ляхович,1973),然而迄今为止又积累了新的分析资料,这就使以前的资料更为详尽。本文援引了根据比以前更多的大量(4115个)测定结果而计算出来的角闪石中稀有元素和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新资料一部分引自文献资料(1995个测定结果);另一部分(2120个  相似文献   

7.
在亚利桑那州的中、北部,方解石化白云岩的白云方解石沿着马丁建造上部白云岩中明显的假整合面产出。为了确定,重些白云方解石的成因和形成时间,应用了岩石学、稳定同位素和野外组合方面的研究成果。与该分之整合面上、下未蚀变白云岩相比,白云方解石的~18O/~16O和~13C/~12C比值明显减小。这种减小趋势和脱白云石化的原因是:1)地表暴露和贫~18O的大气除水的注入;2)宾夕法尼亚系(C_2-3)中古含水层中地下水的下降。与地表暴露一致的沉积特征包括碎屑充填的干缩裂隙和富铁的残余粘土的堆积。由古地下水引起的脱白云石化显示的特征包括:万解石交代的蒸发岩结核和由下宾夕法尼亚统上覆碳酸盐岩(校年轻)单元广泛发育的大陆岩溶作用推测出的大量地下水。  相似文献   

8.
<正> L.A.Hardie(1984)已精辟地总结了古海相和非海相蒸发岩序列问题。但为了避免因总结而无意中造成某些误解,有必要再作些补充说明。他们论述了海相蒸发沉淀序列,并对某些矿物套中Br/Cl比值作了解释。这些数据引自Sonnenfeld(1984)。Usiglio(1949)曾做过实验:采集地中海的海水,并在实验室中蒸干。但当时他的著名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苏皖地区石炭纪牙形刺化石作概要介绍。金陵组以Siphondellaisosticha(Cooper),S.cooperi Hass,Polygnathus inornatus E.R.Branson,P.bischoffi Rhodes,Austin&Druce为主,可建立Siphonodella isosticha-S.cooperi带,与我国西南地区岩关阶最上部的牙形刺带相当,其时代应属岩关晚期。老虎洞组以Gnathodus bilineatus Roundy为主,可建Gnathodus blinetus带,与西南地区Gnathodus bilineatus bilineatus带也可对比,其时代为大塘晚期。黄龙组底部白云岩段以Idiognathoides sinuatus(Harris & Hollingsworth),Declinognathcduslateralis(Higgins & Bouckacrt)为主,这些牙形刺为晚石炭世早期的标准分子,可建ldiognathoides sinuatus带。黄龙组纯灰岩段有ldiognathodus delicatus Gunell,I.claviformis Gunell,I.antique Stauffer & Plummer,面貌与华北地区本溪组相似。船山组有Streptognathodus elongatus Gunell,Sweetognathus whitei(Rhodes).Streptognathodus elongatus为华北太原组上部的牙形刺带化石,在北美见于Pennsylvanian系Missourian-Virgillian阶,并延续到下二叠统狼营组。Sweet-ognathus whitei于Sphaeroschwagerina带,被当作早二叠世开始的代表分子。  相似文献   

10.
东莞石马河流域水化学特征时空差异及来源辨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高磊  陈建耀  王江  柯志庭  朱爱萍  许凯 《环境科学》2015,36(5):1573-1581
石马河流域对东江饮用水源地城镇供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研究石马河水化学特征,分别于2012年2月、6月和11月采集石马河河水水样共39个,分析测定了水体主离子(K+、Na+、Ca2+、Mg2+、Cl-、SO2-4和HCO-3)及营养盐(PO3-4、NO-3和NH+4)浓度,探讨了水化学组成的时空差异、控制因素并对其来源进行了初步辨析.结果表明,水化学组成的时空差异显著,不同时期的河水TDS及营养盐平均浓度排序为11月2月6月;河水阴离子以HCO-3为主,2月和11月时,河水阳离子以Na++K+为主,为HCO-3-Na+水,6月时则以Ca2+为主,为HCO-3-Ca2+水;营养盐浓度在空间上的差异主要受人类活动导致N、P废水排放影响,3个时期的石马河出水口处(R7)N∶P为18.4,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河道出现了富营养化的现象;Gibbs图显示,2月和11月的河水主离子受蒸发岩溶解的影响较为显著,而蒸发岩和碳酸盐岩风化共同控制6月的水化学组分;海盐沉降对石马河河水物质的贡献率较小;部分Na+、Mg2+、Cl-和SO2-4来自化肥的施用和工业废水的排放;NH+4-N、PO3-4-P和NO-3-N主要分别来源于家禽养殖废水和生活废水.  相似文献   

11.
<正> 1981年的12个月中,有关蒸发岩及其构造环境,蒸发岩与其他沉积物,以及与烃聚集的关系的论文和著作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加。由于这些工作的结果,现在从其地层记录看来,已经包括大量形成于蒸发阶段(一部分为海相而另一部分为非海相成因)的沉积物。西伯利亚地质与地球物理部的Michall Zharkov撰写的《古生代盐类聚集历史》一书,着重讨论了整个古生代约350百万年间的蒸发岩聚积体的范围。进而,他把所有这些沉积物的地理位置放在板块构造和“最固定的”环境中加以比较。在关于板块构造的几个讨  相似文献   

12.
倡议超镁铁熔浆说的人们从来没有真正地解决鲍文的反对意见(Bowen N.I.1928),他反对有独立的超镁铁熔浆存在的根据是:要产生这样的熔浆就得有很高温度,而有关的实际地质情况却是很少见到具有强烈接触变质带的超镁铁岩体。鲍文在1915年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在实验室里当硅酸盐熔浆慢慢冷却时,橄榄石或辉石晶粒集合体便能够堆积下来;韦杰和迪尔(Wager L.R.& Decr W.A.,1939)以及黑斯(Hess H.H.,1939)都从层状火成岩中辨认出沉降晶体来,就使得以后的工作者能探索该自然过程的详情。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后寨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对水体中主要离子的主成分分析和离子比值分析,研究丰枯期水化学特征及水-岩作用程度。研究表明,水体中各离子的主成分荷载值和站点得分能够辨识流域内主要水化学成分及水-岩(T_2g~2、T_2g~3)作用特征,丰水期主成分反映碳酸盐岩可溶性和水动力条件组合的影响,枯水期主成分反映蒸发岩和水动力条件组合的影响。水流作用强的石灰岩地区,管道发育,水流变化迅速,水体中离子浓度低。随着白云岩含量增加或水流作用减弱,水体中离子含量增大。枯水期从上游至中下游水流作用减弱,蒸发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4.
为考察自养脱氮污泥亚硝化活性快速恢复的策略,在3个反应器内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经过长期冷冻保存后的污泥进行了恢复活性的研究.其中R1为MBR(膜生物反应器),采用低ρ(DO)(0.30 mg/L)连续流恢复策略;R2为SBR(序批式反应器),采用低ρ(DO)(0.30 mg/L)间歇流恢复策略;R3为SBR,采用低ρ(NH4+-N)预培养-高曝气-低ρ(DO)运行三阶段的恢复策略.结果表明,R1的恢复时间为46 d,NH4+-N氧化速率达到4.99 mg/(h·g)(以N计),最终ρ(MLSS)达到5.43 g/L;R2的恢复时间为39 d,NH4+-N氧化速率达到4.61 mg/(h·g),最终ρ(MLSS)达到4.47 g/L;R3的恢复时间为48 d,NH4+-N氧化速率达到5.64 mg/(h·g),最终ρ(MLSS)达到5.16 g/L. 3个反应器均能长期抑制亚硝酸盐氧化细菌的活性,使亚硝化稳定运行. 3个反应器中,R3恢复所需时间最长,但污泥活性最好; R1中的污泥活性较低,但是膜组件有效截留了污泥,达到了最高的ρ(MLSS).研究显示,通过厌氧预培养后转为膜生物反应器连续流运行的策略,可有助于污泥的极大保留及污泥活性的最大恢复.   相似文献   

15.
马莲河流域化学风化的季节变化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查明黄土高原马莲河流域不同季节河水化学的变化特征、来源及主要控制因子,2016年1~12月在流域下游雨落坪水文站采集时间序列水样40组,分析了主要离子组成并计算了化学风化速率.结果表明,河水总溶解固体(TDS)均值1 154.0 mg·L~(-1),远高于长江、黄河和珠江.阳离子以Na+为主,均值202.8 mg·L~(-1),其次为Ca~(2+)和Mg~(2+),阴离子以SO_4~(2-)为主,均值431.2 mg·L~(-1).主要离子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明显,总体规律是雨季前降低,雨季后增高,在融冰期和暴雨期分别突增和骤降.离子来源主要为岩石化学风化,蒸发岩、硅酸盐和碳酸盐贡献比例均值分别为67.1%、13.7%和19.2%.矿物含量和风化速率的不同决定了各风化作用对气候变化的差异响应:蒸发岩因其高风化速率对季风气候响应积极,雨季风化作用增强;雨季前期河水流量低,较长的水岩作用时间有利于硅酸盐风化进行;碳酸盐风化作用在雨季晚期和后期明显增强,可能因其在黄土中含量较高,雨季后降雨吸收了更多的土壤CO_2形成H2CO3增进了碳酸盐的溶解.蒸发岩、碳酸盐风化速率和流量显著正相关,流量是控制流域化学风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为了阐明金矿化与蛇绿岩杂岩中地幔橄榄岩的共生关系,对三个地区(利古里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产出的滑石菱镁片岩(碳酸盐化超镁铁岩)进行评述。滑石菱镁片岩的金含量一般是伴生超镁铁岩(5 ppb Au)的5—20倍,虽然也发育有含金量为1—10ppm的富金带。较高的金含量与硫化物或钴砷化物的矿化有关,或者与晚期含黄铁矿或毒砂的石英脉有关。与蛇纹岩的形成一样,形成滑石菱镁片岩的超镁铁岩碳酸盐化作用,似乎是在中温条件下(150—300℃)Na、Cl卤水的热液蚀变结果,这些卤水起源于地幔物质与海水的相互作用。金是从蛇纹石化超镁铁岩的不透明矿物中析出的。在热液系统演化过程中,金随富含CO_2、S、As、Cl、Na、K和B的流体沿构造接触带迁移,当该流体运移到还原和碱性环境时,金与石英,硫化物和砷化物一起沉淀。因此,滑石菱镁片岩应成为金矿勘探的新目标。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对乌江流域河水U浓度进行了测定,系统讨论了乌江流域干支流河水中U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对其主要来源进行了辨析。研究结果显示,乌江河水中溶解态U的平均浓度约为0.504μg/L,比世界河流平均水平0.186μg/L及长江平均含量0.45μg/L高,但是低于黄河U含量4.86μg/L,同时也低于世界平均海水U浓度3.3μg/L。来源分析显示,乌江河水中的U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风化,尤其是白云岩的风化,对U行为有决定性的控制作用,说明了在海洋沉积成岩过程中生物作用过程对U行为的重要性。蒸发岩和硅酸盐等的风化过程对乌江河水U的贡献不大。和十年前相比,人类活动对流域河水U的影响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纳米TiO2光催化降解茜素黄R的反应机理与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纳米TiO2(P25)粉末作为催化剂光降解茜索黄R.GC-MS和LC-MS检测结果表明,有3种可能的降解途径:①茜素黄R(C13H8N3O5Na)水解生成的C13H8N3O5-(H)与光催化产生的·OH自由基发生取代反应生成C13H8N3O6-(I)和C13H8N3O7-(J),进一步脱羧分别生成C12H9N3O4(L)和C12H9N3O5(M);②H分子发生脱羧反应生成C12H9N3O3-(K),进一步反应生成C12H11N3(C)和C2H12N2(D);③H分子中氮氮键发生断裂而生成C6H6N2O2(A)、C6H4N2O4(B)、C6H8N2(E)、C6H6O(F)和C7H7NO3(G).所有生成的中间产物被继续降解,最终矿化为CO2和H2O等无机小分子物质.利用Molecular Orbital PACkage中的PM3半经验方法对茜素黄R分子构型优化计算,结果表明,茜素黄R的羧基净电荷密度为-0.680,在实验条件下(pH为2.86)羧基易吸附在TiO2表面,而成为·OH进攻的最有利位置,实验检测到羟基化的产物(J和I).茜素黄R的羧基和苯环相连的C-C键长最长,反应过程中易发生脱羧反应,实验检测到脱羧后的产物(K);-N=N-键长较长,易断裂生成芳胺类化合物(A,E,G等).茜素黄R带羧基和羟基的苯环电荷密度为-0.160,带硝基苯环电荷为-0.165,易吸附在催化剂表面而被自由基进攻,生成羟基化产物.计算结果和实验检测结果一致.动力学研究表明,茜素黄R光催化降解的动力学符合Langmuir-Hinshelwood模型计算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安徽淮北临涣矿区地表水水化学及硫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淮北临涣矿区为研究对象,系统的采集了研究区河水、沉陷区积水和矿井排水等共23个水样,分析测试其常规水化学指标及氢氧硫同位素特征值。采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与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了研究区不同类型地表水水化学组份特征及影响因素、SO_4~(2-)来源等问题。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水TDS含量较高,属高矿化度水质类型,阳离子主要为Na~+和Ca~(2+),阴离子主要为HCO3-与SO_4~(2-),其中浍河河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Na~+-Ca~(2+)-HCO_3~-型,沉陷积水主要为Na~+-Cl~--SO_4~(2-)型;研究区河水和沉陷区积水SO_4~(2-)含量较高,平均值分别为412. 90 mg/L和490. 61 mg/L,河水中SO_4~(2-)主要来源于蒸发岩溶解、废水排放,沉陷区积水SO_4~(2-)来源于河水补给及矿井排水的影响;地表水的δD和δ~(18)O值变化范围为-55. 3‰~-29. 3‰和-7. 2‰~-2. 6‰,均落在大气降水线下方,表明其受到不同程度蒸发作用,河水、沉陷积水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 Gibbs图分析结果表明河水离子组成主要受岩石风化的控制,而沉陷区积水主要受蒸发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常情况下,可燃液体的燃烧并非液体本身,而是液体蒸发出来的蒸气在燃烧.液体的蒸发要克服液体分子间存在的引力(分子间力),而同类液体分子间力的大小却与液体分子量大小有关,分子量大的液体蒸发比分子量小的液体蒸发要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