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9 毫秒
1.
为研究包钢干熄焦除尘灰代替部分高炉喷吹用煤,对干熄焦除尘灰进行了工业分析和微观形貌分析,采用热重分析仪对干熄焦除尘灰和高炉喷吹用煤的着火点、燃尽温度、燃尽时间、综合燃烧特性指数以及动力学参数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干熄焦除尘灰配入量对高炉喷吹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活化能随干熄焦除尘灰配入量的增加而增大,燃烧性能降低,干馏烟煤、无烟煤、半焦和干熄焦除尘灰(配比为40%30%25%5%)搭配组成的混合煤燃烧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2.
为了减少民用炉灶和小型工业锅炉燃烧污染,开发了一种自适应脱硫脱硝的型煤,主要由煤、造纸黑液和脱硫脱硝剂混合压制而成,研究该型煤的燃烧过程自适应脱硫脱硝作用。结果表明,造纸黑液可提高型煤的燃烧性能,添加质量分数为20%的造纸黑液,型煤燃尽时间可以缩短25%。同时,造纸黑液还可以脱硫脱硝。当造纸黑液质量分数为10%时,其脱硝效率达到40%,脱硫效率为24%。  相似文献   

3.
为治理落煤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问题,基于涡旋气流的生成机制及粉尘粒子在涡旋气流场中的运移特性,提出一种控制落煤过程中粉尘扩散的涡旋吹吸式除尘技术;以落煤塔落煤过程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涡旋吹吸式除尘气流场的变化特征;搭建仿真试验模型,通过仿真试验研究设备最佳涡旋性能参数,对比分析涡旋吹吸式除尘与单一抽吸除尘的除尘性能。结果表明:落煤过程中形成涡旋气流,大部分粉尘粒子被涡旋集聚,呈螺旋状自下而上运动。最佳吹吸比为4.814时,涡旋气流性能最佳;涡旋吹吸除尘性能高于单一抽吸,单位时间集尘质量浓度分别为314.27、191.94 mg/m~3,除尘效率分别为93.25%和41.19%,粉尘逃散率分别为6.31%和46.60%。  相似文献   

4.
无粉尘条件下,利用压力传感器测定脉冲喷吹实验台上滤筒侧壁各测点的正压力峰值及到达该峰值的时间.结果表明,喷吹压力对正压力峰值及到达该峰值的时间这两个指标的影响较大,提高喷吹压力能够很好地改善脉冲喷吹滤筒除尘器的清灰性能,但脉冲宽度的增加对这两个指标的影响不明显.有粉尘条件下,对使用中的脉冲滤筒除尘器滤筒内外压差的测定发现,提高喷吹压力能明显增加喷吹前和喷吹瞬间滤筒内外压差的差值变化,从而有助于提高除尘器的清灰性能; 而脉冲宽度对滤筒内外压差的影响不明显.本文通过对除尘器喷吹压力和脉冲宽度的研究,为其清灰性能的提高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5.
配煤是电厂燃煤优化利用的发展方向。现从煤的发热量,水分,灰分,硫分等方面研究多煤种配比燃烧对电除尘器性能的影响,得出一些有实际意义的结论,为电除尘器安全高效运地以及全面考虑配煤对电厂生产的影响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高炉喷吹用贫瘦煤爆炸强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 L球的密闭容器中,对4种潞安贫瘦煤的爆炸强度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分析了煤粉质量浓度对爆炸后最大爆炸压力、最大压力上升速率的影响,并计算出相应的爆炸指数.实验数据表明,最大爆炸压力和最大压力上升速率都随煤粉质量浓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4种煤粉中常村喷吹煤最大爆炸压力最大,为0.7419 MPa;漳村喷吹煤最大压力上升速率最大,为43.54 MPa/s.爆炸指数都在9~12之间,均小于爆炸指数分级中对弱爆炸性定义的指标20.可知4种煤粉都属于弱爆炸性煤,可以比较安全的用于高炉喷吹.  相似文献   

7.
摘要锅炉节能降耗研究中,较深层次去研究煤粉燃烧内部特性,从热效率反平衡固体未完全燃烧热损失q4、气体未燃烧热损失Q3、排烟热损失Q2的计算分析中找出关键因素,对节能改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煤粉着火动力学特性分析采用热重分析,热重微分分析,差热分析等办法,它能克服传统全元素分析、灰渣可燃物分析等方法局限性,该方法通过研究或测定物质热性质的技术,综合了煤的反应性能、灰份、灰与可燃物结合特性,内部空隙率及燃烧过程中煤粒膨胀与空隙度变化的影响,较完善地表达了煤的着火、燃烧及燃尽特性,对节能燃烧的研究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流化床炉燃烧产生细颗粒物的排放加以控制,本实验采用烟煤,在马弗炉静态燃烧条件下,改变燃烧时间、燃烧温度、煤颗粒的尺寸,对收集到的煤灰进行粒度分析,得出不同燃烧工况对细颗粒物生成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燃烧时间越长,在煤完全燃尽之前,产生细颗粒物粒度呈二次多项式分布,先逐渐减小,达到最小值后,又缓慢增大;采用较高的温度,有助于降低可吸入颗粒物的产生;不同粒径原煤对产生PM10粒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对河北省某日产量为4 500 t水泥厂中TTF型分解炉建立模型。采用ANSYS FLUENT软件研究了不同市政污泥添加比例对TTF型分解炉内流场、温度场及组分场分布变化规律并进行综合优化。研究过程设置了市政污泥质量分数为0、5%、10%、15%、20%、25%共6个试验条件,在验证模型正确的条件下,结果表明:市政污泥具有良好的燃烧稳定性,采用市政污泥代替部分燃料不影响分解炉正常运行。分解炉中产生了3次喷腾效应,与TTF型分解炉炉型特点吻合,燃烧室具有明显的高温区,模拟反应结果与实际工况吻合较好。随着市政污泥比例的增加,燃料的燃尽率从78.33%升至89.67%,水泥生料分解率由84.99%升至88.85%。当污泥添加质量分数为15%时,NO与CO2排放相对较少。研究结果可为水泥厂污泥燃烧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添加稀土铈元素对石灰石和铝土粉燃煤固硫催化剂的助燃效果及高温固硫特性的影响,在丰城产优质煤和劣质煤中添加石灰石、铝土粉、CeO_2,考察其固硫及助燃性能。结果显示,不同煤质的固硫率均有明显提高,优质煤的固硫率由未添加石灰石和铝土粉时的7.5%提高至62.8%,劣质煤的固硫率由未添加石灰石和铝土粉时的8.2%提高至53.9%。添加CeO_2后固硫率无明显改善,对劣质煤燃烧有显著促进,将着火点从469℃降低至420℃,而对优质煤助燃效果的改善则稍弱。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吸水性盐和还原性材料仅依靠其单一特性抑制煤自燃而抑制效果并不理想的问题,提出了利用羟甲基磺酸钠的吸水性和还原性来抑制煤自燃。将原煤-20%羟甲基磺酸钠通过对比原煤、原煤-20%MgCl2和原煤-20%VC,利用程序升温实验和FTIR测试来研究其抑制煤自燃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3种溶液处理煤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煤自燃,其中,20%羟甲基磺酸钠溶液对抑制煤低温氧化的效果最好,经过其处理的煤样表观活化能最大,同时,依靠其还原性很好地保护了煤中的亚甲基和羟基不被破坏,抑制煤自燃效果明显优于20%MgCl2溶液和20%VC溶液。  相似文献   

12.
煤热动力学参数、特征温度与挥发分关系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煤的热动力学参数和特征温度可以表征煤自燃危险程度。而在实际情况中,这些数据缺少,往往只有煤的工业参数。因此,研究工业参数与表征煤自燃危险参数的关系十分必要。为了分析和建立该关系,基于非等温试验方法对不同煤样进行热重试验分析,得出8个煤样在10℃/min升温速率下的反应动力学参数与煤工业分析参数的关系,揭示挥发分与煤的氧化特性、特征温度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8个煤样的挥发分排序F3>F8>F4>F7>F2>F1>F5>F6,各特征温度排序基本满足T3相似文献   

13.
为了将超细水雾技术应用于抑制井下采空区遗煤自燃,通过搭建超细水雾抑制受限空闻煤燃烧的小尺寸试验台,研究了超细水雾抑制受限空间煤燃烧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施加超细水雾后,煤的热释放速率下降速度和受限空间O_2体积分数的下降速度增大,CO_2的生成量逐渐减少.而CO的生成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大后又减少.最终趋于稳定.这说明超细水雾可以有效降低煤的热释放速率和组分生成速率.超细水雾抑制煤燃烧的效果依赖于其雾通量、开始施加时刻和施加时间等因素.雾通址充足时,在煤燃烧初期施加超细水雾,熄灭煤火焰的效果较好,待煤充分燃烧时,再施加超细水雾,熄灭煤火焰的时间延长;雾通量不足时,超细水雾无法抑制煤的燃烧.对充分燃烧的煤施加超细水雾的时间越长,熄火煤火焰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碱性水对煤自燃特性的影响,选取葫芦素煤矿102工作面煤样作为实验煤样,利用STA-449C型同步热分析仪进行热重实验,研究加入PH=8 NaOH的煤样与原煤以及加入蒸馏水煤样在空气氛围中燃烧失重、放热量、特征温度点等变化规律,并根据Coats-Redfern积分模型计算了3种煤样燃烧反应动力学参数(活化能、指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加入碱性水的2号煤样失重量较1,3号少,燃烧失重速率更低;2号煤氧化燃烧温度区间缩短,着火温度点升高,放热量少,比1,3号煤分别少485.0,480.4 J/g;3种煤样反应机理基本遵循一级化学反应函数,2号煤各段活化能高于1,3号煤,但2号煤失水活化能小于3号,表明碱性水具有抑制煤自燃效应。  相似文献   

15.
利用自行设计的长29.6 m,内径199 mm,配有特殊扬尘装置的大犁卧式燃烧爆炸管道试验系统,对弱点火条件下烟煤粉与空气两相悬浮流中的爆炸过程进行了试验研究,用压电传感器测量了管内各测点的压力信号,观测到快速爆燃的状态稳定,分析了爆燃波稳定传播机理.结果表明:在煤粉浓度为300g/m~3及弱点火条件下,悬浮烟煤粉粉尘云中爆燃波能够稳定传播,且稳态传播距离持续20 m以上,峰值超压和波速平均值分别约为70 kPa和430m/s.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水分对低阶煤在堆积状态下自然发火特性的影响,基于Frank-Kamenetskii理论,采用开放式恒温加热试验法,分析不同水分含量(4%~23%)白音华褐煤的升温过程及临界自燃着火温度.进一步研究不同煤样粒径(0.5~5 mm)和煤堆体积(1.25 ~10 ×105 mm3)条件下,水分对堆积褐煤自燃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极限平衡区内顶煤自燃规律,利用Fluent软件对顶煤自燃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对顶煤移动变形及自燃特点的分析,确定顶煤自燃过程的模拟为三维非均质动态模拟,并建立数学模型,给出相关参数及边界条件的确定方法。以恒大矿某工作面为例,对其顶煤的自燃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分析工作面风量及煤体耗氧速度与自然发火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计算区域进行模拟所得到的速度场、氧浓度场及温度场与现场观测结果及理论结果比较吻合;工作面风量对煤体自然发火期影响较小,而对高温区域中心点位置影响较大;煤体耗氧速率与自然发火期近似成负指数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为了有效预防遗煤自燃,深入研究自然发火初期的CO预测技术。基于回风隅角CO源的理论模型,以Gambit建立相似二维采场模型,数值模拟了采空区自燃“三带”范围,并采用现场束管监测手段对结果进行了验证。利用程序升温实验获得了不同温度段回风隅角CO的极限指标,并与现场实测值对比分析,进而预判采空区遗煤发火程度,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论指导。研究结果表明:CO作为低温氧化阶段预测指标对预防遗煤自燃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浅埋自燃煤层采空区因地表及工作面漏风而自燃的难题,以沙坪煤矿1818工作面为例,利用SF6示踪法检测采空区地表漏风通道和风速,利用FLUENT数值模拟分析不同漏风源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的特征,并通过现场束管测试结果对比分析浅埋煤层采空区地表漏风对自燃“三带”分布的影响,同时限定工作面最小推进速度,确保工作面的安全生产。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漏风风速为0.06~0.30 m/s,漏风通道多且复杂;相比于工作面单一漏风源,有地表漏风存在时,自燃危险性加大;限定工作面最小推进速度为1.24 m/d。因此,多漏风源煤层开采条件下自燃“三带”分布的确定对浅埋藏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预测预报及预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