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国家环境经济政策进展评估报告:2017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境经济政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绿色发展的核心政策之一,创新运用环境经济政策受到高度重视。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为了更好地为有关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定量化信息,提高政策设计和决策的科学性,本文采取实地调研法和政策分析方法,对2017年度我国重点环境经济政策的年度进展进行了系统评估,并指出了下一步环境经济政策改革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总体上看,2017年是环境经济政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环境税费、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等政策取得了阶段性突破,但是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仍不够完善,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环境质量改善的环境经济政策仍然存在结构性短缺,因此,应积极推进环保投融资、生态环境补偿等环境经济政策的创新运用,为环境质量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长效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2.
国家环境经济政策进展评估2016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更好地为有关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定量化信息,提高政策设计和决策的科学性,本文采取实地调研法和政策分析方法,对2016年度我国重点环境经济政策的年度进展进行了系统评估,对年度环境经济政策实践进展总体状况进行了研判,并指出了下一步环境经济政策改革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总体上看,环境经济政策的重要性成为社会各方的普遍共识,特别是绿色金融、生态补偿,环境税费等政策取得了阶段性突破,但是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仍不够完善,环境质量导向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应积极推进环保投融资、生态环境补偿等环境经济政策的创新运用,为环境质量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长效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3.
国家环境经济政策进展评估报告2020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年度国家环境经济政策进展评估报告采用实地调研法和政策分析法,对2020年我国环境经济政策进展进行了系统评估,总体结论认为环境经济政策在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支撑服务了高质量发展。绿色财政、环境资源价格、绿色税收、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等政策推进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仍不够完善,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经济政策仍然存在结构性短缺,需要积极推进环保投融资、生态补偿等环境经济政策的创新运用,着力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2018年是环境经济政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中央文件对环境经济政策建设提出了新形势需求,环境财政、环境价格、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等政策取得了阶段性突破,但是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仍不够完善,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环境质量改善的环境经济政策仍然存在结构性短缺,需要积极推进环保投融资、生态补偿等环境经济政策的创新运用,为环境质量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长效政策机制。  相似文献   

5.
2014年是环境经济政策改革元年,环境经济政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和突破。本文综合采用实地调研法、政策追踪法、政策计量分析法对2014年度我国重点环境经济政策的年度进展、成效与问题进行了系统评估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下一步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的改革方向和重点,以及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年度国家环境经济政策进展评估报告采用实地调研法和政策分析法,对2019年我国重点环境经济政策的进展进行了系统评估,总体结论认为环境经济政策在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经济政策机制在不断健全,但是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优化,亟须通过深化改革助推生态文明和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7.
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自然资源也遭受了极大破坏.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各国政府都制定了不同的环境政策,但这些政策的实际执行绩效有所不同.全面归纳了环境政策的主要类型,即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经济激励型环境政策和公众参与型环境政策,并对每一种环境政策的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为政府综合应用不同政策应对环境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环境经济政策评估分析:2016—2017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把握安徽省的环境经济政策整体绩效,本文先对安徽省环境经济政策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然后以安徽省2016—2017年执行的环境经济政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内容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等方法从政策完整性、明确性、可执行性、协调性、成果性五个维度对环境经济政策进行了绩效评估分析。评价结果显示,目前安徽省已基本建立了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框架,公共财政政策等起步较早领域更为成熟,相关配套与监督措施也较为全面,但在绿色金融、排污权交易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最后针对安徽省环境经济政策的不足,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展望。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环境经济政策评估分析:2015—2016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把握广东省作为一个经济大省的环境经济政策整体绩效,本文以广东省2015—2016年执行的环境经济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内容分析法、政策量化赋值法和统计分析法等方法从完整性、明确性、可执行性、协调性、成果性五个维度对环境经济政策进行了绩效评估分析。综合指标分析结果与实际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广东省环境经济政策走在国家前列且正在不断完善,目前更侧重于公共财政政策与排放权交易、绿色贸易及市场政策,最后我们针对广东省环境经济政策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展望。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文献梳理,城市环境可持续性政策的经济成效不能用单一的线性模型进行解释,可能受到政策属性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双重影响。通过对城市"十三五"规划文本进行开放性译码,实现了城市环境可持续性政策实施力度的定量化。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包含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政策类型的门槛模型,定量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可持续性政策的经济成效。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环境可持续性政策具有不同的经济成效,宜居环境政策、绿色经济政策的经济成效受到城市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总体上,处于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城市应略微偏重于绿色经济政策和生态社会政策,处于经济发展高级阶段的城市应偏重于宜居环境政策和生态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11.
贸易对环境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环境经济系统的双层结构建立了贸易对环境影响的概念模型 ,即贸易通过环境类、经济类物品和服务的输入输出 ,对环境子系统直接或通过经济子系统间接产生影响 ;对影响环境的贸易 (外部因素 )与环境成本内部化(内部因素 )问题 ,分别进行了分析 ;就贸易对环境影响的研究方法问题 ,运用局域均衡模型 ,为局域贸易环境问题的量化分析提供较为便捷、可靠的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水资源管理的经济政策效果模拟是从政策理论到政策实践的关键步骤,让决策者感知政策效果的方向和影响程度,才能更好地促进政策实践转化。本研究引入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水资源经济政策耦合机制下水资源系统动力学(SD)模型,将我国划分为三种类型区域(干旱地区、丰水地区和过渡地区),进行三类四种水资源管理经济政策(水资源有偿使用,水价政策和水权政策;水污染收费,排污收费政策;水生态保护,水生态保护补偿政策)的耦合仿真实证研究。以我国水资源管理政策设计为目标,进行不同水管理政策耦合的生态经济效果仿真和效果定量评价,结果发现:干旱地区有偿使用的经济政策是目前经济水平下效果最好的;过渡地区有偿使用结合污水排放收费政策效果是最好的;而丰水地区必须同时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和水污染收费两类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生态工业园区政策可持续性的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有效地推动工业园区的生态转型,相关的政策支持需要考虑时间的连续性及阶段性。本文以我国生态工业园区政策为例,运用事件序列分析方法,重构了政策长时期演化过程,剖析其序列规律,以此揭示促进我国生态工业园区政策可持续性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我国生态工业园区政策的演化路径经历了从单一机构到多部门合作治理的转变,从政策学习与实验型实施到实验型与行政规范化相结合的实施方式的转变。这些转变提升了政策实施初期的适应性与政策实施中后期的稳定性,从而提升了政策的生命力,促进了政策的可持续性与积极政策结果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海洋政策评估是检验海洋政策质量的基本途径,但目前我国海洋政策评估体系尚不健全。针对当前海洋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从评估主体、评估客体、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四个方面对海洋政策评估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系统探讨,提出了完善我国海洋政策评估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Drawing up environmental policy options is a complex activity which involves defining and weighing the merits and risks of various alternative courses of action governments could pursue. In its modern version, this task typically involves formal policy analysis or ‘policy appraisal’, that is, policy work specifically undertaken to generate and evaluate policy options in order to address problems or issues on a policy agenda. Indicators play a powerful but under-investigated role in this process. To shed light on this issue, the paper conducts a case study of the design and evolution of policy indicators in water security policy formulation, examining both their utilization and impact. The paper documents the origins of water security policy indicators; assesses their relevance and influence in policy formulation and identifies the reasons for the emergence of certain preferred indices, despite their having several well-known limitations. In particular, the discussion flag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olitical advantages surrounding their ease of use and interpretation, rather than their technical merits, as a key factor affecting the continued utilization and influence of specific indicators in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planning.  相似文献   

16.
Widely advocated as a means to make policy making more integrated, policy assessment remains weakly integrated in practice. But explanations for this shortfall, such as lack of staff training and resources, ignore more fundamental institutional factors. This paper identifies institutional capacities supporting and constraining attempts to make policy assessment more integrated. A comparative empirical analysis of functionally equivalent assessment systems in four European jurisdictions finds that there are wide-ranging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upon integration. These include international policy commitments, the perception that assessment should support rather than determine policy, organisational traditions, and the sectorisation of policy making. This paper concludes by exploring the potential for altering these institutions to make policy assessment more integrated.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实现农业政策的生态化,即农业政策以环境保护为导向,减少农业政策对环境的影响,需要对农业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通过深入分析农业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对法治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认为在当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缺少相关政策层面环评的情况下,应当先对农业政策进行环评,通过确立政策环评范围、主体,对其进行阶段性设置,从而完善环评的法律体系,实现农业政策与环境保护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我国面临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与碳达峰碳中和两大战略任务,“协同治理”政策体系需在现有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体系上嵌入“降碳”政策目标,“降碳”和“减污”涉及的规范、资源和工具等制度性要素将在“协同增效”目标下重新协调整合。“减污降碳”在政策理念、政策工具、政策主体等层面均对传统污染防治政策系统存在路径依赖,可能导致决策科学性不足、规制失灵、政策可持续性较差、政策僵化、市场主体投入不足等问题。故此,需加快完善“协同增效”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多元政策工具统筹协同、优化差异性政策的管理协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