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9,19(4):24-24
“以生态修复为使命”的贸易发展方式,是指把改善环境、恢复生态作为我国贸易发展的一种新使命和新任务,建设一个与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新贸易体系。这个体系包含3个内涵:一是控制和减少资源和环境消耗型产品在出口总量中的比重,缓解我国环境压力;二是增加进口能替代我国环境消耗的产品,实现环境输入;三是通过调整进出口结构,从绿色产品贸易、环境友好型技术贸易和其他有利于环境的贸易活动中赚取经济利益。这三者是依次优先的关系,即当务之急是减少环境消耗型产品出口,其次是实行环境输入,最后是绿色贸易。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环境产业技术的法律规制进行了初步论述,并就此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法律制度构想。  相似文献   

3.
贸易对环境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环境经济系统的双层结构建立了贸易对环境影响的概念模型 ,即贸易通过环境类、经济类物品和服务的输入输出 ,对环境子系统直接或通过经济子系统间接产生影响 ;对影响环境的贸易 (外部因素 )与环境成本内部化(内部因素 )问题 ,分别进行了分析 ;就贸易对环境影响的研究方法问题 ,运用局域均衡模型 ,为局域贸易环境问题的量化分析提供较为便捷、可靠的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面对我国国际贸易深受国外绿色壁垒影响的现状,我国应以国际规则坚决抵制贸易保护主义,制定绿色产品及其包装发展鼓励条例,并不断完善环境管理和绿色保障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对环境技术引进的社会背景及其相关法律问题作了简要说明,对环境技术引进的一般法律管制进行了分析,较为深入的阐述了对环境技术引进进行环境活动规制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对环境技术引进进行环境法律规制的基本原则及基本制度。  相似文献   

6.
中国产品的主要进口国和国际买家已相继推出碳标签认证,中国出口商极可能会受到来自进口国家和地区强制加注碳标签的要求,由此,将引发更多贸易摩擦,从而影响中国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碳标签已成为一种新型环境贸易措施。探讨碳标签在全球的发展状况,分析其法律性质,研究其对中国贸易的影响,提出切实可行的法律建议,对中国经济与环境的健康发展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贸易与环境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阐述了贸易与环境关系的基础上,对我国如何正确处理贸易与环境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环境技术转移模式与运行保障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阐述了我国环境技术成果转化推广机制建设取得的积极进展,以及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基于环境技术转移体制机制的内涵,提出了环境技术转化转移机制建设应遵循的四项原则;论述了环境技术转化转移模式选择和六项保障环境技术转化转移能动健康运行的保障机制性措施。  相似文献   

9.
迎接入世打造绿色产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产品是21世纪国际市场消费的主导。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绿色产品的市场已超过3560亿美元。我国加入WTO后,由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使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最大限度利用贸易机遇,减少国外绿色壁垒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绿色壁垒的本质及内容,提出发展绿色技术、打造系列绿色产品、提倡绿色消费、完善贸易和环境法律法规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0—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GTWR和面板分位回归模型等方法对对外贸易、FDI与我国工业环境效率的空间异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外贸易、FDI对我国工业环境效率的影响存在一定的空间分布梯度;对外贸易对工业环境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驱动作用,且在贸易活跃的地区,其促进作用更明显;FDI影响的梯度分布规律较对外贸易更明显,总体上FDI的技术效应和环境成本效应对工业环境效率的影响在统计意义上并不显著,中西部地区环境成本效应较大,东部地区技术效应较大。在提高我国整体工业环境效率的政策制定中,空间异质性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李静  杜群 《中国环境管理》2019,11(1):117-122
我国南海渔业活动及其以外的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问题,严重污染了南海海域的水质,威胁着南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南海海域渔业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已形成,提供了较为合理的制度安排。但仍存在一些法律问题,其中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海洋环境监测制度和海水养殖污染防治制度等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因此本文提出以下法律对策:明确渔业部门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法律地位,加强渔业海域环境监测的协调机制和完善海水养殖污染防治制度,以期依靠法治的力量保护南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风险形势复杂严峻,严密防控生态环境风险已成为“十四五”和中长期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探讨了生态环境风险的概念、分类,系统梳理了生态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生态环境损害评估与损害赔偿等领域的国内外管理经验与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重点剖析了我国生态环境风险管理面临的痛点与难点问题,从树立生态环境风险法治管理理念、构建生态环境风险管理战略布局、建立生态环境风险常态化管控体系、加强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技术支撑、强化经济和社会治理手段助力风险管控、建设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业务化工作体系等六个方面,系统提出了加强我国生态环境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更有效地防范化解重大生态环境风险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recently been attaching increasing importance to the application of effective legal tools to tackle land degradation (LD) issue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ina began developing and reaping the benefits of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s legislation including LD control regulations in the 1990s.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some central‐western provinces in China have been implementing a “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 (PRC/GEF ) Partnership on LD Control of Dryland Ecosystems”, which is based on an integrated ecosystem management (IEM) approach. IEM is designed to achieve a balanced, scientific and participatory approach to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which creates the potential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law and policy procedures. The paper studies the existing Chinese national laws and regulations pertinent to LD control within 9 areas covering land, desertification, soil erosion, grassland, forest, water, agriculture, wild animals and plant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detail, against IEM principles and basic legal elements. The main objective is to identify problems and provide feasible solu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xist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authors conclud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an improved national legislative framework is essential if LD control is to be successfully achieved. The paper is partly based on Component 1 — Improving Policies, Laws and Regulations for Land Degradation Control under PRC/GEF Partnership on Land Degradation in Dryland Ecosystems (TA 4357).  相似文献   

14.
邵玉玲 《四川环境》2022,(1):245-249
湄公河作为亚洲重要的国际河流,也是关系到我国发展的重要河流.由于人为和自然原因,湄公河水质不断恶化,对水资源的安全造成威胁.通过对湄公河沿岸各国关于水污染防治进行探讨分析,流域各国在湄公河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有着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基于此,立足湄公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法律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该流域水污染的原因,以及湄公河污...  相似文献   

15.
环境质量管理新模式:启程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我国近10年环境保护中一个重要的治理模式。但在环境容量"硬约束"、公众对良好环境质量"硬需求"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环境管理应逐步从总量控制转向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改善环境质量已经成为环保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5年,随着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和"三大战役"的先后打响,法律保障、行动计划、政府问责、质量监测等逐步就绪,环境质量管理的基础手段不断夯实。2016年,环境质量管理新模式将全面启动,建议从强化公众环境健康、实行区域流域总量控制、改革生态环保管理体制、强化市场机制、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等方面着手,全面推进环境质量管理转型与创新。  相似文献   

16.
按照环境无害化管理原则,严格限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活动是中国履行《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通过梳理《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关于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的主要规定和中国立法管理实践,全面分析了中国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管理进展。从打击非法转移、完善法律基础、建立预警机制等方面,深入剖析了中国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面临的形势,并从强化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管控、严厉打击非法出口行为、联合海关部门加强日常监管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中国全面履行《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要求、控制和防范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环境风险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7.
以四川藏区农村的环境公害问题为引入对象,结合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农村生态环境法制管理救济机制和应对机制,从现行相关程序法和实体法的法理角度,初步阐释适合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法制实现的救济处理机制和救济途径,从而在一定程序上构建起我国的环境救济法体系。  相似文献   

18.
Seawater desalina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many countri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acking freshwater resources. Seawater desalination in China launched in the 1960s and has developed rapidly since entering into the 21st Century. However, the technology of seawater desalination causes marin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fter exploring the regulatory framework and legal system of reducing environmental risks of seawater desalination in China,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existing regulatory framework and legal system have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seawater desalination, but it is undeniable tha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How to effectively prevent or reduce the marine environment risks caused by seawater desalination and improve the existing regulatory framework and legal system in China are discussed. Specifically, in addition to further improve the Mar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 China shall integrate seawater desalination into unified regulation of marine resources, clarify statutory functions of various regulatory departments, improve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nd promote marine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protection by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19.
"十二五"以来,我国对水污染防治运用经济政策手段进行了积极探索。党和国家出台的政策文件、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及《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都对水污染防治经济政策手段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亟需在未来《水污染防治法》的修订过程中加强对相关经济政策手段的规定,给予相关手段明确的法律地位,充分发挥经济政策在水污染防治中的重要作用。为此,本文建议着眼于"十三五"及未来更长一段时期水环境质量改善以及水污染防治形势和突出问题,以推动构建和实施系统、协调和高效的水污染防治经济政策体系为目标,结合党和国家相关文件、法律、行动计划的最新要求,借鉴国际上通过立法保障水污染防治经济政策手段制定和实施的经验,重点从投融资政策、税费和价格政策、排污交易政策等三个方面对现行《水污染防治法》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具体建议包括:一是完善关于财政投入和融资渠道的相关规定,要求加大水污染防治财政投入和补贴力度、鼓励水污染防治第三方治理方式和PPP模式以及建立流域上下游(跨界)生态补偿机制等;二是完善对于环境税(费)和其他价格机制的相关规定,增加关于环境保护税的说明等;三是增加逐步推行重点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的条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