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对于氯丁二烯的检验虽有气相色谱法,但用注射器配制标准气,且要求最低检出限应在0.05mg/m~3以下。为此我们探讨了用SHTG标准配气仪动态配制标准气,采用色谱法测定(5%SE—30chromosorb c—AW—DWCS色谱柱,氢焰离子化检测器)。经现场验证,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2.
一种新型CO气敏双层薄膜材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一种新型结构 CO气敏的半导体薄膜材料——粉末溅射方法制备的表面层掺杂 Sn O2 /Sn O2 ∶ Pt双层膜的气敏特性。分析了双层膜中的导电层厚度对气敏特性的影响 ,并对气敏机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考察了HNO3-HCl,HNO3-H2O2,HNO3-H2O2-HF三种酸浸提体系(都需要浸提后过滤,在聚四氟乙烯烧杯中煮沸5~10min)对标准物质ESS-3、GSD-2、GSD-9、GSD-10和GSD-12的酸浸提效果。  相似文献   

4.
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计算方法比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是进行逐月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比较和排序的重要方法,提出了4种涵盖SO2、NO2、PM10、PM2.5、CO、O3等6项污染物的综合指数计算方法,基于2013年74个城市逐月污染物浓度数据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综合指数计算方法中污染物统计指标和标准化方法不同对于主要污染物的判定有重要影响,各种计算方法中PM2.5、PM10、O3是出现频率最多的主要污染物;除O3外其他5项污染物逐月统计指标间均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冬季O3统计指标与SO2、NO2、PM10、PM2.5呈显著负相关,夏季则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去除冗余信息后,PM2.5、PM10的权重被相对削弱,SO2、NO2、CO的权重得到相对强化,O3的权重夏季得到强化、冬季被削弱;综合考虑不同方案下主要污染物频率分布情况和PM2.5、PM10、O3权重变化特征,建议计算逐月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时,SO2、NO2、PM10、PM2.5宜以月均值除以年均值标准进行标准化,CO、O3宜以特定百分位数浓度除以日均值标准(或8 h均值标准)进行标准化;该方法可延伸到季、半年和年度的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计算。  相似文献   

5.
一、实验方法 1.标准曲线的规范性试验 采用相同的方法制作Na_2SO_3,NaHSO_3、Na_2S_2O_5三条SO_2标准曲线,并同时用SO_2标准气制作一条标准曲线,以对比验证,检查三条曲线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在大气自动监测多点线性校准中,气体流量对仪器示值误差的影响,分析了标准气流量影响仪器浓度示值的原因,以及控制低浓度校准气仪器示值误差的方法。通过比较相对固定标准气流量和崮定校准气流量两种校准方法,得出校准气(或零空气)流量大小对校准气浓度的准确性影响不显著,而标准气流量大小对校准气浓度的准确性影响显著,故在大气自动监测多点线性校准中,宜采用相对固定标准气流量的办法,以降低仪器示值的误差。  相似文献   

7.
气相色谱法检测废气中甲烷、非甲烷总烃的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气相色谱法检测废气中甲烷、非甲烷总烃的方法存在诸多问题。针对标准参考气体的选择、采样方式、样品保存、配气方式、仪器配置等方面做了重点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甲烷作为标准参考气体最佳,根据污染源的实际状况,可选择动力采样或玻璃注射器手动采样。样品气保存在惰性气袋中比玻璃注射器更好,实验分析更推荐双柱配置的气相色谱,手工配制标准气系列、使用填充柱也可很好的满足检测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8.
利用中国和美国地面臭氧(O3)监测数据,从国家、区域、城市、站点多个层面对两国O3污染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从全年角度,中国O3污染集中在4-9月,2018年延长至3-10月;美国集中在4-8月.1980年以来,美国O3浓度呈下降趋势;中国O3浓度在2015-2018年呈上升趋势,与同时期...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5—2017年苏州市南门站O3污染物和相关气象要素数据,分析了太阳辐射、相对湿度、风速风向、气温等气象要素对苏州市O3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太阳总辐射量在300 W/m2以下时,O3浓度随太阳总辐射量上升较快,在此后则上升速度趋缓.O3污染天湿度主要分布在30% ~60%,而O3优良天的湿度主要在50% 以...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G20峰会)期间长三角区域臭氧(O3)变化特征,评估管控措施对O3浓度的影响,利用2016年8月10日至9月20日杭州及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气象数据以及排放清单数据,分析了O3和NO2浓度及气象条件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了不同管控区域不同保障时期O3浓度的时空变化和O3敏感控制区的改变。结果表明:峰会保障期间对于一次排放污染物和细颗粒物的管控措施效果明显,但核心区的O3质量浓度高于严控区和管控区,分别高出11. 2、9. 2μg/m^3。日间的NOx管控导致O3日变化幅度增高接近50μg/m^3。在峰会保障期间,卫星数据和站点观测结果显示核心区O3由VOCs控制区转为NOx-VOCs协同控制区,整个长三角区域的O3生成对于NOx排放量更为敏感。管控措施越强,核心区的O3生成对于NOx排放越敏感,且O3浓度与NOx浓度的相关性越强。对NOx和VOCs的协同控制降低排放,是关系O3浓度管控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6—2020年台州市区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及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台州市区PM2.5和O3的污染特征及受气象因素影响情况,并探究了不同季节下的PM2.5浓度和O3浓度的相关性及相互作用关系。2016—2020年,台州市区PM2.5年均浓度和超标天数呈显著下降趋势,O3-8 h年均浓度和超标天数总体呈上升趋势。PM2.5浓度在冬季最高,且易发生超标;O3浓度在春、夏、秋季均较高,且均会发生超标。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PM2.5浓度与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降水量呈负相关,与大气压呈正相关;O3浓度与气温、风速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降水量呈负相关。不同季节下的PM2.5浓度与O3浓度均呈正相关,两者存在协同增长。在春、夏、秋季,二次PM2.5在总PM2.5中的占比随着O3  相似文献   

12.
对山东省各市2018—2021年的O3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2021年5—9月O3污染较重月份空气质量模型的O3预报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估。结果表明:山东省2018—2021年O3-8 h第90百分位数(O3-8 h-90per)先升高后降低,O3污染呈现波动变化,污染月主要集中在5—9月,并呈现内陆高、沿海低,中北部高、南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集合预报模式对O3模拟效果最好,预测结果与O3监测值的相关性最大、偏差最小,但较难预测出O3的峰值浓度,易漏报O3重度污染。WRF-Chem、CMAQ、CAMx、NAQPMS对O3的模拟效果比集合预报稍差,CMAQ、CAMx存在系统性偏低的情况,但对优级别的模拟效果明显好于其他模式;WRF-Chem、NAQPMS存在系统性偏高的情况,WRF-Chem能较好地模拟出O3超标日,对中度、重度日的24h级别准确率分别达94.08%、100%,对O3超标预报尤其是中至重度污染的预测预报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8—2021年安徽省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PM2.5和O3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引发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从时间分布来看,2018—2021年安徽省PM2.5年均值下降25.5%,而O3-8 h年均值则保持持平;PM2.5和O3-8 h月均值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PM2.5月均质量浓度和超标天数均在冬季达到最大值,O3-8 h月均值和超标天数则在夏季达到最大值。从空间分布来看,PM2.5、O3-8 h年均值和超标天数均为皖北最高,其次为皖中,最后为皖南。夏季O3是主要的健康风险因子,冬季PM2.5是主要的健康风险因子。当PM2.5超标时,除2021年皖北地区外(PM10是主要的健康风险因子),PM2.5均是主要的健康风险因子;当O3-8 h超标时,O3是主要的健康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14.
2022年春季,受新一轮新冠疫情影响,长三角各城市采取了一系列管控措施,使得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降低。对2022年春季(3—5月)南京及长三角地区的六项污染物尤其是臭氧(O3)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从气象因素和O3前体物方面,同时利用基于观测的模型(OBM)对南京O3污染变化原因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南京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关键活性组分和来源。结果表明:2022年春季,南京PM2.5、PM10、NO2和CO均值浓度均同比下降,但O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质量浓度(O3-8 h)同比上升19.8%,O3-8 h超标时间同比增加9 d;长三角区域O3-8 h同比上升17.9%,O3-8 h超标天数为2021年同期的2.5倍。南京O3浓度上升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不利的气象条件,另一方面是由于南京O3生成处于VOCs控制区,但氮氧化物(NOx)降幅大于VOCs降幅,同时结合O3前体物削减方案的分析结果发现,VOCs和NOx不当的削减比例会导致O3浓度不降反升。南京O3生成的关键VOC活性物种依次为乙醛、丙烯、间/对二甲苯、丙烯醛和乙烯;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解析结果显示,机动车尾气是南京城区VOCs的主要来源,其次为液化石油气/天然气使用和石油化工。  相似文献   

15.
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对珠三角区域站空气质量评价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利用粤港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监控网中天湖、金果湾与万顷沙3个区域站2010年全年SO2、NO2、PM10、O3、PM2.5与CO自动监测的数据,分析了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GB 3095—2012)对这3个子站空气质量评价的影响。研究发现,若采用新标准,万顷沙的NO2、PM10和PM2.5年均浓度将不同程度超标。这3个子站空气质量达标率下降7~28个百分点,空气污染指数从91%~99%下降至63%~91%;O3的引入是导致空气质量达标率下降的最主要的原因;O3将取代PM10成为最主要的首要污染物,出现频率大于50%,且O3(8 h)平均浓度的影响大于O3 (1 h)浓度的影响。PM2.5的纳入也是导致空气质量达标率下降的重要因素,其超标率为3%(金果湾)~16%(万顷沙)。NO2标准的收严未对天湖与金果湾空气质量评价造成影响,但导致万顷沙NO2的超标率从2%上升至10%,且NO2作为首要污染物的比例达24%。  相似文献   

16.
纳米氧化铝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类人工纳米材料。当它被释放到水环境中后,会与环境中原有的重金属发生相互作用并对其毒性产生影响。文章研究了不同亲疏水性质的纳米氧化铝存在下铜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测定了藻细胞的生长抑制、金属积累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丙二醛等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纳米氧化铝显著降低了铜离子对藻细胞的生长抑制,藻细胞内铜的积累量及氧化损伤降低。但不同亲疏水性质的纳米氧化铝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别。这可能是由于纳米氧化铝对水中的铜离子发生了吸附,间接降低了藻液中的不稳态铜的浓度,从而减轻了铜对藻细胞的毒害。而纳米氧化铝的不同亲疏水性质对吸附水中铜离子的能力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珠三角地区臭氧(O3)已经逐步取代颗粒物成为主要大气污染物。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封闭期间珠三角城市背景污染效应(特别是对O3的放大效应)进行了量化研究,发现PM2.5和NO2质量浓度均为工作日高于节假日,非疫情期高于疫情期。O3质量浓度节假日高于工作日,其中疫情期节假日浓度最高。减排会增加低温高湿背景下O3质量浓度,但会降低其极大值,并导致 O3随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梯度减弱。疫情封闭期间异地输送对于局地O3质量浓度的变化贡献突出。叠加疫情封闭影响的春节假期O3质量浓度比节前工作日增加20.4%~41.7%,与一般年份特征相反,而NO2降低65.3%~75.6%,降低程度强于一般年份。疫情封闭期春节期间O3质量浓度比一般年份上升14.0%~25.9%,而NO2质量浓度降低37.0%~54.5%。低湿晴好的天气为光化学反应提供有利条件,并且疫情封闭扩大了假期人为源减排规模,导致NOx质量浓度进一步下降,使其对O3的滴定效应减弱,同时静稳天气有利于O3浓度的累积,导致局地O3污染被逐步放大。  相似文献   

18.
Modelled and measured indicator species ratios of O3/NOz, O3/NOy, H2O2/HNO3, HCNO/NOy for the Lower Fraser Valley were compared with VOC-NOx-O3 sensitivity threshold values reported in previous studies. Modelled region - specific indicator ratio thresholds derived from 50% NOx and 50% VOC reduction scenarios are provided. They show strongest agreement with the H2O2/HNO3 ratio values found elsewhere. A clear transition region for the LFV from VOC to NOx sensitivity could not be identified, but there is evidence that O3 concentrations in the western valley, dominated by metropolitan Vancouver, are VOC sensitive, and the more rural eastern valley O3 concentrations exhibit greater NOx sensitivity. The UAM-V Process Analysis utility was used to identify physical and chemical mechanisms which contributed to O3 formation and destruction and indicate the key importance of entrainment from elevated layers generated by the highly complex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in determining near surface O3 concentrations.  相似文献   

19.
重点对河北省辛集市"十三五"期间整体空气质量变化情况以及影响辛集市优良天数的2个重要参数O3和PM2.5的污染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辛集市"十三五"期间空气质量改善明显,优良天数整体增加,污染天数整体减少。O3浓度及其作为首要污染物出现的天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对综合指数的贡献率逐年增加;O3污染高发期主要集中在4—9月,高值区域分布差距较大,但市区污染持续突出。PM2.5浓度逐年下降,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逐年减少;PM2.5浓度季节变化特征整体呈现"秋冬高、春夏低"的分布特点,空间分布呈"南北高、中间低"的污染特征。  相似文献   

20.
试点城市O3浓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利用2009年O3试点城市的03监测数据,分析了北京、天津、上海、青岛、沈阳和广东的03浓度变化特征,统计了年超标情况,并结合气象要素数据分析了其对03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城市各点位间03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因点位类型不同,浓度存在差异;O3浓度呈单峰型日变化,在13:00-15:00出现最大值,6:00-7:00出现最小值;O3超标主要集中在4-8月份,广州和北京超标现象较多;O3浓度受温度、降水、风速和风向等气象要素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