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对水贫困相关理论理解的基础上,以灾害风险管理作为研究切入点,构建中国农村水贫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经济、社会、生态和资源4个子系统共44个指标组成。对2000-2011年我国31个省(市)地区农村水贫困风险进行测算的情况下,将各省份4个子系统风险得分与农村水贫困风险得分进行比较分析,得到不同地区子系统发展状况,为降低水贫困风险状况,实现子系统的适应性发展寻找方向。进一步了解我国农村水贫困风险的空间分布状况,利用有序聚类,对31个地区进行分类,将农村水贫困状况分为3类:高度风险水贫困、中度风险水贫困、低度风险水贫困,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村水贫困状况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地区不断加剧的发展趋势,大部分省(市)农村地区属于中高度风险水贫困状况,低度风险水贫困多为东部沿海省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农村地区社会配套设施完善,水贫困风险压力较小,但应积极协调各系统综合发展,降低子系统灾害风险,实现农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西部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为了弄清楚西部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风险现状,本文在风险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水资源开发利用风险概念和影响因素,并构建了西部水资源开发利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水资源系统表现出多模态、突跳和发散的基本突变特征,论述了运用突变理论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风险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将突变理论引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风险评价中,对西部水资源开发利用风险进行评价.首先对各项风险评价指标按照重要性排序,并对各指标值进行无量纲化;然后利用突变模型的归一公式和突变模型的评价准则进行递归运算,最后求出各层指标相对风险值(突变隶属度),将评价结果与风险等级对照,综合判断和分析各层各项指标相对风险状况.计算结果表明:在西部12个省份中,各层指标的风险值差异显著,但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风险值分布在0 66-0.92之间,总体上属于中高度风险水平,12省份风险从小到大排序为:西藏→陕西→重庆→四川→青海→云南→贵州→广西→内蒙→甘肃→新疆→宁夏,这一结果与西部12省份水资源开发利用实际状况相符,可以为西部大开发过程水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和管理提供风险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我国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分析耕地资源生态安全内涵、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耕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我国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动态变化分析,发现改革开放以来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程度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安全综合值先从1981年的0.891 8上升到1990年的0.941 0,随后又下降到2004年的0639 0。从2004年各省份的安全程度来看,安全状况差异非常明显,且经济发达省份的安全水平通常低于经济相对落后省份;通过障碍因素分析发现,改革开放前期的障碍因素主要是农民人均纯收入、财政支农等社会经济因素,中后期则转变为农药施用量、氮肥所占的比重等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在各省份障碍因素中,单位耕地面积农药施用量、氮肥所占的比重、农村人均纯收入、耕地资源生态安全保护意识是最主要因素,经济发达省份障碍因素主要集中在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中,而经济相对落后省份则集中在社会经济因素。出台耕地资源生态安全保护法规和分区保护政策有助于提高我国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4.
以粮食作物为研究对象,利用核密度函数系统分析 2002~2016 年中国粮食生产中土地节约型与劳动节约型两类农业技术要素投入的时空分异特征,并选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2002~2016 年中国粮食生产农业技术要素投入逐年增加。其中,土地节约型技术要素投入变化较为平稳,劳动节约型技术要素投入则大幅上升。(2)土地节约型技术要素投入高值省份集中在华北地区,低值省份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劳动节约型技术要素投入高值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北方,其中以东北为最高,低值省份则多分布于西南;劳动节约型技术要素投入增幅高于土地节约型。(3)土地节约型技术要素投入的空间差异呈减小趋势,而劳动节约型技术要素投入的空间差异则显著扩大。(4)耕地经营规模和劳动力转移率对两类型技术要素投入均作用显著。同时,土地节约型技术要素投入还易受种植业比重的影响,而劳动节约型技术要素投入则受劳动力素质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较大。应施行差别化的农业发展政策,提高技术要素投入的效用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整体增长。  相似文献   

5.
工业水资源节约是节水工作中的重点领域。因此,了解工业水资源利用与工业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产业结构变化对工业水资源节约的影响具有重大的意义。考虑到中国区域间工业用水的差异性,在对中国31个省份1998-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以及面板协整检验的基础上,构建面板协整方程及其误差修正模型,并检验工业水资源利用与工业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之间因果关系,结果显示:工业水资源利用与工业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并且这种长期均衡关系对短期变化具有促进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业经济增长1%时,工业用水量增加0.04%,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业比重增加1%时,工业用水量增加0.57%,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业结构变化相较于工业经济增长给工业水资源利用带来的影响更加明显;工业水资源利用与工业经济增长以及工业水资源利用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均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基于以上结果可以得知,水资源短缺的确会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为保障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节约工业水资源的利用亟需落到实处。而产业结构调整是节约工业水资源的有效措施,所以在保障工业经济增长的同时,适当调整产业内部结构,使工业结构比重下降,从而得到工业水资源利用的节约。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0-2015年甘肃省各个市县的人口、经济数据,构建指标体系,建立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模型,分析甘肃省人口与经济耦合特征。结果表明:甘肃省人口与经济发展区域差异较大,总体上,耦合协调度由2000年的极度失调转变为2015年的轻度失调,人口与经济系统有朝均衡方向发展的趋势;人口地理集中度呈"西北低东南高"布局,经济地理集中度呈现"中部高、两端低"的特点;15年间甘肃省人口与经济属于低度耦合和拮抗型耦合,无协调型区县出现,但耦合度数值总体呈上升趋势,相互作用不断增强。本文认为甘肃省各个产业未能发挥出其比较优势,产业人口容量较低,人口与经济仍处于低度协调水平,应积极加快产业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相似文献   

7.
分解长江经济带生产用水量、生活用水量时空差异的驱动效应,有利于用水总量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采用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方法,兼顾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将用水总量时空差异分解为生产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经济规模效应、生活强度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结果显示:生产用水量是长江经济带及各省份用水总量变化的主要来源,生活用水量对用水总量的促增作用也逐渐增强;生产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是抑制用水总量增加的主要和次要因素,而经济规模效应、生活强度效应是促进用水总量增加的主要和次要因素,人口规模效应对用水总量的促增作用相对较弱;农业、工业经济增长都促进了用水总量增加,尤其是农业,农业、工业用水强度普遍下降及农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下降,都促进了用水总量下降;生产用水量是各省份用水总量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各省份用水总量与江苏、重庆空间差异的驱动因素存在差异性。因此,各省份应该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点开展生产环节节水、兼顾生活环节,继续降低产业用水强度、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加强生活用水定额管理、提高节水意识,各省份可以以江苏、重庆为参考对象,依据用水总量空间差异驱动因素,充分挖掘可行的节水路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土地利用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了南京市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以南京市各区县为评价单元,综合分析了南京市各区县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状况与影响因素。对于属于环境提前型的区县,可在环境容量允许的条件下重点加强经济建设,适当通过加大土地资源的开发力度而提高土地利用程度,提升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水平;属于经济提前型的区县则需更加关注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及实证评价   总被引:49,自引:4,他引:45  
以“3R”原则为指导和出发点,构建了自上而下的树型指标体系(包含目标层-控制层-指标层三层指标体系)。并形成了理论指标体系和操作指标体系,分别面向推广应用的理论研究和规划管理。据此,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南通市循环经济规划进行预评价。分析发现:随着循环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南通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将不断提升,但是其提升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体是:2002—2007年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延续与改造,因而仍处于相对粗放型的经济发展状态。循环经济建设的重点是污染减量排放和资源减量化;2008—2010年是粗放经济向集约经济转轨的阶段,此阶段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污染减排和治理;2011-2020年进入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资源集约型和节约型的循环经济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评价的尺度包括微观、中观和宏观,其中县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是最适宜的候选中观尺度,在评价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县域经济的特点对县域土地利用的构成和动态变化必然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决定了县域土地资源利用可持续性的程度。遵循FAO提出的土地利用的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等准则,确立了适宜于县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并以锡山市为例,从锡山市的具体情况出发,确定了适宜于锡山市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锡山市1985-1999年土地资源利用状况进行了评价,评价指标按土地可持续评价的要求将指标分为增长型、递减型、控制性、平稳型。评价结果以诊断的形式表现,首先列出六大准则层,依据指标计算结果对其进行定性评价;其次列出各准则层中存在的问题;再次是确定问题发生影响的时点,这样针对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一一解决时,可以分出轻重缓急,所依据的是系统论的原理: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可能存在替代作用,但这种替代作用是暂时和相对的,系统各部分之间的不可替代性是长久和绝对的。  相似文献   

11.
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框架设计与广东节约水平现状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贯穿了循环经济的思想,包括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节约支撑能力、资源禀赋变化与弹性系数等4领域共51个指标。应用该指标体系估算结果表明,广东省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减污、资源化等核心指标目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每年均有所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第三产业比重、行政管理费用所占GDP在全国属于领先地位,反映广东与其它地区的差异已经从数量的差异发展为结构性差异。GDP质量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反映出粗放型特征没有根本转变。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偏低,在制度支撑、科技支撑、教育支撑指标等方面亟待改进。  相似文献   

12.
中国资源利用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产业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但产业不同其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也不同。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受自然资源直接影响的程度减弱。当代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存在自然资源结构、自然资源开发结构、资源开发导向经济结构、技术导向经济结构等区域类型。当前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资源消耗大、浪费严重。这与产业结构陈旧落后,一、二产业比重大,重工业比重大,加工业水平低,产业规模结构不合理以及技术经济条件差等有密切关系。实现资源节约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的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3.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各项事业取得快速发展。但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平均相比差距仍较大,公共服务领域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以丽江市为例,分析了丽江过去30 a的经济包括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比较了其小康社会和现代化指标完成情况,分析结果表明,纵向上丽江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横向对比全国其他地区和城市,在经济尤其在社会发展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少数民族问题尤为突出。最后结合丽江的区域和旅游发展实际,讨论了今后国家西部开发政策的倾斜和定位,指出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制定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发展战略以及支持西部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区规划和建设是这一定位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经济发展模式也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式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但是,目前产业结构仍以能源消耗较大的工业为主。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研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有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利用脱钩理论评价模式,基于脱钩指数分析目前我国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关联,以1990-2007年历史数据为样本,得出结论:在一定阶段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处于绝对脱钩和相对脱钩阶段。  相似文献   

15.
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经济增长极理论为基础,建立相应指标评价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机制和空间极化差异进行分析。研究显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极化机制在于经济发展成果、经济投入和城市化发展,它们对区域经济极化贡献程度依次降低,进一步的评价指标变化度揭示,不同指标对关键因子变动的贡献也不一样,由此得出10项重点控制指标;通过对前两个全局主成分投影的组合分析,发现中部省份的经济投入与经济产出效果差,着力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是该地区极化系统得以完善的根本。进一步的综合变动轨迹分析显示,中部地区经济极化程度不强,但经济极化强度随时间正逐步加强,因此,加大对极化程度较强的湖北、湖南和江西的扶持有助于该区极化系统的完善。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Due to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destruction, especially humans’ unreasonable activities, th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system (EES) issues of Northwest region in China have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the researchers. Aiming at evaluating its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system health, a multi-objective evaluation framework called Pressure- State-Response (PSR) was established to describe th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health situations. Meanwhile, an integrative set pair model combining set pair analysis (SPA) and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AHP) was proposed to assess th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system. Then the EES status of five northwest provinces (Shanxi, Gansu, Qinghai, Ningxia and Xinjiang) of Northwest region in China was evaluated during 1985 to 2009. The EES development trends of five provinces are obtained. In general, the health values of five provinces showed a rising trend. The health values of five provinces grew rapidly during 1985 to 2000. After 2000, the health values of five provinces still followed the present growth trend, but the growth is relatively smooth.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proposed is effective for assessing the health of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system.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的成因探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1990~200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已从原来的北高南低态势转变为目前东高西低的格局。这是由各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背景、人口分布与增长、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形成的。对中国各省区1990年和2000年城市化水平与自然、人口、经济发展、工业化水平等四类12个指标的因子分析表明,区域城市化水平不仅与工业化水平或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与人口密度、农业经济呈负相关,而且受工业化水平或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更为强烈。并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推进,工业化因子对城市化的拉动效应在减弱,而综合经济发展对城市化的拉动效应在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8.
Asian nations are currently facing a number of challenges,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growing societal inequalities, in the course of their rapid economic growth and industrialization. Under such conditions, it is of critical importance to develop appropriate assessment tools with which to comprehensively measure the sustainability status of a region in order to guide its transformation into a sustainable society. This paper proposes a method of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consisting of the three components of environment, resource, and socio-economic with aggregated time-series scores. This method can demonstrate the relative sustainability scores of targeted regions for different time periods, thereby, enabling the comparison of relative sustainability status for different regions over these periods. We carried out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provinces for the years 2000 and 2005 using the proposed method and confirmed its applicability as the indicative type of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at the regional level, while actually investigating the sustainability status and its chronological chang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ggregate sustainability index scores improved between 2000 and 2005 in most provinces, mainly due to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scores for the socio-economic component, whereas the scores for the environment component deteriorated in some provinces over the study period. Our method proves to be effective in analyzing the relative sustainability status among targeted regions for different time periods in the form of aggregate scores, paving the way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such as policy analysis, in the pursuit of a sustainable society.  相似文献   

19.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9类共30个具体评价指标作为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综合实力评价的原始指标,运用因子多变量统计分析法对30个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处理,采取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并采取promox斜交旋转,得出6个公因子作为评价我国31个省(市、区)的综合实力的综合变量。计算得出我国各省(市、区)的综合得分。将计算的各省区市的综合得分从大到小排列,确定等级及分值区间。根据分类结果划分为6类地区,得出第Ⅰ、Ⅱ、Ⅲ类地区全部为东部地区,其综合实力得分位居全国前6位,它们依次是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和北京;而第Ⅵ类地区中除海南属于东部地区之外,其余省市区都属于西部地区,其综合实力得分位居全国后7位且均为负值。它们依次是青海、宁夏.贵州、西藏、海南、甘肃和重庆。可见东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  相似文献   

20.
Water saving and developing water conservation society are the two key strategies both for wise water alloca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The paper analyses the connotation of water saving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ociety. Essentially, water saving means freeing up water from non-beneficial uses and providing it to some more productive uses. Basic principles for setting indicator are presented by providing efficient use of water, considering social issues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 integrated assessing water saving system aiming at more sustainable and efficient consumption is given considering unbalance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egions and basins. The hierarchy indicator system provides qualified tools to the practice of water conservation and evaluates the value for water conservation society 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