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论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等研究方法,以CNKI近5 a的引文数据库数据为基础,对国内资源科学领域的26种典型期刊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国内资源科学领域Top 10的机构、期刊、主要基金资助及学科的分布状况,并对高频关键词进行了排序,得到目前排在前15位的研究内容。主要统计结果如下:排在前3位的机构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和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期刊包括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主要的基金资助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基金等;排名前3位的领域有农业经济、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内容主要是国土资源、地理信息系统(GIS)、气候变化、土地利用等。这些统计数据展现了目前资源科学的研究态势。  相似文献   

2.
以环境损害赔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CNKI(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英文文献的梳理,对国内外环境损害赔偿文献年代分布、文献的机构、期刊分布与研究热点趋势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国内外环境损害赔偿的发文量呈显著上升趋势且国外研究时间较早;文献发表机构主要集中在中国和美国,其中英文文献主要集中在环境管理、生态经济、污染效应、政策实施等研究领域,中文文献则更注重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法律制度构建和责任保险制度的实施;近几年,随着区域性环境污染的逐渐增多,跨界环境污染损害赔偿以及系统、完善的制度建设、保障实施的机制构建等会成为未来学界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对SCIE数据库中1988—2017年收录的以"电渗析"为主题的4 115篇文献进行了检索与计量分析,研究了文献的成长趋势、学科及期刊分布、主要研究机构、地域分布及国际合作和关键词。结果表明:近三十年来,电渗析技术研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年发表文献量由1988年的36篇增至401篇;研究文献共涉及170个学科领域,主要发表在以《脱盐》、《膜科学杂志》为代表的4种核心区期刊;文献的研究机构主要为学术院校和科研机构;发表电渗析技术研究文献的国家/地区由1988年的10个增至2017年的56个,国际间合作日益密切;通过关键词分析,电渗析技术主要研究方向为离子交换膜、电渗析过程、工艺创新和技术应用等,"离子交换膜"、"脱盐"等一直是近三十年来电渗析技术研究的重点,"反向电渗析技术"在2007年之后逐渐发展成为该领域新的研究热点。电渗析技术研究现状的明确,可为其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国内土地复垦文献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85-2007.9.30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土地复垦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土地复垦文献的年代、作者、研究机构、期刊以及内容等的分布。结果表明:所检索的364篇文献,涉及791位作者、157个作者单位和136种期刊;文献年代分布与文献的平均合作度基本呈上升趋势;核心作者群及核心作者单位已经形成;“能源环境保护”等7种期刊构成了本学科领域的核心区期刊;文献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复垦实践与问题探讨三个方面,发文量为328篇,占总文献量的90.11%。  相似文献   

5.
基于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SCIE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91—2015年全球发表的10 437篇脱硫领域研究的SCI文献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并从文献数量的增长趋势、中美文献的对比、文献的期刊分布、文献的地区分布及国际合作、文献的研究机构、文献的高被引论文和文献的关键词角度,分析了脱硫科研领域的研究现状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近25年来全球脱硫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发表的脱硫主题SCI文献的数量快速稳定地增长;25年间,美国脱硫领域研究的SCI文献的数量基本保持不变,而中国21世纪以来发表的脱硫主题SCI文献的数量飞速增长,且SO2年均排放总量呈下降趋势;10 437篇脱硫领域研究文献发表在1 141种期刊上,主要涉及能源、燃料和化学等领域;参与脱硫领域研究的地区分布呈现出扩大化趋势,主要位于北美、西欧、东亚和南亚4个区域;脱硫领域的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中国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国对脱硫领域的投入力度稳居世界前列,发表的脱硫领域研究的SCI文献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但论文的质量仍有待提高;通过文献的关键词和高被引论文分析,预测机动车石油燃料脱硫、催化剂脱硫和深度脱硫是脱硫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6.
乡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领域,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石。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1992—2021年中国乡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研究领域的2 203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文献为基础数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CiteSpace软件,通过关键词共现对中国乡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分析,绘制了发文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等相关图表和知识图谱,讨论了近三十年来中国乡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在时间序列上,中国乡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可分为起步探索(1992—2005年)、初步成长(2006—2016年)和繁荣发展(2017—2021年)三个阶段;在研究群体和研究机构上,研究群体呈现大集中、小分散的特征,已形成一批学术研究代表,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其次分布于各个高校,但研究机构之间相对独立,缺乏交流合作;在研究内容上,主要聚焦于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美丽乡村等热点;未来应提升乡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研究的深度与多元化,并加强实践性研究,加强各学者、研究机构、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7.
中国环境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科学研究停留在水环境管理的认识层面,对于影响利益相关者参与效果的因素以及如何使利益相关者参与到流域水环境管理中来的研究存在不足.为了促进利益相关者参与流域水环境管理,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完善公众参机制和参与评价机制,通过整合各自不同的视角,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产生更多创造性的方案来提高环境管理的决策质量,同时加强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雨洪管理领域最新的研究发展态势,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方法,以Web of Science(WOS)中的核心合集数据库为准,分析了1996-2017年国内外雨洪管理领域的研究情况,识别国内外主要的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机构及人员,并对领域内的关键词及国家间合作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近年来国际雨洪管理领域的研究态势,主要结论为:整体上近年来雨洪管理领域研究规模和学术影响力呈良好发展态势;大多数文献类型为学术论文;语言大多集中在英语;论文主要集中在气象学、环境科学、地理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从国家研究实力来看,美国在该领域占有绝对的优势;高被引论文主要发表在高质量的综合类期刊上,发文期刊仍以水文学、环境类期刊为主;对于关键词的分析表明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仍重点集中在城市化、SWMM、径流、温度、水文学等.在当今城市化问题仍然突出的情况下,雨洪管理领域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尤其对于模型方法和气候变化研究有待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民众参与是政府管理的有效补充,可以增加社会力量在环境保护中的功能和主体。目前,中国民众参与环境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民众缺乏参与环境管理的热情、没有健全的组织体系、民间组织发展速度较慢、社区参与环境管理的积极性不高等。根据这种现状,笔者建议可以引入创新型民众参与模式,如社会磋商小组,可以使参与环境管理的力量得到加强。本文主要介绍了社区磋商小组的模式设计、职能和特点,并总结了社区磋商小组的试点研究和效果情况。  相似文献   

10.
白洋淀流域水资源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有效的公众参与是提高流域水资源管理效率和流域综合管理成功的关键因素. 选取白洋淀流域的典型城市模块(保定市)、乡村模块(涞水县)及水敏感区(安新县)进行研究,综合采用问卷调查、利益群体访谈和专家咨询等方法,对政府管理人员、流域居民的环境意识及水资源管理参与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比较与评估了政府及相关利益群体的环境知识、环境满意度、信息流通渠道、参与意愿、实际参与度、政府行为及其公众认知度和接受度. 结果表明: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的现状是水敏感区的参与效果好于城镇模块,且城镇模块好于乡村模块;公众获取环境知识与环境信息的途径主要以亲身感受与媒体宣传的被动接受形式为主;参与途径不畅通,实际参与度低于有参与意愿的比例,参与意愿不确定性高;公众对于政府行为的认知度为41.3%,接受度仅为19%;管理者对于公众参与在水资源管理中作用的认识仍有待提高,参与活动以宣传教育为主,缺乏整体考虑及上下游沟通与设计,缺乏全过程参与,居民尚未形成共同认可的流域价值观. 建议加强全过程参与、环保民间团体的作用以及学校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11.
环境损害评估:构建中国制度框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环境污染导致健康损害、公私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已经成为当前政府、公众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环境损害评估制度必须依据各国面临的环境形势和主要环境问题,逐步构建符合国情的环境损害评估法律、技术和资金保障体系.我国在海洋生态环境、渔业资源损害评估、林业资源破坏损失估价、污染场地修复管理等方面已有一些基础,但整体上环境损害评估管理职能散落在不同政府部门,存在环境公益损害赔偿几乎尚未涉及,环境私益损害认定和赔偿严重不足等缺陷.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发放调查问卷、走访环保法庭和政府部门、考察现有相关评估机构和人员座谈、开展实际案例评估、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等方式,分析我国当前环境污染损害形势,整理相关法律法规和环境管理机制,梳理现有相关环境损害评估机构,探索环境损害评估资金来源.针对我国环境损害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当前已有的管理与技术体系,建立规范统一的环境损害评估制度,对于推进中国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与赔偿恢复的实践工作,探索切实可行的环境损害定量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current environmental policies in China and the great progress made during 1979–2006. Applying lessons learned from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to its own situation, China’s environmental policies have the following main features: (1) to explore command and control measures to their fullest extent, (2) to strive to raise funding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3) to identify who should take accountability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4) to encourage strategies of “combination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integrated utilization”, (5) to embrace openness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early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 China’s environmental policies have evolved and deepened: status expanded the national basic policie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y adding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focus changed from pollution control to a combination of pollution control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method changed from end control to source control, scope changed form point source control to watershed and territory pollution control, and management style changed from primarily using executive power to using legal and economic measures.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how they are evalua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provides the prospects of the policies.  相似文献   

13.
Integration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in society is impeded by the large gap between science and policy that is characterised by weaknesses in societal relevance and dissemination of science and its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in policy. We analyse experiences from BONUS, the policy-driven joint Baltic Se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07–2020), which is part of the European Research Area (ERA) and involves combined research funding by eight EU member states. The ERA process decreased fragmentation of Baltic Sea science and BONUS funding increased the scientific quality and societal relevance of Baltic Sea science and strengthened the science-policy interface. Acknowledging the different drivers for science producers (academic career, need for funding, peer review) and science users (fast results fitting policy windows), and realising that most scientists aim at building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rather than instrumental use, bridges can be built through strategic planning, coordination and integration. This requires strong programme governance stretching far beyond selecting projects for funding, such as coaching, facilitating the sharing of infrastructure and data and iterative networking within and between science producer and user groups in all programme phases. Instruments of critical importance for successful science-society integration were identified as: (1) coordinating a strategic research agenda with strong inputs from science, policy and management, (2) providing platforms where science and policy can meet, (3) requiring cooperation between scientists to decrease fragmentation, increase quality, clarify uncertainties and increase consensus abou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4) encouraging and supporting scientists in disseminating their results through audience-tailored channels, and (5) funding not only primary research but also synthesis projects that evaluate the scientific findings and their practical use in society – in close cooperation with science users − to enhance relevance, credibility and legitimac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xpand its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相似文献   

14.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东北黑土地作为我国重要的粮仓,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但黑土地农田除草剂的长期高强度施用,导致除草剂在土壤中积累和迁移,影响土壤质量、作物产量和品质,阻碍黑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解决黑土地农田除草剂残留问题,既要从源头管控除草剂的施用,也要掌握除草剂的残留特征、时空演变和驱动因素,才能做到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系统总结了我国黑土地农田除草剂的施用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全面梳理了除草剂的残留现状,指出了当前在黑土地农田除草剂残留特征、空间分布和污染诊断等研究上的不足,提出了我国黑土地农田除草剂残留诊断与风险管理研究思路与重点方向,为保障我国黑土地农田土壤健康、粮食安全和生态系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一世纪的环境科学——应对复杂环境系统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已有的文献表述,提出了关于环境、复杂环境系统、环境问题和环境科学等基本概念的看法.对国内外环境科学专业教育做了简要的介绍和比较,分析了复杂环境系统背景下环境科学研究面对的挑战,列举了环境科学研究中需要加强并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几个领域,并阐述了各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关键科学问题.初步比较了环境科学研究在中美两国的基...  相似文献   

16.
高阳  吴浩  李鑫  蔡顺  熊巨华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12):3049-3059
支持基础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职责使命。自然资源管理是地理科学交叉融合创新的重要领域。划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土地科学和自然资源管理申请代码领域的研究方向,分析该领域申报与资助格局,透视研究热点,提出发展展望。研究发现:2021年以来土地科学和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申报格局以交叉且偏向人文要素研究为主,交叉类研究占55%以上,人文要素为主类研究占30%,自然要素为主类研究占15%;以土地资源为对象研究占73%,以生态资源为对象占14%,以其他自然资源为对象的研究占13%。资助格局中土地资源类项目占主导,在75%以上,其他自然资源资助比例不高且资助率不稳定,在土地资源中,农用地、建设用地与土地系统是主要资助领域。为推动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健康持续发展,要创新该领域研究范式,增强基础研究属性,树立交叉融合研究典范,坚持申请代码初衷内涵。  相似文献   

17.
太湖流域农村面源污染已成为影响太湖水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使太湖重现碧波美景,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的控制势在必行。而目前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江苏省太湖流域,农村的环境保护还面临着政策法规和环境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稳定的长效投入、农民的环保意识淡薄、技术研究和推广的力度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从法律法规、管理机制、投入机制、技术创新、公众参与等方面入手,加强监督管理,切实建立农村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在客观分析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历史、现有法规体系、管理体制和主要成绩的基础上,指出了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中存在的规划环评滞后、监管环节薄弱、公众参与不足以及队伍能力欠缺等主要问题。结合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特点和相关领域的发展变化,对未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进行了展望。认为应该重点加强四个方面的工作,即通过确立环境目标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完善空间规划体系为规划环评提供基本依据,通过加强环境监管来促进环保措施落实,通过加强队伍能力建设来提高环评质量。  相似文献   

19.
新污染物对我国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极大威胁,引起国家高度重视.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梳理我国关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全氟化合物、微塑料、抗生素等四类新污染物环境管理的政策法规及相关规定,对比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关环境管理经验,结合我国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5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建设;二是明确职责分工,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协作机制;三是加强监测评估,摸清新污染物污染底数;四是重视基础研究,为精准科学治污提供技术支持;五是加强宣传教育,激发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热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