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为探讨交通事故持续时间影响因素的内部耦合关系,揭示文本信息在链式传导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随机森林算法,提出一种基于词频-逆文本频率(TF-IDF)模型的关键词重要度分析方法。同时,建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持续时间的多重中介效应模型,采用乘积系数的Bootstrap抽样法进行中介作用检验,分别检验文本特征在并行中介路径和两级链式中介路径中的显著性,并计算中介效应强度。以陕西省高速公路3 046起交通事故记录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对持续时间的影响路径中,事故类型与月份存在部分链式中介关系,中介效应占比为11.868%,事故类型与天气、位置、事故范围之间存在完全链式中介关系,中介效应占比均为100%。文本信息字符数、上报次数在特定路径中是显著的中介变量,上报次数在天气对持续时间的中介效应类型为完全中介,字符数在事故范围对持续时间的中介效应类型为完全中介,时段对持续时间的影响有7.075%是通过字符数发挥作用。特定  相似文献   

2.
从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处置和应急救援的角度出发,在对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过程、影响因素、紧急处置与救援特点及其信息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指出高速公路现有的有线监控系统、CDMA,GPRS系统均无法满足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处置和应急救援中对视频实时传输的需要。给出了笔者研发的适用于高速公路应急救援现场的基于WLAN的无线视频实时传输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功能。  相似文献   

3.
为优化配置应急处置资源、高效处置暴雨灾害引发建设工程施工安全事故,用系统动力学(SD)方法研究应急处置系统中人员、设备、物资、指挥、环境、信息6类表征因素及其相互间的作用机制,构建施工安全事故应急处置SD模型;选取18个样本项目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应急处置差异性投入的优化策略。结果表明:在应急处置前期阶段,特别需要注重提高信息保障水平;在中期阶段,应着重提升救援指挥机构决策效率;在此基础上,持续保障应急处置全过程救援人员和设备的动态调配。  相似文献   

4.
液氨发生泄漏事故后,随着扩散距离的增加,会对人员和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为便于发生泄漏事故后,快速展开应急救援工作,对液氨泄漏事故应急救援区域预测方法开展研究。通过PHAST(Process Hazard Analysis Software Tool)软件模拟液氨泄漏事故工况,建立基于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 XGBoost)的液氨泄漏应急救援区域预测模型。利用网格搜索结合K折交叉验证进行超参数调优,并与随机森林、决策树模型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以预测ERPG-2标准下液氨泄漏扩散距离为例,XGBoost模型预测性能最佳;与决策树和随机森林相比,XGBoost模型的EMAPE分别减少了4.19个百分点和2.37个百分点,ERMSE分别减少了66.74和2.93;基于优化后XGBoost模型液氨泄漏事故应急救援区域预测模型,预测结果R2为0.997 8,ERMSE为50.37,EMAPE为2.61%,基本满足工程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定量分析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国内3条高速公路227起交通事故为基础,根据人、车、路和环境交通4要素,提出运用有序Logit和多项Logit模型分别建立事故伤害程度预测模型。通过显著性水平为5%的假设检验,从15个备选变量中分别确定2类Logit模型的输入自变量。显著性分析表明:道路线形、路面通行条件、事故发生时间和能见度4个自变量与交通事故严重程度均显著相关。事故伤害程度预测模型对比结果显示:有序Logit模型仅对有财产损失的事故估计准确率为72.3%,多项Logit模型对死亡事故估计的准确率高达95%,总体上多项式模型的准确率比有序模型高20%。  相似文献   

6.
为识别物资保障协作体系中的关键主体,提高应急组织效率,在考虑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的基础上,利用包以德(OODA)循环理论构建应急物资保障协作框架;根据主体在协作环形成以及协作效能发挥中的贡献度,建立关键主体的识别方法;以新冠肺炎疫情的阶段性发展为实证案例,验证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案例协作网络中的3个关键主体为信息主体S3、信息主体S5及执行主体I18,超过70%的协作环结构较为复杂。信息主体的数量最少但平均协作效能最高,执行主体对协作环规模扩大有重要作用,决策主体则在协作效能发挥中优势明显。任务传递过程中3类协作关系的效能分布均衡;而在任务协同过程的3类协作关系中,执行配合的关系数量最多且发挥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7.
交通资讯     
为提高应对高速公路重大交通事故、危化品事故、隧道内事故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南平高速交警支队联合南平高速公司、南平消防支队、邵武市安监局  相似文献   

8.
为预测严重冲突场景下山区双车道公路货车跟驰事故风险,基于视频轨迹数据、实测交通流数据、道路线形数据及交通事故数据,采用双变量冲突极值模型、轻量型梯度提升机,构建严重冲突场景下山区双车道公路货车跟驰事故风险实时预测(Truck Following Accident Risk Real-Time Prediction, TFARRP)模型,并利用耦合度模型分析变量耦合程度。研究显示:碰撞时间(Time to Collision)为5.418 s,后侵入时间(Post Encroachment Time)为0.512 s,这是严重冲突场景阈值;TFARRP模型准确率高达95.000%;平均车头时距(AHD)、两车间距(TCD)、货车平均速度(TAS)、及货车横向偏移(TLO)对TFARRP模型的重要度都超过了10%;当监测到AHD<21.11 s、TCD<35.00 m、TAS<29.00 km/h或TLO  相似文献   

9.
准确迅速地评价应急救援作业质量对于高质量开展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作业至关重要。基于运维作业动态记录,从事故量、事故影响、作业效果和道路属性4个方面构建应急作业质量快速评价体系,采用CRITIC(Criteria Importance Though Intercrieria Correlation)法客观赋权结合VIKOR(VIseKriterijumska Optimizacija I Kompromisno Resenje)法构建评价算法,以Moran’s I分析的指标空间分布特征结合作业部门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 POI)数据与路网信息分析应急救援作业的服务可达性与效果的可视化情况。结果表明:指标具有空间相关性,其中事故占道时长及事故处置时长呈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多数地区可实现1 h全覆盖,其中以珠三角地区最优。研究方法可为提升应急救援作业质量和作业队伍选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8,他引:5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很不完善,针对体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结合我国高速公路交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构建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思路,给出了应急救援体系的构架,并对该救援体系各要素、构建和运行中的关键问题分别进行分析和研究;最后从应急救援体系的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提出了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构建和运行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提升重特大海上交通事故应急救援能力,结合重特大海上交通事故现状以及事故特征及主观、客观致因分析,提出重特大海上交通事故风险情景。基于情景-应对理论,从重特大海上交通事故发生、发展、演变、终结4个阶段特征和应对要求,提出应急救援装备配置策略。研究结果表明:重特大海上交通事故情景包括深远海交通事故、大规模人员伤亡、大吨位船舶沉没、大面积船舶污染等4种类型,应急救援装备配置需求包括船舶动态远程感知系统、深远海快速搜救飞机、大规模人命救生船舶、大吨位深水打捞装备、大面积污染处置装备等。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海上交通安全应急领域规划编制和装备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航天工业的不断崛起,航天燃料偏二甲肼所伴生而来的环境影响也更为凸出。为降低推进剂所带来的环境危害,尝试用Fe电极耦合Na2S2O8工艺来提高偏二甲肼废水的去除效率。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对偏二甲肼去除效率影响较大的Na2S2O8与偏二甲肼物质的量之比、溶液初始酸碱度、电流强度及初始偏二甲肼浓度,获得了优化的工艺条件:Na2S2O8与偏二甲肼物质的量之比为1.5、初始pH=7、无外加电流,此时15 min内偏二甲肼的降解率达到98.9%。随后,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使用甲醇和对苯醌进行了自由基捕获试验,结果表明:Fe电极耦合过硫酸盐降解偏二甲肼体系中的主导活性自由基为OH和SO4·-。铁电极耦合过硫酸盐工艺为航天发射中心推进剂废水的现场处置提供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3.
应用深度学习技术进行PM2.5浓度预测方法的研究,提出联合Transformer注意力机制的循环预测网络。模型的核心是多头注意力-长短期记忆网络(MH-LSTM),通过构建统一记忆单元捕捉时空特征关联。MH-LSTM单元使用LSTM联合Transformer注意力机制对时间变化和全局空间特征统一建模形成记忆信息。记忆信息“之”字流向跨越堆叠的MH-LSTM模块,高层记忆信息辅助下一时刻低层记忆信息的获取。应用该模型结合河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提供的PM2.5浓度数据开展预报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卷积LSTM网络(ConvLSTM)、预测循环神经网络(PredRNN)、双重记忆网络(MIM),该模型预测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减小了18.13%、10.23%、9.62%,实现了同时捕捉PM2.5浓度的时空相关性,具有更优预测性能。  相似文献   

14.
突发事件应对中因救援任务不明确、应对主体职责不清、履责路径不通畅而导致事态扩大和严重问责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已成为应急绩效评估中常见的、亟需解决的问题。以某次特别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应急为切入点,借助高速公路特殊路段典型交通事故救援演练实践,梳理了道路交通事故救援任务单元,匹配了各任务单元的责任主体和应急职责,并析出基于各责任主体应急角色交互的履责路径。该研究对提升当地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整体水平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以某水泥窑处置固废危废项目为例,应用AERMOD模型,以PM10、PM2.5、TSP和二噁英为模拟因子,定量分析该水泥窑处置固废危废项目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和对周围敏感点居民的健康风险。研究结果表明:PM10、PM2.5、TSP和二噁英的日均浓度模拟值占标率均小于1,均满足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限值要求;该项目周围所有敏感点的HI均远远小于EPA推出的可接受风险水平(HI<1),且LCR低于EPA推出的可接受风险水平(LCR<1×10-6),即该项目生产过程排放的二噁英对周围敏感点的居民既不会造成致癌风险,也不会引起慢性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现有民航应急预案针对性不强和可操作性不高的问题,进一步提升民航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效果,以民航业发生频率高、影响严重的大面积航班延误事件为例,提出了一种民航专项应急处置方案生成及优化模型。该模型根据民航行业特点,以应急部门为单元重新划分预案模块,并充分考虑不同事件情景应急资源配置影响因素,提出基于不同情景应急资源动态配置的民航专项应急处置方案生成方法;在此基础上,借鉴项目管理优化思想,同时考虑应急时间和应急成本两个目标,对民航动态应急处置方案进一步优化。之后,以国内某机场某一天的航班延误为例开展案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中生成的应急处置方案的应急资源配置方法更合理、更具针对性,并且能一定程度优化平衡应急处置时间和应急处置成本。  相似文献   

17.
省域高速公路交通应急救援联动机制探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在系统分析省域高速公路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调研和系统研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省域高速公路交通应急救援的组织指挥体系、可靠联动模式、运行机制、联动保障、技术路线等方案与措施。建立了基于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专家组4个层次的救援组织指挥体系,构建了高速公路交通应急救援的协调管理的基本机制,设计了对应协调管理基本机制的联动处置流程,并提出建设先进的高速公路交通应急救援调度信息中心的具体内容,为建立高效、稳健的高速公路交通应急救援组织体系与联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该方案与措施有助于统一协调指挥多个救援部门之间的工作,实现救援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确保交通应急救援调度和协调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管制单位风险的动态性,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预防风险事故的发生,提出基于毕达哥拉斯模糊、试验与评估实验室(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DEMATEL)、贝叶斯网络(Bayesian Network, BN)和模糊损失率的管制单位动态风险评估模型。首先识别管制单位风险因素;其次应用毕达哥拉斯模糊和DEMATEL模型探究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再次将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映射到BN,构建管制单位风险演化过程;然后确定先验概率,并以前兆数据作为输入信息,推导计算管制单位的动态风险概率;最后利用模糊损失率量化风险后果,计算管制单位的动态风险评估值。以某管制单位为例,对构建的管制单位动态风险评估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特情处置预案不合理等高严重后果概率持续上升的风险因素是该管制单位的风险管控的重点;t1~t5时间段该管制单位的动态风险评估值从1.035×10-2上升到1.106 3×10-2。构建的管制单位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克服了管制传...  相似文献   

19.
为应急处置交叉口突发交通事故造成的拥堵情况,利用车联网的车车(V2V)通信技术,根据车联网车辆实时播报的位置、速度等信息,以交通总延误最小为目标设定车辆的通过次序及行车轨迹,构建车辆协同控制模型;为提高求解精度和效率,提出基于遍历树和滚动优化的模型求解算法;最后搭建仿真平台验证模型有效性。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模型和求解算法明显优于传统的信号控制方法,显著降低了事故车辆对交叉口运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石化行业中硫铁化合物自燃的微观机理,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建立了(FeS)m(m=1~6)团簇模型,计算O2在(FeS)m(m=1~6)团簇上的吸附性质与反应过程。吸附性质计算表明,O2倾向于吸附在Fe原子周围,随着FeS团簇尺寸增大,吸附能先增大后减小,当m=3时吸附能最大。O2吸附前后,(FeS)m(m=1~6)团簇的能隙均逐渐减小,其中(FeS)3团簇在所有吸附结构中能隙最小,化学活性最好。反应路径计算表明,反应分不同阶段,反应初期有FeSO、SO等产物形成,随着反应进行会生成S2和FeO,反应后期产物S2会受热氧化生成SO2。各阶段反应在动力学和热力学上均是可行的。分析认为FeS的氧化过程是一个自发的多阶段放热反应,FeS的氧化释放大量的热,引发S2的氧化反应,两步反应形成协同效应,加剧体系的反应进程,使反应体系不断积聚热量直至发生自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