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分析了阿坝地区的岩石、饮用水、农作物及其根系土中硒的不同存在形态的分布,并结合生物有效性深入研究了硒元素分布与大骨节病病因的联系和调控机理.阿坝地区的环境(岩石、土壤、水)中全硒浓度、农作物中硒的富集系数和水溶性硒占总硒的含量均远低于非病区;硒在氧化还原条件(Eh平均值143.27 mV)和酸碱度(pH 6.51—8.48)的控制下主要以亚硒酸态的稳定形式存在.元素铝、铁等的富集可能会促进硒的沉淀和络合,制约硒的生物有效利用率,进而导致人体硒摄入不足,最终激发人类微小病毒B19(HPV B19)的毒性,引发大骨节病.通过采取土壤增施硒肥、改善水质、改变膳食结构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环境中硒的水平及其生物有效性,以缓解大骨节病的病情及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屏山县土壤、岩石和水稻样品的系统采集,测定了它们的硒含量,研究该地区硒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土壤富硒来源和影响因素,查明当地富硒水稻的开发利用前景.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总硒量范围为0.046—1.270 mg·kg~(-1),平均含量为0.240 mg·kg~(-1).研究区为富硒和足硒土壤分别占总面积的15.95%和52.96%,主要分布在三叠系和侏罗系地层.垂向剖面上,土壤硒表层富集.成土母质、土壤p H值、有机质和Fe、Mn的含量对Se的地球化学行为有重要影响.超过51%的水稻硒含量已达到现有的富硒农产品含量标准要求,具有广阔的开发富硒农产品前景.  相似文献   

3.
天津市蓟州区土壤硒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薇  杨耀栋  侯佳渝  菅桂芹  李国成 《环境化学》2019,38(10):2306-2316
以天津市蓟州富硒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中硒含量、有效硒含量及硒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土壤有效硒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蓟州富硒区土壤总硒的含量范围0.14—0.65 mg·kg~(-1),均值为0.37 mg·kg~(-1),高于蓟州区环境背景值0.23 mg·kg~(-1)和全国土壤硒元素的平均值0.29 mg·kg~(-1).土壤有效硒的均值为0.021 mg·kg~(-1),有效度为5.63%.研究区土壤硒元素以强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为主,两种形态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14 mg·kg~(-1)和0.11 mg·kg~(-1),占总硒的比例分别为44%和35%,水溶态、离子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的硒含量较少,仅占总硒含量的4.6%,1.7%和0.9%.土壤中有效硒的含量近似等于水溶态、离子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硒的含量之和,且两者的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并无显著性差异.土壤中有效硒与硒全量、pH和有机质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偏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硒主要受土壤硒含量和pH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于2017年冬季12月13—21日在青藏高原东缘理塘地区分昼夜采集PM2.5样品,并用DRI2001A热光碳分析仪测定了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质量浓度,研究青藏高原PM2.5中碳组分的化学特征及主要来源,以期为理塘地区制定污染排放政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17年冬季青藏高原东缘理塘地区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44.34μg·m?3,OC和EC的质量浓度为12.72μg·m?3和3.85μg·m?3,分别占PM2.5质量浓度的29.61%和8.96%。通过经验公式,计算得到总碳气溶胶(TCA)质量浓度为24.20μg·m?3,占PM2.5的54.84%,说明碳质气溶胶对青藏高原东缘理塘地区PM2.5有着十分重要的贡献。OC和EC在白天和夜间都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4和0.91),表明OC和EC的来源基本一致,受燃烧源影响较大。其中白天的相关系数低于夜间,说明青藏高原东缘理塘地区白天碳组分来源相对复杂。昼夜浓度对比显示,青藏高原东缘理塘地区PM2.5白天和夜间的质量浓度分别为53.88μg·m?3和33.44μg·m?3,OC和EC浓度白天高于夜间,表明白天人为排放相对较高。冬季观测期间,PM2.5中二次有机碳(SOC)昼夜浓度分别为1.11μg·m?3和3.03μg·m?3,分别占OC质量浓度的7.09%、26.59%,表明青藏高原东缘理塘城区白天碳组分主要为一次源。利用PMF 5.0软件对理塘城区碳组分进行进一步的解析,结果显示燃煤和生物质燃烧的混合源对总碳(TC)的贡献高达47.84%,占比最高;其次是汽车尾气和柴油车尾气源,贡献率分别为28.62%和23.54%。  相似文献   

5.
以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作为富硒产业基地的代表,在该区域网格化均匀布点采集表土样品,测定总硒含量,利用GIS技术分析土壤硒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含量水平进行评价,提出富硒产业发展建议,以期为富硒农业发展提供支持.结果表明,博山区土壤全硒含量的范围为0.105—1.460 mg·kg~(-1),几何均值为0.305 mg·kg~(-1),与全国土壤硒元素平均水平(0.29 mg·kg~(-1))相当.土壤硒元素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与土壤总有机碳、总氮呈极显著相关关系,且表土全硒浓度基本呈现出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趋势.缺硒土壤(含缺硒7%和少硒13%)所占比例为20%,足硒土壤约占55%,富硒土壤所占比例为25%,博山南部农业规划区土壤主要是缺硒和足硒土壤,需添加外源硒肥才能实现发展富硒产业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采集松花江干流4个断面2种鱼类共30个鱼体样品,分析测定了沿江地区居民经常食用的鲫鱼和鲤鱼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与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了鱼体中PAHs的暴露水平与来源.结果表明,松花江干流水质中鱼体PAHs的平均浓度范围是0.008—2.337μg·kg-1脂重,其中菲是主要的污染物,鲫鱼和鲤鱼体内检出率分别为43.6%、41.4%.研究了PAHs的营养级转移,研究发现PAHs的生物放大因子范围分别是0.91—1.9和0.83—2.49,结果表明大部分污染物在食物链中出现了生物放大现象.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一种新型消化管,优化和构建了一套快速高通量测定食品及土壤中硒的微敞开体系石墨消解-原子荧光光谱法体系.主要对比了不同消化温度、不同加酸量对样品消化时间的影响,并进一步优化了消解后硒还原的相关步骤.结果表明,这种新型的消化管可以保证高温消解过程中硒测定的准确度及精密度.在200℃的消化温度下,食品及土壤的消化时间可以分别在3.0 h及5.5 h内完成,中途无需加酸;使用本方法,食品中硒的检出限为0.003μg·kg~(-1),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6.3%,精密度(RSD)在1.36%—3.28%之间;土壤中硒的检出限为0.007μg·kg~(-1),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1.8%—98.3%,精密度在0.28%—0.64%之间.在0—20μg·L~(-1)范围内,标准曲线具有良好的线性(r=0.9997).本实验构建的硒检测体系具有步骤少、用时短、精密度高等特点,可以应用于快速高通量的食品及土壤样品检测.  相似文献   

8.
硒是人体及动物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之一.在龙山县耕地区系统地采集了326件表层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测试,研究了区域内土壤硒含量空间分布特征、空间变异特性、垂向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土壤有效态硒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硒平均含量为0.33 mg·kg-1,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0.7 g·kg-1,土壤呈酸性.土壤硒含量呈中等空间变异,垂向分布呈表层富集的规律.研究区内硒含量主要受成土母质与土地利用的双重影响,有机质含量与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硒形态以腐殖酸结合态与强有机结合态为主,有效硒组分占比较低,土壤硒的生物有效性受硒全量和酸碱度影响较大,可以通过人为方式适当调整土壤酸碱度,提高硒生物有效性,有效提升土地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典型富硒农业基地土壤硒的生物有效性与剖面分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富硒农业用地作为研究区域,从典型农业用地中采取土壤剖面样品,测定土壤总硒、有效硒、土壤理化性质、土壤中重金属等指标,对土壤中总硒和有效硒的土壤剖面分布并结合空间差异和水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博山区表层土壤(0—10 cm)总硒范围为0.080—1.290 mg·kg~(-1),均值为0.360 mg·kg~(-1),略高于全国土壤硒元素的平均值(0.290 mg·kg~(-1)).土壤有效硒均值为0.033 mg·kg~(-1),占总硒比例为10.16%.土壤中全硒含量在剖面上的分布呈现出上高下低的规律,土壤中有效硒在土壤剖面表现出上高下低、上低下高、上下相近等3种趋势.土壤母质中硒含量的高低是影响区域富硒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区内硒元素和重金属镉呈极显著相关,土壤硒可能与土壤中重金属存在伴生作用.目前关于有效硒含量分级标准仍需要探讨,发展富硒农业需要构建有效硒评价体系,全面综合考虑土壤中全硒和有效硒.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HPLC-ICP-MS)同时测定水样中硒酸盐(Se(Ⅵ))、亚硒酸盐(Se(Ⅳ))、硒代蛋氨酸(Se Met)、硒代胱氨酸(SeCyS_2)、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eSeCyS)、硒代乙硫氨酸(SeEt)、硒脲(SeUr)和砷甜菜碱(AsB)、一甲基砷酸(MMA)、二甲基砷酸(DMA)、亚砷酸盐(As(Ⅲ))、砷酸盐(As(Ⅴ))共12种不同形态元素的分析方法.采用安捷伦ZORBAX SB-Aq反相色谱柱,使用20 mmol·L~(-1)柠檬酸+5 mmol·L~(-1)己烷磺酸钠体系(pH=4.4)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1),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检测,在7.5 min内完全分离12种不同砷、硒形态.12种元素形态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5,检出限分别为0.15、0.13、0.15、0.18、0.12、0.29、0.25、0.26、0.10、0.15、0.14、0.10μg·L~(-1),精密度均在10%以内,加标回收率为76.9%—106.2%.该方法完全满足水样中7种硒和5种砷形态的准确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1.
皖南茶区土壤硒含量及其与茶叶中硒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皖南泾县茶区7个主要茶园和安徽茶树良种场土壤和茶叶样品,分析土壤-茶叶间硒分配与分布的特点以及茶叶中硒含量与土壤和茶树品种的关系。结果表明,皖南泾县茶区土壤硒平均含量为( 0. 413±0. 146 )mg·kg-1,高于我国土壤表层硒平均含量背景值,在我国自然茶园中属正常偏高水平。硒在土壤剖面的分布受生物富集性、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因素的影响。春茶含硒量高于秋茶,春茶含硒量为0. 096 ~0. 216mg·kg-1,多数属中等含硒水平。茶叶含硒量是土壤含硒量、茶叶采摘季节、茶树品种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因此通过选育硒富集力强的良种茶树、合理配施硒肥、调节土壤pH值及养分状况以及适时采摘茶叶等措施,可以实现富硒绿茶生产。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儿童住宅室内环境污染现状,于2013—2014年,分别在上海、北京、大连、长沙和武汉,对8—12岁儿童家庭室内空气中甲醛、乙醛和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浓度进行检测.统计分析表明,不同城市住宅室内空气中甲醛、乙醛和TVOC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性(P0.01),冬春季,大连和北京住宅室内空气中甲醛平均浓度高于上海、长沙和武汉.夏秋季住宅客厅和儿童卧室内空气中甲醛和乙醛浓度均高于冬春季(P0.01).在夏秋季,上海和大连儿童卧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超标率分别为15.8%和20%,上海住宅客厅和儿童卧室内空气中乙醛浓度超标率分别为5.3%和10.5%.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人口基数不断增加,在城市用地不断向外扩张以及生态退耕措施的影响下,耕地面积呈逐年减小的趋势.这一现象加剧了农业发展与其他要素间的矛盾,对区域粮食安全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探讨耕地面积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具有现实意义.分析青藏高原地区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18年的耕地面积数据,结合户籍人口、地区生产总值(GDP)、粮食单产等统计年鉴资料解析影响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近40年耕地面积变化总体经历缓慢增加、显著增加和缓慢递减3个阶段,整个变化过程中耕地主要流失方向为林地和草地,分别占总流失面积的50.99%和32.02%,主要原因为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的实施,其次为建设用地和水域增加.(2)耕地转为非耕地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青海东部,而耕地转入地区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中部.以地市州来看,拉萨、海东、海西、阿坝、林芝等地区耕地面积变化特征以缓慢递增为主;西宁、黄南、甘孜、甘南等地区的耕地面积则呈缓慢递减的变化趋势.(3)主成分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影响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和粮食生产.其中经济和社会因素对耕地面积变化产生的影响为负值,社会因素产生的负影响最大,为-0.224,人口基数增长、建设用地扩张、土地利用转型要求以及二、三产业红利的吸引都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小.本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地区近40年耕地变化情况及流失方向,耕地面积波动主要受到经济社会因素以及政策因素的影响;上述结果可为今后国家粮食安全及当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图7表8参45)  相似文献   

14.
贵阳地区雨水化学与Sr同位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韩贵琳  刘丛强 《环境化学》2005,24(2):213-218
对贵阳地区22个雨水样品的化学组成和Sr同位素的研究表明,贵阳地区大部分雨水样品的pH值小于56(pH=453).雨水中Ca2 是最主要的阳离子,平均值为57μmol·l-1(12—164μmol·l-1),占阳离子组成的64%—87%;Mg2 是次要的阳离子,平均值为13μmol·l-1(5—47μmol·l-1),Ca2 和Mg2 之和占了阳离子组成的78%—96%;K 平均值为11μmol·l-1(2—44μmol·l-1);Na 最少,其平均值为4μmol·l-1(1—8μmol·l-1).SO2-4是最主要的阴离子,平均值为94μmol·l-1(34—279μmol·l-1),占阴离子组成的28%—94%;NO-3是次要的阴离子,平均值为48μmol·l-1(1—252μmol·l-1),SO2-4和NO-3是决定雨水酸度最主要的离子,SO2-4和NO-3之和占阴离子组成的77%—99%;Cl-最少,平均值为20μmol·l-1(1—128μmol·l-1).贵阳地区雨水中Sr的浓度为002—033μmol·l-1,87Sr/86Sr比值较小(0707934—0709080),非海盐来源的87Sr/86Sr比值为0707820—0709078.元素比值及Sr同位素组成辨识出贵阳地区雨水溶质主要来源于人为活动,岩石/土壤化学风化次之,海相输入很小或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官厅水库及上游河流表层水中水溶态多氯萘(PCNs)的污染状况与分布特征,采用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对官厅水库及上游河流28个点位的表层水样75种PCNs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2种PCN同类物被检出,其中PCN-1的检出率为100%,PCN-5/7、PCN-14/24、PCN-42、PCN-37/33/34、PCN-44/47、PCN-45/36、PCN-27/30、PCN-38/40的检出率均高于80%.不同氯代同类物的浓度百分含量依次为:一氯萘占34.2%,二氯萘占35.9%,三氯萘占20.1%,四氯萘占9.7%,五氯萘占0.1%.表层水样中∑PCNs的浓度为0.31—30 ng·L-1,中值为7.5 ng·L-1,且中值呈现西库区(9.0 ng·L-1)>中库区(8.4 ng·L-1)>东库区(6.7 ng·L-1)>上游河流(5.6 ng·L-1)的趋势.与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值相比较,官厅水库及上游河流表层水...  相似文献   

16.
广东韶关地区大气氮干湿沉降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2 年4 月-2013 年9 月利用自动分离干湿沉降的采样器对广东省韶关市降雨和干沉降进行采集,分析样品降雨量、降尘量及氮营养盐干湿沉降浓度,计算各指标干湿沉降通量,利用沉降通量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季节性变化趋势,为该地区大气氮沉降的通量预测及其环境管理提供支持,并为其生态环境中污染物的控制与减排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总氮干沉降通量、湿沉降通量和总沉降通量平均值分别为47.73、295.7 和310.5 kg·km^-2·month^-1.氨态氮、硝酸盐氮与有机氮干沉降通量平均值分别为17.39、12.98 和17.37 kg·km^-2·month^-1,其湿沉降通量平均值分别为132.4、117.0 和46.23kg·km^-2·month^-1.总氮湿沉降通量占总氮总沉降通量平均比例为83.19%,说明总氮沉降通量以湿沉降为主.影响因素方面,总氮干沉降通量与降尘量无相关性;湿沉降受降雨量影响较大,所以受雨季影响,韶关地区4-6 月总氮湿沉降负荷较大.成分组成上,干沉降中氨态氮平均占总氮比例35.48%,硝酸盐氮平均占27.96%,有机氮平均占36.55%,因此该地区氮营养盐干沉降中以氨态氮和有机氮为主;氮营养盐湿沉降以氨态氮和硝酸盐氮为主,氨态氮平均占总氮比例46.87%,硝酸盐氮平均占40.64%,有机氮平均比例为12.49%,说明该地区湿沉降同时受到农业活动和工业活动的影响.季节变化上,氮营养盐干沉降通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湿沉降通量春季较高,夏秋两季较低.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70-2020年青藏高原区域及其附近154个气象站点的风速风向观测数据,采用线性拟合等方法,分析该地区年平均和季节平均近地面风速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区域1970-2020年年均风速在0.6-4.2m/s之间,青藏高原主体年均风速较高,高原周边地区风速较低;(2)青藏高原区域1970-2020年间近地面风速呈极显著下降趋势,2000年以后呈极显著增加趋势;(3)青藏高原区域1970-2020年间近地面风速春季最大,冬、夏次之,秋季最小,不同季节平均风速均是高原主体大于高原周边,4个季节的平均风速均呈极显著降低趋势,春季平均风速降低的速率最大;(4)大气环流驱动力的减弱可能是青藏高原区域地面风速呈减弱趋势的主导性因素.青藏高原近地面风速显著的变化特征可为青藏高原风能资源开发利用、农林生态系统开发与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图5参46)  相似文献   

18.
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置8个处理,研究有机富硒肥施硒量与施硒方式对强筋小麦生长、产量、硒在小麦不同器官中富集状况以及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与不施有机富硒肥比较,播种前土施有机富硒肥使强筋小麦总生物量、籽粒产量、各器官(根、茎+叶、颖壳+穗轴、籽粒)干物质量分别提高1.0%-14.7%、2.4%-42.4%、1.9%-21.9%、1.5%%-10.6%、1.8%-19.5%和1.3%-18.2%,且在同一土施处理下,叶面喷施硒肥对小麦总生物量、籽粒产量和各器官干物质量无显著影响.不论采用土施、叶面喷施或土施+叶面喷施,小麦地上部硒含量占植株总硒含量的比例最大,而对于根部硒含量占植株总硒含量的比例则表现为土施>土施+叶面喷硒>喷施.此外,施有机富硒肥明显改善了强筋小麦籽粒蛋白质、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可溶性糖和蔗糖等营养品质含量(P <0.05),提高幅度分别为0.2%-0.4%、2.9%-10.1%、1.6%-5.1%、1.3%-5.0%、2.1%-7.0%和1.2%-3.5%,且硒肥用量相同的条件下,营养品质含量均表现为土施+叶面喷硒处理高于单一土施硒肥处理,以S30+F(土壤基施30 g/hm2+叶面喷施15 g/hm2)处理达到最高值.因此,综合考虑产量、籽粒硒积累量以及品质等因素,实际生产中建议选用施肥量45 g/hm2(土壤基施30 g/hm2+叶面喷施15g/hm2)较为合适;土施+叶面喷施有机富硒肥可促进强筋小麦生长,提高籽粒产量、硒积累量以及营养品质;结果可为有机富硒肥调控下小麦富硒栽培提供理论参考.(图2表6参46)  相似文献   

19.
对46个包头市居民区积尘样品中16种EPA优控多环芳烃的含量、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Σ16PAHs介于2868—14218μg·kg~(-1)之间,平均值为7404μg·kg~(-1).以Ace、Phe和Flu等3—4环多环芳烃为主,占Σ16PAHs的48.0%—86.4%,平均占Σ16PAHs的74.5%.与国内外研究区域相比,包头市积尘样品中PAHs含量较高,Σ16PAHs在整个城市范围内都有比较严重的污染、Ba P毒性当量在青山区西北部和青山区东南部较高、Ba P含量在昆都伦区西部和东河区东部较高.总毒性当量浓度介于231.8—3102μg·kg~(-1)之间,平均为614.0μg·kg~(-1),7种致癌PAHs毒性当量浓度介于226.8—3096μg·kg~(-1)之间,平均为604.8μg·kg~(-1).7种致癌PAHs毒性当量浓度占16种PAHs毒性当量浓度的98.1%,其中Bk F、Ba P和DBA为主要对PAHs总毒性当量浓度有贡献的PAHs,占总PAHs毒性当量浓度的88.8%.主成分分析表明,包头居民区积尘中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为汽油机动车排放源、燃煤源、生物质燃烧源、柴油车排放源,分别贡献27.1%、26.4%、10.0%、8.5%.  相似文献   

20.
探究氨基酸螯合硒营养液肥对桂北地区水稻产量及硒含量的影响,以常规稻‘百香139’为材料,通过小区种植试验,设计氨基酸螯合硒营养液肥4个浓度和2个喷施时期处理,比较研究了不同处理的水稻产量、稻谷硒含量及经济效益.稻米产量较高、无显著差异的处理为ASe3、ASe4、BSe2、BSe3和BSe4;稻米硒含量较高、无显著差异的处理为ASe4、BSe3;经济效益表现较高、无显著差异的处理为ASe3和ASe4.从稻米富硒、产量和经济效益三个因素综合兼顾,选择ASe4为最佳处理,即在幼穗分化期喷施一次硒营养液肥7 500 mL/hm~2可以达到最佳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