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针对双开门结构在用蒸压釜两次全面检验,总结了在用蒸压釜运行特点和在检测中应注意的问题,分述如下:1在用蒸压釜的受力特点及可能发生的缺陷蒸压釜为间歇操作,釜内需加压、加热,灰砂等经常出入蒸压釜,这种运行方式使得其在使用过程中易产生疲劳裂纹。同时蒸压釜内介质多含碱性、在拉应力下可能产生应力腐蚀裂纹。  相似文献   

2.
针对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中高压环境下的密封问题,设计了一种具有仿生凹坑特征的新型密封圈。将仿生学原理应用到橡胶圈密封技术中,通过软件对光滑与非光滑表面密封圈进行数值模拟,观察在不同压缩量、不同凹坑直径和间距时,密封圈的接触应力和Von-Mises等效应力变化情况。计算结果表明,当压缩率为12%时,光滑和非光滑密封圈产生的接触应力均达到了超临界萃取过程工作的介质压力8 MPa,其中凹坑直径为2.0 mm、凹坑间距为3.0 mm的模型具有最好的密封性能和耐磨性。  相似文献   

3.
从超临界流体萃取、超临界水氧化、催化超临界水氧化和超临界流体色谱等四个方面介绍超临界流体技术在环境分析、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基于加氢釜的结构及氢化工艺,分析其失效模式。分析表明:加氢釜失效形式主要为上封头的孔蚀和下封头的应力腐蚀。基于此、在确保检验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检验项目、缩短全面检验时间,安全评定加氢釜的失效现状,同时提出了此类压力容器安全运行及检验的改进建议,提高安全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避免事故的发生,确保设备长周期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5.
大型压力容器蒸压釜的釜齿根部易出现裂纹。对某齿根出现裂纹的蒸压釜进行分析,探讨齿根部位的应力分布规律,发现其釜齿齿侧产生裂纹的主要原因是在工作温度下,其疲劳强度不达要求。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国低渗透煤储层渗透性差的特点,以超临界CO_2作用后煤的微观成像为基础,构建三维实体模型;考虑煤的热损伤效应,孔隙流体流动及有效应力对渗透规律的影响,利用增透后煤微观孔隙率的变化定义损伤变量,推导出损伤函数关系式,建立超临界CO_2增透煤在温度-渗流-应力耦合作用下的力学模型,模拟超临界CO_2在低渗透煤层内部的渗流运移规律。结果表明:由于煤体各处煤基质和矿物的密度、弹性模量和热膨胀系数等物理参数的不同及其分布的随机性,超临界CO_2注入过程中应力场、温度场、渗流场均呈现明显的非均匀性;在一定压力和温度超临界CO_2注入过程中,煤体内部各处孔隙、裂隙的变形、开裂以及扩展等的不均一性,使得煤体各处的损伤量不同。在其他注入参数一定的条件下,增加CO_2的注入时间,有利于提高煤体的渗透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低渗透煤储层渗透性差的特点,以超临界CO_2作用后煤的微观成像为基础,构建三维实体模型;考虑煤的热损伤效应,孔隙流体流动及有效应力对渗透规律的影响,利用增透后煤微观孔隙率的变化定义损伤变量,推导出损伤函数关系式,建立超临界CO_2增透煤在温度-渗流-应力耦合作用下的力学模型,模拟超临界CO_2在低渗透煤层内部的渗流运移规律。结果表明:由于煤体各处煤基质和矿物的密度、弹性模量和热膨胀系数等物理参数的不同及其分布的随机性,超临界CO_2注入过程中应力场、温度场、渗流场均呈现明显的非均匀性;在一定压力和温度超临界CO_2注入过程中,煤体内部各处孔隙、裂隙的变形、开裂以及扩展等的不均一性,使得煤体各处的损伤量不同。在其他注入参数一定的条件下,增加CO_2的注入时间,有利于提高煤体的渗透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1000MW超超临界锅炉运行约36000h后,高温再热器再入口段管排与固定连接板处焊缝拉裂泄漏失效情况进行分析。利用SEM及金相检验观察分析了12Cr1MoV合金高温断口失效形式。分析结果表明:原始及长周期运行后微观组织均为F+P+B,组织形貌完全相同老化程度不明显。电镜扫描断口呈现为明显的韧窝形貌塑性断裂,裂纹是在较大应力下扩展,段管排与固定连接板焊缝区域拉裂、撕伤管子的现象,在运行过程中连接板处膨胀受阻导致拘束应力过大焊缝拉裂。从分析管排膨胀机理、释放拘束应力、更换受损等几个方面提出了预防、减少锅炉高温受热面管排拘束应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危险化工工艺过程风险评估的准确性,通过工艺仿真模拟,研究工艺参数波动对生产装置安全性能的影响。以苯硝化工艺为例,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对该过程进行定性的风险评估;同时利用Aspen Plus建立苯硝化装置的模拟流程。结合HAZOP分析中偏差与模拟中硝化釜的流程变量之间的联系,以进料混酸的流量和1号硝化釜热负荷及出口温度为量化指标,观察混酸流量在正常操作点17.6 m3/h的±100%范围波动下1号硝化釜热负荷及出口温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保持1号硝化釜温度为正常值,随着混酸流量的增大,硝化釜热负荷先增大后减小;保持硝化釜热负荷不变,随着混酸流量的增大,硝化釜温度先增大后减小。其中混酸流量值超过22.95 m3/h时,温度超过报警阈值60℃。  相似文献   

10.
介绍我公司一种铸钢裂纹焊接修复的新工艺,该工艺成功地解决了在用蒸压釜环及盖缘釜裂纹焊接修复的技术难题,从而延长了蒸压釜的使用寿命,具有广泛的实用意义。利用上述新工艺及成功经验,还使我公司压力容器产品的焊接工艺得到优化,显著提高了压力容器的产品焊接质量和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1.
蒸压釜是一种体积庞大、重量较重,采用快开门结构的大型压力容器,如果使用不当,极易发生运行事故。本文主要对近年来蒸压釜发生的事故进行了介绍,并对原因分析进行了总结,进而探讨我国在蒸压釜相关标准和规程中对安全联锁装置的要求,同时对釜体和釜盖的连接部件门轴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针对某超临界350MW火力发电机组出现低温再热蒸汽管道锅炉侧支管大范围偏离状态线的问题,采用现场测试结果结合管道应力计算的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恒力支吊架恒定度及载荷偏差过大,是造成管道偏离状态线的主要原因,并会引起锅炉接口推力及推力矩过大、甚至管道一次应力超标。提出了通过选配合适的恒力支吊架及合理的支吊架布置进行治理的解决方案,给解决此类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釜式反应器反应失控的温度与压力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釜式反应器因反应失控导致爆炸、火灾和有毒物料泄漏事故时有发生.对其反应失控内在规律的研究有助于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本文从事故案例中分析和总结了化工生产中反应失控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和事故特征.利用反应系统热量平衡原理和物料气-液相平衡原理,分别对间歇、半连续和连续式釜式反应器建立了反应失控所达到的最大温度和压力预测方法.结合釜式反应器的操作,应用此预测方法计算表明,半连续釜式反应器失控时继续加料,反应失控的绝热温升最大,连续和间歇釜式反应器次之,而半连续釜式反应器失控时停止加料绝热温升值较小;反应器内液体物料的蒸气压以比温升速度更大的速度上升.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某电厂1000MW超超临界锅炉运行中发生泄漏的水冷壁管,通过宏观检查、成分分析、性能试验、组织检查和微观形貌观察等方法,对水冷壁管开裂失效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发生泄漏和开裂的水冷壁管位于水冷壁集箱中间应力集中区域,运行中承受较大的结构应力,机组启停和负荷的变化,使该区域水冷壁管同时承受交变应力,随着机组运行,在管内壁萌生疲劳裂纹,并不断向外扩展,直至失效泄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蒸压釜铸钢釜环及盖缘啮合齿齿根裂纹焊接修复,介绍铸钢裂纹处理的具体工艺措施.  相似文献   

16.
1982年10月29日,北京市西郊烟灰制品厂生产灰砖用的一台容积为170米3的蒸压釜发生爆炸,死伤多人,直接经济损失34万元。 这天下午1点开始给一号蒸压釜送汽升压,两小时后釜内压力升到8公斤/厘米2即行保压(设计压力为10公斤力/厘米2)。在恒压运行中这台蒸压釜于17点5分突然爆炸,釜盖圈和无折边球形封头连接焊口全部开裂,直径2.8米、重约一吨的球形封头向斜上方飞出,击破厂房屋面板后落在天车上。蒸压釜内24,000块灰渣砖象霰弹一样从釜内飞出,最远达185米。釜前8辆钢轨运砖板车被冲出四五十米远。 事后经分析,这台蒸压釜在爆炸前正常运行,没有超…  相似文献   

17.
参考HG20582-1998《钢制化工容器强度计算规定》整体相连的齿啮式卡箍连接设计和计算。在蒸压釜的定期检验和制造过程监督检验中,最常见的缺陷为釜圈、釜盖的啮合齿根部出现裂纹,尤其是在用的管桩厂蒸压釜,裂纹沿齿根部多条或单条分布,最深达12mm。  相似文献   

18.
蒸压釜为低周疲劳压力容器,也是加气混凝土生产的关键设备,蒸压釜支座的安装直接影响蒸压釜的正常生产和使用安全。本文主要探讨蒸压釜支座安装对蒸压釜运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从制造、安装、结构特性、运行、检修等方面,对某电厂超超临界百万机组锅炉低温过热器进口集箱管接头角焊缝和鳍片焊缝多次出现的裂纹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结构特性和运行原因导致的管接头温差应力热疲劳,安装过程管接头鳍片焊缝焊接缺陷、焊接残余应力和应力集中,以及检修中鳍片处理质量不佳和多次返修造成的材质劣化等因素共同导致了管接头裂纹的产生和扩展。最后,提出了该问题的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20.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及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超临界水氧化法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废水处理方法。介绍了超临界水的性质、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的原理及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并对该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