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休养生息是立足我国现阶段严峻的环境形势,在总结我国环境保护发展实践、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新的发展和环境保护要求提出来的重要战略措施和部署。生态环境的休养生息是指为使生态系统始终保持良好的自我修复、自我净化功能,遵循生态系统的科学规律,停止过度的人为对重要生态系统的破坏活动,建立起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产业的退出机制,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控制在生态系统容量之内,最终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其核心是“生息”,即恢复和保持生态系统良好的自我修复、自我净化功能。  相似文献   

2.
<正>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是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由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承担赔偿责任,修复受损生态环境,有助于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困局,为损害环境的行为戴上"金箍"。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可以积极促进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生态环境修复等相关产业发展,有力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环境权益。  相似文献   

3.
<正>《方案》提出,从2018年1月1日起,在全国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通过全国试行,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修复的效率,将有效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困局,积极促进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生态环境修复等相关产业发展,有力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环境权益。《方案》提出,通过在全国范围内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进一步明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对"十三五"生态环境分区管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分析,对"十四五"生态环境管理的相关政策趋势做出了研判,即精细化管理、环境监管效率提升和生态环境安全将愈加受到重视。进而从以下方面展开思考并提出了建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中分区规划的科学性,提高环境监管效能;明确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严控开发强度;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提高生态环境安全管理的系统性;基于分区构建完备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治理的整体性和协同性。  相似文献   

5.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国家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之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加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本文按照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成果导向原则,进行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总体设计,明确了识别生态环境风险及成因、支撑流域区域水质目标管理、构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综合解决方案、推广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先进适用技术、创新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协调机制和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智慧决策平台六项重点任务,并提出了虚拟机构、实体运作的"1+X"模式和行政管理与技术管理高度融合的联合研究组织方式。目前,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启动会已经召开,联合研究一期项目(涉及水质目标管理、综合解决方案和智慧决策平台)已经启动,联合研究的58个驻点工作组已经完成与地方的需求对接和方案编制,以水专项支撑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推荐技术手册(第一册)和"三磷"综合整治技术为代表的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形成初步成果,长江保护修复智慧决策平台"智汇长江"正在加快搭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正在从设计迈向现实。  相似文献   

6.
当前长江生态环境主要问题与修复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十年来,长江流域治理和开发取得了巨大成绩,同时也对河流造成了趋势性的改变,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当前生态环境状态主要是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等人类活动改变了河流自然属性、降低了环境容量。作为长江保护的重点,生态环境修复必须抓住重点,要避免造成新的破坏。提出以"水资源工程"重新定位上游大型水电工程,修复河流水文状态;"水库挖泥"消除淤积,修复河流物质通量;增加"引清水入洞庭",提高洞庭湖环境容量;加强长江中下游河道维护和分蓄洪区建设,提高防洪能力;以"调峰调能"定位梯级发电,捆绑开发水库水面光伏电力,降低水库群热效应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生态修复是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和改善的重要活动。目前环境科学领域研究过程中不断将生态修复与其他相近概念进行混用,造成生态修复研究的主题不明确,难以将其研究成果直接运用或指导法学领域的研究。生态修复仅仅停留于自然科学研究层面,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法学理论研究,生态修复的法治建设也相对落后。这并不利于生态修复研究的发展,也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而生态修复的法治建设必须首先确立生态修复的法律定义。本文一方面以区别生态修复及其相近概念为主要切入点.深入剖析生态修复的本质,以期得出正确的生态修复含义;另一方面从实证角度选取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为考察对象,研究实践中生态修复的具体模式和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生态修复是指在人工主导下生态环境破坏方对生态环境本身予以修复,并且对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受损方环境权益以及生存和发展权予以赔偿和补偿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浅析生态修复的法律定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修复是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和改善的重要活动。目前环境科学领域研究过程中不断将生态修复与其他相近概念进行混用,造成生态修复研究的主题不明确,难以将其研究成果直接运用或指导法学领域的研究。生态修复仅仅停留于自然科学研究层面,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法学理论研究,生态修复的法治建设也相对落后。这并不利于生态修复研究的发展,也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而生态修复的法治建设必须首先确立生态修复的法律定义。本文一方面以区别生态修复及其相近概念为主要切入点,深入剖析生态修复的本质,以期得出正确的生态修复含义;另一方面从实证角度选取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为考察对象,研究实践中生态修复的具体模式和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生态修复是指在人工主导下生态环境破坏方对生态环境本身予以修复,并且对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受损方环境权益以及生存和发展权予以赔偿和补偿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傅锦洪  安家缘 《环境》2020,(1):40-41
正良好生态环境是一个城市的亮丽名片,也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茂名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把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修复摆在压倒性位置,全力补齐生态短板,形成了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协同并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同志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了系统阐述,鲜明提出"让透支的资源环境逐步休养生息"。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新时期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资源环境问题说到底是自然生态系统问题。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就是充分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给自然生态以必要的人文关怀和时间空间,使自然生产力逐步得以恢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  相似文献   

11.
实践     
<正>青海创设生态环境司法"青海模式"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按照审判体系专门化要求,在集中管辖基础上,推进生态环境审判体制机制改革,构建起生态环境诉讼服务网络。积极探索限期修复、补种复绿、增殖放流、劳务代偿、第三方治理和监督等方式。利用少数民族习惯法的适用价值,助推生态环境司法。针对三江源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实际,把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有机  相似文献   

12.
水环境规划保证江河湖泊休养生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5月18日,国家环保总局周生贤局长在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让松花江休养生息.近日,周生贤局长又撰文"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系统阐述了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科学内涵、重大意义、基本原则和主要对策,提出了我国水环境保护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3.
正2020年伊始,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犹如按下了暂停键,一时间社交隔离、生产放缓、消费停滞……伴随着人类生态足迹的缩小,地球进入难得的修复(restore)模式,得以在多年的重压之下休养生息;与此同时,放慢的脚步和更多的独处,让我们有机会去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14.
我国“十四五”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四五"时期,我国的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不仅历史遗留土地污染问题的解决仍需大量的投入,而且新的土壤环境污染问题和需求仍将不断涌现。建议从健全土壤生态环境可持续风险管控体系、构建土壤生态健康评估与考核指标体系、创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产业模式、提升国家土壤环境监管信息平台支撑体系、加大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科技研发力度、加强"一带一路"土壤环境保护等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入手,推进"十四五"期间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5.
《"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首次提出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指标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这是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突破,为有效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提供了一套新的制度安排。"十三五"生态环境空间治理的重点任务包括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划、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动"多规合一"、推动区域绿色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分区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与修复。为推进"十三五"生态环境空间治理,应做好技术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在实施层面日益常态化,立法应被提上日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立法需要秉持本土化思维与系统观念对传统法学理论进行适度纠偏。在法律位阶与立法模式上,应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专门法律对其予以系统规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立法应正本清源,将生态环境修复作为立法的本位。为避免实践产生误解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所确立的生态环境损害修复和赔偿责任相对应,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立法宜采取“生态环境损害修复与赔偿法”的名称,并重点就损害判定等实体性问题的类型化和标准化、行政机关权责的厘清、索赔和修复流程的规范化以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与相关制度和改革的有序衔接四类问题做出规定。  相似文献   

17.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如何立法是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法制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立法实践情况,比较分析了基本法统一规定模式、单行法分散规定模式、环境法典专章规定模式、民法典生态化模式、单独立法模式这五种立法模式的特点和利弊,最终结合我国立法传统和相关实际,认为制定一部综合性的"生态环境损害修复与赔偿法"更符合当下环境法治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聂志勇 《环境保护科学》2011,37(4):26-28,72
阐述了"休养生息"含义,在研究浑河城区段特征基础上,探讨了通过污水处理厂建设、管网建设、支流河整治、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生态护坡等措施,缓解城市活动对浑河环境的负担,达到浑河水系"休养生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正>2019年12月底,生态环境部陆续公布了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行动中多个地方整改案例。通过一年左右的整改,广州潮汕练江流域实现污水变清、钢城马鞍山沿江生态得到修复、重庆缙云山自然保护区重现绿色。2019年,土壤污染防治法等生态环境领域多部法律法规的出台、修订和实施,使得生态环境领域监  相似文献   

20.
正为深入贯彻习近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发挥学术期刊快速传播科研成果、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的作用,积极宣传和报道京津冀地区环境空气质量改善、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及其研究成果,作为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优秀学术期刊、中国百强报刊,《环境科学研究》拟从2019年起开设"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三个专栏,并聘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