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MINTEQA 程序计算出在无机离子SO2-4 存在下,轻(La)、中(Gd)、重(Y)3 种稀土元素在溶液中的形态分布.研究了在水培条件下SO2-4 对3种稀土元素在小麦幼苗根、茎和叶部的积累规律.热力学实验表明,小麦幼苗在加SO2-4 的稀土元素溶液中培养30d 后,小麦根部对La、Gd 的积累受抑制,而对Y的积累却明显提高;加入SO2-4 后茎叶部对La、Y积累值改变不明显,但对Gd的积累有所增加.生长动态实验表明,在SO2-4 存在下,小麦幼苗根部对稀土的积累随时间增加而增加,其积累值符合线性递增函数方程,相关系数r> 0.94;而茎叶部最初积累能力较强,SO2-4 的加入对小麦植株动态吸收稀土规律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人发中微量元素的正常含量对于环境监测和评价、疾病的诊断及法医学都有重要意义。本文报导了邯郸市215例健康人(排除职业及环境污染的影响)的测定结果,并对本地区发铁、发镍的正常含量及有关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同时同国内外的报导资料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3.
液膜分离在造纸黑液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液膜分离在造纸黑液治理中的应用潘碌亭朱亦仁(阜阳师范学院化学系,阜阳236032)吴成康(阜阳师范学院科技处)关键词液膜法;黑液;木质素.1前言目前,我国造纸工业普遍采用碱法制浆,而蒸煮制浆过程中产生的黑液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无机物,COD值很高,黑液...  相似文献   

4.
利用改进铁氧体法,石灰乳做中和剂,实验研究了不同FeCl3/FeSO4初始浓度、pH值、FeCl,及FeSO4加入量(Fe^3+/Mn^+比值)、温度、反应时间等条件下,城市污泥用乙酸-双氧水淋溶处理液中铜、锌、铬、镍、镉、铅去除率。结果表明:在pH为9、反应温度为室温、反应时间为1h、FeCl,和FeSO4初始浓度分别为0.1mol/L和0.05mol/L;Fe^3+/Mn^+(Cu,Zn,Ni,Cr,Cd,Pd离子总和)=10的最佳工艺条件下,铜、锌、铬、镍、镉、铅去除率为94%,98%,86%,92%,89%,99%;处理后的液体中铜、锌、铬、镍、镉、铅含量达到安全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5.
镍对纤维藻(Ankistrodesmus.sp.)毒性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重金属镍对一种淡水绿藻──纤维藻(Ankistrodesmus.sp.)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纤维藻对镍毒作用反应敏感.镍对纤维藻的半数有效浓度96EC50为0.33μg/mL镍,当镍浓度≥0.4μg/mL时,纤维藻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生长滞期延长,光合作用受阻,细胞膜透性增加.当镍浓度为3.2μg/mL时,其蛋白质氨基酸含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稀土元素镧(La)对金鱼藻(Ceratophylumdemersum)叶绿素总量、抗坏血酸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等代谢指标和细胞叶绿体亚显微结构的影响,以及金鱼藻对镧的吸收积累作用.结果表明,短期内低浓度(2—110mg/L)的镧对金鱼藻生长有一定刺激促进作用,但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及处理浓度的提高,抑制作用明显增强,并破坏细胞叶绿体结构;金鱼藻对镧有较强的吸收积累能力  相似文献   

7.
燃煤过程中微量元素的分布及逸散规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在采用仪器中子活化(INAA)和原子吸收法系统测定炉前煤,人工灰化灰,飞灰,底灰中微量元素浓度的基础上,通过对微量元素质量平衡率的计算,进一步研究了燃煤过程中微量元素的分布分配状况和逸散规律,依逸散程度将微量元素分为四类,同时指出某些有毒元素如Hg,Se,Mo,Cu,Pb等散失量较大,值得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8.
共生矿石生产电解镍/铜的生命周期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运用生命周期评价LCA(Life cycle assessment)方法,对用镍铜共生矿石生产电解镍和铜过程的环境协调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了镍、铜生产过程中各工序的环境负荷.提出了以冶金过程的反应热为依据对共生产品进行环境负荷分配的方法,并与按质量分配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镍的环境负荷明显大于铜的环境负荷,以反应热为依据分配冶金共生过程的环境负荷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畜禽养殖场排放的污染物越来越严重地污染环境,同时由于畜禽养殖的饲料中需要掺入畜禽所需微量元素铬,具有较大的污染隐患。本研究发现畜禽养殖废水是农村溪流铬污染的重要来源;在南山溪中,T—Cr浓度符合C=0.74Coe^-0.1205t(R^2=0.7366)规律衰减变化,Cr(Ⅵ)浓度符合C=0.806Coe^-0.1345t(R^2=0.5927)规律衰减变化;水体中Cr(Ⅵ)与T—Cr含量的关系较为显著(R^2为0.7188),水体T—Cr含量与底质T—Cr含量的相关性较差(R^2为0.1839)。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畜禽养殖场排放的污染物越来越严重地污染环境,同时由于畜禽养殖的饲料中需要掺入畜禽所需微量元素铬,具有较大的污染隐患。本研究发现畜禽养殖废水是农村溪流铬污染的重要来源;在南山溪中,T—Cr浓度符合C=0.74Coe^-0.1205t(R^2=0.7366)规律衰减变化,Cr(Ⅵ)浓度符合C=0.806Coe^-0.1345t(R^2=0.5927)规律衰减变化;水体中Cr(Ⅵ)与T—Cr含量的关系较为显著(R^2为0.7188),水体T—Cr含量与底质T—Cr含量的相关性较差(R^2为0.1839)。  相似文献   

11.
稀土元素镧在底泥及底栖生物螺蛳中的积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140La放射示踪技术,研究了稀土元素镧(La)在底泥及底栖生物螺蛳(梨形环棱螺,Belamyapurificata)中的分布和积累作用。结果表明,稀土元素镧在底泥中较易积累,并主要以碳酸盐结合态(36%左右)、铁锰结合态(26%左右)及有机结合态(14%左右)形态存在;螺蛳对镧也有一定的富集能力,其各部位镧的积累量依次为:内脏囊>螺壳>头足部;高浓度(10mg/L)处理组底泥及螺蛳中镧的积累量明显高于低浓度(2mg/L)处理组,但富集能力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2.
魏玮  李平  周志高  王兴祥  丁昌峰 《环境科学》2023,44(2):1003-1011
为明确作物对几种常见外源硒肥的吸收利用差异,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硒肥(硒酸钾、亚硒酸钾、 EDTA螯合硒、硒矿粉、粉煤灰和富硒秸秆)在土壤中的有效性变化及其对小麦生长和硒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外源硒进入土壤后有效性的变化规律不同,硒酸盐、亚硒酸盐和EDTA螯合硒处理土壤有效硒比例显著高于对照(CK)处理,其它处理和CK处理无显著差异.小麦生育前期,硒酸盐、亚硒酸盐和硒矿粉处理土壤有效硒比例逐渐降低,至生育后期则趋于稳定,其他外源硒处理土壤有效硒比例则呈现先下降再升高的动态变化.土壤有效硒含量显著影响小麦硒吸收,两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施用硒酸盐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和叶生物量,但其它硒肥对小麦生长无显著影响.小麦对不同外源硒的累积能力顺序为:硒酸盐>亚硒酸盐和EDTA螯合硒>硒矿粉、粉煤灰和富硒秸秆,施用硒矿粉、粉煤灰和富硒秸秆处理与CK处理无显著差异.施用硒酸盐后硒更易向茎、叶转运富集,而施用亚硒酸盐和EDTA螯合硒后硒更易向籽粒转运累积.  相似文献   

13.
硒对镰刀菌毒素毒性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动物试验确定硒(Ⅳ)对镰刀菌中一种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毒素的毒性有抑制作用。用人胚软骨细胞实验也初步观察到相似的结果,对该菌属代谢物之一镰刀菌酸与硒的化学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硒对水稻吸收积累和转运锰、铁、磷和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莹  黄益宗  黄艳超  刘云霞  梁建宏 《环境科学》2013,34(10):4119-4125
采用土壤盆栽法研究硒对水稻吸收积累和转运锰、铁、磷和硒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添加Se可导致水稻铁膜、根系、茎叶、谷壳和糙米中Se含量显著提高,水稻茎叶、谷壳和糙米中Mn含量显著降低.当土壤添加0.5 mg·kg-1Se和1.0mg·kg-1Se时,水稻茎叶Mn含量分别比对照处理降低32.2%和35.0%,谷壳Mn含量分别降低22.0%和42.6%,糙米Mn含量分别降低27.5%和28.5%.Se对水稻各部位的P和Fe(除谷壳外)含量影响不大.土壤添加Se对水稻铁膜、根系、茎叶和谷壳向糙米转运P和Fe的影响均不显著,但Se添加可以显著地降低水稻铁膜和根系向糙米中转运Mn的能力.与对照相比,土壤添加1.0 mg·kg-1Se导致Mn由铁膜和根系向糙米中的转运系数分别降低38.9%和37.9%.添加Se对水稻铁膜、根系、茎叶、谷壳和糙米中Mn、Fe、P和Se的分配比率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暗示可通过土壤添加Se来减少水稻对Mn的吸收积累和转运,从而降低Mn通过食物链途径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一种低成本、高效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的复合材料(ZVI-SM)并应用于铜、钴、镍、铬污染土壤的修复。采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金属吸附实验等方法,考察了不同碳化温度下制备的生物炭前驱体和生物炭复合材料对复合重金属污染修复的影响及去除作用机制。其中,吸附-还原后形成的FeCr2O4极大地降低了铬的毒性,同时提高了铜、钴、镍的去除率。Fe0的引入既提高了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吸附量,又解决了Cr(Ⅵ)毒性的问题;XPS的结果进一步阐明了生物炭可以作为电子传递介质,通过表面官能团得失电子与Fe0间形成强相互作用,增强了复合材料对多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除ZVI-SM500外,ZVI-SM100、300、400、700 4种材料对于铜、钴、镍、铬的去除率要远高于商用纳米Fe0和单纯的生物炭材料,表现为对铬和铜有较强的亲和力和反应性,均能在5 min内完全去除铜和铬,钴和镍也能在180 min内达到80%以上的去除率。在反应过程中存在显著的离子竞争效应:铬≥铜>钴>镍,这与金属离子的标准还原电位大小的趋势一致。土壤修复实验表明:ZNI-SM300用于污染土壤的修复,15 d后,Cr(Ⅵ)含量从480 mg/kg降至0.52 mg/kg,水溶态Cr总量从500 mg/kg降至1.2 mg/kg,两者的固定化效率均达到99%以上,并能达到完全去除水溶态的铜、钴、镍、Cr(Ⅵ)的效果。因此,以SM300为载体的纳米零价铁可作为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6.
公路沿线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用HNO3-HF-HClO4消解土壤样品,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山东范县等五个地方的公路沿线土壤样品中重金属Pb、Cr、Zn、Fe、Cd、Ni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并对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存在方式进行了研究,反映出公路沿线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积累情况。由测定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中铁含量较高,其余各重金属含量均很低,土壤基本没受污染。  相似文献   

17.
王潇  张震  朱江  宋贺  董召荣 《地球与环境》2019,47(3):336-344
通过对青阳县富硒土壤中各形态硒的含量及种植水稻中硒的含量测定,研究青阳县富硒土壤中各形态硒的赋存分布特征,探讨水稻中硒含量及分布特点,同时对土壤中各形态的硒与水稻中硒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青阳县富硒土壤中各形态硒的含量差异较大,其中强有机结合态、腐殖酸态和残渣态的硒,含量较高,占到总量的10%以上;而水溶态、离子态、铁锰态、碳酸盐态的硒含量较低,占总量比例皆低于5%;研究区水稻籽粒中硒的含量均值为0. 063 8 mg/kg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 032 mg/kg,达到了国家富硒水稻的标准;水稻对土壤中硒的富集利用与土壤中硒的形态关系密切,当地土壤中水溶态和腐殖酸态的硒与水稻中硒的含量呈显著相关,而其它形态的硒相关性不明显,说明水稻吸收利用的主要是土壤中水溶态与腐殖酸态的硒。据此可以通过施加有机生物质的生产措施,增大土壤腐殖酸态硒的含量,提高土壤中有效硒的供给含量,以有利于水稻对土壤中硒的吸收富集,提高水稻中硒的含量。  相似文献   

18.
采用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技术,以镍,铁,钼,不锈钢4种材料作为电极,分别在有平行磁场和无平行磁场的条件下,考察了不同电极材料对亚甲基蓝降解率和能量利用率的影响.实验中发现电极材料的不同会影响亚甲基蓝的降解效果,其中镍电极在处理8min后亚甲基蓝降解率可达99%,降解效果最好,电极材料还会影响平行磁场对亚甲基蓝降解的促进效果,铁和镍电极的能量利用率相比无磁场时提高了约20%,而钼和不锈钢只有5%~10%.通过研究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的产生机理和二次电子发射原理,发现这些差异是由电极材料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和磁导率的不同导致的,4种材料中铁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最大,电子雪崩过程中产生的高能电子更多,因此降解效果最好,铁和镍的磁导率最大,放电空间内的磁感应强度更高,因此平行磁场对亚甲基蓝降解率和能量利用率的提升更大.  相似文献   

19.
基于现场踏勘、人员访谈和资料收集,采用内梅罗指数法对深圳市现存24座简易垃圾填埋场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对其特征污染指标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土壤超标污染指标5种,包括镉和砷2种中度污染指标,污染指数分别为2.970和2.141,钒、镍和铅3种轻度污染指标,污染指数在1.348~1.777之间;地下水超标污染...  相似文献   

20.
陕西西部某工业园区采暖期大气降尘重金属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解陕西省某工业园区采暖期大气降尘重金属元素特征,于2012年11月20日至2013年3月20日,通过被动采样的方式,采集该区域采暖期的大气降尘样品,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重金属元素Cu、Pb、Zn、Cd、Ni、Cr和Fe的含量,并分别计算各元素采暖期的日沉降通量和富集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采暖期大气降尘量普遍较高,并且受园区人为污染源和道路扬尘影响明显;大气降尘中重金属含量分布不均,位于园区内部点位的重金属含量明显大于上风向点位和对照点;各元素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其中,Fe的含量远高于其他6种元素,Pb、Zn含量次之,Cu、Cd、Ni、Cr的含量较小;从采暖期日沉降通量来看,Fe、Zn、Pb的沉降通量较大,Cu、Cr、Ni、Cd的沉降通量较小.而根据富集因子分析结果可知,Zn、Pb、Cu、Cd主要来自人为源,Fe、Cr、Ni与当地的自然地质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