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公转铁"促进大气污染治理已经成为国家的政治决策,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成为与能源、产业并重的三大结构治污新"药方"。2017年天津港等环渤海港口煤炭集港"公转铁"和国三柴油车限行等政策开始实施;2017年10月起,京西北延庆过境6轴及以上运煤大货车流量减少了50%以上。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每日仍有近3000辆大货车过境,运输效能低下,对北京市和京津冀地区运输沿途的大气环境和交通造成较大压力。经调查和初步分析,唐山市煤炭跨省调入是造成京津冀地区煤炭公路运输量依然较大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提出建议:在巩固重点行业港口"公转铁"的基础上,开展煤炭调入重点城市"公转铁"。以唐山市为重点,推动唐山市消费煤炭调入运输"公转铁",提高京津冀区域煤炭铁路运输比例,从而进一步减少京津冀地区运煤大货车污染排放、提高区域货物运输效率。  相似文献   

2.
中国煤炭资源的流动格局及流场规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鉴于社会经济和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煤炭运输历来为政府所关注,探讨其流场规律有助于认识中国能源供需格局和区域经济联系。从省区和地市角度,剖析中国煤炭资源的汇源格局及演变特征,分析表明:源流区早期集中在华北,目前略向中西部转移,形成中部供应区,山西成为全国源流中心;北方沿海是主要汇流区,目前向东南沿海延伸,形成东部调入区。同时,分析煤炭流场的空间特征,界定主要集散场及等级体系,认为:扩散中心多分布在华北,目前向西部延伸,大型扩散场形成于北方;集聚中心早期多分布在北方沿海,目前向东南沿海延伸,以港口、工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为主。然后,全面解析煤炭资源的流动路径,连接港口的铁路成为主通道,下水港多分布在北方沿海和长江,接卸港多分布在东南沿海。  相似文献   

3.
成渝地区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经济区域,如何在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有效控制碳排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成渝地区各市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从自然-社会二元系统视角对其碳足迹进行测算和分析,探索碳足迹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实现“碳达峰”提供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二元视角的碳足迹测算;2)通过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方法综合分析碳足迹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3)基于改进Kaya模型的碳足迹分解与影响因素分析。本文旨在揭示成渝地区碳足迹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找出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所在,为制定区域差别化的碳减排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船舶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在给贸易运输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区域空气质量改善带来巨大压力。当前,船舶港口污染呈明显的区域性。研究结果显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长江等沿海沿江地区,船舶港口排放已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我国船舶港口污染防治,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构建绿色航运体系。船舶港口排放已成为重要的排放源之一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  相似文献   

5.
毕经宝 《环境保护》1992,(5):44-45,9
目前,国内外港口煤尘控制均以湿法除尘为主要手段.但由于近年来城市用水日趋紧张,缺水问题愈来愈严重,因而各煤炭运输港口对防尘水源开发问题十分重视.一、煤炭运输港口概况煤炭运输港,分为输出港、输入港和中转港,为比较详细的分析港口情况,这里以全世界最大的煤炭输出港——秦皇岛港为例,来阐述港口煤炭运输概况.1. 港口装卸工艺一般煤炭输出港采用车-船直取线和取-装线两条生产线,火车重车经过翻车机(铰笼卸车机)卸煤后经过皮带机可直接上船,也可进入煤堆堆垛,煤垛煤炭经过取料系统装船.其装卸工艺为:  相似文献   

6.
作为全球煤炭消费和碳排放最大的国家,中国煤炭消费的演变趋势及其驱动机制,一直是科研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比较关注的议题。以2013年中国煤炭消费总量28亿tce为关键时间节点,对比分析煤炭消费动力机制的差异性。通过分别构建侧重供给侧分析的LMDI模型和侧重需求侧分析的IO-SDA模型,以期揭示中国煤炭消费的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供给端的因素分解分析,中国的煤炭消费主要由经济增长效应、能源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共同驱动。2013年以来的GDP增速放缓、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深度调整,以及能源消费强度的持续降低是煤炭消费总量下降的关键所在。(2)基于需求侧的结构分解分析,中国的煤炭消费主要由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出口和城镇居民消费所影响。出口紧随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煤炭消费增长的两大需求端驱动因素,但是,由出口诱发的煤炭消费量在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达到阶段性峰值。城镇居民消费在2017年超越出口,成为当前煤炭消费增长的第二大需求端驱动因素。(3)基于最终需求视角,分行业煤炭消费呈现出由“出口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再到城镇居民消费”拉动的变化特征,同时,行业发展的煤炭资源依赖性逐步降低。  相似文献   

7.
厘清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对促进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通过构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分析了京津冀地区2000年、 2010年和2020年生态系统健康时空演变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识别了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自然健康指数整体上为上升趋势,北部和西部区县优于东南部区县;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指数整体上为下降趋势,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呈现先上升再下降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大城市的中心城区生态健康水平较低,燕山和太行山区以及环渤海区县,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较高;研究期内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健康的空间格局保持相对稳定,热点区及次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冀北山地和太行山区,冷点区及次冷点区主要分布在东南平原区和部分大城市周边地区.人口密度、年均气温、人均耕地面积和城镇化水平为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健康的主导因子,均与其呈现负相关驱动特征.  相似文献   

8.
基于1990-2016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场理论研究世界煤炭资源流动的时空格局变化及其成因,揭示近30年来世界煤炭资源的流动状态及其演变过程。研究结果显示:(1)2016年世界煤炭的输出总量达12.25亿t,比1990年增加了10.13亿t,年均增长6.98%,其中澳大利亚、印尼和俄罗斯等是主要的煤炭输出国,印度、日本、中国和韩国是主要的煤炭输入国;(2)以场理论的位势、流场分布、流动迹线角度分析,世界煤炭资源的流动以北美洲、中南美洲和非洲为源流场,以欧洲及欧亚大陆、中东和亚太为汇流场,在澳大利亚—东亚、印尼—东亚/印度之间形成主要运输航线;(3)资源空间分布、供需匹配程度、空间距离、市场因素和国家政策等是煤炭资源流动的主要动因。研究发现:虽然中国煤炭储量丰富,但是煤炭消费数量庞大,仅可维持72年,必须重视煤炭的进口和储备工作。该研究对于中国科学制定产业政策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我国煤炭资源开采与转运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煤炭生产地与消费地呈逆向分布,形成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全国煤炭输送总体格局。但是由于国家长期实行无偿调拨和煤炭低价政策,煤炭生产地区在当地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却并没有得到快速增长,因此难以承担生态环境恢复的重任。煤炭开采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应作为"区域性"问题,其生态恢复费用应由产地和消费地共同承担。所以,制定合理的自然资源价格政策和区域生态补偿政策是改善这些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我国区域闭合性煤炭流的时空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煤炭的闭合性流动反映了区域自身内部或区域之间能源经济的交互影响。利用0-1线性规划对我国8区域煤炭运输的物质流矩阵作了两个层级的分解,通过两个层级的子矩阵找出了我国1998—2007年最大两个层级的闭合性煤炭流动,并从时间和空间呈现的特征作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无论是第一层级的闭合性煤炭流还是第二层级的闭合性煤炭流,短期内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表明我国区域的资源格局以及用煤供给需求在短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②1998—2003年空间流动的界限分明,第一层级均为区域自身的内部流动,第二层级均为区域之间的闭合性流动。从2004年开始空间流动界限不再分明,根据第一层级的空间特征显示,我国最大的闭合性煤炭流不仅仅出现在区域内部,也出现在区域之间,表明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能源经济联系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豆压榨企业空间格局及其演变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肉蛋奶的消费需求逐年增长,致使作为主要饲料蛋白原料的豆粕需求也不断增加。而豆粕是大豆压榨行业的主要产品,因此,大豆生产、大豆压榨、饲料生产和畜禽养殖组成了一个密切关联的产业系统,大豆原料生产与供给区分布、饲料生产和畜禽养殖业布局又会对大豆压榨行业空间格局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以大豆压榨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产业链视角,运用平均最近邻分析、核密度分析方法,研究了1996-2016年间中国大豆压榨企业的空间格局演变规律与集聚特征,然后构建了条件Logit模型探讨影响中国大豆压榨企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大豆压榨企业空间集聚程度较高,自1996年以来,经历了从大豆主产区向沿海港口城市集聚再沿长江、哈大铁路、陇海铁路等交通运输线路扩散的演化特点。各地原料资源禀赋、运费成本、市场规模与潜力、集聚经济以及政府政策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中国大豆压榨企业的空间格局,并且不同时期影响大豆压榨企业空间格局的因素显著性及强度都会有所变化。2000-2005年原料资源禀赋、运输成本、豆粕市场规模以及集聚经济发挥着较大作用;2006-2010年间集聚经济和政府政策共同主导了大豆压榨企业的区位决策;2010年以后市场潜力与集聚不经济则表现出更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港口区域排放已成为影响中国沿海港口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港口低排区规划是控制港口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国港口污染治理起步较晚,但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为全面推进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设立港口“低排区”已经成为部分国家和地区用于解决港口空气污染问题的新兴手段和重要措施。以深圳港为例,港口区域排放已成为当地重要的大气污染源,该港口的各类污染源的影响从大至小依次为远洋船舶、运输车辆、内河船舶、作业机械,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污染排放。通过计算污染物排放的PM2.5当量,可以看出港口低排区方案实施后是所要求减排量的1.2倍。虽然目前中国港口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加强区域合作和政策支持以进一步推动港口污染控制。同时,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港口低排区方面的管理经验也值得借鉴,以利于港口污染控制方案的落实。  相似文献   

13.
基于AIS数据的中国沿海集装箱港口碳排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精确有效地测量船舶在港碳排放,提出了一种基于海量船舶AIS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航行轨迹数据的港口碳排放计算框架,并结合上市港务公司经营数据,估算港口碳排放承担能力.以中国11个沿海主要集装箱港口为例,采用2018年全球4280艘集装箱船的AIS轨迹全年数据计算碳排放社会成本.结果显示:中国沿海集装箱港口碳排放量与船舶抵港艘次整体呈正相关,上海港是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口,2018年其港口CO2排放量最高,为69.3万t;船舶靠港作业时,在泊和锚泊状态CO2的排放比例较高,占碳排放比例的65.8%;从CO2排放社会成本来看,上海港域内的船舶碳排放社会成本最高,2018年需要支付2459.6万元,从承担碳排放社会成本的能力来看,连云港压力较大,每亿营业收入需要承担碳排放社会成本24.46万元.  相似文献   

14.
全球液化石油气运输网络贸易社区特征及其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澎  程诗奋  陈闪闪  陆锋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11):2687-2695
液化石油气在全球清洁能源消耗市场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其通过船舶在不同港口之间进行运输,而港口之间通过局部密集的运输关系,形成了联系极为紧密的贸易社区。采用复杂网络社区探测方法,基于2013—2017年全球液化石油气船舶轨迹大数据构建运输网络,并对其贸易社区特征及其演化趋势开展分析。结果表明:(1)液化石油气(Liquefied Petroleum Gas,LPG)贸易社区内的港口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不同社区内的枢纽港口联系也日益紧密;(2)各个贸易社区的规模呈现出增长趋势,且同一社区内的港口在地理空间上变得更为集聚;(3)亚太地区、中东、西北欧和地中海地区形成的社区在全球LPG贸易中一直保持着重要地位,而随着时间推移,美洲社区已逐渐从一个相对孤立的社区发展成为与其他社区存在紧密联系的社区。  相似文献   

15.
我国沿海城市体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人类的经济活动一直与河海和港口休戚相关,河海有舟楫之便,港口成为物资集散地,自然成为物资流通和集散的场所。尤其在现代,港口既是现代化运输业的中心环节,又是地区经济腾飞的重要因素,已成为港口腹地经济发展极核和有力支柱。港口与城市,不仅把生产和流通有机组合起来,而且对于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把局部地区和全  相似文献   

16.
选取灵活的单区域模型,运用实物产值比计算方法,选取日本为进口代表国并结合进口国GDP排放强度的修正方法,针对加工贸易产品占我国外贸总额约50%的特点,改进现有内涵排放测算方法.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出口产品内涵排放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呈现碳排放与出口额脱钩的现象,进口产品内涵排放占比全国碳排放的比重维持在3~5%左右,“十二五”期间净出口内涵排放的总量和占比比“十一五”期间都有所降低,显示我国出口贸易政策调整作用正在显现.需要不断坚持优化进出口政策,尽早实现我国进出口产品内涵排放之间的平衡.投资增速的快速下降已经开始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但中国未来需要进一步加速最终消费的增长以弥补投资下降所带来的需求不足,并鼓励服务业需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中国虚拟水国际贸易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引入虚拟水和虚拟水贸易的概念,基于投入产出方法,对中国虚拟水贸易进行研究分析。选取2002年、2005年和2007年相关数据,计算中国17个行业及全国的虚拟水进出口量,分析中国虚拟水进出口情况,指出中国是一个虚拟水净出口国,并且虚拟水净出口量始终处于增长状态,主要出口到美洲、欧洲和亚洲。在中国虚拟水贸易中,对虚拟水净出口贡献较大的行业为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纺织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和农业,而对虚拟水净进口有贡献的行业为能源行业、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由于净出口行业基本上为耗水量比较大的行业,净进口行业耗水量相对较小,这就导致了中国虚拟水始终处于净出口状态。这些都为行业战略调整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外来海洋有害生物入侵性传播已成为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四大威胁之一,船舶压舱水是造成外来海洋有害生物入侵性传播的最主要途径。本文基于国家交通运输部和国家海关总署公开发布的外贸航运及商品进出口信息,分析了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外贸货物装载量与入境船舶压舱水输入量的相关性,依此建立了中国港口入境船舶压舱水输入总量估算模型。结果表明:经由全球各港口输入到我国的入境船舶压舱水年排放量已超过2.67亿t,对我国港口海域的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本文不仅为外来海洋生物入侵风险评估和风险区划提供了背景信息估算方法,同时也为我国外来海洋生物入侵风险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渤海湾岸线变化(2003—2011年)对近岸海域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研究渤海湾岸线对近岸海域水质的影响,本研究首先阐述了2003、2010和2011年的渤海湾海岸线变迁情况,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由岸线变迁引起的渤海湾水动力条件的变化情况,之后应用综合污染指数法筛选出渤海湾近岸海域的2003、2010、2011年的主要污染指标,并探讨了因岸线变化引起的渤海湾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标污染范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2003年相比,2010年渤海湾的各个港口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扩张,部分滩涂地区变成陆地;渤海湾余流场的主要变化是天津港北部存在的逆时针余流消失,天津港南部至黄骅港北部间的逆时针沿岸余流有所减小;渤海湾2003、2010和2011的水质的主要污染指标为营养盐类、重金属类的Zn和Pb;渤海湾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标的污染范围有所扩大,污染物高值区有向渤海湾东北海域扩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