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佛罗里达湾(亚热带环境,有机质具有多种来源)进行的三维有机地球化学调查表明,浅水碳酸盐沉积物具有生烃潜力,有多种生物化学源对有机沉积物起作用。沉积物中的有机碳(TOC)平均含量约为1‰。在佛罗里达湾,以海相为主区域内沉积物中可抽提的有机质(EOM)和烃类的浓度稍高,有机碳的浓度稍低。横穿佛罗里达湾,烃分布(为有机质类型的函数)也发生了变化。以陆相为主区域内沉积物中的C_(15+)正烷烃,显示了双峰模式,以C_(27)或C_(29)以及C_(18)具极大值,在C_(21)—C_(31)范围内具有明显的奇或偶碳数优势。相反,以海相为主区域内沉积物中的C_(15+)正烷烃,以C_(17)或C_(18)以及C_(23)或C_(24)具极大值。随着沉积物所处深度的加大,TOC减少,而EOM和烃含量增高。总沉积物和单个碳酸盐样品的湿法热解和干法热解,形成了一套新的正烷烃,它具有偶碳数优势,C_(22)达到最大值。两类热解产物——EOM和烃的产额相似,比原地EOM和烃的产额大6—8倍。在低能量、浅水环境中沉积的碳酸盐沉积物,是良好的潜在生油岩。  相似文献   

2.
在西西里岛东南部的拉古萨盆地中,被认为是主要生油岩的诺托组(上三叠统)和斯特雷佩诺萨组(下里阿斯统),是由毫米级至米级的粘土岩、泥灰岩和碳酸盐岩组成的。 除描述了沉积学特征和矿物学特征外,还描述了有机质的特征。采用生油岩评价技术和离析的干酪根,分析了未成熟样品中的有机质。就总有机碳(TOC)来说,最富含有机碳的沉积物(TOC>3%)通常是粘土。然而,所有岩石类型的氢指数(HI)非常高(HI达900)。干酪根的H/C原子比在1.2—1.6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干酪根的O/C原子比的分布范围相当大,确定两极干酪根的成分是可能的。用OPTIM法计算了每个极的典型有机样品的裂解动力学参数。 根据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测结果,讨论了典型沉积物,尤其是纹层岩中有机质含量与性质的变化。提出了一种确定古环境的方法,概述了最有利于有机质富集的条仵。一般的环境是局部坍塌的三叠纪碳酸盐台地。生油潜力最大的岩石既不与诺托组的藻类沉积纹层岩有关,也不与斯特雷佩诺萨组的盆地粉砂质相有关,而是与这些相内的黑色页岩夹层和富含粘土的纹层岩有关。  相似文献   

3.
在亚拉巴马州西南部,侏罗系斯马科弗组藻类碳酸盐泥岩是中生界储集层中原油和凝析油的主要生油岩。这一解释依据的是一些页岩(诺夫利特组、海恩斯维尔组、特里尼蒂群、塔斯卡卢萨群)和碳酸盐岩(斯马科弗组)样品中的原油、凝析油和有机质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潜在的和可能的生油岩分别赋存在塔斯卡卢萨群和斯马科弗组中。斯马科弗组碳酸盐岩的可抽提有机质,其分子和同位素特征类似于侏罗系石油。 尽管亚拉巴马州西南部的侏罗系原油与凝析油具有相似的成因,然而其成分由于热成熟度和有机相/岩相的不同而变化很大。有机相反映了不同盆地中生油岩的不同沉积条件。密西西比因蒂里厄索尔特盆地(以下简称为MIS盆地)以较连续的海洋至超盐度环境为特征,而马尼拉和科尼卡海湾周期性地具有较低的酸度,岩屑和陆源有机质有较大量的输入。 亚拉巴马州西南部休罗系岩石中的石油和有机质,显示出一系列热转变作用。储集层中烃的天然气含量随埋藏深度和温度的增加而增高。在温度高于130℃的一些储集层中,凝析油在同位素组成上富含重硫——显然来源于侏罗系蒸发盐的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这一作用还导致了该天然气中H_2S和CO_2含量的增高以夏凝析油中饱和烃含量的减少。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作用可能取决于储集岩的矿物成分?  相似文献   

4.
滇池不同湖区沉积物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滇池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组成特征及其环境意义,2014年7月采集滇池北部和南部各一根柱状沉积物样品,分析了TOC(总有机碳)、TN(总氮)、正构烷烃含量剖面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滇池沉积物中TOC与TN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增加显著,说明了滇池初级生产力不断提高;2滇池沉积物正构烷烃代用指标n-C27/n-C31比值及Paq和CPI表明,滇池沉积物从下往上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交替变化,且沉积物中的高碳数有机质主要来自滇池内源的沉水和漂浮大型植物;3C/N比值及正构烷烃分布特征表明,滇池不同湖区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存在差异:滇池北部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內源植物和陆源有机物的人为源;滇池南部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內源大型水生植物和陆源高等植物混源.为此,在今后滇池沉积物有机质的研究中,应加强对滇池不同湖区有机质的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中,常常涉及利用有机溶剂(如二氯甲烷、氯仿和苯-甲醇等)从沉积岩样品中抽提有机质。抽提物产率的数值被用来评价成岩程度和生油岩生油可能性的指标。在环境科学中,抽提物产率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例如,发现近代沉积物的污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长江口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n-alkanes)的含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烷烃的含量范围介于17.3×10-9~2132.3×10-9之间,平均值821.2×10-9。靠近长江口附近烷烃含量较低,除S5和S6站位,沿长江冲淡水自西向东方向,烷烃浓度自近岸至外海大致呈降低趋势。沉积物样品中烷烃的碳优势指数CPI13-22和CPI23-32分别介于0.43~0.72和1.13~2.81之间;除长江口近岸S5、S7站位,陆源有机质和海源有机质比值(TARHC)均显著小于1,低分子量烷烃与高分子量烷烃的比值(LMW/HMW)范围介于2.07~54.85之间,烷烃的生物标志物参数表明,沉积物中烷烃多为短链烷烃,且短链烷烃(C < 25)中的偶碳烷烃占优势,主要来源于海洋自生有机体的输入。  相似文献   

7.
日本的主要油气田都位于从北海道中部延伸到本州东北部的地区。主要产油气地层一般是秋田盆地的中中新统(约12~10Ma)女川组和其它盆地的同位地层。这些地层组主要由燧石岩、硅质页岩、硅藻岩、泥岩、泥灰岩和酸性火山碎屑岩组成。用岩石评价仅分析得出的相当于女川组的青森盆地的中新统大枥和女川组源岩的生油潜力表明,与该盆地的其它地层组相比,其生油潜力具最高值。TOC、S1和S2的平均含量一般增高的顺序是泥质岩→硅藻岩→硅质页岩→燧石岩。对质页岩的有机质属于Ⅰ型,泥庙岩的属于Ⅲ型,而硅藻岩和送石岩的则为Ⅱ型和Ⅲ型之间的过渡型。这些岩石的有机质的成熟度一般比平均源岩要低。除了n-烷属烃和芳香烃外,通过热解气相色谱还在干酪报产生的烃类中发现了许多未知成分。根据芳香烃(甲苯十p-二甲苯)、轻n-烷属烃(C8~C10)和重n-烷属烃(C11~C20)的相对含量,这些岩石可分为三类:轻n-烷属烃和普通芳香烃(主要是燧石岩)类、富重n-烷属烃和贫芳香烃(主要是硅质页岩)类和贫轻n-烷属烃和富芳香烃(主要是硅藻岩)类。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沥青的豆甾烷、麦角甾烷和胆甾烷的成分比可以证明,有机质的类型具开阔大洋成因性质。成熟度的化学指示剂(如CPI和甾烷与三萜烷的异构化)可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厦门海域水体及表层沉积物的正构烷烃含量及水体中的石油烃含量进行检测,通过正构烷烃的组成特征和特征比值分析其来源,并对石油烃污染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厦门海域水体中石油烃含量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正构烷烃含量与1995年厦门海域的水体正构烷烃含量相比有较明显的升高,石油烃污染有加重的可能性。沉积物正构烷烃含量为1.80~4.27 μg/g,对姥鲛烷和植烷比值(Pr/Ph)、长短链比值(L/H)、碳优势指数(CPI)和主峰碳数等特征比值的分析,表明厦门海域沉积物环境为还原性,厦门西海域、同安湾和九龙江口海域正构烷烃组成为双峰型,陆源贡献大于海洋贡献且有受到石油烃污染的可能性;东海域和大嶝海域正构烷烃组成表现为单峰型,主要体现为海洋生物贡献,但是无法排除石油烃污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正> 广西南丹-河池盆地在晚泥盆世基本继承了早、中泥盆世的古地理环境,仍为受基底断裂控制的台间河槽或称为狭长状裂谷型盆地。该盆地沉积了一套由硅岩(D_3~1)、宽条带灰岩(D_3~(2a))、细条带灰岩(D_3~(2b))、小扁豆灰岩(D_3~(2c))及大扁豆灰岩(D_3~(2d))组成的沉积物。 我们认为丹池盆地在晚泥盆世仍处于深水—半深水的安静水体环境。主要根据如下: 1.在罗富剖面的中原层状泥灰岩层(D_3~(2a))中有几十层碳酸岩浊流沉积。浊积岩的碎屑颗粒较细,主要为粉砂级。鲍玛序列主要出现  相似文献   

10.
最近二十五年,在西伯利亚东部的勒拿-通古斯卡地区找到了大量由晚前寒武纪—早寒武世生油岩生成的石油。我们用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了该区据推测是晚前寒武纪(文德)生油岩生成的三种石油的C_(15)+饱和烃生物标志物。我们的结果表明,这些油与西伯利亚东部和阿曼地质年代相近的石油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在三个所分析的油样中,检测到的化合物有:(1)“海相型”分布的正构烷烃;(2)中间单甲基支链烷烃;(3)链状类异戊二烯烃(姥/植<1);(4)三环和四环萜烷;(5)藿烷;(6)C_(29)规则甾烷和(7)C_(30)环上甲基化的甾烷。除4-甲基甾烷(按现有的生物化学资料,在这个年代的石油中未曾料到有这类化合物)外,所有这些化合物可认为来源于原核生物。上面这点和其他的证据如缺少重排甾烷表明,微生物是碳酸盐岩生油岩中有机质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网湖沉积岩芯中正构烷烃含量和组成特征的分析,探讨了网湖近百年来的湖泊环境变化.结果表明,网湖沉积岩芯中正构烷烃的碳数范围在n-C14~n-C33之间,其中以高碳数组分为主,并具有明显的奇偶优势,反映了沉积物有机质以大型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贡献为主,较低的2n-C31/(n-C27+n-C29)比值指示陆源输入中以木本植物输入为主.根据正构烷烃参数指示的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变化特征,近百年来网湖水体环境变化具有如下3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网湖与长江水体交换频繁,湖泊水体处于低营养环境状态,沉积物正构烷烃高/低分子量正构烷烃比值(H/L)和陆/水生类脂物比值(TAR)较高,沉积物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生植物和大型水生植物,湖泊浮游藻类贡献少;20世纪50~80年代,H/L和TAR值明显下降,中、短链正构烷烃的比例略有升高,表明陆源植被对沉积物有机质的贡献降低,水生植物和浮游藻类贡献的有机质增加,但较低的2n-C17/(n-C23+n-C25)值表明浮游藻类有机质较低,此时湖泊水体较为稳定,湖泊受长江水位影响减小,湖泊营养水平有所升高;1980s以来,总体上湖泊受流域人类活动影响明显,湖泊水体营养水平升高,沉积物正构烷烃表现为H/L和TAR值升高后下降,正构烷烃总量和2n-C17/(n-C23+n-C25)比值显著升高,2000年后尤其明显,表明湖泊沉积物有机质输入增加,其中湖泊浮游藻类贡献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典型水库沉积有机质组成特征及其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中国典型水库沉积有机质的组成特征及来源,分别采集密云水库、双塔水库表层沉积物样品,对样品的总有机碳(TOC,g/kg)、总氮(TN,g/kg)、总有机碳同位素(δ~(13)C_(org),‰)、总氮同位素(δ~(15)N_(total),‰)、脂肪烃、脂肪醇和脂肪酸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脂肪酸是密云水库和双塔水库表层沉积物中可溶性有机质的主要组分(分别占可溶性有机质的85.8%和81.7%),脂肪烃和脂肪醇含量较少。密云水库沉积物中的脂肪烃主要来自陆源的C_3木本植物,双塔水库沉积物中脂肪烃主要来自水体浮游动物。该研究中的沉积物脂肪酸和脂肪醇均表现为水库内源生物源为主要来源特征,水体好氧菌源脂肪酸是双塔水库沉积物脂肪酸的的主要组分,而密云水库沉积物脂肪酸更多地表现为水体藻类和厌氧菌源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介绍美国德士古公司以及英国石油公司应用热解色谱和热解-气相色谱资料研究生油岩方面的新成果。 应用热解色谱,并通过分析矿物基质、有机碳丰度及成熟度的影响,提出了S_2与有机碳含量关系的新的干酪根分类图。并提出了不同成熟阶段不同类型干酪根S_2的变化范围,以作为评价有机质质量的标尺。 本文旨在阐述应用热解-气相色谱方法,从不同类型生油岩中分离出各种微量有机组分,并测定它们的地球化学特征;分别评价它们各自的生油潜力,并结合煤和页岩的研究,对各种类型有机质的生烃潜力进行评价。提出了Ⅰ型、Ⅱ型干酪根可作为油源,Ⅲ型干酪根不能作为油源。并提出油气生成指数可用于划分干酪根类型。  相似文献   

14.
在发育火成岩的生油层中 ,微生物和热解作用导致生油岩有机质形成有机酸 ,这些有机酸对火山矿物中的金属元素是一种有效的溶剂和迁移介质 ,特别是能促使其中的过渡金属活化和溶解。这样造成与火成岩共存的生油岩内过渡金属含量显著增加 ,一些过渡金属是有机质成烃演化良好的催化剂。同时火山和热液活动还能向生油层提供过渡金属元素 ,从而使与火成岩共生的生油岩油气生成量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5.
海拉尔盆地乌9井煤含水热模拟生烃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丽 《地球与环境》2003,31(2):100-104
通过对海拉尔盆地乌 9井煤进行含水热模拟实验 ,结果反映出煤在早期阶段产气率较小 ,且以生成非烃气为主 ,35 0℃后产气率明显增大 ,随模拟温度的增加烃类气体的组分碳同位素序列由正碳序列变为同位素序列倒转 ,说明了温度对天然气的组分碳同位素序列有影响。热模拟煤中可溶有机质表现出低饱和烃和高非烃、沥青质的特点 ,色谱上具有较高的Pr/Ph。煤具有两次生油高峰 :即未熟 低熟油生油高峰 ,对应Ro =0 5 % ,产油率为 0 .85 % ;第二次生油高峰Ro为 0 .85 % ,产油率 0 .93%。煤显微组分组成特征决定了煤的生油特征。  相似文献   

16.
<正> 诺顿盆地主体下面的基岩在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发生了变形并受到热力烘烤,以致在白垩纪最晚期或早第三纪早期盆地形成时,这些岩石已不能产生烃类。所以,石油的源岩(假如它们存在的话)很可能是在盆地充填物中。假如诺顿盆地在65百万年前开始形成,并大致按恒定的速率沉陷,且平均地温梯度为35—45℃/公里,那么像上渐新统这样年轻的岩石也处于生油窗(镜质组反射率在0.65—1.30%之间)内。所  相似文献   

17.
以背散射电子(BSE)方式成象的扫描电镜(SEM),是研究烃源岩沉积学特征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因为其空间和化学分辨率高,操作容易和速度快。所获得的图象取决于样品的不同成分之间的原子序较差异。若与能量分散X射线光谱分析法结合,有机岩石学家用BSE成象就能比用传统的光学显微镜更清楚地签定矿物和有机质。为了描述各有机质沉积物,特别是有机质分布的微结构的情况,已应用本方法对其不同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烃源岩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有机质分布有两种模式,即纹层状模式和分散微粒模式。通过对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的研究,利用这些分布特征可追溯其沉积的来龙去脉。有机质的分布特征表明存在有机网络系统,据猜测后者是烃类排出的一个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8.
红外光谱法能帮助石油有机地球化学工作者判断岩石沥青有机质的类型和变质程度,查明同生或后生沥青的成因,计算烃迁出的程度,根据石油沥青的红外光谱对岩石沥青进行大致比较,以及判别石油类型及其氧化程度等项工作。这种方法需要样品少,且不破坏样品原有结构,快速且操作较简单容易;对谱图的解释已逐渐完善。因此,红外光谱法已在石油有机地球化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济阳坳陷石炭二叠系烃源岩主要为煤和暗色泥岩。本文从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及成熟度三方面对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做了详细分析。分析结果如下:有机质丰度普遍较高,煤的TOC含量在50%以上,暗色泥岩TOC含量在0 6%~1 5%之间;有机质母质类型较差,属以Ⅲ型干酪根为主的气源岩;整个济阳坳陷的C P地层处于成熟 高成熟阶段,Ro值在0 6%~1%的范围内。分析表明,区内C P煤岩总体上为较好 好的烃源岩,暗色泥岩基本上为中等 较好烃源岩。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渤海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TOC)、正构烷烃(n-Alks)、石油烃(TPH)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TOC含量介于0.12%~1.13%,平均值为0.44%,n-Alks含量介于0.9×10-6~5.1×10-6,平均值为2.25×10-6。C/N、δ13C结合正构烷烃的分析表明,有机质为海、陆混合来源。TPH含量介于15.2×10-6~65.3×10-6,平均值为30.1×10-6,渤海湾含量最高,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n-Alks比值分析结果表明,正构烷烃的陆源贡献大于海洋源,沉积物普遍受到了石油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