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驾驶人遗弃车辆逃离能否以交通肇事逃逸定性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笔者认为,简单的给驾驶人遗弃车辆逃离确定交通肇事逃逸是不可取的,重点要在个案的定性中把握关键、重在事实、掌握原则。  相似文献   

2.
对交通肇事逃逸定义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但有少数机动车驾驶人无视法律法规,发生交通事故后,不积极抢救伤员、保护现场,为逃避法律追究和民事赔偿逃离现场,给受害当事人造成极大的生理及经济负担。笔者综合分析交通事故逃逸案件,对肇事逃逸犯罪  相似文献   

3.
对交通肇事逃逸定义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但有少数机动车驾驶人无视法律法规,发生交通事故后,不积极抢救现场,给受害当事人造成极大的生理及经济负担,笔者综合分析交通事故逃逸案件,对肇事逃逸犯罪的心理及预防对策作初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救护车在执行救护任务中发生交通事故或驶离现场是否是逃逸行为?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特种车辆在执行任务中发生交通事故后驶离现场并不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所以不属于肇事逃逸。1999年4月29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关于特种车辆在执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交通事故动态分析法在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侦查中投入高、效率低、精度差的缺点,笔者在信息主导警务理念的指导下,综合运用逻辑学、系统科学、社会学、心理学、情报科学相关原理,动态分析交通事故现场的痕迹、车辆行驶轨迹、道路交通环境、警情综合信息、驾驶人行为与逃逸心理,以及受害者损伤特征,准确掌握车辆或驾驶人局部特征,从而为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提供精确的查缉信息,使警务行动实现精确用警、快速反应和精确打击的目标。笔者给出了利用动态分析法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流程和步骤;指出提高办案水平,迫切需要加强警务信息和社会信息的有效融合,研发专门系统,强化信息研判。  相似文献   

6.
武某在极短时间内被撞了两次,先撞武某的肇事车辆趁着夜色逃之夭夭,后撞到武某的肇事车辆撞到人后赶紧报警。至警方赶至现场时,伤者已经死亡。那么到底是谁致使武某死亡?后撞武某的肇事车辆驾驶史称:他撞到武某时,武某已经死亡了;武某的妻子却说,当时她坐着丈夫踩的人力三轮车后座,可以证明不存在两部车撞她丈夫,更不存在另一部车肇事逃逸的事实。可见,报警者谎报另一部车逃逸,显然是在逃避事故责任。 阴谋?诡计?真相?安溪交警终于拨开了层层迷雾……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机动车辆和"持证一族"的大量增加,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呈上升趋势。肇事逃逸不仅严重破坏了正常的交通秩序,而且使许多受害者由于耽误了抢救时间而不能生还,使本来可以治愈的伤者留下了终身残疾,给社会造成了极大危害。 分析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多发的原因:一是一些驾驶人在肇事后为了逃避法律制裁和经济赔偿,置法律、良心和受伤人生命于不顾,企图一逃了之;二是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以及对发生逃逸案的常识比较缺乏,发现情况后不能及时向交警举报和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8.
在交通事故处理中,一些驾驶人为了逃避或者减轻事故责任,往往拒不承认事故真相,避重就轻,甚至驾车逃逸,如果没证据,事故很难处理。在交通事故的发生过程中,车辆与车辆,车辆与人或与其它物体之间发生碰撞或擦刮,会留下相关的痕迹物证。这些痕迹、物证虽然种类、形态、特征不同,但都会不同程度地反映和证明事故车辆的某些特征和特点,是交通事故处理的有力证据。以下是让痕迹物证说话的实例——  相似文献   

9.
加大对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研究和防范对于交通安全至关重要。实践中,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造成了两个方面的重大危害:其一,对被害人因丧失抢救时间而未能避免死亡的后果和情节对人的保护造成极大的威胁;其二,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对案件的侦破等也造成极大的侵害。为此,1997年的刑法典在第133条特别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  相似文献   

10.
今年三月,在省道秀里线,大田县石门格隧道发生了一起恶性交通肇事案。一位87岁的老汉,被肇事车当场撞死,肇事的司机当时竟开车逃逸。在事发之后的6小时内,有1000多部的车辆从倒地的死者身边驶过,却没有一个司机下车报警或抢救。更令人气愤的是,在此期间不知又有多少部车子碾过尸体,致使其面目全非,所携带的物品也四处散乱,惨不忍睹。如此一起缺乏  相似文献   

11.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事故现场的痕迹物证,由于其形成过程条件的特殊性,变数很多。各种各样大小、五花八门型号的车辆,千奇百怪的原因造成路面上车辆痕迹形态和种类繁杂,结果导致逃逸现场的痕迹物证真伪难辨。因此,在交通事故逃逸案件现场勘查时,应特别强调工作的细致性,去伪  相似文献   

12.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事故现场的痕迹物证,由于其形成过程条件的特殊性,变数很多。各种各样大小、五花八门型号的车辆,千奇百怪的原因造成路面上车辆痕迹形态和种类繁杂,结果导致逃逸现场的痕迹物证真伪难辨。因此,在交通事故逃逸案件现场勘查时,应特别强调工作的细致性,去伪存真,尽可能发现可以证明肇事逃逸的相关物证,特别是那些微量物证。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不久前发生在闽北某县的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案。 10月1日,晚9点多,该县稻香村一位67岁叶姓老人在路旁看护自家晒在路边的稻谷时,被一辆疾驶摩托车撞倒,颈脊骨折,医治无效于6天后身亡。 事故发生后,肇事摩托车逃逸。一起十分平常的肇事逃逸案,但告知背景资料,相信读者诸君或许就会“非常”惊愕:事故报警时间是10月2日凌晨6时,也  相似文献   

14.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事故现场的痕迹物证,由于其形成过程条件的特殊性,变数很多。各种各样大小、五花八门型号的车辆,千奇百怪的原因造成路面上车辆痕迹形态和种类繁杂,结果导致逃逸现场的痕迹物证真伪难辨。因此,在交通事故逃逸案件现场勘查时,应特别强调工作的细致性,去伪存真,尽可能发现可以证明肇事逃逸的相关物证,特别是那些微量物证。  相似文献   

15.
良知有形     
偶然翻阅一篇名为《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潜逃三年终被擒获》的报道,讲述一个驾驶人在交通肇事后错误地选择逃亡,给自己、他人和双方家庭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的故事,让我不由地联想起不久前经历的一件事,联想起一个男青年惊恐复杂的神情……  相似文献   

16.
《现代职业安全》2005,(11):55-55
2005年8月11日下午,一辆运载盐酸的货车在厂州市白云区-环路白山村路段翻车,车上4吨盐酸全部泄漏。事发后肇事司机不报警反逃逸,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刺激性气味四处飘散。  相似文献   

17.
九州搜索     
《安全与健康》2005,(7):15-15
安徽公路卡点"机控"系统显神威最近,河南省淮滨县发生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一名妇女当场死亡。由于事发夜间,现场遗留的只有一个灯罩和一些散落的油漆,接到报警时间也晚,给破案带来了很大困难。事故处理民警来到临近的安徽省阜南县交警大队城南中队,想通过安徽省公安厅交警总队设在这里  相似文献   

18.
<正>无证驾驶已是错,肇事逃逸错上错,耍花招找人"顶包"更是错到了极点!在法律面前,任何小聪明都是枉然,唯有守法才是王道。近日,新疆准格尔旗交管大队事故处理中队接到报警称,呼大线114公里处发生交通事故请求出警,事故处理民警紧急赶往现场,发现一辆银灰色捷达轿车歪倒在道路东侧排水沟内,路面上还有不少碎片洒落物。现场一名姓赵的男子自称是报警人,并称自己是被撞捷达车的驾驶人,撞他的那辆车已逃逸。但在民警详细  相似文献   

19.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当事人在主观上存在故意,客观上扩大了损害后果,使受害者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受到危害,是一种故意的犯罪行为,严重影响了一方社会的稳定,笔者根据多年来在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侦破的经验,在排查工作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关键在于合理排查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近日,某驾驶人在驾驶车辆时,因汽车直拉杆头螺帽脱落而造成方向盘失控撞坏了别人的摩托车,最后由交警处理的结果是这位驾驶人负全部责任。对此,该驾驶人很不理解:“这是机械事故,凭什么我负全部责任?”确实,时下有不少驾驶人认为机械故障造成的事故是客观原因,可以负责任,但不负全部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