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碳捕集作为碳减排重要技术之一,大体分为吸附法、吸收法、膜技术及生物法等,其中吸收法为CO2捕集主流技术。针对电厂尾部烟气特征,开发具有高选择性、高效率并适合电厂尾部烟气CO2捕集的技术,研究相关CO2捕集技术的物理化学及多污染物调控机制是未来电厂CO2捕集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电力行业烟气治理主要问题包括烟尘有超标排放现象、脱硫系统因煤质大幅波动带来的运行不稳定问题、部分存在"石膏雨"现象、低负荷条件下的脱硝系统运行问题、系统运行管理存在问题等。针对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提出了烟尘控制、SO2控制及NOx控制技术的集成,其中湿式电除尘是技术集成的核心。同时,针对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技术的实行条件和保障,从重点区域规划范围内电厂环保措施、燃煤电厂环保电价政策、电厂运行管理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东部沿海某"超低排放"燃煤电厂配套的海水脱硫装置为研究对象,实测其对SO2、烟尘、PM2.5、SO3、汞及其化合物的捕集性能,同时分析其三个月各污染物在线监测数据及控制参数,对污染物达标性与装置稳定性进行全面系统地综合评估,提出技术改进的措施、运行优化对策以及监督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燃煤电厂SCR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燃煤电厂氮氧化物污染现状进行了分析,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是氮氧化物,而氮氧化物的排放中有70%来自煤炭的直接燃烧.介绍了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技术及其在中国燃煤电厂的应用,并指出了中国燃煤电厂SCR脱硝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汞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燃煤电厂汞的产生和排放机理和我国目前燃煤电厂汞的排放控制及监测方法。结合我站燃煤电厂烟气汞监测试点工作经验提出了几条建议。  相似文献   

6.
鉴于我国环境压力的日益严峻,燃煤电厂"近零排放"理念不断升温。从燃煤电厂对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控制现状分析入手,梳理了各种烟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近零排放"技术路线的探索。经新建机组和已投产改造机组的生产实践证明,该技术路线完全可以满足"近零排放"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正工业烟尘污染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8月获批组建,并于2014年12月顺利通过湖北省科技厅验收。实验室以工业烟尘污染治理技术和工程应用为对象,针对我国目前在工业烟尘污染治理领域的技术现状及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开展应用基础研究设定微细颗粒污染物控制、中小型燃煤锅(窑)炉气体污染物控制和生物质能热化学转化及污染排放控制技术三个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全国不少地方采用高效协同控制技术对燃煤电厂脱硝、脱硫、除尘系统进一步扩容改造,使机组烟气污染物达到"超低排放"的目标。截至2014年底已有17台机组通过验收,达到"超低排放",低于天然气燃气轮机机组排放标准。这些业绩得到媒体广泛报道,燃煤电厂"超低排放"环保改造形成一股潮流。但是在技术、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方面仍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还需冷静探讨分析,慎重对待。应该考虑多元化协同控制路线和社会整体环境效益的有利方案。  相似文献   

9.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CO2捕集与封存(CCS)技术被看作是最有发展前景的解决该问题的技术之一。CCS技术主要包括3个环节:CO2捕集,运输和封存。首先介绍了CO2捕集技术,该技术按工艺主要分为燃烧前捕集、富氧燃烧捕集、燃烧后捕集和化学链燃烧捕集。随后介绍了CO2封存技术,该技术按封存地点可分为地质封存和海洋封存。在众多的CO2封存技术中,CO2强化采油技术由于其较高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从国外、国内两个层面详细介绍了该技术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电力行业的环保要求,地方政府、电力企业纷纷提出"超低排放"的建设或改造要求。"超低排放"使燃煤电厂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对燃煤电厂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选取2×1 000 MW、2×6 00 MW、2×350 MW 3种典型机组规模,东北、华北、华东、华南4个典型地域,80℃和46℃两种典型排烟工况,分析"超低排放"对燃煤电厂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和范围的影响,对新形势下燃煤电厂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工业烟尘污染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8月获批组建,并于2014年12月顺利通过湖北省科技厅验收。实验室以工业烟尘污染治理技术和工程应用为对象,针对我国目前在工业烟尘污染治理领域的技术现状及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开展应用基础研究设定微细颗粒污染物控制、中小型燃煤锅(窑)炉气体污染物控制和生物质能热化学转化及污染排放控制技术三个研究方向。目前,实验室固定人员共42人,其中拥有副高及以上职称人数为29人。  相似文献   

12.
正工业烟尘污染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8月获批组建,并于2014年12月顺利通过湖北省科技厅验收。实验室以工业烟尘污染治理技术和工程应用为对象,针对我国目前在工业烟尘污染治理领域的技术现状及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开展应用基础研究设定微细颗粒污染物控制、中小型燃煤锅(窑)炉气体污染物控制和生物质能热化学转化及污染排放控制技术三个研究方向。目前,实验室固定人员共42人,其中拥有副高及以上职称人数为29人。  相似文献   

13.
正工业烟尘污染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8月获批组建,并于2014年12月顺利通过湖北省科技厅验收。实验室以工业烟尘污染治理技术和工程应用为对象,针对我国目前在工业烟尘污染治理领域的技术现状及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开展应用基础研究设定微细颗粒污染物控制、中小型燃煤锅(窑)炉气体污染物控制和生物质能热化学转化及污染排放控制技术三个研究方向。目前,实验室固定人员共42人,其中拥有副高及以上职称人数为29人。  相似文献   

14.
铁力 《安全》2001,22(2):36-37
0 前言   工业锅炉燃煤引起的煤烟型大气污染是我国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燃煤产生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是粉尘和二氧化硫,它们不但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而且严重威胁着地球资源和生态环境,因此控制烟煤烟尘与二氧化硫污染势在必行。虽然单个中小型工业窑锅炉排放量有限,但中小型工业锅炉总体数量大,约占全国烟煤炉的70%。据报道中小型工业锅炉排放的粉尘和二氧化硫量占我国总排放量的1/3以上。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产区和煤电基地,承担着向华北、东北等地区输电的重要任务。作为全国最大的电力外输省份,在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框架下,内蒙古燃煤机组发展将受到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制约。为了解决内蒙古电力输出所需要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及总量减排核算问题,本文利用CMAQ模型模拟内蒙古煤电基地污染排放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分析内蒙古地区环境容量分布情况及不同电力发展情景的环境影响,提出内蒙古自治区作为煤电输出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CO2驱油不仅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和延长油井生产寿命,还可以减少CO2的排放,保护大气环境,而CO2捕集技术是驱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现有的装置设计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同时结合工程经验,分别从装置的组成、预处理系统的设计要点、吸收解析系统中化学吸收剂的选择、引风机的设置、系统水平衡的保持措施、系统能量的回收利用措...  相似文献   

17.
燃煤和有色金属冶炼是我国两个最大的人为汞释放源,联合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SCR)和烟气脱硫技术(FGD)可以对烟气汞排放实施控制,是一项有潜力的燃煤电厂烟气净化技术.综述了SCR氧化燃煤烟气中气态单质汞的催化机理,总结了燃煤种类、催化剂种类和烟气组分对SCR催化氧化气态单质汞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大气的主要污染物是来自燃煤设备的烟尘和二氧化硫。因此,减少燃煤设备排放的烟尘和二氧化硫,是控制我国酸沉降危害的主要措施之一。 排放废气中去除二氧化硫的技术投入工业性应用的有十几种,但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与之相比,湿式脱硫除尘技术是一种投资低、运行费低的适应我国国情的实用技术。 BL—ZH型脱硫除尘洗涤器是我们开发出的一种既能高效脱硫又能高效除尘的控制烟尘和二氧化硫污染的设备,这种设备体积小,重量轻,阻力小,可超体运输。 一、设备结构 BL-ZH型脱硫除尘洗涤器主要给构如图 1所示。 该设备采用将水膜除尘和板…  相似文献   

19.
正工业烟尘污染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8月获批组建,并于2014年12月顺利通过湖北省科技厅验收。实验室以工业烟尘污染治理技术和工程应用为对象,针对我国目前在工业烟尘污染治理领域的技术现状及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开展应用基础研究设定微细颗粒污染物控制、中小型燃煤锅(窑)炉气体污染物控制和生物质能热化学转化及污染排放控制技术三个研究方向。目前,实验室固定人员共42人,其中拥有副高及以上职称人数为29人。实验室总面积达2350平方米.新增建设经费投入1540万元,仪器设备总值达2500万元,拥有激光粒  相似文献   

20.
<正>燃煤锅炉烟尘排放是大气污染控制的重点。燃煤锅炉烟尘的主要污染物为颗粒物、SO_2、NOx等。其中,颗粒物污染尤其是微细颗粒物是大气凝胶的主要构成,会长期停留于城市上空,不但影响空气能见度,而且会吸附多种有害重金属(如Hg、As、Pb等)和二恶英等有害有机污染物,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