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正>笔者认为,应从广泛宣传安全、建设安全文化、加强安全思想教育、采取人性化管理、注重安全奖励等方面,来消除员工"抵触"情绪。图为某企业安全宣传栏。(图片由浙江宝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提供)有效消除员工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抵触"情绪,可使员工能够积极主动地做好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在企业内部逐步形成"安全为人人,人人为安全"的良好安全工作氛围。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开展工作,来消除员工"抵触"情绪。  相似文献   

2.
<正>对于如何才能有效消除员工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抵触"情绪,笔者认为,应对症下药,从消除员工的心理障碍、贯彻执行安全制度、增强个人荣誉感和集体荣誉感三个方面入手。图为某企业举行的安全演讲比赛。(图片由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提供)  相似文献   

3.
<正>主持人语:目前虽然很多企业都在积极开展各项安全生产工作,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对安全生产工作不理解或者企业采取的方法不当等原因,仍有部分员工对安全生产工作存在"抵触"情绪。例如,不配合安全检查、不落实整改,甚至故意违章等,给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工作带来很大阻力。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消除员工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抵触"情绪,使员工能够积极主动地做好各项安全生产工作?本期就让我们来谈一谈如何消除员工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抵触"。  相似文献   

4.
《现代职业安全》2014,(11):74-74
<正>如何消除员工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抵触"目前虽然很多企业都在积极开展各项安全生产工作,但在实践过程中,仍有部分员工由于对安全生产工作不理解或者企业采取的方法不当等原因,对安全生产工作存在"抵触"情绪。例如,不配合安全检查、不落实整改,甚至故意违章等,给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工作带来很大阻力。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消除员工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抵触"情绪,使员工能够积极主动地做好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希望大家积极讨论。(截稿日期:2014年11月25日)  相似文献   

5.
正笔者建议,企业可从统筹兼顾、因材施教两方面入手,以确保安全教育"适度"。图为某企业现场安全教育。(图片由江西赣能抱子石水电厂提供)安全教育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员工安全素质的重要途径。但在生产实践中,有的企业却存在"过度"安全教育的情况,即过于频繁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反而使员工觉得这只是为了走走形式,甚至产生抵触心理,不但浪费了物力、财力、人力,还可  相似文献   

6.
正如何把握安全教育的"度"安全教育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员工安全素质的重要途径。企业通过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能够不断更新员工的安全知识技能,提醒员工不忘安全、牢记安全。但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有时过于频繁的安全教育,反而会使员工觉得安全教育不过是走走形式,甚至产生抵触心理,效果适得其反。那么,对于企业来说,应如何把握好安全教育的"度",既能够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7.
<正>主持人语:目前,一些企业在安全考核中,根据各类违章行为可能直接引发的事故,对违章者视同已引发相应事故进行处罚。有人认为,对"违章"视同"事故"处罚能够进一步强化安全管理,促进员工重视安全。但也有人认为,如此考核过于严苛,很可能致使员工产生抵触心理,反而不利于安全生产工作开展。对企业  相似文献   

8.
<正>笔者认为,对"违章"视同"事故"处罚是值得推广的,但企业应同时做好加强教育、摆正导向、落实责任3方面工作。图为某企业日常安全隐患排查现场。(图片由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提供)笔者认为,对"违章"视同"事故"处罚是值得推广的,但企业应同时做好加强教育、摆正导向、落实责任3方面工作,促进员工重视安全,避免员工产生抵触心理,进  相似文献   

9.
<正>笔者认为,节后"收心"应从安全抓起,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活动,强化员工安全意识,消除员工节后松懈浮躁心理,从而为之后的安全生产工作奠定基础。图为某企业员工节后检查设备。图片由大唐国际北京高井热电厂提供)每当节日过后,面对员工普遍出现的"节后忧郁症""节后松懈症",节后收心就成为了企业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认为,节后"收心"应从安全抓起,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活动,强化员工安全意识,消除员工节后松懈浮躁心理,从而为之后的安全生产工作奠定基础。首先,企业应在节日过后,结  相似文献   

10.
正主持人语:安全教育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员工安全素质的重要途径。企业通过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能够不断更新员工的安全知识技能,提醒员工不忘安全、牢记安全。但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有时过于频繁的安全教育,反而会使员工觉得安全教育不过是走走形式,甚至产生抵触心理,效果适得其反。那么,对于企业来说,应如何把握好安全教育的"度",既能够不断提升员工的安全素质,又  相似文献   

11.
<正>笔者认为,应通过调整安全工作者自身和企业安全管理方法的不足,才能促使员工理解安全、配合安全,最终达到主动安全。图为某企业安全管理人员正在与员工交流。(图片由陕西龙门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提供)虽然安全生产工作代表着员工的最根本利益,即人身安全与健康,但安全工作者在现场执法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部分员工的抵触,甚至"敌视"。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安全工作者自身和企业安全管理方法的不足所致,因此,需要调整以上不足,才能促使员工理解安全、配合安全,最终达到主动安全。  相似文献   

12.
<正>对"违章"视同"事故"处罚是否可行目前,一些企业在安全考核中,根据各类违章行为可能直接引发的事故,对违章者视同已引发相应事故进行处罚。有人认为,对"违章"视同"事故"处罚能够进一步强化安全管理,促进员工重视安全。但也有人认为,如此考核过于严苛,很可能致使员工产生抵触心理,反而不利于安全生产工作开展。对企业来说,对"违章"视同"事故"处罚,是否可行?是会促进员工重视安  相似文献   

13.
从事安全监管工作以来,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要‘老生常谈’"。这话听起来没毛病。安全生产是一项长期性工作,确实需要"老生常谈",天天讲,时时抓,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但笔者认为,安全管理不能仅是"老生常谈",因为,反复强调会使员工产生"安全生产工作流于表面、走马观花"的感觉。  相似文献   

14.
把违章当作事故处理是否合理?员工的违章操作常常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杜绝违章操作现象是企业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因此,一些企业提出,为了对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要求,杜绝员工违章操作,提升员工安全意识,防止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规定将员工违章行为当作事故进行处理。但也有人认为,这种规定“过犹不及”,不仅增大了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量,造成员工抵触心理,而且实施起来困难,缺乏相应的标准。您认为,把违章当作事故处理是否合理?如果合理,如何实施?如果不合理,应该如何做?  相似文献   

15.
正安全教育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中的第五要素即为教育培训,可见其在安全工作的重要地位。企业未对员工开展有效的安全教育培训、员工未掌握安全操作知识及应急处置技能也是很多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笔者认为,要让企业安全教育更有效,应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入手。首先,安全教育内容应具备普遍性和针对性。企业主管安全教  相似文献   

16.
<正>无论是一线员工的违章操作等行为性违章,还是安全管理人员的违章指挥、生产组织及规章制度不合理、安全投入不足等管理性违章,都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构成了严重威胁。笔者认为,企业应遵循"齐抓共管,标本兼治"的原则,从根本上预防"管理性违章",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的提升。第一,全面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员工不仅包括一线生产员工,还包括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这里所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一个企业里,"一把手"若抓安全,则企业的各级管理者通常都会认真完成各项安全工作,反之则安全生产工作很难开展下去。笔者建议"一把手"应亲自给员工做安全培训工作,使员工深刻认识到领导是重视安全的,时刻关爱员  相似文献   

18.
<正>目前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安全生产对企业而言也越来越重要。想要让安全不被"抢行",笔者认为,企业应通过提升职工安全意识、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来规范员工行为、落实岗位责任,并通过文化教育等方式形成企业的安全理念。图为某企业电力人员正在对设  相似文献   

19.
<正>笔者认为,目前很多违章行为的原因并不是人的技术素质不高、企业的安全投入不够、管理制度要求不严,而是源于当事人的某些"心理隐患"。企业应主动引导员工学会正确减压,帮助员工学会调适心理,对不良情绪进行预防。图为某企业员工正在"宣泄室"击打模型。(图片由开滦能源化工股份公司范各庄矿业分公司提供)笔者认为,目前很多违章行为的原因并不是人的技术素质不高、企业的安全投入不够、管理制度要求不严,而是源于当事人的某些"心理隐患"。所谓心理隐患,就是指在人的意识中存在不安全趋向,这种趋向将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不同产业就业人数,估算我国企业所需的安全管理人员和安全工程师数量;从学历角度分析注册安全工程师与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的差距;考察和研讨不同省(市)安全生产工作特点及对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需求;认为注册助理安全工程师准入门槛较低,更贴近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的实际水平。笔者认为,推行注册助理安全工程师制度,地方可以根据需要培养安全生产管理和技术人员;将注册助理安全工程师定位于企业日常安全生产管理和技术工作,相当于企业基层或中层安全管理岗位。该制度的建立将成为安全生产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一种新思维、新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