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洋洲陆地面积为897万km2,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是世界上最小的一个洲;人口为2900万人,约占世界人口的0.5%,除南极洲外,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一个洲,但各岛人口密度差别很大。全洲65%的人口分布在澳大利亚大陆。大洋洲有14个独立国家,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经济发达,其它岛国多为农业国,经济比较  相似文献   

2.
酸性矿山废水区域废矿石中真核生物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集安徽某铁矿酸性矿山废水库周边的废矿石样品,分析了样品的主要物化参数,进而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真核生物18S rDNA克隆文库,对样品中的真核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呈现强酸性,pH均在3以下,Fe、SO2-4、P、NO-3-N含量都显示同一个趋势,即裸露的废矿石样品PD和1M的含量高于有植被覆盖的样品LW和XC.4个样品含有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和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这4类真核生物.其中球囊菌门可以与植物形成绝对共生关系,是早期植物适应陆地环境的关键.包含球囊菌门的样品LW和XC,有植被保护,其生物多样性比裸露的废矿石样品PD和1M的生物多样性更丰富.此外,还发现样品中存在很多对极低pH、重金属有耐受力的菌种,如Penicillium purpurogenum、Chaetothyriales sp.、Staninwardia suttonii等.  相似文献   

3.
自然降雨条件下红壤坡地磷素随径流垂向分层输出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红壤坡地磷素径流输出特征,采用野外大型土壤水分渗漏装置对活地被物覆盖、死地被物敷盖和裸露对照这3种处理的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的磷素输出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试验观测.结果表明:(1)3种处理下径流总磷和可溶性磷浓度变化趋势总体表现为地表径流略高于壤中流,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有降低趋势;总磷累积输出量大小排序为裸露(1.61 kg·hm~(-2))敷盖(1.33 kg·hm~(-2))覆盖(0.82 kg·hm~(-2));(2)裸露对照坡地磷素输出以地表径流为主要途径,占总磷径流输出总量的57%,壤中流和地下径流输出量分别占6%和37%;有覆盖和敷盖措施的坡地磷素输出以地下径流为主,占总磷径流输出总量的71%以上,而地表径流输出量则不足14%;(3)各处理中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磷素输出均以颗粒态为主,占磷输出总量的64%~97%.地下径流是红壤坡地磷素流失不可忽视的重要通道,覆盖和敷盖措施可控制磷素径流流失总量,但未能显著降低磷素径流流失浓度.  相似文献   

4.
从一座迎风山峰俯瞰,景色旖旎。但它却确实对人类有巨大危害,甚至在仲夏那里也是一片寒冷的荒原。山峰西面是咸水湾,水面覆着坚冰。咸水湾那边耸立着闪光的冰川和高耸入云的山峰。南面和东西是多年形成的令人目眩的白色冰架,冰架伸向远处的海底。北面是白雪覆盖的不停地喷出有毒气体的火山。这就是世界之底。那里的风速每小时可达320公里,气温可低到-85℃。这个地方就是南极洲——地球上自然条件最坏的最令人生畏的白色大陆。从山颠眺望,南极洲东部的麦克默多海峡令人莫测。仔细观察这块好象无  相似文献   

5.
拉美由33个国家组成,总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3.8%,相当于欧洲大陆的3倍。拉美可谓地大物博,拥有世界上40%的动植物和27%的水资源。全地区47%的土地被森林覆盖。南美洲的森林面积达92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23%。世界上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就在该地区。墨西哥和委内瑞拉是世界上的石油生产大国。  相似文献   

6.
华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的相对作用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GIMMS NDVI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残差分析和相对作用分析对华北地区1981—2006 年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植被覆盖变化过程中的相对作用.结果表明,1981—2006 年华北地区植被NDVI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其增加速率为0.009/10 a,但却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且植被NDVI退化区域面积大于改善区域面积;华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与干燥度指数和气温有很好的相关性,说明气候变化是影响植被覆盖变化的重要因素;此外,无论在华北地区植被改善区域还是退化区域,人类活动起到的作用都占据了主导地位.在植被改善区,人类活动的相对作用为68.10%,大于气候变化的相对作用(31.90%),在植被退化区,人类活动的相对作用为71.88%,也远大于气候变化的相对作用(28.12%),且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对作用大小在不同空间位置上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7.
一、基本概念 (一)单元世界单元世界模型由6个区域构成(图1)。平面积为1平方公里,大气厚度为6公里。其中,大气(1)体积为6×10~9m~3;水区(2)占模型面积的70%,平均深度为10m,体积为7×10~6m~3,并假设其全是淡水;陆地(3)面积为3×10~5m~2,  相似文献   

8.
<正> 根据计算,北半球陆地面积占该半球的39.1%,而南半球陆地面积却只占其19.1%。以法国罗亚尔河口为中心划分的陆半球,陆地面积达48%,而以新西兰岛的东面为中心划分的水半球,陆地面积却只有6%;南半球平均海深3937米,而北半球平均海深为3599米,相差338米。同时人造卫星测地发现地球是一个南肥北瘦的鸭梨形,而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椭球体。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我们认为是银河力作用的结果。其理由如下: 大家知道,在两个引力场内,可以用A(m/M)~(1/2)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生态覆盖膜的优化施工参数,采用二因素实验设计,另设对照组,进行16组不同生态覆盖膜浓度、用量的扬尘抑制研究。施工结束4h、1个月、3个月时,16个处理的PM10和PM2. 5排放量均小于对照组。施工结束4h和1个月时,不同生态覆盖膜浓度、用量对PM10和PM2. 5排放量均具有极显著影响(P 0. 01),随着生态覆盖膜浓度、用量的增加,PM10和PM2. 5排放量呈现出减小的趋势。施工结束3个月,由于生态覆盖膜的降解,不同生态覆盖膜浓度对PM10、PM2. 5排放量没有显著影响(P 0. 05),单位面积用量对PM10、PM2. 5排放量具有极显著影响,PM10和PM2. 5排放量随着单位面积用量的增加而减小。生态覆盖膜浓度为2%,单位面积用量为20L/m2的处理抑尘效果最好,其施工完成4h、1个月和3个月的PM10和PM2. 5排放量分别为:118和18,101和15,99和17μg/(m3·h)。  相似文献   

10.
到80年代初,南极洲还是一个与世远离并被忽视的大陆。然而在过去十年中,由于各国抢占开采矿产资源的可能位置,在这个大陆上进行科研工作的国家数目已经翻番。在南极洲活动的一些国家将于1990年11月在智利圣地亚哥举行一次特别会议来讨论有关全面保护南极洲环境的建议。南极洲是我们地球上的一个重要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陆1990—2013年海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特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对中国1990—2013年23 a间大陆海岸线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从海岸线空间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构建了海岸线开发利用负荷度和易损度指标,对我国大陆海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特征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1)中国大陆海岸线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海岸线长度和形态的变化两个方面,长度上,中国大陆海岸线呈现出持续增加的趋势,23 a间增加了1 045.54 km;形态方面,大量的自然岸线转变为平直的人工岸线,人工岸线增加了4 398.14 km,年均增加约200 km。2)大陆海岸线的开发利用负荷不断增加,我国距离大陆海岸线1 km范围内海域被开发利用的面积比例已超过80%;大陆海岸线重度开发岸线长度为3 118.05 km,占总长度的16.43%,其中,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和浙江的重度开发岸线长度所占比例均超过了50%;海南、福建和广西区的未开发岸线比例超过60%。3)低易损度海岸线分布存在南北差异,北方沿海地区,除山东外,其他省区的高易损度海岸线所占比例均超过了15%,南方地区海岸线资源的易损度整体较好。海南省、广西区的可开发利用潜力较大,人工岸线与易损度存在正相关。论文可为海岸线空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2.
太湖流域圩区陆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构建生态服务价值评价体系,对太湖流域圩区陆地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估算,并分析其空间差异性. 结果表明:①圩区陆地生态系统面积为9 196.7 km2,其中农田、居民点与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林地等4个生态子系统面积所占比例分别为59.1%、34.5%、3.8%、2.5%. ②圩区陆地生态服务价值总量为219.374×108元/a,以间接生态价值(生态调节、生态维持价值)为主,占总量的61.6%. 其中生态服务价值最高的是下游杭嘉湖区(83.007×108元/a),其次为上游浙西区(39.104×108元/a)和湖西区(32.790×108元/a),三者占总量的70.6%;而下游浦西区、浦东区与上游的太湖区生态服务价值相对较低,仅占总量的9.1%. ③圩区单位面积陆地生态系统平均服务价值为2.385元/(m2·a),整体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 ④因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效用机制的不同,林地单位面积各项生态服务均明显优于农田. ⑤流域景观综合指数在0.879~1.124之间,呈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3.
针对滨海陆地复杂地物环境下如何提高土地覆盖信息遥感提取精度的关键问题,基于最新发射的国产高分(高分辨率)1 号和资源3 号影像,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法和最大似然法,开展杭州湾南岸滨海陆地土地覆盖信息的遥感提取。结果表明,相比最大似然法,面向对象法结合高分1 号既考虑对象的光谱、空间和纹理等多种属性特征,又充分利用高分影像所提供的丰富纹理和空间信息,对于土地类型多样、边界模糊等混合像元具有较好的识别能力,获得较高分类总精度(90.4%)和Kappa 系数(0.876 7);分割尺度对高分影像分类精度具有重要影响,高分1 号2 m和8 m最优分割尺度分别为63%和65%,资源3 号影像最优分割尺度为66%;高分1号比资源3 号更能体现在植被和水体等地物信息提取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正水,是一切生命之源。地球表面约有70%以上面积为水所覆盖,其余约占地球表面30%的陆地也有水存在,但只有2.53%的水是淡水,人类在现有条件下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淡水资源总量的0.3%。气候变化让世界各地数亿人的用水安全问题面临更大的挑战,据今年3月联合国公布的报告显示:全世界有6.63亿人无法享有安全的饮用水源,受用水  相似文献   

15.
1987~2015年嘉陵江源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河源头地区植被建设与生态保护意义重大。应用遥感技术分析植被覆盖状况近年来已渐成热点。本文以嘉陵江源头所在地陕西省宝鸡市凤县为研究区,基于1987年、2000年和2015年3期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采用像元二分模型,运用ENVI 5.3和ArcGIS10.4软件计算得到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分布格局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1987~2015年期间研究区植被以高覆盖区为主,高覆盖区面积增加了5.96%,呈上升趋势;(2)研究区植被退化面积占3.91%,基本不变的面积占85.36%,改善面积占10.73%,研究区植被改善面积多于退化面积,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关系密切;(3)植被覆盖度随坡度和高程的增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阴坡的植被覆盖度低于阳坡,但高于平地,坡向对植被覆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温度上;(4)矿产资源开发对植被破坏的影响大于风力发电场建设,建议当地政府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力度。研究结果可服务于嘉陵江源区生态保护与流域管理。  相似文献   

16.
三种主要的温室气体——CO2、CH4和N2O——在大气中日益升高的浓度总共占所预期的全球变暖效应的约70%,但是对于其中的任何一种气体来说,生产-消耗预算都是不平衡的。积雪可覆盖北半球陆地面积的44%~53%,并且在高山及亚高山区,可以有好几米深的积雪厚度持续半年多。大多数微量气体预算假定:当土壤被积雪覆盖或土壤温度降至约0℃时,微量气体交换便会停止。因此,通常认为高山及亚高山区土壤是大气CO2的总汇点。然而,一些研究报告表明,积雪下的土壤微生物在温度接近0℃时仍继续呼吸。这里,我们将证明在整个积雪覆盖期间,高山及亚高山积雪场下的土壤会吸收大气中的CH4并释放出CO2和N2O.这些气体的通量代表了这些生态系统中年微量气体预算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7.
基于BEPS生态模型对亚洲东部地区蒸散量的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亚洲东部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水循环过程发生显著的变化,成为全球变化研究最关注的对象之一。实际蒸散(ET)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该地区ET特征的研究尚不够深入。论文利用遥感、气象和土壤等资料驱动生态过程模型BEPS对亚洲东部地区1982—2006年间的ET进行了模拟分析。利用6个站的通量实测数据验证表明,BEPS模型能够解释ET的81.23%的年变化和86.4%的10 d变化。模拟结果表明:亚洲东部的ET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和西南沙漠地区逐渐减少的分布特征,最小值位于中国的西北沙漠地区;ET与降水量之比从东南和东北地区向西北内陆和西南沙漠地区逐渐增加,其中在中国长江以南的亚洲东部地区,平均值为0.4,而在沙漠地区接近1.0。在1982至2006年期间,研究区年ET总量的平均值为12 045×109m3/a,其中,中国、泛东南亚和印度的ET总量占整个研究区的62.4%;研究区的单位面积ET均值为401 mm/a,在泛东南亚地区最大(1100 mm/a),在蒙古最小(134 mm/a)。在所有的地表覆盖类型中,常绿阔叶林的ET总量和平均值都为最大,城镇地区的ET总量和平均值都为最小。研究区的ET总量呈增加趋势,草地、稀树草原、裸地和城镇的ET明显上升,其它地表覆盖类型的ET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中国首次南极洲考察队在南极洲建设中国长城站和科学考察期间,注意了保护南极洲的自然环境和生态。中国南极洲考察队组成后,根据南极条约第9条和历次协商会议的建议和要求,制定了《中国首次南极洲考察队员守则》,每个队员人手1册,考察队对全体队员进行了教育。本守则共10条,其中第7条是“要保护南极洲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提出了4项具体要求,主要内容是:严禁乱扔垃圾,外出考察时的一切废物(包括大便在内)都要  相似文献   

19.
论文利用近30 a中国756个气象站点日观测数据计算中国陆地表层潜在蒸散和湿润指数现状及变化趋势,然后划分湿润程度变化对不同自然地带生态系统脆弱性影响的等级,并应用于农田、林地和草地三大生态系统脆弱性变化分析,结果显示:近30 a中国陆地表层平均年潜在蒸散为754 mm,平均湿润指数为-5.6,湿润指数平均变化率为-4.4/10 a,反映中国陆地表层湿润程度总体具有下降趋势。近30 a中国陆地表层气候湿润程度变化导致生态系统脆弱性增加的面积约占中国陆地面积的43.7%,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西南部、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东部,以及青藏高原的西部、北部和东部。总体上,近30 a中国陆地表层气候湿润程度变化对农田、林地和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具有不利影响。其中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增加的面积最大,约占草地生态系统总面积的63.2%;其次为农田生态系统,约占31.6%;林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受影响面积最小,约占17.7%。  相似文献   

20.
全球荒漠化情形已经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到36亿公顷,相当于地球陆地面积的1/4。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遍及六大洲,约有13.5亿人口生活在荒漠化造成的贫穷落后的困境中。全球性的土壤荒漠化,是一个严重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却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到本世纪末,全球将损失约1/3可耕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