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采用贸易依赖性和互补性指数,对2001—2019年中国与RCEP伙伴国贸易格局进行深入分析,运用扩展引力模型探究贸易格局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出口与RCEP伙伴国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但非对称性明显。②中国以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商品结构基本上与各国出口的优势行业一致,双方的贸易互补性水平较高。③经济规模、人口、地理距离、贸易互补性、签订FTA和共同边界成为中国与RCEP伙伴国贸易额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位于中南半岛东部,北部与我国广西、云南接壤,土地面积33万多km2,人口近8000万。首都河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胡志明市是重要的工业城市和港口。1987年,越南开始实行“革新开放”政策,扩大对外开放和经济合作,吸引外资和扩大对外贸易。截止2000年底,越南政府已核准2609个外资投资项目,总值近7亿美元,投资国家和地区60多个。越南为东盟成员国,在东盟各国之间,商品进口关税很低,到2003年则互免进口关税,这意味着占领了越南市场就等于占领了东盟十国,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中国和越南,一衣带水,两国间经贸互补性强,政府间友好关系的深入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快速发展。去年两国贸易额近25亿美元,比1991年增长了82倍,中国已成为越南第五大贸易伙伴。目前,中国从越南进口4大楼100多种商品,中国向越南出口5大类200多种商品。中国在越南投资也有发展,投资总额约2000万美元。目前越南大量需要中国产品。  相似文献   

3.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中国—东盟的渔业合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分析和梳理中国—东盟渔业法律机制现状,分析了现有框架下的国际公约效力与功能局限,以及区域渔业合作重经贸、轻养管和制度规则缺位等弊端。根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对渔业法律机制的需求,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框架下中国—东盟渔业法律机制的完善路径:制定中国—东盟渔业合作专门性公约,对渔业资源开发及养管起指导性作用;完善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渔业合作协议,为渔业资源合作提供可接受的合作途径;稳固中国—东盟渔业合作支持机制,通过多元化渠道夯实合作基础。  相似文献   

4.
贾宁  毛立敏  奚旺 《环境教育》2014,(10):48-50
正在2010年10月召开的第十三届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时任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提出了开展中国—东盟绿色使者计划的倡议,以推动中国和东盟在公众环境意识与加强能力建设方面的合作。2011年通过的《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行动计划2011~2013》中,将绿色使者计划确立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公众环境意识与能力建设合作方面的长期旗舰项目。自绿色使者计划正式启动以来,超过100位东盟国家代表来华参加交流,活动参与  相似文献   

5.
以2001—2016年我国企业在东盟国家实施的152起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在对我国企业在东盟进行并购的国别、行业进行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选用条件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考察了我国企业对东盟跨国并购区位选择决策的影响因素。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企业在东盟并购的区位分布极不平衡,多集中于东盟中高收入国家;比较我国企业对东盟并购的区位分布与我国对东盟10国直接投资存量情况,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结果表明:我国企业倾向于在市场规模大、经贸联系紧密、宏观经济稳定、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环境较健全的东盟国家进行并购投资。  相似文献   

6.
探究国土空间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实现国土空间资源高效配置和促进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鲁南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围绕时空演变和空间格局对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展开分析,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不同国土空间类型间动态变化差异明显,且综合动态度由东西失衡向全域均衡转变。(2)空间分布特征上,鲁南经济带国土空间变化整体分布较为均衡;在2005—2010年间各类型国土空间转换活跃。(3)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上,各国土空间面积变化呈空间集聚特征,这一特征在2010—2020年相对减弱;各国土空间类型间变化关系以负相关为主,但相关系数绝对值明显降低。(4)驱动力方面,研究区国土空间面积变化受到自然、人口、经济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自然环境变化是基础性条件,人口和经济发展是主要驱动力,政策因素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与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研究了2004—2014年陕西省旅游经济时空演进格局演进规律。结果表明:陕西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程度不断增长并快速扩大,相对差异程度则平稳下降;在空间上目前呈离散分布,同时又表现出集聚趋势;旅游发展呈现中部发达、南北落后格局并较稳定。指出市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与区位是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提出陕西省区域旅游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借助耦合协调模型、GM(1,1)模型和障碍度模型,探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美丽中国建设和区域旅游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未来发展趋势和障碍因素。结果表明:①2005年以来,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局部地区有下降态势,整体表现为"西低东高—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②2021年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将会形成四川、陕西初级协调,云南、广西、重庆勉强协调,新疆濒临协调,青海、宁夏和甘肃失调的格局。③不同指标制约美丽中国建设和区域旅游化协调发展的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前五位指标分别为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旅游人数、艺术表演馆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相似文献   

9.
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湖南省2007—2018年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实现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旅游景区空间格局优化。结果表明:①近十多年来,湖南省A级旅游景区的数量逐年增加,空间分布重心一直在娄底市境内,呈自娄星区向涟源市迁移的趋势,集聚主核呈张家界市→长沙市→长株潭城市群转换的特征。②全省低等级旅游景区的数量增加趋势明显,高等级旅游景区数量较少,分布不均衡性突出。③资源本底、交通条件等是影响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的主要因素。基于研究结论和高质量发展目标,提出湖南省旅游景区空间格局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天然橡胶自给率长期低于国际公认的30%的最基本安全保障线,而天然橡胶进口的90%以上来自于东盟五国。在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下,我国与东盟天然橡胶的资源供给和产业竞合关系变得非常重要。从供给缺口、贸易结构、资源生产能力与制成品生产能力的匹配等角度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在天然橡胶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国与东盟各国差异化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1.
基于改进的“压力—状态—响应”研究框架、组合权重模型、Dagum基尼系数对京津冀城市群2001—2020年的城市韧性时序演变特征及其空间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时序演变上,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韧性水平在研究区间内总体呈波动式上升的趋势,存在明显的阶梯式失衡现象;(2)空间分布上,京津冀城市群高韧性区域由点到面、由中部至南北部进行蔓延,总体呈现“北京—天津双核驱动,中北强南弱”的韧性格局;(3)区域差异来源上,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韧性区域间不均衡现象突出而区域内发展较为均衡,区域间差异是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韧性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2.
外贸集装箱影响因素和地区差异的研究是预测外贸集装箱生成量和分布的基础,可为沿海港口布局和集疏运体系建设提供依据。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2009—2015年中国外贸集装箱生成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外贸集装箱生成与路径依赖效应、外贸市场规模、产业结构和吸引外资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劳动力成本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东部地区主要影响因素为路径依赖效应、外贸市场规模、产业结构和劳动力成本,中西部地区主要影响因素则为路径依赖效应、外贸市场规模、吸引外资能力和劳动力成本。目前我国外贸集装箱生成的空间格局已经形成,但生成动力不足,未来将进入低速增长阶段。因此,我国港口布局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这趋势,在规划过程中明确港口功能定位,避免盲目建设和恶性竞争。  相似文献   

13.
开发区是区域经济系统的重要节点,是促进区域转型的重要动力。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等方法,从地理空间、发展空间、产业空间分析2009—2015年湖南省开发区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开发区地理空间分布由集聚向均衡演变;(2)开发区发展空间总体呈南北集聚分布同时存在扩散趋势,局部上湖南省开发区发展空间呈现出以长株潭为核心的单中心高地与多增长点并存的空间格局,同时部分地区的集聚存在转移变化;(3)各类型的开发区在特定区域出现空间集聚,整体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的格局。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开发区呈多中心扩张,而技术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则分布变化不显著,呈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天然橡胶进口长期呈增长态势,进口主要来自东南亚国家。在分析进口趋势与来源地特征的基础上,根据2010—2016年我国天然橡胶的进口月度数据,运用Rotterdam模型建立我国天然橡胶进口需求系统方程,通过计算分析差异化来源下的天然橡胶进口需求支出弹性和价格弹性,探求天然橡胶进口的规律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天然橡胶的进口需求呈刚性,进口价格对进口量的影响较小,而进口支出预算和季节因素具有显著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在不同进口来源地之间存在差异,东盟国家内部、东盟国家与其他地区之间表现为不同的替代或互补关系;"一带一路"尚未对我国天然橡胶进口产生明显效果,我国与主要天然橡胶生产国有巨大的合作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我国出口贸易中的碳排放转移测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田泽  顾莹 《中国环境管理》2016,8(3):73-76,105
国际贸易中碳排放转移关系到贸易双方的碳权分配与碳排放责任,处理好贸易出口和碳排放关系非常重要。本研究应用投入产出法及模型,对我国2002—2011年出口贸易的碳排放进行测算。结果显示,出口贸易与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呈现出同比增长关系,从出口规模和结构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基本金属及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的碳排放位居前列,行业高碳结构性特征明显;短期内出口贸易与出口隐含碳的正相关关系不会有明显变化,但从长期来看二者的正相关关系将会趋于减弱。本研究提出以碳减排为约束,转变出口贸易结构,促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发展低碳贸易产品和绿色产业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广东与东盟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是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可行性与必要性兼备的战略选择。广东—东盟科技合作应是平等互利的双边合作,鉴于东盟众国科技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广东—东盟科技合作的总体模式下分类探讨了广东同东盟不同国家科技合作的区域合作模式,主要为:广东同新加坡的二次开发模式、与马来西亚和泰国的联合开发合作模式、与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国的技术(产品)输出型合作模式。同时,配以囊括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中介服务平台、人才交流平台和综合服务平台在内的广东—东盟科技合作平台与配套的法律、政策、人才交流与监管合作机制,保障科技合作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夜间灯光和社会经济数据,综合运用统计分析、标准差椭圆、位序—规模法则、局域空间自相关和修正引力模型等分析方法探究了1998—2018年西部陆海新通道区域城市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西部陆海新通道区域内各城市夜间灯光平均强度显著增长;城市体系空间分布呈现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的演变格局,城市连通性愈加增强;各城市群空间形态均呈扩张趋势,关中平原城市群空间增长最为明显。②城市规模体系首位度逐渐减小,城市规模结构逐渐趋向于合理的位序—规模分布。③综合西部陆海新通道区域内局域空间自相关结果,成渝城市群城市发展较快,在西部陆海新通道中空间辐射能力不断增强。④城市群间空间关联强度显著增强,成渝城市群逐渐发展为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的核心,但城市群间空间关联强度在逐渐增强的同时不平衡性问题愈发明显。结合研究结果,提出强化城市间空间联系能力、加快提升中心城市综合水平、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重点发挥成渝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体育产业内涵,从经济、科技、人才和市场等四个方面构建了体育产业发展支撑条件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物元评价方法测度了我国31个省区体育产业发展的支撑条件,进而分析了体育产业的时空格局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2005—2014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支撑条件整体呈上升趋势,各省区间体育产业发展支撑条件差距逐渐增大。(2)省区体育产业发展支撑条件演变特征各异。其中,山西、内蒙古、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海南、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体育产业发展支撑条件呈向好的发展趋势,北京、辽宁、黑龙江、湖北、广东体育产业发展支撑条件呈恶化趋势,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西藏体育产业发展支撑条件呈波动变化,天津、河北、吉林、安徽、新疆未发生显著变化。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五大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为基本研究单元,选取2000-2011年为连续的时间序列,以旅游外汇收入作为衡量入境旅游发展水平的基础指标,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和泰尔系数等研究方法从总体差异和地带性差异两个层面分析了山西省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及演变趋势,然后运用赫芬达尔指数、绝对集中度和绝对分散度等研究方法探讨了山西省入境旅游的区域极化程度和地域空间格局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虽然山西省入境旅游获得了迅猛发展,但是各地级市入境旅游发展存在显著的不均衡现象,具体表现为:从总体差异层面看,绝对差异呈加速增长趋势,而相对差异表现为波动缩小的变化趋势;从地带性差异层面来看,市际差异呈波动缩小趋势,地带内差异大于地带间差异,地带内差异是市际差异的主要贡献者,而晋中区域的内部差异又是造成地带内差异的主要原因.山西省入境旅游的空间格局特征表现为:入境旅游明显集聚于少数几个地级市,但是极化程度呈波动减小的趋势;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山西省入境旅游经济形成了核心边缘式的地域空间格局,而且核心区和外围区逐渐扩大,边缘区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20.
以县域为研究基础,以人均GDP、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纯收入作为评价指标,以滇中城市群42个县域为研究对象,借助Geoda和Arc GIS等分析技术及空间统计分析法研究了云南省滇中城市群2002—2011年的经济时空差异格局。空间自相关方法对经济空间结构的全局演变和局部演变的研究表明:2002年以来滇中城市群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结构呈现以昆明为中心,以昆明—曲靖、昆明—玉溪、昆明—楚雄为轴线,呈放射状发展模式,带动滇中城市经济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