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教育》2009,(11):80-80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提高广大中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广东省教育厅联合下发通知,共同举办首届广东省中学生环保演讲比赛。演讲比赛以“争做绿色使者,弘扬生态文明”主题,要求选手们通过联系身边实际,宣扬新时期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的理念,讴歌日常学习生活中环保典型人物和事迹,赞美家乡经过治理后的美好环境,鞭挞环境违法行为和不良环保习惯。演讲比赛优秀选手的演讲稿将汇编成册,并择优在《环境》杂志选登。  相似文献   

2.
周小菲 《环境教育》2008,(10):23-23
我还上小学的时候,就对环保问题特别关注,不过当时国内环保方面的杂志还不是很多,适合我的就更少了。有一天,我在学校阅览室发现了一本《环境教育——地球的孩子》,立刻就被迷上了。后来我就让妈妈给我订了一份,现在我已经是中学生了,《环境教育》依然是我非常喜欢看的杂志之一。  相似文献   

3.
一名理科考生,却因古文蜚声考坛,通篇文言文语体的高考作文《绿色生活》写得酣畅淋漓。文章既有赋体风格,又有骈文特征,引经据典。"非常切题,写人与自然、天地的和谐,他用特殊语言和特殊文字来自由表达主题,这在中学生中绝无仅有!"古典文献专家惊叹不已。  相似文献   

4.
天津市津英中学是1998年成立的一所民办完全中学。建校以来,学校先后获天津市“三A”校、天津市文明学校、天津市《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示范校、天津市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天津市优秀家长学校、天津市民办教育先进学校。2000年4月,津英中学被天津市教育局、天津市环保局、天津市科委命名为天津市首批绿色学校。2005年3月,在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中,被国家环保总局、教育部授  相似文献   

5.
针对《环境综合实验》课程中学生机械学习、不会思考、缺乏分析和实际运用能力的现象,结合以问题为驱动教学方式的理论基础,探讨了以问题为驱动教学方式在环境综合实验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包括预习阶段的学习、实践过程中的学习和实践后的复习,并对以问题为驱动教学方式的运用策略进行了评价和总结。实践表明:以问题为驱动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环境综合实验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学生旅游感知及行为研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以中学生为例,从旅游兴趣、出游机会、旅游形式、旅游时间、旅游次数等20个项目对中学生群体的旅游感知和行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学生群体旅游需求较强,但不同的学龄段存在差异,与大学生和大众旅游者存在差异等,并对旅游企业开拓中学生旅游市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2005年第1期《环球》杂志发表了中科院院士何祚庥的署名文章《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在这篇文章中,何祚庥说:"我 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这一观点掀起了由院士、学者、环保人士、普通市民、中学生、记者等组 成的大辩论: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到底应该采取何种态度,我们该不该"敬畏大自然"?目前大辩论仍在进行之中。 《环境教育》杂志历来批判人类中心论,主张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以2005年第1期"思考与探索"栏目为例, 本刊特别邀请了郑度院士、杨通进教授、王民教授、周艳萍编辑共同探讨"环境伦理"。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此次大辩论的 来龙去脉,本期"思考与探索"栏目转载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辩论文章予以刊登,以飨读者。这场论战的价值,应该不 在于谁压倒了谁,而是把"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这个问题,推到了理论研究的前沿,也推到了每一个普通人面前。人 类该不该"敬畏大自然"?相信读者诸君自有判断。  相似文献   

8.
李里 《环境教育》2003,(5):46-46
废旧电池含有汞、铅、镉等对自然环境和人体健康有极大威害的物质。相关资料显示,一节五号电池烂在土地中,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但对废旧电池的处理,人们却没有引起注意。杭州市3名中学生曾经通过问卷、走访、查阅文献等办法。用几个月时间完成了《关于废旧电池回收现状调查与研究》的调查报告。他们在调查中发现,有八成的市民认为废旧电池回收活动“与自己无关”或“没时间参加”,有87%的居民将废电池与生活垃圾一起丢弃。  相似文献   

9.
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中心、中国少年报社、中国中学生报社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我需要地球,地球需要我’环保作文比赛”日前在北京揭晓。这次评选分小学组和中学组,共有100篇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和纪念奖,其中小学组刘春华同学的《“娘水”给我?..  相似文献   

10.
俞文智 《环境教育》2010,(11):55-57
从化学实验中学科学,是中学生的必修课。但众多中学,在做化学实验的同时,每年却流出大量废水、产生大量的废气,造成环境污染。环保专家呼吁,中学生在做化学实验时,要注意环保。  相似文献   

11.
美国环境法制建立较早且完备。早在1899年就制定了《垃圾法》.1948年制定了《联邦水污染控制法)。70年代又先后制定了《环境政策法》、清洁空气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处理法》、《有毒物质法》、《企业安全法》、《森林和牧场可更新资源规划法》、《土地政策和管理法》、《野生动物保护区系统管理法》等多部法津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在美国起着保护环境的特殊作用,在国际上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尤其是《环境政策法》规定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影响更为深远。一、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依据与目的美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要依据是《…  相似文献   

12.
高磊  唐润梅 《四川环境》2022,(5):263-268
《长江保护法》实施后,其他法律法规需配合进行联动修改,其中《水法》的联动修改即为重要任务之一。《长江保护法》与《水法》在适用范围、立法理念以及制度机制特性上存在诸多差异。目前,《水法》与《长江保护法》在一些同一事项上存在具体规则上的冲突;相较于《长江保护法》,《水法》的立法理念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长江保护法》中设立的具事前预防性、事后救济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水法》中则暂付阙如。通过修改存在冲突的具体规则、《水法》从立法理念到制度机制的生态化,以实现《水法》与《长江保护法》在保护水资源上的协调与衔接。  相似文献   

13.
张鹏 《绿色视野》2011,(11):48-58
《黑猫警长》、《小蝌蚪找妈妈》、《哪吒闹海》……这些伴随着一代人成长的动画片已经封存在记忆中,如今孩子们关注和喜爱的是《功夫熊猫》、《汽车总动员》、《飞屋环游记》……时光流转,  相似文献   

14.
论静脉产业的法律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静脉产业的概念入手,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反映我国特别是河北省在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报废的机动车船、废旧家电、城市生活垃圾等静脉产业的实际状态和水平,并且探讨了调整静脉产业的现有法律制度及立法空白,提出了尽快出台《循环经济法》;修订《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加紧制定《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垃圾回收利用法》及《绿色采购法》等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5.
鉴于目前对民族地区中学生环境意识的调查研究还十分缺乏,为了解他们的环境意识现状,以推动民族地区环境意识教育活动的开展。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松潘县400名中学生环境意识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当地中学生整体环境意识水平中等、个体差异较大、环境保护行为水平中等偏低,"知"、"意"、"行"3部分之间存在脱节现象。...  相似文献   

16.
《青海环境》2009,19(2):F0004-F0004
在西宁地区省垣单位“6·5”世界环境日环保宣传系列活动中,省环保厅联合省委宣传部、农工民主党青海省委、西宁市环保局等部门共同举办了“落实生态立省战略、建设和谐大美青海”环保主题演出活动。现场演出了合唱《绿化之歌》、歌伴舞《我们青海》、男声独唱《咱们老百姓》、《花花尕妹》、现代舞《现代狂歌》、民族舞《吉祥祝福》、小品《妹妹送哥上新疆》、青海花儿《环境保护是心上的话》、  相似文献   

17.
李浴阳 《环境教育》2014,(10):90-91
正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这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几个关键节点,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课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好多课文本身就是很好的环境教育的内容,如八上的《明天不封阳台》、《都市精灵》、《幽径悲剧》,九上的《囚绿记》、《环球城市风行绿墙》、《一双手》等。这些课文都直指环境问题。又如《明天不封阳台》讲的是一只受伤的鸽子  相似文献   

18.
现行语文教材中环境教育因素俯拾即是,有歌颂祖国秀丽山川的篇目,如《林海》、《桂林山水》、《草原》、《五彩池》等;有记叙人类关爱自然、与动物为友的生动故事,像《琪琪的心事》、《天鹅嫂》、《鹌鹑》等;还有一些科普文章,如《只有一个地球》、《灰尘的旅行》、《蛇与庄稼》等,是启迪学生心灵,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载体。面对如此丰富的环境教育资源,语文教师要做到传授知识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丰富环境知识、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技能,可注重以下三性:紧密性:指语文学习与环境…  相似文献   

19.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庆 《环境教育》2005,(3):36-36,45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着丰富而广泛的教育资源。以苏 教版教材为例,中高年级课本中就有几十篇课文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环保 主题。正面揭示的有:《走,我们去植树》、《沙漠中的绿洲》、《访问环保 专家方博士》、《海洋--21世纪的希望》等;反思的有:《特殊的葬礼》、 《天鹅的故事》、《狼和鹿》、《生命桥》等;有些课文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 的环保主题,但也蕴含了很多环保方面的因素,如:《鸟语》、《美丽的丹 顶鹤》、《珍珠鸟》、《游天然动物园》等。除了这些"课本资源"外,无处 不在的社会资源和生活资源,以及课堂上经常出现的"生成资源"也为我 们进行环境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 环境教育呢?我的基本策略是:  相似文献   

20.
《可可西里》讲述了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人们保护藏羚羊的情节;而在《河长》电影中,"如果群众连干净的水都喝不上,我们赚那么多的钱干什么?"的台词,触及了更多人的内心深处。在国内的环保题材电影中,导演冯小宁1990年拍摄的《大气层消失》、2007年《青藏线》,导演陆川2004年拍摄的《可可西里》,导演张鑫拍摄的《河长》,留给观众的印象特别深刻,尤其是电影《可可西里》对人与自然、生命的思考,《河长》对"要GDP"还是"要环境"的诠释,震撼心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