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天静 《环境保护》2011,(14):53-55
对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实行有效监督,是环境行政处罚裁量权制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当前的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监督体制包括司法监督、行政内部监督和公众监督.  相似文献   

2.
人们对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克服裁量随意性的功能期待,使裁量基准作为环保部门依法行政的自我改良之举迅速兴起。在此通过将简单的裁量基准分格技术与处罚公式和分格相结合的裁量基准分格技术进行对比,分清了不同分格技术的优劣,提出了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3.
裁量基准,是“裁量基本标准”的简称,具体而言,“是行政执法主体对法律规定的行政处罚裁量空间,根据过罚相当等原则,并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执法范围等情况,细化为若干裁量格次,每个格次规定一定的量罚标准,并依据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和悔过态度,处以相对固定的处罚种类和量罚幅度,  相似文献   

4.
《环境保护》2023,(13):15-16
<正>生态环境行政处罚是生态环境行政执法的重要内容,是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有效实施行政管理,保障法律、法规贯彻施行的重要手段。近日,生态环境部修订印发《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以下简称《处罚办法》),完善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责任,为落实好生态环境基本制度、执行好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5.
自《环境行政处罚办法》颁布施行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新修订的《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更加强调生态环境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关联性。具体来看,《办法》细化了生态环境行政处罚的实质性内容、明确了生态环境行政处罚的程序性规定,在原有基础上更加注重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为我国生态环境行政处罚提供更加完善、明确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德司达公司偷排废酸案的若干不同诉讼判决为例,比较分析了同期相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判例的共同点,并就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与关联诉讼衔接规则的建立提出如下建议:在环境违法案件查处部门间以及与赔偿权利人间建立案件通报程序和证据收集与保存规则;对同一生态环境损害案件确立统一的行政处罚与索赔磋商规则以及诉讼管辖和证据适用规则;确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数额和行政罚款、刑事罚金数额既协调一致又独立计算的规则;应当确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在程序上优于一般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规则。  相似文献   

7.
新《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增设“信息公开”内容是行政处罚决定公开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具体化要求。其主要内容包括“依法公开”的规范依据、公开的内容以及公开的程序。其中“依法公开”的理解应当以行政处罚决定公开制度的整体法规范体系为依据。这就要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在作出公开决定时应当根据《行政处罚法》第48条“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范围限制,并遵循现有法律规范对公开的方式和内容的限制。  相似文献   

8.
南京市环保局从2007年开始,运用现代计算机信息及数学建模等技术手段,自主研发了<南京环保行政处罚裁量辅助决策系统>(以下简称"辅助决策系统"),提高了环保行政处罚裁量的科学性、合理性、公正性.2010年5月15日,"辅助决策系统"通过了专家组鉴定.专家组认为,"辅助决策系统"的研究切中行政法学的一个重大命题,其研究成果在行政执法方面国内领先,并填补了国外同类项目空白.  相似文献   

9.
正环境行政处罚实行"一口价"之后,同一情节和性质的违法行为只有一个处罚结果,不存在浮动空间。同一情节和性质的违法行为将只有一个处罚结果;企业规模越大违法成本也随着增大……近日,惠州市出台《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裁量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环保行政处罚实行"一口价",把自由裁量权关进制度笼子,避免"同案不同罚"、"人情案"等情况出现。  相似文献   

10.
202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第一款拓展了不予行政处罚的范围,其包括“轻微不罚”和“首违不罚”两种含义,对于落实包容审慎监管、提高行政执法效能和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收集了各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制定的不予处罚规定和事项清单,以及公开发布的不予处罚典型案例,梳理了生态环境领域不予处罚制度的实践情况。从准确把握轻微不罚与首违不罚的区别、严格不予处罚的调查取证、加强不予处罚时的教育等方面提出生态环境执法不予行政处罚制度实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环境保护》2023,(13):19-20
<正>《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以下简称《处罚办法》)于2023年7月1日施行。《处罚办法》突出体现生态环境领域执法实践特点,有力增强生态环境执法的规范性,更加体现执法严肃性和亲民性的平衡。重庆市在生态环境部的全面指导下,不断学习新的行政执法理念,落实规范执法要求,结合具体市情,找准出发点、把握切入点、夯实关键点、抓好落脚点,重点推进以下四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生态环境立法活动极其活跃。与此同时,刑法关于环境犯罪的立法及司法解释等也变动较大。本文着眼于提高环境法执行效率,为达到遏制环境违法行为和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就生态环境行政处罚与刑事司法衔接、生态环境行政强制措施与刑事强制措施的衔接、生态环境行政执法证据与刑事司法证据的衔接等方面的若干重要问题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调研生态环境监测监督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现状的基础上,发现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由于存在环境监测机构统一监管权与计量规则制定权缺位、监管依据不充分、监管职权不清等问题,难以在使用大量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同时,兼顾对社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全面监管职责。建议在法律层面赋予生态环境部门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管权限,明确对各类监测机构违法违规行为的行政处罚条款,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确保监测数据全面、准确、客观、真实。  相似文献   

14.
在生态环境系统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下,行政处罚程序中的“情节复杂或重大违法行为”案件集体讨论制度,存在纳入集体讨论的案件范围不清楚,集体讨论的时间节点颠倒、跳跃,参加集体讨论的“行政机关负责人”范围混乱,进行集体表决的机制不明晰,记载集体讨论的形式不规范等诸多问题。为了尽可能避免履职风险和法律风险,需要进一步界定“情节复杂或重大违法行为”案件范围,明确集体讨论的时间节点,细化集体讨论的组织形式和议事规则,规范集体讨论的记录形式。  相似文献   

15.
案例类型争鸣类,限期治理决定及行政处罚的合理性问题案例结果限期1个月治理,10万元行政处罚案例启示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行为不仅应合法,而且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即行政合理原则的要求。将合理原则引入环境行政执法裁量过程,对环境行政机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案例点评人罗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  相似文献   

16.
一、不尽规范的环保行政处罚法律文书的弊端随着《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条例》、《行政处罚法》等一些约束行政执法部门行为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实施,对环保行政执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执法上准确,其程序也要正确,而且体现环保行政处罚的法律文书应当适用和规范。这些看似简单而实际是关键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明确的规范,因而,导至环保行政处罚不尽规范,影响了环保执法力  相似文献   

17.
环境保护行政处罚程序,是指环境保护行政机关在依法对实施了违反环境保护行政法律规范的违法相对人进行法律制裁行政行为与行政行为步骤构成的行为过程。由于我国目前尚未颁布专门的环境行政处罚程序法,而近年来频发的环境行政处罚案件又亟需行之有效的法律来规范,  相似文献   

18.
要闻     
《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新修订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是为了制裁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规范安全生产行政处罚工作,依照行政处罚法、安全生产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而制定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共6章,分别对行政处罚的种类、管辖、行政处罚的程序、行政处罚的适用及行政处罚的执行和备案等作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  相似文献   

19.
正7月25日,生态环境部通报了各地2018年上半年环境行政处罚案件与《环境保护法》配套办法的执行情况。通报显示,今年1至6月,全国环境行政处罚案件共下达处罚决定书72192份,罚没款金额为585030.78万元。其中,顺德区以行政处罚案件数量在全国各县(区)中排第三、行政处罚金额排第五的成绩,成为全国环境行政处罚执法情况唯一"双前五"县(区),并获得生态环境部的表扬。据统计,今年上半年,顺德  相似文献   

20.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简称《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处罚适用的对象是行政违法的行政管理相对人,包括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以及违反我国行政法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法人或其他组织。1公民违反环境行政法律规范的公民,并非都是行政处罚的适用对象,只有在行为人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和具有能够辨别和控制自己行为和能力的情况才成为行政处罚的运用对象。《行政处罚法》从年龄及精神状态两个方面作了相应的规定。1.l年龄公民是否适用行政处罚的年龄分为3个时期:完全适用行政处罚时期——公民实施违法行为时年满18周岁;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